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叁叁集) 2012/5/11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33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七百叁十叁頁,倒數第叁行:
『舍家棄欲,而作沙門』。下面解釋這一句經文。「舍家者,出家也。棄欲,離欲也。而作沙門者,爲僧也」。這是念老注的。「《毗婆沙論》雲」,這是引的經論,經論上說「家是煩惱因緣,夫出家者,爲滅垢累」,垢是染汙,也是煩惱的代名詞,「故宜遠離也」,這是應該要遠離。「又玄恽師雲:出家造惡極難,如陸地行船。在家起過即易,如海中泛舟。又出家修道易爲,如海中泛舟。在家修福甚難,如陸地行船」。玄恽,唐朝時候的人,他說的是那個時代。唐朝是中國佛教最盛的一個時代,一般人常說是佛教的黃金時代,可以這樣說法。唐太宗當年對于宗教非常熱心,心量也大,可以說他在那個時候是中國宗教界的總護法。不但護持中國儒釋道,基督教那時候剛剛傳到中國,稱爲景教,他也護持;伊斯蘭教傳到中國,那時候穆罕默德還在世,唐太宗也護持,可以說他對于宗教平等看待。佛的寺院,敕建,就是國家下命令讓地方政府建立,基督教跟伊斯蘭教也同樣待遇。可見得唐太宗心量是很大,能包容一切不同的文化,非常難得的一個君王。那個時候出家真的戒律嚴明,無論在講學、在修持上真的是盛極一代,祖師大德、高僧輩出。
中國大小乘宗教,小乘兩個宗派,大乘八個宗派,都是那個時候建立的,隋末唐初。可是小乘這兩個宗在唐朝中葉之後就衰了,到宋朝時候就沒有了,中國人不學小乘了。小乘的經典翻譯得非常完整,就是在現在《大藏經》裏頭阿含部,這部分是小乘經典。跟現前在南洋流傳的巴利文的經典,兩個比對,巴利文經典比我們《阿含經》大概只多五十幾部,叁千部經典裏多五十幾部,這就很小了,差別很小。這樁事情是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的。中國人不學小乘了,用什麼做基礎來入大乘?中國祖師大德用儒跟道來代替小乘。這個做法獲得了很大的效果,唐宋元明清佛門裏頭這些人才輩出,他們都是用儒跟道做基礎。所以在唐朝中葉,儒釋道實際上已經融會成一體,形式上有儒釋道,實質上都學。學佛的人學儒、學道,學道的人也學佛、學儒,學儒的人也學佛、學道,所以叁教九流是一家。這種宏觀的文化,在中國唐明皇那個時代就挺興旺了,這是在世界上很少能看到的。
所以,在那個時候出家造惡不容易,戒律很嚴,都能夠如法如理的修學,小廟裏頭的住持通宗通教,都不是等閑人物。在家做的過失比較多、比較容易。出家修道容易,道場都是如法的道場。在家修福難,大富大貴無不是在佛門裏面修的,不是在佛門,修大的福報真的是很難。可是現在不一樣了。下面念老這幾句話,也是古大德說的,「然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」,這是在家居士。有「身出家而心不出家」,這個現在很多,非常普遍,到處都能看到。「今身心俱出家」,這個少了。二、叁百年前這個多,在中國社會上真的身心俱出。所以此地講出家是身心俱出的。「故雲舍家棄欲」,舍家是身出家,棄欲是心出家。
「又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雲」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是清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造的。乾隆是清朝最盛的一代,盛極之處,這時候儒釋道叁家都好,乾隆也是會護法,也是大施主。這裏頭說「一切衆生由愛渴故,因有幻身」。衆生的身從哪裏來的?就從愛來的。古人有句話說「愛不重不生娑婆」,你就不會到娑婆世界來投胎,來投胎的都是情跟愛很重。因有幻身,投胎得到這個身,這個身物質所生的。愛心這是念力,這一種心念到世間來投胎做人。「由幻身故,因有國土」,因爲有身,所以就有國土,有居住的大地。這個大地是境隨念生,它怎麼生的?是我們念頭變現的。所有物質現象,現在科學家發現了,全都是意念變現出來的,離開意念根本就沒有物質的存在,這是最近量子力學家所發現的。「舍家棄欲,愛渴淨故」,把愛比喻作口渴,口渴就想喝一杯水。真正能夠舍家出家,把欲放下,財色名食睡、貪瞋癡慢疑把這個東西放下,這是身心俱出,這個非常難得。「國土亦淨」,心淨則身淨,身心清淨我們居住的環境也清淨。
「《大般若經》雲:菩薩摩诃薩」,摩诃薩是大菩薩,「志性好遊諸佛國土,應遠離居家」。菩薩跟這些大菩薩,一般講菩薩,叁賢菩薩;摩诃薩,地上菩薩。通常都是說的別教,天臺四教裏頭的別教。菩薩求法,要到處去參學。在中國古代,寺院叢林是佛門的道場,道場是講學的、修行的地方,跟現在不一樣。在古時候沒有經忏佛事,沒有這種種法會,統統沒有,只是講經。所以有禅堂、有念佛堂、有講堂,講堂是最普遍。寺院裏面的大殿就是現在所說的教室,殿堂很多,說明這個學校開的課目很多,你想學哪一種你就報名參加某個殿堂的經學班。行門裏面,喜歡念佛的,用這個法門的,進念佛堂;喜歡參禅的、參究的,入禅堂。解行並重,真正培養了高僧大德。在家居士也可以到寺院裏面參學,跟出家人過一樣的生活,多半都是以一部經做爲學習時間的長短,叫討經單,叫挂單。這個寺廟裏面講《無量壽經》,想到這邊來聽經,在這邊討單。討單就是在這裏要一個床位,居住的房間,有他的床位。在這裏專心聽經學教,這部經經聽完了,他就可以離開。所以,早年的寺院庵堂確實是學校,跟現在不一樣。
