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在最后,这个用意我们要知道。《楞严经》上二十五圆通,观世音排在最后,最后实际上是两个,大势至、观世音,两个特别法门。说明楞严会到最后也是导归极乐,这不可思议的法门。在这个会中,只有阿难、目连,这两个人是大权示现的比丘身分,「余无出家之众」,没有出家众。所以在这个会上,「当机闻法并上辈往生者,主要是韦提希夫人」跟她的这些侍女,全都是在家人。「故佛应其机缘,于上品生中」没有说出家。
我们接着再看,《观经》里头又有一段文,「韦提希与五百侍女,闻佛所说,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」,感应这么快,极乐世界就被她看到,「得见佛身及二菩萨」,见到阿弥陀佛,见到观音势至两位菩萨,「心生欢喜,叹未曾有,豁然大悟,逮」,得「无生忍」。得无生忍,上品。在家女众,不是出家,也是上辈往生。「五百侍女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愿生彼国。世尊悉记,皆当往生。生彼国已,获得诸佛现前三昧。无量诸天,发无上道心」。「可见《观经》会上,当机之众纯是大乘根器,又皆是在家发菩提心。如是诸人,定可上辈往生」。这就肯定了,说明什么?说明释迦牟尼佛随机说法,说这部经的时候,出家比丘很多,经上讲的有大比丘一万二千人,所以说出家。《观经》是在皇宫里面,佛现身在皇宫里头,韦提希夫人被幽禁的房子里面、庭院里面,全都是在家人。这是说明佛说法随机施教,活活泼泼,一点都不死呆板,听众,《观经》的听众全是在家女众。
「且韦提希夫人悟无生法忍于现世,必是上品上生极乐佛土」,这真的,一点都不错,我们常说的上上品往生,上品上生。「韦提希乃在家妇女,现生得忍,上品往生,足证上辈生者,不限于出家之众。复显净宗妙法破尽规格」,规是规矩,格也是规矩的意思。不是按部就班,跟八万四千那个规格完全不一样。八万四千规格,确实要断烦恼、要消业障,一步一步往上提升。在大乘初信位的菩萨,这是最低的一级,五十二个阶级最低的,条件是什么?要把五种见惑断尽。修行没有别的,修行就是看破、就是放下。放下身见,不执著身是我。放下边见,边见就是没有对立的念头。有我,我跟人对立、跟事对立、跟一切万物对立。我不是你,你不是我,众生不是佛,佛不是众生,这都是属于边见。边见放下,知道什么?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,这个概念非常重要,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,遍法界虚空界都是自己心想生的,不是别人。
我的,有我自己的境界,你有你的境界,他有他的境界,《楞严经》上讲别业境界,每个人不一样。但是别业境界同时又有同分的境界,同分境界是我们境界重叠在一起。所以我也能看到你的一部分,同的这部分,不同的地方看不到。你心里想什么我不知道,你站在我面前我知道,同分的知道,别业的不知道。同分产生的共业,别业产生的是别业,所以业报有别业报、有同分果报。但是这里头很深的道理、很复杂的因缘,你都要晓得、都要明白,你才真正能把万缘放下,回归自性。
净宗确实超越了规格。韦提希夫人,凡夫,侍候她的这些宫女那更不必说了,程度更低。你看遇缘不一样,遇到净土法门,个个都是上辈往生,破尽规格。莹珂法师,破戒造恶,应堕地狱,我们看他这三天忏悔,能把阿弥陀佛念来,那是真诚心,没有真诚怎么会有感应!至诚感通,真诚到极处,把阿弥陀佛感来了。真诚到极处,那就是上辈往生。你看,从无间地狱一下就提升到十地菩萨,这个地位太高了,提到法云地的菩萨,太高了。所以一般人不相信,不敢相信,哪有这种道理?其实这个道理在《观经》里头,他不知道,而且佛常说。《华严经》上佛常说的「心现识变」,这就是原理。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出来的,谁的自性?自己的自性。自性就是佛,佛就是自性,所以明心见性就叫成佛。自己变现出来,自己当然可以受用。能变是一,是真心,所变的是识,就是分别执著。你分别善的,没有一样不善,你分别恶的,就没有一样不恶。我们今天社会,大家都想想歪了,没有人想善的,都想恶了,都想到自私自利,都想到名闻利养,都想到贪瞋痴慢,都想到五欲六尘。对这些东西坚固执著,不肯放下,所以感得地球上的灾难,社会动乱不和,原因都在此地。
我们看到这段,念老引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对比,就非常清楚,「足证上辈生者,不限出家之众」,在家一样成就。突显净土的妙法比禅比密还要究竟圆满,「至极圆顿,不可思议」。极圆极顿,顿是顿超,立刻就可以证得,圆是圆满,没有丝毫欠缺。这个法门多殊胜,再找不到第二个法门能跟它相比。我们这一生遇到了,大幸当中的大幸,一定要明了,把它抓住,决定在这一生成就。而且要成就高成就,不是说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,不要有这个心,我们要争取上上品往生,要肯定上上品往生我们自己有分。证据在哪里?证据就在这部经典上,这个经典是证据,证明我们可以上上品往生。只要放下,放下比什么都重要。只要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,除阿弥陀佛之外,全部把它清除抛弃掉,这是走上品上生的道路。
