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一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三三一集)  2012/5/11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331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七百二十八页,倒数第七行最后一句看起:

  「当知净宗称为易行道者,是与余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门相较而言也」。我们还把它说个整数,八万四千,跟八万四千法门比较,它是易行道。「唯此独易,故称易行」。为什么?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要断烦恼、消业障,就断烦恼、消业障而言,我们今天确实几乎没有人能做到。前面我们举了最浅显的例子,见思烦恼里面的见惑。八十八品见惑分为五类,第一类是身见,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,谁能断了?这个东西真正断了,才能证得小乘初果,大乘十信位是初信菩萨。所以,实实在在找不到这样的人。末法确确实实只有净宗能成就,所以这是易行道。早年黄念老在世的时候,我每年会到北京至少去三次,去看看这些老朋友们。现在老朋友们全都往生了,所以我就很少回到国内。他告诉我,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,修禅的不但没有开悟的,连得禅定的都没有。虚云老和尚得禅定没开悟,你说多不容易。修密的,他告诉我,这六十年当中,修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。而修净土往生的人可多了,这六十多年当中,我们相信不止六千人,这是最保守的估计。

  唐朝时候,善导大师告诉我们,注解里头引用善导大师的话很多,这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,传说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。日本人对他最信仰,日本的净宗都有善导的塑像,泥塑的、木雕的,画的像更多,处处都可以看见,看到日本人对他的崇拜。我们问日本出家人,传说当中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,他们知不知道?都知道。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。他说比较起来是容易,「若论其实,如本品所明,则知往生,亦非易事」,也真的不是容易事情。虽然条件很简单,信、愿、行,是不是真信、是不是真愿?这里头问题就很多了。如果这个信里头还带着有丝毫怀疑,就未必能往生。真愿往生,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,还有一丝毫没放下,也不能往生。所以,真信是一丝毫怀疑没有;真愿,我真想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,对于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留恋,这个人决定得生。如果对这个世间人间天上这种富贵的享受,荣华富贵的享受,还有丝毫羡慕,还有丝毫留恋,就去不成了,这是不容易。

  所以下面说了,「倘不真为生死」,这个生死是脱离六道轮回,不是我们现在这肉身的生死。譬如这一生当中修了有大福报,来生在人间是大富大贵,如果福报超过人间的富贵,他就到天上去。天王,中国人讲玉皇大帝,也都是人做的,他修了大善。比玉皇大帝高的,大梵天王、摩酰首罗天王,那都是修的大福德。摩酰首罗天是第四禅的天王,大梵天是初禅天的天王,这些人福报大,前面有较量、有比较,我们也看到过。你看到这些有没有羡慕?如果有丝毫羡慕的心,就去不了极乐世界,你对于天人还有留恋。所以真为生死,不再搞六道轮回,不再搞十法界了,知道轮回苦,四圣法界不究竟。「发菩提心」,这个菩提心,最简单的说法,蕅益大师所说的真信、切愿,心里面除了往生极乐世界、亲近阿弥陀佛,没有第二个念头,这就是大菩提心。这样的心,「以深信愿,一向专念,而欲往生」,这是决定得生。如果不是真的,不是真为生死,不是真正发菩提心,不是真正深信切愿,这一向专念、往生净土就靠不住!

  下面念老说,「敬祈」,敬是恭敬,祈是祈求,「当世行人」,这是黄念祖老居士真诚、恭敬祈求现在在世修净土的这些人,「慎莫初闻净宗易行,便生轻慢」。要谨慎,决定不可以听说净宗是易行道,对净土法门就生轻慢心,轻慢是不尊重。这种心态的人很多很多。哪些人?他现在也在念佛堂念佛,也是求生净土,但「信心虚浮,志愿弛缓,口谈净业,心恋尘缘,如是求生,当待驴年」,这没这个道理。可是这种心态念佛人很多,我们常常看见,他对于世间事情很计较,没放下,名闻利养不肯放下,俗话说不肯吃亏,喜欢占小便宜。在日常生活当中,你只要看到有这种心态,就知道他念佛念一辈子,临终未必能往生。

  还有确实口谈净业,心恋尘缘。我初出家的时候,看到有老居士,年龄比我大很多,至少大我二十多岁。我在台北圆山临济寺出家,这个老居士福州人,是临济寺念佛会的副会长。每个星期六念佛会在道场做一次共修,他领众,他当维那,法器敲得很好,专修净土。临终,临命终时,不准人念阿弥陀佛送他往生,他不想往生,他要叫大家念南无观世音菩萨,救苦救难救度他。你看这有什么法子!最后还是走了。不想往生,贪生怕死。别人还能说得过去,念佛会的副会长!每次念佛都是领众当维那,姓林,林老居士。所以确实不容易。念老在此地说,如是求生,当待驴年,你们有没有听说属驴的?这个驴年根本没有。中国古人常常用这个字,那就纯属虚妄,决定不可能的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「又本经三辈」,上中下三辈,「与《观经》九品,是否相配,古说不一」,说法的人很多。「论为同者,有昙鸾诸师」。确实有不少法师认为《无量寿经》讲的三辈就是《观经》里头讲的九品,上辈有上辈上生、上辈中生、上辈下生,跟《观经》九品的意思相同。昙鸾师的《略论》里这么说法,「生安乐土者」,安乐土就是极乐世界,「《无量寿经》中唯有三辈上、中、下。《无量寿观经》」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那个里面说,「一品分为上中下,三三而九,合为九品」,这昙鸾法师说的。「又《净影疏》曰:十方世界,诸天人民,愿生彼国,凡有三辈。总以标举,如《观经》中,粗分为三,细分为九」。《净影疏》是隋朝净影寺慧远大师的《无量寿经》注解,他这个说法跟昙鸾法师相同,都认为这个地方的三辈就是《观经》当中的九品。

