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叁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稱贊,行禮、稱贊也就屬于供養。要向他們學習,他們叫真念佛人,真正准備往生的。

  「本經謂上輩生者,出家棄欲。《觀經》上品不言出家。韋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,得上品生,五百侍女亦上品生。兩經並不相違」。爲什麼?「韋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也」,這就是我們講出家,前面說過,有身出心不出;有心出身不出,就在家居士;身心俱出,這真正出家人;身出心沒有出,不如在家居士。身心,心是主,身是物質,物質是境隨心轉,心主宰,物質的身體是其次。身心俱出是給學佛人做個榜樣,功德在此地。如果做的榜樣不好,那就有罪過,那不是功德。出家人,所以佛法興衰出家人有最大的責任,你是傳承佛法的人,一定要把世尊言行、教誨做出來給大家看,那是無量功德。讓大家看到出家人這麼好,贊歎佛陀,稱揚佛教,發心向佛教學習,這是無量功德。如果出家人的行持比一般普通人還不如,別人生毀謗,這個毀謗首先就是謗佛,謗法、謗僧。毀謗叁寶是造的地獄業,誰叫他造的?出家人叫他造的。出家人把這些人送到地獄去,你自己能不去地獄嗎?沒有這個道理,這個罪業太重了,比殺人的罪業還重。殺人,被殺的不墮地獄。出家人表現不好,做得不如法,罪業比什麼都重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所以,印光大師一生不給人做剃度師,爲什麼?怕收的徒弟犯戒,將來墮地獄。老人一生在世,收學生,不收徒弟,你跟他學他教你,他不收徒弟,這都是在末法時期做給我們看的。做爲出家,還要講求享受,這怎麼得了,問題都出來了。所以,佛教出家弟子,入滅的時候教他,「以戒爲師,以苦爲師」,兩個字,要能持戒,要能吃苦。不能持戒,不能吃苦,你就沒有辦法繼承如來家業。他自己真做到了,一生叁衣一缽,一生沒有道場,過遊牧生活,晚上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,一生講經教學。入滅的時候在樹林裏頭,不是在房子裏頭,做出榜樣給我們看。所以在此地,念老這句話提示得很好,韋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,身沒有出家,心出家了。

  「例如我國南方以米爲主食,北方則以面粉爲主食,米麥雖異,但其能作爲主食則一也。是故上品往生,心出家之在家人亦能也。次如《觀經》中上品、中中品是出家人,《無量壽經》則謂在家人亦可也」。所以叁輩九品,出家在家都可以成就,只要你真放下,真正能夠依教奉行。「兩經合參」,把《無量壽經》跟《觀經》對起來看,「易明真實之義」,很容易你就明白佛所說的真實義之所在。「是故應善體聖心,切莫死執文句」。這是念老特別提醒我們的,我們要善體釋迦牟尼佛的用心。爲什麼在兩次講經教學說法不一樣?聽衆對象不一樣。但是裏面的用意完全相同,沒有差別,所以不可以執著文句。

  「舍家棄欲,應著重于心出家,則此兩經,並無二旨。」這是真的,出家要重在心出家,不是身出家。今天我們看修行人,臺中李炳南老居士,我跟他十年,他是在家居士,看他日常生活是個道道地地的出家人。他日中一食,九十五歲以前沒有人照顧,飲食起居自己照料,這很難得,說明什麼?身體好,可以照顧自己。九十五歲那年,才接受兩個學生,姐弟兩個人發心照顧老人家,替他燒飯,替他洗衣服,清潔環境。他居住的地方很小,臺灣叫十五坪,一坪叁十六英尺,所以他的房子不大。合香港這邊說的,香港算英尺,四、五百尺,不到五百尺,很容易清理,房子小。小房子分爲叁間,一個臥室,一個客廳,一個佛堂。

  我們再看第二段,「發心專念」。

  【發菩提心。一向專念。阿彌陀佛。】

  前面這一段,「舍家棄欲」,這是上輩的因行,這個第二段,「發心專念」。『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』。「此爲全經之綱宗」,綱是綱領,宗是宗旨,也就是說全經最重要的修行指導原則,能不能往生全在這一句。這個意思,念老在前面概論裏頭,明宗這一章裏頭就講得很清楚,因爲這是真正修淨土求往生最高指導原則,一定要發心。而且發菩提心蕅益大師講得最好,你看第一句就引用,「《彌陀要解》以信願持名爲《小本》之宗」。小本是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修行最高的宗旨、最高的指導原則就這四個字。你要真信,你要真願,對于淨土法門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死心塌地相信佛陀的教誨。

  真正明了,我自己的根性,修八萬四千法門裏頭任何一門都有困難。這個困難很明顯,自己可以想想,這五種見惑能不能斷掉?五種見惑斷掉,這才能入門;五種見惑斷不掉,你決定還要繼續搞六道輪回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比起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容易多了,我真信,我真願往生,我真的來念佛,你看就這麼簡單。看你真到什麼程度,萬分真誠,你就上上品往生,不在念佛多少,完全是真誠心,就是信心跟願心。半信半疑,也真肯念,也能往生,生到邊地,後頭邊地疑城。信心不足,抱著什麼心?實驗一下,試試看,反正有那我就去了,沒有不就算了嗎?抱這種心,你看佛還是攝受,生邊地,真正是慈悲到極處。我們這一生遇到了,決定要珍惜,決定不能空過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