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一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叁叁一集)  2012/5/11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33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七百二十八頁,倒數第七行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「當知淨宗稱爲易行道者,是與余八萬叁千九百九十九法門相較而言也」。我們還把它說個整數,八萬四千,跟八萬四千法門比較,它是易行道。「唯此獨易,故稱易行」。爲什麼?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要斷煩惱、消業障,就斷煩惱、消業障而言,我們今天確實幾乎沒有人能做到。前面我們舉了最淺顯的例子,見思煩惱裏面的見惑。八十八品見惑分爲五類,第一類是身見,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誰能斷了?這個東西真正斷了,才能證得小乘初果,大乘十信位是初信菩薩。所以,實實在在找不到這樣的人。末法確確實實只有淨宗能成就,所以這是易行道。早年黃念老在世的時候,我每年會到北京至少去叁次,去看看這些老朋友們。現在老朋友們全都往生了,所以我就很少回到國內。他告訴我,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年,修禅的不但沒有開悟的,連得禅定的都沒有。虛雲老和尚得禅定沒開悟,你說多不容易。修密的,他告訴我,這六十年當中,修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。而修淨土往生的人可多了,這六十多年當中,我們相信不止六千人,這是最保守的估計。

  唐朝時候,善導大師告訴我們,注解裏頭引用善導大師的話很多,這是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,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日本人對他最信仰,日本的淨宗都有善導的塑像,泥塑的、木雕的,畫的像更多,處處都可以看見,看到日本人對他的崇拜。我們問日本出家人,傳說當中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,他們知不知道?都知道。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。他說比較起來是容易,「若論其實,如本品所明,則知往生,亦非易事」,也真的不是容易事情。雖然條件很簡單,信、願、行,是不是真信、是不是真願?這裏頭問題就很多了。如果這個信裏頭還帶著有絲毫懷疑,就未必能往生。真願往生,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,還有一絲毫沒放下,也不能往生。所以,真信是一絲毫懷疑沒有;真願,我真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對于這個世間沒有一絲毫留戀,這個人決定得生。如果對這個世間人間天上這種富貴的享受,榮華富貴的享受,還有絲毫羨慕,還有絲毫留戀,就去不成了,這是不容易。

  所以下面說了,「倘不真爲生死」,這個生死是脫離六道輪回,不是我們現在這肉身的生死。譬如這一生當中修了有大福報,來生在人間是大富大貴,如果福報超過人間的富貴,他就到天上去。天王,中國人講玉皇大帝,也都是人做的,他修了大善。比玉皇大帝高的,大梵天王、摩酰首羅天王,那都是修的大福德。摩酰首羅天是第四禅的天王,大梵天是初禅天的天王,這些人福報大,前面有較量、有比較,我們也看到過。你看到這些有沒有羨慕?如果有絲毫羨慕的心,就去不了極樂世界,你對于天人還有留戀。所以真爲生死,不再搞六道輪回,不再搞十法界了,知道輪回苦,四聖法界不究竟。「發菩提心」,這個菩提心,最簡單的說法,蕅益大師所說的真信、切願,心裏面除了往生極樂世界、親近阿彌陀佛,沒有第二個念頭,這就是大菩提心。這樣的心,「以深信願,一向專念,而欲往生」,這是決定得生。如果不是真的,不是真爲生死,不是真正發菩提心,不是真正深信切願,這一向專念、往生淨土就靠不住!

  下面念老說,「敬祈」,敬是恭敬,祈是祈求,「當世行人」,這是黃念祖老居士真誠、恭敬祈求現在在世修淨土的這些人,「慎莫初聞淨宗易行,便生輕慢」。要謹慎,決定不可以聽說淨宗是易行道,對淨土法門就生輕慢心,輕慢是不尊重。這種心態的人很多很多。哪些人?他現在也在念佛堂念佛,也是求生淨土,但「信心虛浮,志願弛緩,口談淨業,心戀塵緣,如是求生,當待驢年」,這沒這個道理。可是這種心態念佛人很多,我們常常看見,他對于世間事情很計較,沒放下,名聞利養不肯放下,俗話說不肯吃虧,喜歡占小便宜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你只要看到有這種心態,就知道他念佛念一輩子,臨終未必能往生。

  還有確實口談淨業,心戀塵緣。我初出家的時候,看到有老居士,年齡比我大很多,至少大我二十多歲。我在臺北圓山臨濟寺出家,這個老居士福州人,是臨濟寺念佛會的副會長。每個星期六念佛會在道場做一次共修,他領衆,他當維那,法器敲得很好,專修淨土。臨終,臨命終時,不准人念阿彌陀佛送他往生,他不想往生,他要叫大家念南無觀世音菩薩,救苦救難救度他。你看這有什麼法子!最後還是走了。不想往生,貪生怕死。別人還能說得過去,念佛會的副會長!每次念佛都是領衆當維那,姓林,林老居士。所以確實不容易。念老在此地說,如是求生,當待驢年,你們有沒有聽說屬驢的?這個驢年根本沒有。中國古人常常用這個字,那就純屬虛妄,決定不可能的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「又本經叁輩」,上中下叁輩,「與《觀經》九品,是否相配,古說不一」,說法的人很多。「論爲同者,有昙鸾諸師」。確實有不少法師認爲《無量壽經》講的叁輩就是《觀經》裏頭講的九品,上輩有上輩上生、上輩中生、上輩下生,跟《觀經》九品的意思相同。昙鸾師的《略論》裏這麼說法,「生安樂土者」,安樂土就是極樂世界,「《無量壽經》中唯有叁輩上、中、下。《無量壽觀經》」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那個裏面說,「一品分爲上中下,叁叁而九,合爲九品」,這昙鸾法師說的。「又《淨影疏》曰:十方世界,諸天人民,願生彼國,凡有叁輩。總以標舉,如《觀經》中,粗分爲叁,細分爲九」。《淨影疏》是隋朝淨影寺慧遠大師的《無量壽經》注解,他這個說法跟昙鸾法師相同,都認爲這個地方的叁輩就是《觀經》當中的九品。

