..續本文上一頁電視,而且成本很低,全世界都能夠收看,只要有電腦都能收看到。這個路走通了,把以前老和尚的顧慮澄清、否定,講經教學餓不死,講經教學也不是走投無路。我走的路比他們廣,我走到聯合國去了,他們還沒有辦法進入聯合國。我們很清楚,佛菩薩加持,龍天善神護法加持。生活清苦一點,這也是學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叁衣一缽堅持到一輩子,一直到圓寂。他在樹林裏頭圓寂的,不是在房子裏頭,一生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。
所以阿彌陀佛知道地球上這些衆生,在末法時期真正能夠得利益的,只有念佛往生這一個法門。除這一個法門之外,再沒有一個法門能夠在一生當中成就,這個事實,我們要細心觀察,然後就相信了。夏蓮居的會集本,黃念老的集注絕非偶然,這兩個人,我們沒有神通不知道他的過去,但是能夠想象得到,肯定是佛菩薩再來。爲什麼?不是佛菩薩再來,不可能會集這麼好的本子,不可能有這樣詳盡的集注,這些都超過過去的祖師大德。我們知道祖師大德裏頭,確實有不少是佛菩薩再來的,所以我們也能肯定夏老、黃老不是凡人。我們有緣看到這個本子,看到這個注解,就有責任、有使命把這個本子向全世界宣揚,讓大家都知道,讓大家都認識。聞名發心,憶念受持,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。
這一品,「今品則論往生者因行之類次」,類是種類,次是次序,就是九品。「蓋以凡夫聞名後,信願有深淺,發心有大小,持誦有多少,修習有勤惰種種之不同」。這個話說得好,確實是如念老所說的,我們相信淨土,確實信心有深淺不同。深信,一生當中很快他就往生,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在《往生傳》裏面看到,許許多多人遇到這個法門,大概叁年就往生,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,真的往生不是假的;淺的半信半疑,我自己就是淺的,沒有那麼深厚的善根。年輕時候學哲學,指導我的老師是方東美先生,這是近代的一個哲學家,老師給我講了一部「哲學概論」,從西方康德哲學開始,講到中國,講到印度,最後結尾是佛經哲學。我從這個地方認識了佛法。入門是把佛法看作高等哲學,把釋迦牟尼佛看作世界上偉大的哲學家,從這入門的,所以對于淨宗沒興趣。那個時候有很重的誤會,大概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善巧方便,對于下下根人,不能接受高等哲學的,用這個方法安慰、安慰大家,我們是這種想法,這在佛門裏面屬于低級的教學,不重視它,也不接觸它,不少年,十幾年。
到以後我跟李老師學經教,跟他十年,老師要我看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近代一位高僧大德。那個時候的《文鈔》只有四冊,正編兩冊,續編兩冊,現在有《全集》出版,最重要的是這四冊。我看完之後對于淨土不敢輕慢,因爲《文鈔》確實是非常有分量。印光大師這個人有真學問,儒釋道他都懂,佛門裏面通宗通教、顯密圓融,這是一位大德,一心歸淨土,這是個很難得的好榜樣。不敢再輕視淨土,可是還是沒有意思想學它,對于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、《般若》、法相,這些大經大論興趣非常濃厚,放不下。跟李老師學法相,學《楞嚴經》,學《華嚴經》,我一面學一面講。所以一九七七年到香港來,香港邀我講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》我在臺灣講了七遍,到這是第八遍,駕輕就熟,很輕松,愈講愈好,愈講愈明白,跟香港同修結了法緣。
真正相信淨土,發心學淨土是講《華嚴經》,這經很長,我是《八十》、《四十》一起講,每個星期《八十華嚴》講兩次,《四十華嚴》講一次。大概都講了一半,差不多十幾年的時間,好像是十七年,講了十七年講一半。突然有一天想起來,我們最景仰的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,最佩服的、最景仰的,這兩位菩薩是毗盧遮那佛的助手,毗盧遮那佛兩邊兩位就是文殊、普賢。華嚴會上看到他們,我就想他們是修什麼法門成就的?在《華嚴經》後頭去查,很細心的去查,找到了。《四十華嚴》第叁十九卷,兩個人都是發願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。這些經文讓我們看到寒毛直豎,非常驚訝,文殊七佛之師,他怎麼是念佛求生淨土?再仔細去檢查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善財是文殊菩薩得意門生,肯定是傳文殊菩薩之法的。仔細一看,五十叁參第一參,參訪吉祥雲比丘,吉祥雲比丘是修般舟叁昧的,專念阿彌陀佛。那我們就知道,第一個叫先入爲主,他就是修這個法門。再看最後第五十叁,第五十叁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完全明白,善財童子一生專念阿彌陀佛。
