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二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著自私自利、帶著名聞利養、帶著欲望,不能成就,雖然種了善因,輪回裏頭的罪還得要受。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真正依教奉行的,往生花開見佛,身心頓淨,這個頓淨完全跟經上講的標准相應,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悟的心圓滿現前。智慧猛利,大悲無量,這注意它次第,自覺覺他,你有能力像阿彌陀佛一樣、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應化在十法界度有緣的衆生。爲什麼說有緣?有緣他聽你的,他歡喜你,你說話他聽、他能相信,這叫有緣衆生。有緣衆生只是先度,肯定的,先度他,沒有緣的給他種善根,來生緣成熟了再度他。所謂成熟就是他相信你的話,他聽你的話,他依教奉行,這叫有緣。

  「是皆阿彌陀佛,威神力故」,這是阿彌陀佛威神力的加持、本願力的加持、滿足願的加持、明了願的加持、堅固願的加持、究竟願的加持。阿彌陀佛這樣加持你,花開見佛,佛就加持到了。記住,人人有分,我也有分,要肯定自己,我們有分。如果沒有分,我們這一生遇不到,遇到了都有分,所以見者就有分,聽者就有分。「故能令長夜憂惱之凡夫」,這就是六道輪回裏的凡夫,「智慧清淨,身心如佛」。在極樂世界就是智慧清淨、身心如佛得來太快了,不是像他方世界要無量劫才能夠得來,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叫一彈指之間你就得到。這叫難信之法,這叫不可思議的法門。

  「由是可見此土大心凡夫」,發大心的,發大心就是決定要修、要生淨土、要見阿彌陀佛,這就是大心凡夫。「蒙佛加被,上輩往生,得無生忍」,又何足有異,「何足異」,這幾句話堅定我們的信心。你看看前面講的,往生的人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,得這麼多的利益,都是阿彌陀佛威神、本願、滿足、明了、堅固、究竟願力的加持。可見娑婆世界的大心凡夫心量大,念念想著衆生,沒有想到自己。實際上衆生跟自己是一體,想衆生就是想自己,想自己反而是失掉了自己。想自己這個念頭太小,自己得不到利益,想衆生,自己得大利益;想自己,保全自己都非常困難,想衆生得大利益。衆生好,我們都好;我們一個人好,衆生都不好,也沒有好日子過。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想天下衆生,有機緣全心全力去幫助他。這個世界很大,留意哪個地方有緣分就到哪裏去,一個地方做成功會影響整個世界,整個地球。

  「法藏比丘以偈頌願,首句即是我建超世志」,這叫大心。什麼是大心?這大心凡夫。「此正超世之處」,這個世是一切諸佛的刹土,他超越了。「安得守十方之常規,以論極樂之品位耶?」按照常規,就像讀書一樣,一定是從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從一年級、二年級,這叫常規。極樂世界可以從小學一年級就直捷升博士班,它沒有常規,爲什麼?阿彌陀佛無比殊勝威神的加持,讓你得到。你能得到嗎?能。爲什麼?因爲你本來是佛,道理在此地。你要不是本來是佛,沒有辦法幫助你成佛,因爲你本來是佛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只是你迷惑了,你自己不知道。在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他有方法教你覺悟,如果不是本來是佛,這講不通!

  惠能大師在中國給我們做了個榜樣,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聽五祖講《金剛經》,我們估計,我想不超過兩個小時,他就成佛了。他爲什麼能?因爲他離欲深正念,他就憑這五個字,他能離欲,我們不能,他真的萬緣放下。《壇經》裏面記載他的行持,心裏頭沒有欲望、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,道場分配給他的工作,非常認真努力去做。舂米要體力,他個子小,身體輕,怎麼辦?把腰上綁個大石頭增加重量。這是什麼?這是認真負責的表現。對待每個人都恭敬,爲什麼?他心目當中每個人都是阿彌陀佛,不敢絲毫輕慢,我一個人是凡夫,你們都是阿彌陀佛。所以,聽《金剛經》大概只聽到四分之一就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他就成佛了,他就回歸他自己的本位,他本來是佛。成佛了,敢不敢輕慢衆生?不敢。爲什麼?成佛之後就更清楚,看一切是什麼?一切衆生是真佛,都不是假佛,只是一時迷惑而已。這個迷惑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就這麼個東西,妄想分別執著一放下,他就是佛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,他有圓滿的誠敬心。

  曾經有人問我,五祖忍和尚爲什麼不把祖位傳給神秀,他傳給惠能?神秀跟他二、叁十年,已經提拔到助教的身分,十方到黃梅去參訪五祖的人有多少,太多了!接見大衆都是神秀代表老和尚接見他們。所以傳位,每個人都認爲一定是神秀,怎麼可能是惠能?沒有人想到。我跟大家的解釋,我說神秀對五祖有百分之百的恭敬心,所以他也有了不起的成就,一代高僧。那惠能呢?惠能有萬分誠敬心,神秀才有一百分,惠能是一萬分,所以祖位要傳給他。不一樣!印光大師說的標准,總在誠敬這兩個字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我們誠敬心不夠,比起古人差遠了。中國兩百年前的古人,學生對老師大概那個誠敬可以能夠有百分之六、七十,有百分之百的,聖人,那不是普通人,普通一般人可以達到百分之六、七十。那回過頭來看我,我年輕的時候,對老師是很有誠敬,有幾分?頂多叁十分,跟古人比才一半,不及格。但是這叁十分老師就很珍惜,那就換句話說,大概現在學校裏學生,對老師的誠敬心恐怕叁分都很難說。這學生怎麼教?所以教育失敗,這真正的原因。我是從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的,深深得到體會。

