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0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用專注的方法,還是用一心的方法,這個原理原則決定不能離開。他用的方法巧妙,是什麼?就用名號「阿彌陀佛」,讓你把心專注在佛號上,這有個地方落腳。

  一切大乘都講空,空琢磨不到,什麼叫空?怎麼才能夠跟空相應?太難太難了。阿彌陀佛說我這一句佛號,這個佛號非有非空,亦有亦空,你就把心住在這個佛號上,不要離開,不要動搖,慢慢的叁昧就現前,你就得定,這個法子妙極了。如果心不住在佛號上,就住在五欲六塵,住在妄想上。五欲六塵、妄想都是造業,造業後面必定有果報,果報現前,你的心愈來愈散亂,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生生世世沒有法子脫離。所以淨宗這個法門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這段文字說絕了,告訴我們,念佛就是念自己的真心,不在內、不在外。又告訴我們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時一切處,皆是無量壽佛現身說法處。佛在哪裏?就在當下,不是過去,不是未來,就是當下這一念。這一念,只要歸到一念,那就是佛,就是阿彌陀佛,二念就不是,一念就是。

  「頓入如來大光明藏」,頓是立刻,一念你就證得,這一念就成佛。所以這個法門十方諸佛沒有一個不贊歎,這法門太巧妙,確實能幫助一切衆生一生圓滿成就。經不能不學習,不可以一天不學習,爲什麼?一天不學習,迷了。天天學習,時時刻刻學習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外面假相迷了,不要爲外面境界相影響你。我們一定要記住,釋迦牟尼佛在世,每天講經不中斷,沒有一天放假,沒有一天中斷。我們發心續佛慧命,具體表現在哪裏?表現就是學習經教,講經教學,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就對了。釋迦牟尼佛沒有建道場,釋迦牟尼佛沒有做法會,除了講經教學之外他什麼都沒做。我們在經典上去找,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帶領大衆坐一天禅,沒有,沒有這個事情;或者帶領大衆打個佛七念幾天佛,也沒有。這些事情,都是曆代祖師大德做出來的,佛在世的時候沒有,全是講經教學。

  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,你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自自然然會修正你自己錯誤的念頭、錯誤的行爲,那是自己事情,佛不幹涉你,所以學佛輕松自在沒有壓力。雖然是個團體生活,佛在世這團體也不小,有一千多人,這一千多人是佛的常隨弟子,不離開的,一輩子跟他學習。臨時學習的,來個二、叁天的,十來天的,二、叁個月的,一定很多,數字不會少過常隨衆。那我們的估計,跟著佛陀學習的人數總在叁千人以上,這麼大的團體。他們過的生活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遊牧的生活,居無定所,跟大自然融成一體。哪個地方好就到哪裏去,天天去玩、旅遊,遊山玩水。這個生活的確是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,一生不離開大自然,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,這個榜樣太好了。佛陀滅度了,弟子當中維持這種方式也有二、叁百年,二、叁百年之後,這才有人建道場定居下來。縱然定居一個風水寶地,山水絕佳的,也沒有過旅遊的生活自在。佛一生過旅遊的生活,真正得大自在,旅遊什麼?沒有一絲毫留戀,真正一切放下了。建立一個道場住在這個地方,這地方放不下,被它拴住了。

  佛教傳到中國早年很如法,兩者兼顧到,有道場,又過旅遊的生活。道場叫什麼?叫十方常住,這是個佛教的修行道場,只要是出家人,只要出家身分都可以到這邊來住。除非這裏人住滿,容納不下,還有空位子的話都能來住。出家人過旅遊生活,在這個道場住幾天,那個道場住幾天,雲遊,兩方面都顧到,這方法是真好,處處參學,讓你廣學多聞。佛的法門多,像大學一樣,各種院系齊全,叫八萬四千法門。初學的時候我要選擇哪個法門,沒有智慧、沒有能力選擇怎麼辦?多看、多學學,每個道場都去看看,最後哪一個最喜歡,就到那個地方去。那個地方,如果是沒有地方住,不要緊,在寺廟旁邊搭個茅蓬,住茅蓬。你看一個大寺院,往往周圍幾十個茅蓬,幾十個茅蓬是什麼?他們專學這個法門,他不到別地方去,他會在那裏成就。中國對佛法教學的製度,可以說在中國真正健全落實了。

  佛陀在世不需要寺院,不需要茅蓬,換句話說,人心地清淨,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,身心清淨。所以身心健康,不怕風吹雨打、太陽曬,不怕,有這麼好的體力。他像一棵大樹一樣,能夠適合于大自然,所以他不需要。我們現在人的體力很差,雜念很多,妄念很多,惡念很多,所以身心很脆弱,禁不起自然考驗。我們要在外面樹下去坐一晚上,第二天人家把你擡去,送到加護病房去了,就說明跟佛陀不能比。所以以前的這些佛門弟子,頓入如來大光明藏大有人在,這就是成佛,就是證果。這是十方佛贊,究竟圓滿,令得妙果。這一品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我們再接著看下面一品,「戊二」,科題這是因。這一科裏頭,從二十四品到二十五品分爲兩大段,第一段「叁輩往生」,第二段是「往生正因」。

