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用专注的方法,还是用一心的方法,这个原理原则决定不能离开。他用的方法巧妙,是什么?就用名号「阿弥陀佛」,让你把心专注在佛号上,这有个地方落脚。
一切大乘都讲空,空琢磨不到,什么叫空?怎么才能够跟空相应?太难太难了。阿弥陀佛说我这一句佛号,这个佛号非有非空,亦有亦空,你就把心住在这个佛号上,不要离开,不要动摇,慢慢的三昧就现前,你就得定,这个法子妙极了。如果心不住在佛号上,就住在五欲六尘,住在妄想上。五欲六尘、妄想都是造业,造业后面必定有果报,果报现前,你的心愈来愈散乱,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生生世世没有法子脱离。所以净宗这个法门,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这段文字说绝了,告诉我们,念佛就是念自己的真心,不在内、不在外。又告诉我们,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时一切处,皆是无量寿佛现身说法处。佛在哪里?就在当下,不是过去,不是未来,就是当下这一念。这一念,只要归到一念,那就是佛,就是阿弥陀佛,二念就不是,一念就是。
「顿入如来大光明藏」,顿是立刻,一念你就证得,这一念就成佛。所以这个法门十方诸佛没有一个不赞叹,这法门太巧妙,确实能帮助一切众生一生圆满成就。经不能不学习,不可以一天不学习,为什么?一天不学习,迷了。天天学习,时时刻刻学习,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外面假相迷了,不要为外面境界相影响你。我们一定要记住,释迦牟尼佛在世,每天讲经不中断,没有一天放假,没有一天中断。我们发心续佛慧命,具体表现在哪里?表现就是学习经教,讲经教学,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就对了。释迦牟尼佛没有建道场,释迦牟尼佛没有做法会,除了讲经教学之外他什么都没做。我们在经典上去找,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带领大众坐一天禅,没有,没有这个事情;或者带领大众打个佛七念几天佛,也没有。这些事情,都是历代祖师大德做出来的,佛在世的时候没有,全是讲经教学。
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,你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自自然然会修正你自己错误的念头、错误的行为,那是自己事情,佛不干涉你,所以学佛轻松自在没有压力。虽然是个团体生活,佛在世这团体也不小,有一千多人,这一千多人是佛的常随弟子,不离开的,一辈子跟他学习。临时学习的,来个二、三天的,十来天的,二、三个月的,一定很多,数字不会少过常随众。那我们的估计,跟着佛陀学习的人数总在三千人以上,这么大的团体。他们过的生活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游牧的生活,居无定所,跟大自然融成一体。哪个地方好就到哪里去,天天去玩、旅游,游山玩水。这个生活的确是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,一生不离开大自然,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,这个榜样太好了。佛陀灭度了,弟子当中维持这种方式也有二、三百年,二、三百年之后,这才有人建道场定居下来。纵然定居一个风水宝地,山水绝佳的,也没有过旅游的生活自在。佛一生过旅游的生活,真正得大自在,旅游什么?没有一丝毫留恋,真正一切放下了。建立一个道场住在这个地方,这地方放不下,被它拴住了。
佛教传到中国早年很如法,两者兼顾到,有道场,又过旅游的生活。道场叫什么?叫十方常住,这是个佛教的修行道场,只要是出家人,只要出家身分都可以到这边来住。除非这里人住满,容纳不下,还有空位子的话都能来住。出家人过旅游生活,在这个道场住几天,那个道场住几天,云游,两方面都顾到,这方法是真好,处处参学,让你广学多闻。佛的法门多,像大学一样,各种院系齐全,叫八万四千法门。初学的时候我要选择哪个法门,没有智慧、没有能力选择怎么办?多看、多学学,每个道场都去看看,最后哪一个最喜欢,就到那个地方去。那个地方,如果是没有地方住,不要紧,在寺庙旁边搭个茅蓬,住茅蓬。你看一个大寺院,往往周围几十个茅蓬,几十个茅蓬是什么?他们专学这个法门,他不到别地方去,他会在那里成就。中国对佛法教学的制度,可以说在中国真正健全落实了。
佛陀在世不需要寺院,不需要茅蓬,换句话说,人心地清净,没有杂念,没有妄想,身心清净。所以身心健康,不怕风吹雨打、太阳晒,不怕,有这么好的体力。他像一棵大树一样,能够适合于大自然,所以他不需要。我们现在人的体力很差,杂念很多,妄念很多,恶念很多,所以身心很脆弱,禁不起自然考验。我们要在外面树下去坐一晚上,第二天人家把你抬去,送到加护病房去了,就说明跟佛陀不能比。所以以前的这些佛门弟子,顿入如来大光明藏大有人在,这就是成佛,就是证果。这是十方佛赞,究竟圆满,令得妙果。这一品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我们再接着看下面一品,「戊二」,科题这是因。这一科里头,从二十四品到二十五品分为两大段,第一段「三辈往生」,第二段是「往生正因」。
