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最後,這個用意我們要知道。《楞嚴經》上二十五圓通,觀世音排在最後,最後實際上是兩個,大勢至、觀世音,兩個特別法門。說明楞嚴會到最後也是導歸極樂,這不可思議的法門。在這個會中,只有阿難、目連,這兩個人是大權示現的比丘身分,「余無出家之衆」,沒有出家衆。所以在這個會上,「當機聞法並上輩往生者,主要是韋提希夫人」跟她的這些侍女,全都是在家人。「故佛應其機緣,于上品生中」沒有說出家。
我們接著再看,《觀經》裏頭又有一段文,「韋提希與五百侍女,聞佛所說,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」,感應這麼快,極樂世界就被她看到,「得見佛身及二菩薩」,見到阿彌陀佛,見到觀音勢至兩位菩薩,「心生歡喜,歎未曾有,豁然大悟,逮」,得「無生忍」。得無生忍,上品。在家女衆,不是出家,也是上輩往生。「五百侍女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願生彼國。世尊悉記,皆當往生。生彼國已,獲得諸佛現前叁昧。無量諸天,發無上道心」。「可見《觀經》會上,當機之衆純是大乘根器,又皆是在家發菩提心。如是諸人,定可上輩往生」。這就肯定了,說明什麼?說明釋迦牟尼佛隨機說法,說這部經的時候,出家比丘很多,經上講的有大比丘一萬二千人,所以說出家。《觀經》是在皇宮裏面,佛現身在皇宮裏頭,韋提希夫人被幽禁的房子裏面、庭院裏面,全都是在家人。這是說明佛說法隨機施教,活活潑潑,一點都不死呆板,聽衆,《觀經》的聽衆全是在家女衆。
「且韋提希夫人悟無生法忍于現世,必是上品上生極樂佛土」,這真的,一點都不錯,我們常說的上上品往生,上品上生。「韋提希乃在家婦女,現生得忍,上品往生,足證上輩生者,不限于出家之衆。複顯淨宗妙法破盡規格」,規是規矩,格也是規矩的意思。不是按部就班,跟八萬四千那個規格完全不一樣。八萬四千規格,確實要斷煩惱、要消業障,一步一步往上提升。在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這是最低的一級,五十二個階級最低的,條件是什麼?要把五種見惑斷盡。修行沒有別的,修行就是看破、就是放下。放下身見,不執著身是我。放下邊見,邊見就是沒有對立的念頭。有我,我跟人對立、跟事對立、跟一切萬物對立。我不是你,你不是我,衆生不是佛,佛不是衆生,這都是屬于邊見。邊見放下,知道什麼?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,這個概念非常重要,因爲一切法從心想生,遍法界虛空界都是自己心想生的,不是別人。
我的,有我自己的境界,你有你的境界,他有他的境界,《楞嚴經》上講別業境界,每個人不一樣。但是別業境界同時又有同分的境界,同分境界是我們境界重疊在一起。所以我也能看到你的一部分,同的這部分,不同的地方看不到。你心裏想什麼我不知道,你站在我面前我知道,同分的知道,別業的不知道。同分産生的共業,別業産生的是別業,所以業報有別業報、有同分果報。但是這裏頭很深的道理、很複雜的因緣,你都要曉得、都要明白,你才真正能把萬緣放下,回歸自性。
淨宗確實超越了規格。韋提希夫人,凡夫,侍候她的這些宮女那更不必說了,程度更低。你看遇緣不一樣,遇到淨土法門,個個都是上輩往生,破盡規格。瑩珂法師,破戒造惡,應墮地獄,我們看他這叁天忏悔,能把阿彌陀佛念來,那是真誠心,沒有真誠怎麼會有感應!至誠感通,真誠到極處,把阿彌陀佛感來了。真誠到極處,那就是上輩往生。你看,從無間地獄一下就提升到十地菩薩,這個地位太高了,提到法雲地的菩薩,太高了。所以一般人不相信,不敢相信,哪有這種道理?其實這個道理在《觀經》裏頭,他不知道,而且佛常說。《華嚴經》上佛常說的「心現識變」,這就是原理。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誰的自性?自己的自性。自性就是佛,佛就是自性,所以明心見性就叫成佛。自己變現出來,自己當然可以受用。能變是一,是真心,所變的是識,就是分別執著。你分別善的,沒有一樣不善,你分別惡的,就沒有一樣不惡。我們今天社會,大家都想想歪了,沒有人想善的,都想惡了,都想到自私自利,都想到名聞利養,都想到貪瞋癡慢,都想到五欲六塵。對這些東西堅固執著,不肯放下,所以感得地球上的災難,社會動亂不和,原因都在此地。
我們看到這段,念老引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對比,就非常清楚,「足證上輩生者,不限出家之衆」,在家一樣成就。突顯淨土的妙法比禅比密還要究竟圓滿,「至極圓頓,不可思議」。極圓極頓,頓是頓超,立刻就可以證得,圓是圓滿,沒有絲毫欠缺。這個法門多殊勝,再找不到第二個法門能跟它相比。我們這一生遇到了,大幸當中的大幸,一定要明了,把它抓住,決定在這一生成就。而且要成就高成就,不是說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,不要有這個心,我們要爭取上上品往生,要肯定上上品往生我們自己有分。證據在哪裏?證據就在這部經典上,這個經典是證據,證明我們可以上上品往生。只要放下,放下比什麼都重要。只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,除阿彌陀佛之外,全部把它清除抛棄掉,這是走上品上生的道路。
