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般媒体统统都放弃掉了,有五十年了。我知道的事情不多,知道的事情都是同修们他们提供我的信息,已经够多了。各方面的信息都讲到灾难,我们用什么态度来对它?不论这个东西是有是无,我们不关心这个,我们觉得这些信息来勉励我们,提高我们的警觉,让我们加紧用功,这是好事情。我们希望灾难来临的时候,我们有本事念佛往生净土。宋朝莹珂法师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。莹珂,出家人,破戒的比丘,不守清规,他自己知道他将来一定会堕地狱。我觉得这就是他的善根,他知道地狱苦,他害怕,求助于同参道友。问这些同道的、同学的,你们有没有方法救我?有个同学就送他一本《往生传》给他看。他看了之后,每看一个人他都流泪,非常受感动。看完之后,他知道了,念佛求生净土就不堕地狱,他造的是五逆十恶罪,只有阿弥陀佛可以救他。把自己的房门关起来,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,不吃饭、不睡觉。三天三夜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,这真诚心感动!阿弥陀佛来安慰他,告诉他,你的寿命还有十年,你好好的修,到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引你。莹珂法师一想,不行,他说我的劣根性很重,禁不起诱惑,一遇到外缘,我又要造罪业。十年我不知道造多少罪业,我还能去吗?跟阿弥陀佛说,我十年的寿命不要了,我现在跟你去。
阿弥陀佛就答应了,他说好吧,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。这是什么?让他表法,让他现身说法。如果当时就带他走了,寺庙的人一定是「莹珂自杀了,怎么门关起来就死在里面」,没人晓得。所以,他这一说三天来接引,他把房门打开告诉寺庙大众,我见到阿弥陀佛,三天之后我往生。寺庙的人都不相信,你这个无恶不作的出家人,念三天佛你就能往生?好在三天时间不长,看你三天之后走不走。到第三天,他邀请大家念佛送他往生,大家很欢喜,我们来帮你念佛,看你走不走。念到一刻钟,古时候的一刻钟,大概是我们现在的,应该半个小时,一个时辰分四刻,应该半个小时。他就告诉大家,阿弥陀佛来了,来接我,跟大家告假。你看,没有生病,他真走了。
莹珂这个名字,《往生传》上就有他,这带给大家太大的信心了!犯一点过失不怕,忏除业障,你看人家三天就成功了。《弥陀经》上讲的,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,真的不是假的。这个时候真干,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了,真想走,就真走得成,阿弥陀佛真的来接引你。连莹珂这样人他都来接引,我们造恶没有造他那样大恶,佛哪有不来接引的道理!不来接引,是我们的心不是真的,有怀疑,对世间有贪恋,不想走,佛就不来。真正有莹珂法师这样的决心,知道地狱苦,我们今天知道什么?世间苦,这个世间跟地狱差不多,太苦了,不应该留恋,下定决心求生净土。所以时间足够用,莹珂法师三天,我们有七天的时间不就够用?《弥陀经》上讲的,圆满的,若一日到若七日。
有信息告诉我们,灾难发生的时候不要慌张,那时候整个地球上混乱,山崩地陷,海水上升,大地震,高楼大厦全都倒了,所有交通断绝,电信都没有了。人在这个时候,最好是在佛堂,大家统统在一起念佛,求生净土。这方法好,正确。灾难先后整个时间加起来,我过去认为是要三个月,现在有信息告诉我,七十二天。因为银河对齐,真正对齐的那个日子,十二月二十一号。星球的排列慢慢集中在一起的,所以这一天是正对着的。在正对着之前,慢慢接近,应该有一个月的时间,然后慢慢再离开,至少也有一个月的时间,所以我那个时候估计应该是三个月。七十二天很合理,两个月多一点点,才能恢复正常。
这个七十二天的日子非常难过。北半球,我们是住在北半球,北半球是晚上,南半球是白天,所以我们会有三天的黑暗,因为地球不转了,南半球三天白天。地球有公转,自转不动了,实际上是地球核心还是转动,地壳不动了,里面滑动,地壳不动。三天之后慢慢的又恢复转动,转动的时候,我们看到,现在太阳出来是在东方出来的,可能看到太阳出来是从西方出来,整个就乱了。要七十二天之后才恢复正常。这个事情,我们也不管它是真的是假的,我们认真努力念佛。我们希望在这之前,把这次的《净土大经科注》能讲圆满,我们希望在十月底这经讲圆满。讲圆满之后,我们每天就念佛,像打佛七一样,我们要准备应对灾难问题。
第四,「作诸功德,是明起行」,这个功德就是念佛,「此观及行即为助业」。「元晓师以念佛为助业,此说未稳,前已于明宗章辩之」,现在不多说了。莲池大师说,念佛是正修、是正业,还以念佛为助业。换句话说,这一句佛号正助双修,这个说法说得好!第五,「愿生彼国,此一是愿」,前面四个是行门。具足行愿,老实念佛,没有不往生的,「行愿和合,乃得生故」。《游心安乐道》里面这段文非常之好。