那個時候也沒有宗教這個名稱,宗教這個名稱是從日本傳過來的,大概也不過是頂多叁百年,從日本傳過來。日本接受外國的文化比我們早,中國接受西方文化是從日本傳過來。但是佛教本身稱宗教,跟現在宗教的意義完全不相同,這個常識我們也知道。佛教裏面稱宗,專指禅宗,叫宗門。中國大乘八個宗,禅宗之外的七個宗,都叫做教,叫宗門、教下。它有什麼不同?宗門,禅宗不重視學教,它完全是在禅堂坐禅爲主,要到開悟才看經,沒有開悟不看經。所以,他們是悟後再入經教,那就入得很快,爲什麼?智慧開了,學經教就學得很快,而且學得很踏實。這是什麼?叫上上根人,絕頂聰明的人才行。不是上上根人,這個路沒分。等于說學校裏,這是天才班,是特殊的一班。其他的七個宗派叫教下,教下的教學那就有初級班、中級班、高級班,由淺而深,時間很長,慢慢的十幾二十年才能畢業。教下是中下根性的人都可以學,禅宗那是絕頂聰明人,上上根人。所以教學的方法不一樣,稱爲宗門、教下,簡稱爲宗教。跟現在宗教的意思完全不相同,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。
菩薩重視求學,求學,譬如在中國,浙江天臺山法華宗,想聽《法華》的、學《法華》的到那裏去,那等于說法華專科大學。五臺山是華嚴宗,西安慈恩寺是法相宗,江西廬山慧遠大師,那是淨土宗。每個山頭成爲一種宗派,你想廣學多聞,就得常常這個你學完了到那裏學。宗底下還分派,大派裏頭還有小派,這就像大學一樣,有院、有系、有科,它分得很多。重視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參學也不例外。譬如今年我到天臺山去學《法華》,總得二、叁年,這是快的。時間久的,可能在那裏住個四、五年,深入經藏,學一門東西。這一門東西學完成之後,可以學第二門,第二門也是專修。譬如我再想學《華嚴》,到五臺山去住個五年、六年,專學《華嚴經》。這樣十幾年之後,這兩宗東西都通。還有的,現在禅宗,大徹大悟回過頭來再學別的,再去學教,都有成就。教理通了之後,萬緣放下,或是一心念佛,或是一心參禅,都變成祖師大德。參禅開悟的時候也要看經,爲什麼?用經來印證,我們禅定當中的境界跟經上講的是不是一樣?一樣,那是正確的,沒有錯誤;不一樣,那就有問題。用經來印證。
所以,志性好遊諸佛國土,到西方極樂世界了,極樂世界菩薩神通廣大,爲什麼?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這個比什麼都重要。他有能力分身,自己身體在阿彌陀佛的講堂,沒動,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,同時能分無量身。孫悟空只有七十二變,比他差遠了,他的變化無窮。能分無量身,同時到一切諸佛國土裏面去供佛、聞法,供佛是修福,聞法是修慧。那個分身真管用,不是分身不管用,分身真管用。所以,極樂世界一天所學的,能把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教統統學遍,本身沒有離開阿彌陀佛講堂,有這麼大的能量。我們自己修要修到這樣的功夫,時間可長了,經教裏常講的,菩薩要修無量劫才能有這種成就。極樂世界是托阿彌陀佛的福,到達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。這是說菩薩應遠離居家,因爲他沒有開悟之前他要參學。「故知出家爲淨土正因,以遠離不淨故。」這個出家,身出,遠離不淨這是心出,身心都出,這才能成就。
「唐海東元曉師」,海東,海東是韓國,現在的韓國。元曉師是現在的韓國人,唐朝時候他在中國留學,親近善導大師,善導的學生。他有部書叫《遊心安樂道》,是解釋《無量壽經》的,這裏頭說,「無量壽經,說叁輩因,上輩之中說有五句」,第一個「舍家離欲而作沙門,此顯發起正因方便」。這是他的注解,爲什麼要舍家?爲什麼要離欲?爲什麼要出家爲僧?這是修淨土的正因,修淨土的方便,方是方法,便是最適當的方法、最適宜的方法。「二者發菩提心,是明正因。叁者專念彼佛,是明修觀」。善導大師注解《十六觀經》,就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他的注解叫《四帖疏》。《觀經》給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這是理。因爲這個理論,所以凡夫真正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就能成佛。因爲你本來是佛,是心是佛,再發心作佛,當然成佛。發菩提心,蕅益大師講得最好,什麼叫菩提心?真信淨土,真願往生,這就是無上菩提心。所以蕅益大師講信、願、持名。下面專念彼佛就是持名,執持名號。
我們在今天,尤其是現在,各方面的信息非常多,我是不用電腦、不看電視,一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