  我跟方老師不認識,沒人介紹,只是聞名,知道這是當代的哲學家,臺灣大學的名教授,知道他是桐城人,我們同鄉,不認識。我寫了一封信給他,寄了一篇文章請他指教。我的字是毛筆工工整整的小楷寫的,文章也寫得很工整,這是什麼?這是恭敬心。現在人給我東西潦草,我看半天好多字都不認識,在從前要是這樣的東西,老師丟字紙簍去不看了,這是什麼?沒有恭敬心。方老師約我到他家裏見面,見面之後問我學曆。我告訴老師,我初中畢業,高中一年級念了半年就又失學,一生當中兩次失學。他問我,你有沒有騙我?我說,不敢騙老師,都是真的。老師說,你寫的信、寫的文章,我們臺灣大學學生寫不出來。我說這個可能是雖然失學四年,但是讀書沒有間斷,喜歡讀書,沒有離開書本,應該是這個關系。那我想到學校旁聽,老師就說,你要到學校去旁聽,你會大失所望。他說爲什麼,現在學校,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。我對于學校狀況不知道,老師這一說,我還是聽不懂。最後老師開口,他說這樣好了,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裏來,我給你上兩個鍾點課。我的哲學是在他家裏學的,學生就我一個。

  十幾年之後,我才恍然大悟,老師在學校教也不認真教了,爲什麼?學生不認真學,你認真教沒有用。我們懂得古時候的師道,因材施教,這李老師教導我,學生有一分接受的能力,只教他一分,教兩分那一分裝不進去,你白費力氣;學生能夠有十分能力,你教他九分,你對不起他,他還可以裝一分。李老師給我們講這個事情,我突然想到方老師那個時候教我,我們真想學,星期天單獨開課來教,講真的。那換句話說,在學校都是敷衍。爲什麼敷衍?沒法子,生活要緊,從事這個行業,拿一點薪水、鍾點費回家過日子,那學生不是來學東西的,學生是來混文憑的,各有所取。所以我們才曉得,學校裏面老師不認真教,學生要好成績,老師要考試的時候,題目都告訴大家,讓大家都有好分數。你看皆大歡喜。不認真,所以學術一落千丈。沒辦法教,不是老師不認真教,學生不學了。我這裏才明白教育這個問題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,我慢慢才了解。李老師在臺中開經學班培養講經人才,因材施教。他教學的方法是私塾教學法,采取個別教學,他是兩個學生一組,兩個人一組、兩個人一組,這樣教法,個別教。接受教的人,跟老師坐到對面,桌子擺在對面,其他的同學坐在旁邊旁聽。這兩個這部東西學完了,再換兩個來教,采取這個辦法,很像過去的私塾。所以這個真難。

  但是真正有那種誠敬,恭敬心,老師不在面前,也可以學成功,私淑弟子,在中國孟子是第一個。孟子學孔子,以孔子爲老師,那個時候孔子過世了,孔子的書在,他讀孔子的書。有不明白的地方,還有不少孔子的學生在世,他就向孔子學生請教。認真學習,學得非常有成就,成績超過孔子在世的那些學生。你看現在講孔孟,不講孔曾,不講曾子,不講孔顔,講孔孟。他所學的不是跟老師親自見面教的,但是所學的超過老師所教的學生,這私淑弟子!這個例子開了之後,在中國曆史上,漢朝有個大文學家司馬遷,寫《史記》這部書的。司馬遷也是私淑弟子,他學誰?學左丘明,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,寫《左傳》的這個人。他就是一生專攻《左傳》,就這一部書,學《左傳》的文章,他學成功。唐宋八大家排第一個是韓愈,韓愈也是私淑弟子,韓愈私淑誰?司馬遷,就是喜歡讀《史記》,把《史記》讀得滾瓜爛熟,所以文章就寫得好,唐宋八大家他是第一個。他們的老師都是古人,都不是現在的人。秘訣在哪裏?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這就是秘訣。

  所以我們懂得這個,就能找到最好的老師。最好的老師無過于佛陀,老師留下來這麼多的經典,最殊勝、最好的經典無過于《無量壽經》。所以今天真正要想學佛,真正想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你就專念《無量壽經》,向阿彌陀佛學習。這個經是會集本,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,等于夏蓮居老居士是我的助教,阿彌陀佛是我的本師。對于經典解釋這一部分,黃念祖老居士幫助我們,夠了!就能成功。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一般人叁、五年就得叁昧,這個叁昧叫念佛叁昧。得叁昧之後,叁、四年就有可能開悟,縱然不能大徹大悟,也是大悟。大悟就管用,沒有學過的經論自然能通達,沒有障礙。如果有人在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集注下十年工夫,他是將來一代的宗師,是中興佛法的祖師大德,不是不能。用真誠的心,離欲深正念,用這種真誠心,十年锲而不舍。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