  【叁輩往生第二十四】

  我們看第一段經文,「總標叁輩」。

  【佛告阿難。十方世界諸天人民。其有至心願生彼國。凡有叁輩。】

  這是總說。我們看念老的注解。前面一品我們剛剛學過的,是「十方佛贊」,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不贊歎極樂世界,沒有不贊歎阿彌陀佛。這個用意何在?幫助我們對極樂世界、對阿彌陀佛生起信心,要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,我們才能得到真實利益。注解說「前品十方佛贊,乃諸佛稱歎願之成就」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需要諸佛稱贊,爲什麼?沒有諸佛的稱揚贊歎,衆生不知道這個道場,不知道道場的殊勝,不知道阿彌陀佛幫助衆生的方法非常巧妙。巧妙在哪裏?在不要斷煩惱,不要消業障,你就能成就。所以許多菩薩不相信,不消業障、不斷煩惱那是凡夫,怎麼能成得了佛?我們現在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其實阿彌陀佛這個方法,煩惱不斷自然斷掉,業障不消自然消除,妙,妙在這裏。爲什麼?一句佛號念到底,這句佛號裏頭沒有煩惱,也沒有業障,只要你一心專念,念一句佛號就是斷一分煩惱,消一分業障,它同時的,它不分開的。所以這句名號自自然然把業障化解掉,把煩惱也消除掉,妙不可言。無需要刻意的去斷煩惱、去消業障,不需要,你就是專心念佛,聲聲佛號都是在消業障,都是在斷煩惱,妙就妙在這裏。

  「蓋欲十方衆生,聞名發心,憶念受持,而隨願得生」。阿彌陀佛不是好名,現在人叫知名度,他希望一切諸佛如來都宣揚他的名號,都贊歎他的道場,絕不是爲知名度,絕不是爲自己。如果是爲自己,搞自己的知名度,搞自己的名聞利養,那是造輪回業,輪回都出不了怎麼能生極樂世界?所以我們懂得他的用意,他要諸佛贊歎沒有別的,是讓十方世界所有這些斷不了煩惱的衆生,知道有這個法門,能生起信心、生起願心求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,成就無上道。這個方法看起來是世間法,沒有想到這個世間法通出世間法,在大乘佛法裏頭唯有這一法,再找不到第二種法跟它一樣的,微妙到極處。十方衆生包括我們在內聞名發心,聽到這句阿彌陀佛名號,聽到的人很多,發心的人很少。這什麼原因?只聽到一句名號,不曉得名號的意義,不知道名號的功德,所以名是聽到,對名號認識不清楚,甚至于還産生誤會。

  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,香港的法師告訴我,他說法師,你的運氣不錯。我說怎麼?你來的時間正好。我說爲什麼?他說叁年前香港人聽到阿彌陀佛,吐口水,口水怎麼樣?吐到你臉上。他認爲聽到這句名號這人是倒黴,這個人運氣就沒有了,産生這麼嚴重的誤會。我來講經的時候,這個地方雖然他不高興,但是不會吐口水。嚴重的誤會,認爲念阿彌陀佛是咒人叫人死,只有死人才念阿彌陀佛,活人哪個人念阿彌陀佛?念阿彌陀佛是送終的,你看産生這麼大的誤會。這個事情不能怪社會大衆,老祖宗教給我們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。我們自己要好好反省,爲什麼産生這現象?佛法沒有人宣揚,沒有人講解,沒有人做出好榜樣給大家看,所以讓社會大衆對佛法産生這麼嚴重的誤會,不能怪人,怪佛門弟子自己本身不好。世出世間法一切衰敗,都不可以說別人,自己要認真反省,然後才恍然大悟過錯都在自己,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。

  我學佛出家,老師叫我學釋迦牟尼佛,我對于經教非常有興趣,很喜歡,發了這個心,寺廟不收留我。爲什麼?寺廟不要講經的,要念經的,念經的、做經忏佛事的、做法會的,非常歡迎。認爲什麼?認爲講經是貼本的生意。經忏佛事都有價碼的,這一堂佛事多少錢,做完之後大家分錢;講經沒有人供養,所以叫貼本生意沒人做。老和尚告訴我,你走這個路不行,走不通,爲什麼?你將來沒飯吃,誰供養你?真的是困難重重。可是我相信韋馱菩薩,韋馱護法,我講經教學,如果沒飯吃,韋馱菩薩要撤職查辦的,他護的什麼法?所以我相信他,沒吃沒穿、沒有地方住,我還是要講經教學,我根本不在乎這些。所以這條路堅持走了這麼多年,這麼多年沒道場,確實很孤單。香港回歸,我特地到這邊來看看,在回歸之前,好像我每年都到香港來講一個月,可是以後,移民到美國去之後這邊就很少來了,回歸特地來看看。遇到一些老聽衆,大家很歡喜,問我,法師,你已經七年沒來了。有這麼長嗎?算算真的有七年沒來,我告訴他,沒有人請我,我就沒有法子來。

  大家聽到這個話,馬上過去一些老同修就邀了七、八個人,大家來啓請,我說好,啓請我就來。那個時候我住在新加坡,每個月來一次講五天,地方大家租的,尖沙咀街坊福利會,那個道場大概可以坐八百人的樣子,每個月五天講了好幾年。以後聽衆愈來愈多,大家發心,就是現在尖沙咀漢口道這個樓層買下來,先後一共買了叁層。七樓租下來的,現在有四層樓做爲道場。給我辦了香港永久居留,我才住在這個地方,不容易,堅持講經教學不中斷。在香港這個地方,我們用衛星電視,衛星的電視臺在臺灣,網路現場直播。現在的寬頻網路好,效果不亞于衛星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