  「叁輩者,謂上中下也。九輩者,于上品有叁,中下亦叁,故成九輩」。憬興師他說,「今即合彼」,今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跟《觀經》所說的可以合起來。你看「合彼《觀經》九品,爲此」,此是指本經,本經當中的叁輩,跟《觀經》九品是一個意思。又蓮池大師說,「叁輩九品,正相配合,又何疑焉」,蓮池大師在《彌陀經疏鈔》裏頭講的。「又天臺《觀經疏》」,是智者大師作的《觀無量壽經》的注解,「謂此經」,此經是《觀經》,「九品,爲令識位高下,即大本叁輩也」,就是,大本是《無量壽經》,裏面所說的叁輩。這些祖師大德都認爲《觀經》的九品就是《無量壽經》講的叁輩。

  也有主張不一樣的說法,「至于主張兩經相異者,則靈芝、孤山」,這也是過去大德裏頭鼎鼎有名的大師。「靈芝師謂叁輩止對《觀經》之上品;不攝余六品」,因爲《觀經》的中品及下品沒有說發菩提心,上品有說發菩提心,中品、下品沒有說菩提心,他用這個經文來說跟《無量壽經》不一樣。「孤山稍廣」,說得稍微,我們看下面文,「謂此之叁輩只攝彼之上品與中品,不攝下叁品」。靈芝只是說叁輩是上品,上叁品,孤山也包括中叁品,下面叁品沒有,不攝下叁品。「因本經中叁輩往生者,皆是善人」,他這樣說法,下叁品是惡人,不是善人。「而彼《觀經》中之下叁品,皆是惡人,臨終忏悔,念佛得生也。是故諸師皆謂兩經不能相配」,也有提出這個意見的。兩種說法都有道理,都有根據。

  「蓮池大師于《疏鈔》中,會通上之異說」,這兩種說法到底采取哪一種?蓮池大師把它合會。蓮池大師在《彌陀經疏鈔》裏頭說,「草庵《輔正解》曰:天臺以九品同叁輩者,乃約位次相同,不約行因」。這是智者大師,智者大師講《無量壽經》的叁輩就是《觀經》的九品,是從位次上來說的,而不是講往生的人的行因。其實,下叁品雖然是惡人,惡人忏悔,惡人改過、認錯,那就是善人,始惡終善,講得通。決定不可能有惡人帶著那個惡,現行的惡,能往生極樂世界,這個不太可能。惡人忏悔,這四十八願有,第十八願裏頭,五逆十惡。祖師們說得更好,甚至于毀謗大乘,臨終忏悔都能往生,阿彌陀佛都能攝受。這就惡人變成善人了,改過就是善人,所以能講得通。

  「則孤山、靈芝,皆不違天臺。所以然者,以天臺但約位次,則輩品正同」。這兩位法師是講行因,是講念佛往生的人他們修行的因地,所以「止齊中上」。靈芝認爲止齊上品,上叁品,孤山他把它擴展到中品,上中兩品。「各有所據,取義不同」,他們所說的都有經文做依據,只是對經文解釋不一樣,所以並不相違。下面說的,「克實而論」,就實際狀況來說,「則煩惱不異菩提,始惡何妨終善」,惡人可以變爲善人。佛陀的教育,實在講他有叁個目標,對初學的,幫助他轉惡爲善;第二個目標,提升了,他已經變成善人,幫助他轉迷爲悟,善人是善人,沒開悟,幫助他開悟;已經開悟了,他還沒證果,那就要轉凡成聖,這叁個層次。所以,「惡人既已成善,豈不賢聖同科」。往生之前他是惡人,臨命終時他忏悔、他改過,他已經變成善人,阿彌陀佛來接引,他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所以「叁輩九品,正相配合,又何疑焉」,這是蓮池大師的話,他說這還有什麼疑問?

  「上之會通,甚契法要」,這兩句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評論,蓮池大師這個會通,契合淨宗的法要,說得好。「蓋天臺等主張兩經相配」,完全相同,「乃著眼于往生後之階位」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,沒有說他往生之前的行因、行持,沒說這個。「靈芝諸師指爲異者,乃專就因地行持」,沒有往生之前的行持。所以「乃就曾否早發菩提心與平日之善惡而言」,他說這個。臨命終之前,那一口氣還沒斷,發菩提心還來得及。所以第十八願講臨終一念、十念必定往生,五逆十惡都可以往生。看出彌陀無盡的慈悲,只要你回頭,只要你改過,沒有一個不得度,沒有一個不成佛。「則《觀經》之下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