當中學那麼多法門,他去參觀,就像阿彌陀佛參訪十方諸佛刹土一樣,取人之長,舍人之短,成就自己的智慧、學問。讓我們想到,這是實學、真學,不是自己在家閉門造車,現在人所講的考察、調查、研究,這是真實智慧。你看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,最後「戀德禮辭」,這個意思很深,戀德是感恩,我在這裏聽到、看到的,對我境界提升,我要感謝。禮辭是什麼?禮是禮拜,辭是不學這個法門,他還是老實念佛,對自己專門學的法門一絲毫沒有影響。我這才回過頭來認真修淨土,所以我認真修淨土的時候在四十多歲。二十六歲學佛,差不多二十年才回歸到淨土來,才真正認識這個法門是所有法門裏頭最殊勝的法門,花了那麼長的時間。所以真正接引我入淨土的,是《華嚴》,是《法華》,是《楞嚴》,是《般若》,沒有這些基礎,我不相信。確實願有深淺,發心有大小。
可是我這一信大概比別人信得深,爲什麼?我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一般人信沒有我搞得這麼深,搞得這麼清楚,這一信就不會退轉,所以發心就大,持誦也多了。《無量壽經》講了十遍,淨土五經統統都講過,《彌陀經》先後大概也講過十遍,講過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這就是細講。《往生論》,五經一論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我們講過善導大師的《四帖疏》;《大勢至圓通章》,我們講過灌頂法師的《疏鈔》。觀音菩薩叁經都詳細講過。所謂淨土五經一論,這是專修專弘。晚年統統放下了,專講這一部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就講的會集本,就講這個集注。我發心一年講一部,這一部的標准是一千二百個小時。一般學校說學分,大概在學校沒有這麼多學分的,六百堂課,一堂兩個小時,一天講四個小時要講叁百天,講滿叁百天。愈講愈歡喜,愈講信願向上提升,愈講愈有信心!
我們再看底下,「衆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」,前面是講聞名之後,信願不一樣,衆生的根性也不相同。「福德因緣亦複各有殊異,人人自別,各各不同」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「故知十方衆生往生者無量,其品類亦無有量。世尊乃于無量不同之中,粗標大類,于本經中分爲上中下叁輩,是爲至略也」。這個分法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上輩有叁品,中輩叁品,下輩叁品,這就是九品,跟《觀經》上講的九品相同,這都是大分。再細分的話,九品每一品裏頭又有九品,八十一品,八十一品裏頭每一品又有八十一品。然後你就曉得,八萬四千法門從哪來的,就這樣分出來的,愈分愈細。可是爲了教學方便起見,只說總綱領,細目就統統省略掉了。
「叁輩各有叁,則爲九」,《觀經》當中的九品。「九品各含九」,就八十一品。「如是輾轉推演,實是無量。今于無量輩中,總括爲叁輩。其往生後品位雖懸殊,若論其能往生之主因,莫不由于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。這十二個字是總綱領,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第一個因素,凡是念佛往生的人必須具有,沒有這個條件就不能往生。「蓋此正本經之綱宗,往生極樂之關鍵」,這個兩品,第二十四「叁輩往生」,第二十五「往生正因」,這兩品專門講專修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,所以這兩品經也非常重要。