我們再看底下的文,「又《報恩論》中曰:劉遺民」,這是東晉時代慧遠大師,我們淨土宗的初祖,在廬山建念佛堂,志同道合的有一百二十叁個人,真信、發願,念佛求生淨土。他們以虎溪爲界,不出這個界線,在這個地方一百二十叁個人在一起共修。那個時候所遇的經典、依靠的經典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彌陀經》、《觀經》還沒有翻譯出來。遠公最早是一部經,不是叁經,這個經在中國翻譯最早,漢朝時代安世高就翻過。劉遺民是廬山蓮社這個念佛堂裏面,一百二十叁個人當中的一個,在家居士。非常精進,他曾經叁次見佛,見到阿彌陀佛。就像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上所說的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他見叁次。「衣覆手摩」,阿彌陀佛用他的衣服覆在他的身上,用手摩他的頂,「自當上品。非出家也」,他不是出家人。「而凡蓮宗諸祖」,凡是淨土宗這些祖師,「及維摩、賢護等,一切缁素名德之往生者,可例知矣」。劉遺民都上輩往生,慧遠大師、淨宗曆代祖師,我們這邊是十叁代祖師,當然是上品上生,這個不假!維摩居士、賢護等十六正士,本經序品裏面所說的這些在家衆,往生極樂世界應該都是上上品往生。
「晉代劉遺民,與廬山遠公同會念佛者也。往生在遠公前」,他往生得早。慧遠大師臨終時,「方從定起」,這是慧遠大師臨終時候,他從定中起來,「見阿彌陀佛,身滿虛空,圓光之中,有諸化佛」,有很多化佛,「觀音勢至,左右侍立。又見水流光明,分十四支,回注上下,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之音」。所見的境界跟《無量壽經》所講的完全相應,這不是假的。這是見到流水,就是七寶池流水,分十四支,跟經上講的完全相同。「佛告遠曰」,阿彌陀佛告訴遠公大師,「我以本願力故,來安慰汝,汝後七日,當生我國」,這是往生前七天,見佛了。他不但見佛,「又見社中先化者」,就是他們的蓮社先往生的,有「佛陀耶舍、慧持、慧永」,這是出家人,有「劉遺民」,這在家人,都在佛的旁邊,跟佛一起來了。劉遺民還向慧遠大師作揖,就是問訊,說「師早發心,何來之晚」。你發心很早,比我們早,你怎麼比我晚到?所以蓮社裏面的人都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,這是我們的榜樣,我們應當要學,我們應當要真幹,這決定不是假的。
「劉遺民生前叁度見佛」,往生之後,你看隨佛來迎接遠公大師,「是則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證例」,有憑有據。上上品往生不局限是出家人,韋提希在家婦女,也上品上生。「《華嚴》中,善財參五十叁善知識,在家人實居多數」。這真的,五十叁參裏頭,出家只有六個,五十叁個只有六個出家人,其余的都是在家的。「密宗中,噶居派祖師爲居士」,在家人,「因祖師是白衣,故俗稱白教」。西藏的密教有紅教、有黃教、有白教、有黑教、有花教,有這麼多派別,都是大成就者。「維摩居士乃金粟如來示現」,菩薩來示現的。「賢護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薩」,而且是在家等覺菩薩,「爲本經菩薩衆中上首,故未可但從出家在家之相,而生分別」。
念老引用這些,真正的教誨是教我們把出家在家這個相不要執著,完全在你能不能放下。在家人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,他就成佛了。出家人,如果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不下,不如在家人,他不能成就,他還是凡夫。前面我們學過,放下執著證阿羅漢果,無論在家出家都一樣;放下分別執著,證菩薩;放下起心動念,成佛。這個我們應該要清楚、要明了,絕不在出家在家之分,這個一定要知道,在家學佛要努力。我有一次在北京訪問,念老有一次很慎重的告訴我,他說在古時候,學佛成就的,人數成就的,出家男衆最多,出家女衆第二,在家男衆第叁,在家女衆第四。可是他說在現在這個時代,完全顛倒了,真正修行說念佛往生有成就的,在家女衆最多,排第一,在家男衆第二,出家女衆第叁,出家男衆擺在最後。現在整個顛倒了,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,我們細心去觀察,事實真的如是。
真正念佛的,我常講這些阿公阿婆他們真念佛,我細心觀察,他們確實念到一心不亂。他沒有雜念,他沒有妄想,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,信、願、持名這叁個條件他具足了。真信真願就是無上菩提心,他一點都不懷疑,一般人做不到。他真看破了,意念完全集中在一點,這就是佛說的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他們能把心集中在一點,只有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一個方向,西方;一個目標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這樣的人,用我們這一段經跟這些注解,經論跟祖師大德的注疏來印證,他們決定是上品上生。可是這樣的人往往一般人瞧不起,沒有看在眼,對他們一點都不尊重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看到這些人我們要跟他行禮、要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