  「三辈者,谓上中下也。九辈者,于上品有三,中下亦三,故成九辈」。憬兴师他说,「今即合彼」,今是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跟《观经》所说的可以合起来。你看「合彼《观经》九品,为此」,此是指本经,本经当中的三辈,跟《观经》九品是一个意思。又莲池大师说,「三辈九品,正相配合,又何疑焉」,莲池大师在《弥陀经疏钞》里头讲的。「又天台《观经疏》」,是智者大师作的《观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「谓此经」,此经是《观经》,「九品,为令识位高下,即大本三辈也」,就是,大本是《无量寿经》,里面所说的三辈。这些祖师大德都认为《观经》的九品就是《无量寿经》讲的三辈。

  也有主张不一样的说法,「至于主张两经相异者,则灵芝、孤山」,这也是过去大德里头鼎鼎有名的大师。「灵芝师谓三辈止对《观经》之上品;不摄余六品」,因为《观经》的中品及下品没有说发菩提心,上品有说发菩提心,中品、下品没有说菩提心,他用这个经文来说跟《无量寿经》不一样。「孤山稍广」,说得稍微,我们看下面文,「谓此之三辈只摄彼之上品与中品,不摄下三品」。灵芝只是说三辈是上品,上三品,孤山也包括中三品,下面三品没有,不摄下三品。「因本经中三辈往生者,皆是善人」,他这样说法,下三品是恶人,不是善人。「而彼《观经》中之下三品,皆是恶人,临终忏悔,念佛得生也。是故诸师皆谓两经不能相配」,也有提出这个意见的。两种说法都有道理,都有根据。

  「莲池大师于《疏钞》中,会通上之异说」,这两种说法到底采取哪一种?莲池大师把它合会。莲池大师在《弥陀经疏钞》里头说,「草庵《辅正解》曰: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,乃约位次相同,不约行因」。这是智者大师,智者大师讲《无量寿经》的三辈就是《观经》的九品,是从位次上来说的,而不是讲往生的人的行因。其实,下三品虽然是恶人,恶人忏悔,恶人改过、认错,那就是善人,始恶终善,讲得通。决定不可能有恶人带着那个恶,现行的恶,能往生极乐世界,这个不太可能。恶人忏悔,这四十八愿有,第十八愿里头,五逆十恶。祖师们说得更好,甚至于毁谤大乘,临终忏悔都能往生,阿弥陀佛都能摄受。这就恶人变成善人了,改过就是善人,所以能讲得通。

  「则孤山、灵芝,皆不违天台。所以然者,以天台但约位次,则辈品正同」。这两位法师是讲行因,是讲念佛往生的人他们修行的因地,所以「止齐中上」。灵芝认为止齐上品,上三品,孤山他把它扩展到中品,上中两品。「各有所据,取义不同」,他们所说的都有经文做依据,只是对经文解释不一样,所以并不相违。下面说的,「克实而论」,就实际状况来说,「则烦恼不异菩提,始恶何妨终善」,恶人可以变为善人。佛陀的教育,实在讲他有三个目标,对初学的,帮助他转恶为善;第二个目标,提升了,他已经变成善人,帮助他转迷为悟,善人是善人,没开悟,帮助他开悟;已经开悟了,他还没证果,那就要转凡成圣,这三个层次。所以,「恶人既已成善,岂不贤圣同科」。往生之前他是恶人,临命终时他忏悔、他改过,他已经变成善人,阿弥陀佛来接引,他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所以「三辈九品,正相配合,又何疑焉」,这是莲池大师的话,他说这还有什么疑问?

  「上之会通,甚契法要」,这两句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评论,莲池大师这个会通,契合净宗的法要,说得好。「盖天台等主张两经相配」,完全相同,「乃着眼于往生后之阶位」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,没有说他往生之前的行因、行持,没说这个。「灵芝诸师指为异者,乃专就因地行持」,没有往生之前的行持。所以「乃就曾否早发菩提心与平日之善恶而言」,他说这个。临命终之前,那一口气还没断,发菩提心还来得及。所以第十八愿讲临终一念、十念必定往生,五逆十恶都可以往生。看出弥陀无尽的慈悲,只要你回头,只要你改过,没有一个不得度,没有一个不成佛。「则《观经》之下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