我们再看底下的文,「又《报恩论》中曰:刘遗民」,这是东晋时代慧远大师,我们净土宗的初祖,在庐山建念佛堂,志同道合的有一百二十三个人,真信、发愿,念佛求生净土。他们以虎溪为界,不出这个界线,在这个地方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共修。那个时候所遇的经典、依靠的经典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《弥陀经》、《观经》还没有翻译出来。远公最早是一部经,不是三经,这个经在中国翻译最早,汉朝时代安世高就翻过。刘遗民是庐山莲社这个念佛堂里面,一百二十三个人当中的一个,在家居士。非常精进,他曾经三次见佛,见到阿弥陀佛。就像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》上所说的,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」,他见三次。「衣覆手摩」,阿弥陀佛用他的衣服覆在他的身上,用手摩他的顶,「自当上品。非出家也」,他不是出家人。「而凡莲宗诸祖」,凡是净土宗这些祖师,「及维摩、贤护等,一切缁素名德之往生者,可例知矣」。刘遗民都上辈往生,慧远大师、净宗历代祖师,我们这边是十三代祖师,当然是上品上生,这个不假!维摩居士、贤护等十六正士,本经序品里面所说的这些在家众,往生极乐世界应该都是上上品往生。
「晋代刘遗民,与庐山远公同会念佛者也。往生在远公前」,他往生得早。慧远大师临终时,「方从定起」,这是慧远大师临终时候,他从定中起来,「见阿弥陀佛,身满虚空,圆光之中,有诸化佛」,有很多化佛,「观音势至,左右侍立。又见水流光明,分十四支,回注上下,演说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之音」。所见的境界跟《无量寿经》所讲的完全相应,这不是假的。这是见到流水,就是七宝池流水,分十四支,跟经上讲的完全相同。「佛告远曰」,阿弥陀佛告诉远公大师,「我以本愿力故,来安慰汝,汝后七日,当生我国」,这是往生前七天,见佛了。他不但见佛,「又见社中先化者」,就是他们的莲社先往生的,有「佛陀耶舍、慧持、慧永」,这是出家人,有「刘遗民」,这在家人,都在佛的旁边,跟佛一起来了。刘遗民还向慧远大师作揖,就是问讯,说「师早发心,何来之晚」。你发心很早,比我们早,你怎么比我晚到?所以莲社里面的人都跟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,这是我们的榜样,我们应当要学,我们应当要真干,这决定不是假的。
「刘遗民生前三度见佛」,往生之后,你看随佛来迎接远公大师,「是则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证例」,有凭有据。上上品往生不局限是出家人,韦提希在家妇女,也上品上生。「《华严》中,善财参五十三善知识,在家人实居多数」。这真的,五十三参里头,出家只有六个,五十三个只有六个出家人,其余的都是在家的。「密宗中,噶居派祖师为居士」,在家人,「因祖师是白衣,故俗称白教」。西藏的密教有红教、有黄教、有白教、有黑教、有花教,有这么多派别,都是大成就者。「维摩居士乃金粟如来示现」,菩萨来示现的。「贤护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萨」,而且是在家等觉菩萨,「为本经菩萨众中上首,故未可但从出家在家之相,而生分别」。
念老引用这些,真正的教诲是教我们把出家在家这个相不要执著,完全在你能不能放下。在家人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放下,他就成佛了。出家人,如果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放不下,不如在家人,他不能成就,他还是凡夫。前面我们学过,放下执著证阿罗汉果,无论在家出家都一样;放下分别执著,证菩萨;放下起心动念,成佛。这个我们应该要清楚、要明了,绝不在出家在家之分,这个一定要知道,在家学佛要努力。我有一次在北京访问,念老有一次很慎重的告诉我,他说在古时候,学佛成就的,人数成就的,出家男众最多,出家女众第二,在家男众第三,在家女众第四。可是他说在现在这个时代,完全颠倒了,真正修行说念佛往生有成就的,在家女众最多,排第一,在家男众第二,出家女众第三,出家男众摆在最后。现在整个颠倒了,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的,我们细心去观察,事实真的如是。
真正念佛的,我常讲这些阿公阿婆他们真念佛,我细心观察,他们确实念到一心不乱。他没有杂念,他没有妄想,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,信、愿、持名这三个条件他具足了。真信真愿就是无上菩提心,他一点都不怀疑,一般人做不到。他真看破了,意念完全集中在一点,这就是佛说的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。他们能把心集中在一点,只有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一个方向,西方;一个目标,极乐世界阿弥陀佛。这样的人,用我们这一段经跟这些注解,经论跟祖师大德的注疏来印证,他们决定是上品上生。可是这样的人往往一般人瞧不起,没有看在眼,对他们一点都不尊重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看到这些人我们要跟他行礼、要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