上面,「《起信论》以出家为净土正因,元晓师以出家为显发正因之方便,两说稍异」,稍稍有一点不同,「而后说较稳」,较稳妥,后是元晓师讲的。「若兼究《观经》」,我们参考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佛的说法,「则上三品」没有说出家,「中品上生」有说「修行诸戒」,「中品中生,言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。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」。这是中品里面讲的持戒,这是出家,具足戒是出家,沙弥戒也是出家。「该经九品中唯此二品,确指出家」,其余的七品没有说出家。「但本经反之」,本经里面所说的跟《观经》讲的相反。你看,「上辈言出家」,上辈就是《观经》里面的上三品,上品上生、上品中生、上品下生,「中辈则谓不能行作沙门」,中辈相反,不能出家。上辈说出家,中辈说不能出家。《观经》上,上辈没有说出家,中辈说了,说出家。
「盖以众生机缘无量差异,因地修行万别千殊,人人有异,各各不同。概括而粗分辈品,略显位次」,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。佛为大家介绍西方极乐世界,因为是多次宣说,他不是一次。多次宣说我们就知道听众不同,有些人都听了,常随众。这是经上常常看到的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这是佛讲多次他们都听到。还有临时参加的,到佛这儿来听经,或者是听一部的,听完他就走了,或者是来个二、三天的,或者是半个月、一个月的,我相信这种人很多。释迦牟尼佛这个僧团,我们估计,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三千人,当年在世,这么大的一个团体。所以听众根性不相同,佛的说法善巧方便,出家人多就说出家众,在家人多就不说出家众,这个情形我们能够体会得到。
「窃思应病与药,随机说法,故未可拘于一格,死于句下」。这是念老提醒我们,我们看经文要看活句,不能够执著在句下。《大乘起信论》里告诉我们,听教、看经必须知道三个原则,第一个,听讲不执著言说相,看经不执著文字相;第二个,不执著名字相,名词术语是为了讲经方便而建立的;第三个,不执著心缘相,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揣摩经的意思,这不可以。懂了就懂了,不懂不要紧,多看,慢慢的就都懂了。千万不要用自己意思去解释,自己意思解释,后头智慧不开,你真不懂。我们早年学经,遇到困难,不懂的地方怎么办?把经本盖起来,拜佛,拜上个三、四百拜,忽然懂了。这种事情常有的,求感应,不能猜测。为什么?佛讲经,我们知道他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著,所以他所说的全是自性自然的流露,我们怎么能用自己的意思去解释?谁能懂?心地清净的人能懂,也就是说,没有分别执著的人能懂,不起心不动念的人全懂。不起心、不动念是成佛了,他怎么会不懂?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是菩萨,这个人能懂。我们懂得这个原则好!用真诚心、用恭敬心来学习,就会有感应。至诚感通,真诚到极处它就通了,自然就通了。因为佛是从真诚心里流出来的,现在我也用真诚心,心心相印。我不可以用妄想,不可以说我以为、我的看法,这不可以,那是你自己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
下面念老说,「窃计无量寿会上」,这个窃,是黄念祖老居士自己谦虚,这就是他认为,他的一个想法,「阿难当机,并有大比丘万二千人,比丘尼五百人,如是出家大德,皆应上辈往生」。念老这个看法,我们也都有这个看法。「且以本经乃净土第一经,所示乃正宗典范」,这部经里头,确实是净土第一部经,也是净宗概论,方方面面都说齐全。不像《阿弥陀经》,《阿弥陀经》分量很少,只说个纲领,没有细说。不像《观经》,《观经》讲得不完全,只讲了两个重点,一个是原理,一个是修行方法,修行方法讲得比这个更详细,细说修行方法。所以这称为第一经。这里面给我们所说的、所指示的,这是正宗典范,净土宗的正宗典范。「出家修行得上辈生,乃合常情」,应该是这样的。「佛故契此因缘,而说上辈生者,出家弃欲,而作沙门。」
「至于《观经》」就不一样了,「则大异于是」,为什么?《观经》当机实实在在是韦提希夫人,是她发起的。「阿难、目连侍佛左右」,这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会上看到的。韦提希夫人遭了难,儿子不孝,要杀他父亲,要害母亲,夺取王位,现在讲政变,她遭这么大的难。被儿子幽禁起来,就是不准跟外面通信息,她没有办法,在庭院里头,跪在地下求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,带着目连、阿难来安慰韦提希夫人。韦提希夫人就说,这个世界太苦了,有没有清净的世界,她想往生。释迦牟尼佛就把诸佛刹土展现在她面前,像现在看电视一样,许多诸佛刹土你自己看,你自己选择。她看中了极乐世界,她说这个地方好,希望佛教她,怎样能够往生到这个世界去。
佛给她说出十六种方法,十六种方法里头任何一个方法都可以,不是叫十六种都修,十六种方法哪个方法都可以。最后教你持名念佛,持名念佛是排列在第十六,愈是到后面就愈精彩。这个东西,印度人跟中国人大概有相同的地方,像文艺表演,最好的一出叫压轴戏,排在最后。最后是最好的,持名念佛摆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