【三辈往生第二十四】
我们看第一段经文,「总标三辈」。
【佛告阿难。十方世界诸天人民。其有至心愿生彼国。凡有三辈。】
这是总说。我们看念老的注解。前面一品我们刚刚学过的,是「十方佛赞」,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不赞叹极乐世界,没有不赞叹阿弥陀佛。这个用意何在?帮助我们对极乐世界、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,要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,我们才能得到真实利益。注解说「前品十方佛赞,乃诸佛称叹愿之成就」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需要诸佛称赞,为什么?没有诸佛的称扬赞叹,众生不知道这个道场,不知道道场的殊胜,不知道阿弥陀佛帮助众生的方法非常巧妙。巧妙在哪里?在不要断烦恼,不要消业障,你就能成就。所以许多菩萨不相信,不消业障、不断烦恼那是凡夫,怎么能成得了佛?我们现在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其实阿弥陀佛这个方法,烦恼不断自然断掉,业障不消自然消除,妙,妙在这里。为什么?一句佛号念到底,这句佛号里头没有烦恼,也没有业障,只要你一心专念,念一句佛号就是断一分烦恼,消一分业障,它同时的,它不分开的。所以这句名号自自然然把业障化解掉,把烦恼也消除掉,妙不可言。无需要刻意的去断烦恼、去消业障,不需要,你就是专心念佛,声声佛号都是在消业障,都是在断烦恼,妙就妙在这里。
「盖欲十方众生,闻名发心,忆念受持,而随愿得生」。阿弥陀佛不是好名,现在人叫知名度,他希望一切诸佛如来都宣扬他的名号,都赞叹他的道场,绝不是为知名度,绝不是为自己。如果是为自己,搞自己的知名度,搞自己的名闻利养,那是造轮回业,轮回都出不了怎么能生极乐世界?所以我们懂得他的用意,他要诸佛赞叹没有别的,是让十方世界所有这些断不了烦恼的众生,知道有这个法门,能生起信心、生起愿心求生净土,亲近阿弥陀佛,成就无上道。这个方法看起来是世间法,没有想到这个世间法通出世间法,在大乘佛法里头唯有这一法,再找不到第二种法跟它一样的,微妙到极处。十方众生包括我们在内闻名发心,听到这句阿弥陀佛名号,听到的人很多,发心的人很少。这什么原因?只听到一句名号,不晓得名号的意义,不知道名号的功德,所以名是听到,对名号认识不清楚,甚至于还产生误会。
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,香港的法师告诉我,他说法师,你的运气不错。我说怎么?你来的时间正好。我说为什么?他说三年前香港人听到阿弥陀佛,吐口水,口水怎么样?吐到你脸上。他认为听到这句名号这人是倒霉,这个人运气就没有了,产生这么严重的误会。我来讲经的时候,这个地方虽然他不高兴,但是不会吐口水。严重的误会,认为念阿弥陀佛是咒人叫人死,只有死人才念阿弥陀佛,活人哪个人念阿弥陀佛?念阿弥陀佛是送终的,你看产生这么大的误会。这个事情不能怪社会大众,老祖宗教给我们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。我们自己要好好反省,为什么产生这现象?佛法没有人宣扬,没有人讲解,没有人做出好榜样给大家看,所以让社会大众对佛法产生这么严重的误会,不能怪人,怪佛门弟子自己本身不好。世出世间法一切衰败,都不可以说别人,自己要认真反省,然后才恍然大悟过错都在自己,自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。
我学佛出家,老师叫我学释迦牟尼佛,我对于经教非常有兴趣,很喜欢,发了这个心,寺庙不收留我。为什么?寺庙不要讲经的,要念经的,念经的、做经忏佛事的、做法会的,非常欢迎。认为什么?认为讲经是贴本的生意。经忏佛事都有价码的,这一堂佛事多少钱,做完之后大家分钱;讲经没有人供养,所以叫贴本生意没人做。老和尚告诉我,你走这个路不行,走不通,为什么?你将来没饭吃,谁供养你?真的是困难重重。可是我相信韦驮菩萨,韦驮护法,我讲经教学,如果没饭吃,韦驮菩萨要撤职查办的,他护的什么法?所以我相信他,没吃没穿、没有地方住,我还是要讲经教学,我根本不在乎这些。所以这条路坚持走了这么多年,这么多年没道场,确实很孤单。香港回归,我特地到这边来看看,在回归之前,好像我每年都到香港来讲一个月,可是以后,移民到美国去之后这边就很少来了,回归特地来看看。遇到一些老听众,大家很欢喜,问我,法师,你已经七年没来了。有这么长吗?算算真的有七年没来,我告诉他,没有人请我,我就没有法子来。
大家听到这个话,马上过去一些老同修就邀了七、八个人,大家来启请,我说好,启请我就来。那个时候我住在新加坡,每个月来一次讲五天,地方大家租的,尖沙咀街坊福利会,那个道场大概可以坐八百人的样子,每个月五天讲了好几年。以后听众愈来愈多,大家发心,就是现在尖沙咀汉口道这个楼层买下来,先后一共买了三层。七楼租下来的,现在有四层楼做为道场。给我办了香港永久居留,我才住在这个地方,不容易,坚持讲经教学不中断。在香港这个地方,我们用卫星电视,卫星的电视台在台湾,网路现场直播。现在的宽频网路好,效果不亚于卫星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