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叁品,不能齊于本經之下輩矣」,這是靈芝、孤山他們的看法。
「蓮師」,就是蓮池大師,「末後曰:始惡不妨終善」,一生作惡,臨命終時悔改,他就是善人。這句話「深契聖心」,這個聖是阿彌陀佛,應該是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。「惡人臨終如能忏悔發心,至心念佛,則惡人已成善人」,這個是可以承認的,「故亦蒙佛攝受,隨願往生」,五逆十惡。可是願文裏頭還有一句,毀謗佛法的人,除了毀謗佛法,這種人不能往生。善導大師說,毀謗佛法,爲什麼願文上加這一句?因爲五逆十惡、謗法,這是極重的罪業,阿彌陀佛願文裏頭有這句話的意思,是希望念佛人不要造這個罪業。造這個罪業,臨終忏悔他還是能往生。善導大師的話有意思,善導真的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那這個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。五逆十惡,毀謗淨土,毀謗大乘,臨終忏悔,臨終認錯、忏悔,還是能往生。這才是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普度一切苦難衆生的本願。不是不通忏悔,真忏悔他就是好人,惡人已經成了善人,佛一定來接引的。
「故蓮池大師曰:豈不賢聖同科。同登極樂」。善人念佛往生,惡人念佛,臨終忏悔也往生。品位高下那要看他忏悔的心,如果是十分真誠的忏悔心,他品位一下就高上去。絕不因爲他在生的時候做多少錯事,不因爲這些,是看他那個忏悔的心。所以極重罪業的,就是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的,真誠忏悔,真誠的那種信願,忏悔心,也可能到極樂世界就是實報土上輩往生,不可以輕視這些造作惡業的人。我們中國諺語有句話說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,無惡不作的人,回過頭來是一等的好人,一般的好人不能跟他相比,他的位次一下就提升了。這是很合理的,合情合理的說法,沒有一點牽強,應該是這樣。這是給一切衆生莫大的信心,給一切造罪業的衆生帶來了希望。不是因爲造罪業佛菩薩不原諒你,不是的,回頭就原諒你。所以蓮池大師曰,豈不賢聖同科,同登極樂。「由上可見,此經叁輩,彼經九品」,此經是《無量壽經》,彼經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「實相配合」,實際上九品跟叁輩是配合的,「不容或疑」,不應該再懷疑。
「又《報恩論》曰:此經上輩當出家,中下二輩當在家」,這個當就是配合的意思,把上輩往生的配合在出家,中下二輩配合在在家,「乃從其多數,粗舉大凡,故雲凡有叁輩。《觀經》就此大凡,略開爲九,而又極其優降,以括無量行因之不齊。此論極好」。《報恩論》裏頭說的。這是說明,這叁輩往生裏面,包括無量行因,這個無量行因,有善因、有惡因,統統包括在裏頭,只要臨終忏悔,斷惡爲善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
「《觀經》中,上上品往生者,彈指往生,見佛聞法,即悟無生法忍,須臾曆事諸佛,次第受記,還至本國,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,是乃叁輩中極優者也」。這是什麼人?一般說這是法身菩薩去往生的。法身菩薩,《華嚴》圓教從初住到等覺,四十一個位次。這四十一個位次的菩薩,如果在他方世界修行,必須一階一階向上提升,時間很長,在極樂世界能把時間縮短。爲什麼?發真誠大菩提心,就能把修行的時間縮短,地位很快向上超升。上上品往生,這一彈指,就是很短的時間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悟無生,就證得無生法忍。無生法忍是七地以上證得的,七地菩薩下品無生忍,八地中品,九地上品,七八九地,九地上品。再向上去叫寂滅忍,這最高的。寂滅忍也有上中下品,下品寂滅忍是十地菩薩,中品是等覺,上品是妙覺如來。所以,爲什麼這些大菩薩們願意到極樂世界?他距離妙覺如來的時間愈來愈短。
見佛聞法,他悟無生法忍,須臾間曆事諸佛,須臾也是極短的時間。在極樂世界他能夠分身,能分無量無邊身,到十方世界去供養佛。供佛是修福,聽佛講經說法是修慧,福慧雙修,這一下就修圓滿了。得佛受記,你看,還至本國,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,這真不得了!成就圓滿的後得智,也就是佛法裏頭常說,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。他供養無量無邊諸佛,諸佛都爲他說法。他聞法不但能記住,聞法開悟,那真正是名符其實的大徹大悟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通達的、沒有不明了的。這個人叫圓滿的佛果,這是叁輩當中最優越,上輩上生。