「叁輩往生」,這是我們凡夫得生淨土的類別。「其願行功德,是我輩企求往生者之軌範」,所以這兩品經就非常重要,我們要非常用心認真來學習。「若真志求往生,則當依之,猶如明鑒,時時對照,思欲類及」。這幾句話黃念老講得很好,勉勵我們,如果我們真正發心,這個志就是志願,佛家講發願,世俗人講立志。如果真的立志求往生,我這一生當中,我的目標、我的方向,我想完成的大事就這一樁,方向西方極樂世界,目標親近阿彌陀佛,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佛,生到極樂世界就決定可以做到。我們一定要依這個方法,經典上講的方法,這個兩品經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每天對照一下我像不像,像不象是阿彌陀佛的弟子?我能不能往生?給自己警惕,幫助自己提升。「當知淨宗稱爲易行道者」,這個法門古人稱爲易行道。「是與余八萬叁千九百九十九法門相較而言也」,佛法常講八萬四千法門,易行道怎麼說?是跟八萬四千法門相比較,此地把這個法門,算在八萬四千法門裏面的一種。有很多人說,這是八萬四千法門之外一個特別法門,不算在它裏面。跟八萬四千法門比較,它容易,爲什麼?八萬四千法門都要斷煩惱,都要消業障。
譬如小乘初果,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要斷叁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,你才能證得,這個麻煩。不要說八十八品,一品我們都做不到。八十八品見惑,世尊教學通常把它歸納爲五大類,便于初學。這五大類的第一個「身見」,六道衆生都執著身是我,佛說身不是我。怎麼辦?你能不能把身是我的想法、看法放下,接受佛所說的,身不是我。身不是我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。就像衣服,衣服是我所有的,衣服不是我;這個房屋是我所有的,房屋不是我。所以把身當作我,是個錯誤看法,真的是錯誤,你在六道裏頭輪回,這一生得這個身是我,來生到畜生道變個小狗、小貓,你也認爲那個身是我。身有生死、有生滅,我沒有生滅,所以身不是我。身不是我,要爲這個身去造業豈不是大錯特錯嗎?你要殺生、要吃肉,滿足誰的欲望?滿足舌頭的欲望,其他的器官不相幹,只有舌頭享受這味道,美味。一個人一生爲舌頭造多少罪業?身不是我,舌頭也不是我,我爲什麼讓它造這麼多罪業來連累我?所以身的一切享受都可以放下。身帶給我們當然有利、也有害,不明白是害大于利,明白了是利大于害,就是修行人,我要用這身體專門做好事,修淨業、修善業,絕不造惡業。所以身見身要放下。
第二個「邊見」,邊見就是今天我們講的相對、對立,有我就跟人對立,都從這生的。對立能放下,慈悲心就現前,爲什麼?看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,不對立了。確實是一體,一體是真的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法跟自己是一體。學佛首先要想到,佛跟我是一體,大乘教裏頭佛說過,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,自性就是真心,是真心變現出來的。我這個身體也是真心變現出來的,是平等的,是一不是二。極樂世界是我心變現出來,這個世界也是我心變現出來的,離了心之外沒有一法可立。
我們在前面學過,智者大師天臺宗的「十乘觀法」,第一條教我們觀不思議境界,不思議境界是觀總相,就觀察整個宇宙一切萬法。一切萬法多,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,但是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二法,一個色,一個心。色就是所有的物質現象,心,所有的精神現象,講五蘊,五蘊,色是物質,受想行識就是心,有感受、有分別、有相續不斷、有記憶,這些屬于心法。科學也是這樣分的,物理、心理,也是這個分,但是科學分到這裏就沒有了。佛後頭還有,佛底下有一句話說,色由心生。這句話到現代科學才發現,這是最近叁十年的事情。科學家發現物質是由念頭變現出來的,肯定了佛這一句話,色由心生,就是物質是從念頭裏變現出來的。可是佛後頭還有一句總結,全體,「全體是心」,這是佛法。所以佛法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想能控製一切法。這個學說如果要被肯定,這個世界科學就起了翻天覆地大革命的行動。物質是念頭變現出來,念頭可以控製物質、可以改變物質,念頭改變物質,這跟佛法講的完全一樣。第一個,改變自己身體,就是治療疾病不要用醫藥,用念頭。第二個,可以改變我們居住的地方,中國人講風水,可以改變風水。化解地球上所有的災難,用念頭,能不能做到?連科學家都肯定能做到,只要你把意念集中,就是佛說的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0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