下下品是誰,哪些人?五逆、十惡。這是極重的罪業,臨命終時,「地獄相現,臨終忏悔,十念往生者,乃下輩中最下者」,這都能往生。五逆、十惡只要犯一條,五逆只要犯一條,十惡具足,沒有不墮地獄的。十惡裏頭頭一條是殺生。我們知道,唐太宗說他墮的無間地獄,爲什麼墮的?殺生太多,打仗的時候殺人,因爲這條墮無間地獄。他在地獄裏忏悔,遇到這個機緣,他一生當中做了一樁大好事,就是編《群書治要》。這部書是治國的寶典,唐朝在曆史上稱爲盛世,靠什麼?就靠這部書。我們是在無意當中發現的,這部書非常好!能救現在現前的社會,能救國家、能救世界。我們得到了,趕緊把它印了一萬套,底下這一套就是的,印了一萬套,分送到全世界。這樣子以後不會再遺失,不會再失傳了。現在迫切需要的,要注音、要注解,要翻成白話文、要翻成外國文。
我們是無意遇到這個緣分。去年,我記得是叁月二十五,這部書剛剛印好,樣本書寄到澳洲,我們展開放在桌面上,大家來欣賞。當時悟忍法師的妹妹也在,突然之間,她就跪在地下,跟我們大家說,我是李世民。我們一聽,怎麼李世民來了?他來感恩。感什麼恩?原來我們印這套書,他因爲這個功德他才能離開地獄,這麼一回事情。告訴我們,這部書能夠救全世界,我們相信。所以鼓勵了我們,讓我們趕快做注解、做注音,趕快把它翻成外國文字,向海外流通。這個人是個好人,他不知道殺人那麼嚴重。他年輕,不知道文化可以治國,可以統治國家,佛法可以統治國家,不知道。采取武力來統治,造這麼大的罪業。用文化來統一,中國古時候有例子,他沒想到。
曆史上有記載,商湯,大概在我們叁千八百年前,商湯王。它是個小國,面積七十裏,不是現在的公裏,周朝以前的裏不大,在我們估計大概也不過是叁十公裏左右,叁十公裏這麼一塊地方,這是商朝。那個時候中國沒有統一,他們這個小國治理得好,人民安樂,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。周邊許許多多的小國都佩服他,都尊重他,都向他學習,尊重他稱他爲天子。這個天子不是後來的皇上,後來是真有實權,他這個沒有實權,是大家推崇,大家尊重,大家向他學習,幾百個小國。周朝也用這個方法,周文王他的領土一百裏,一百裏相當現在的五十裏,也治得非常好。你看那個時候天下,中原這塊大地上,八百多個國家,八百諸侯尊他爲天子,向他學習,接受他的教誨,學習治國的這些方法。所以,不必用武力。商湯跟周文王都是用文化的力量,讓人民對他心服口服。曆史上有記載,周文王日常的生活,生活起居大致上跟人民是差不多的,沒有特殊的這種享受,跟平民一樣,所以得人心。這是做出榜樣來讓我們看到,這不是假的。
今天這個時代,應當要有這種榜樣,一個城市、一個鄉鎮做出榜樣出來,全世界都知道,都向這個地方來學習,這還得了嗎?這是中國文化,是唐太宗編這部寶典。這部寶典是中國老祖宗,就是唐朝之前二千五百年,典籍裏記載的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這些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經驗、效果,都記在這部書上,專門提供給國家領導人去讀的。所以這部著作能讓他離開地獄。我們對佛經上說的話就相信了,不懷疑了。
「《觀經》明其最優,兼指最下,故謂極其優降」。到了極點,優到了極點,是上上品往生;往下去,下降到極處,是下下品往生。下下品是五逆十惡、謗法之人,都能往生,全包了,上上品往生的是法身大士。「二經乍看似異,而實旨正同」,《觀無量壽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合起來看,好像不一樣,實際上是相同的。
下面經文,「別明叁輩」,先說上輩,上輩的行因,第一個「舍家棄欲」。請看經文:
【其上輩者。舍家棄欲。而作沙門。】
我們看念老的集解,「經中上輩往生是否凡夫有分,乃淨宗一大問題」。古大德有所謂這是菩薩往生,什麼菩薩?「如謂上上品須四地至七地之菩薩」,法身菩薩,「上中品須初地至四地之菩薩,余可例推。中品中生及以下,才是凡夫所能達」。這是古大德的講法。他說「若如是者,則彌陀大願之無上,西方蓮國之獨妙,持名法門之易行,往生妙法之殊勝,皆成戲論」,戲論是開玩笑的話,不是真的。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微妙,就是凡夫一品煩惱沒斷,也能生到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,這不可思議,這才叫難信之法。如果像這個說的,這菩薩可以相信,這不難,好像合情合理。所以下面念老說,「直使不可思議之淨宗妙法,亦複成爲可思議之法矣。故此實爲淨宗之關鍵,前于本解(貳)概要中,雖略論一二,未盡其旨,試更詳之」。前面在概要裏頭提到,但是沒有詳細說,現在到這段經文,念老要給我們詳細的來分析、來說明。
「古說之非」,古人講的說錯了,「幸得唐善導大師,廣引經論,力破舊說」,古人這個說法,善導大師不同意。善導大師在他所著作的《觀無量壽經四帖疏》,就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注解,在這個裏頭講得很詳細。他說,「又看此《觀經》定善,及叁輩上下文意」,看此,這個此是《觀無量壽經》,看《觀無量壽經》定善,及叁輩上下文的意思。「總是佛去世後」,釋迦牟尼佛過世之後,「五濁凡夫,但以遇緣有異,致令九品差別。何者。上品叁人,是遇大凡夫。中品叁人,是遇小凡夫。下品叁人,是遇惡凡夫」。這善導大師說的,說得好!極樂世界叁輩九品全是凡夫往生的,不是菩薩、不是阿羅漢。菩薩、阿羅漢也有去往生的,那不是阿彌陀佛主要的用意,阿彌陀佛主要用意,目標是對准六道裏頭的善惡凡夫。大小是什麼意思?大小是發心,心量大叫大凡夫,心量小叫小凡夫,從這上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