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三三三集) 2012/5/11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333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七百三十三页,倒数第三行:
『舍家弃欲,而作沙门』。下面解释这一句经文。「舍家者,出家也。弃欲,离欲也。而作沙门者,为僧也」。这是念老注的。「《毗婆沙论》云」,这是引的经论,经论上说「家是烦恼因缘,夫出家者,为灭垢累」,垢是染污,也是烦恼的代名词,「故宜远离也」,这是应该要远离。「又玄恽师云:出家造恶极难,如陆地行船。在家起过即易,如海中泛舟。又出家修道易为,如海中泛舟。在家修福甚难,如陆地行船」。玄恽,唐朝时候的人,他说的是那个时代。唐朝是中国佛教最盛的一个时代,一般人常说是佛教的黄金时代,可以这样说法。唐太宗当年对于宗教非常热心,心量也大,可以说他在那个时候是中国宗教界的总护法。不但护持中国儒释道,基督教那时候刚刚传到中国,称为景教,他也护持;伊斯兰教传到中国,那时候穆罕默德还在世,唐太宗也护持,可以说他对于宗教平等看待。佛的寺院,敕建,就是国家下命令让地方政府建立,基督教跟伊斯兰教也同样待遇。可见得唐太宗心量是很大,能包容一切不同的文化,非常难得的一个君王。那个时候出家真的戒律严明,无论在讲学、在修持上真的是盛极一代,祖师大德、高僧辈出。
中国大小乘宗教,小乘两个宗派,大乘八个宗派,都是那个时候建立的,隋末唐初。可是小乘这两个宗在唐朝中叶之后就衰了,到宋朝时候就没有了,中国人不学小乘了。小乘的经典翻译得非常完整,就是在现在《大藏经》里头阿含部,这部分是小乘经典。跟现前在南洋流传的巴利文的经典,两个比对,巴利文经典比我们《阿含经》大概只多五十几部,三千部经典里多五十几部,这就很小了,差别很小。这桩事情是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的。中国人不学小乘了,用什么做基础来入大乘?中国祖师大德用儒跟道来代替小乘。这个做法获得了很大的效果,唐宋元明清佛门里头这些人才辈出,他们都是用儒跟道做基础。所以在唐朝中叶,儒释道实际上已经融会成一体,形式上有儒释道,实质上都学。学佛的人学儒、学道,学道的人也学佛、学儒,学儒的人也学佛、学道,所以三教九流是一家。这种宏观的文化,在中国唐明皇那个时代就挺兴旺了,这是在世界上很少能看到的。
所以,在那个时候出家造恶不容易,戒律很严,都能够如法如理的修学,小庙里头的住持通宗通教,都不是等闲人物。在家做的过失比较多、比较容易。出家修道容易,道场都是如法的道场。在家修福难,大富大贵无不是在佛门里面修的,不是在佛门,修大的福报真的是很难。可是现在不一样了。下面念老这几句话,也是古大德说的,「然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」,这是在家居士。有「身出家而心不出家」,这个现在很多,非常普遍,到处都能看到。「今身心俱出家」,这个少了。二、三百年前这个多,在中国社会上真的身心俱出。所以此地讲出家是身心俱出的。「故云舍家弃欲」,舍家是身出家,弃欲是心出家。
「又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云」,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是清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造的。乾隆是清朝最盛的一代,盛极之处,这时候儒释道三家都好,乾隆也是会护法,也是大施主。这里头说「一切众生由爱渴故,因有幻身」。众生的身从哪里来的?就从爱来的。古人有句话说「爱不重不生娑婆」,你就不会到娑婆世界来投胎,来投胎的都是情跟爱很重。因有幻身,投胎得到这个身,这个身物质所生的。爱心这是念力,这一种心念到世间来投胎做人。「由幻身故,因有国土」,因为有身,所以就有国土,有居住的大地。这个大地是境随念生,它怎么生的?是我们念头变现的。所有物质现象,现在科学家发现了,全都是意念变现出来的,离开意念根本就没有物质的存在,这是最近量子力学家所发现的。「舍家弃欲,爱渴净故」,把爱比喻作口渴,口渴就想喝一杯水。真正能够舍家出家,把欲放下,财色名食睡、贪瞋痴慢疑把这个东西放下,这是身心俱出,这个非常难得。「国土亦净」,心净则身净,身心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也清净。
「《大般若经》云:菩萨摩诃萨」,摩诃萨是大菩萨,「志性好游诸佛国土,应远离居家」。菩萨跟这些大菩萨,一般讲菩萨,三贤菩萨;摩诃萨,地上菩萨。通常都是说的别教,天台四教里头的别教。菩萨求法,要到处去参学。在中国古代,寺院丛林是佛门的道场,道场是讲学的、修行的地方,跟现在不一样。在古时候没有经忏佛事,没有这种种法会,统统没有,只是讲经。所以有禅堂、有念佛堂、有讲堂,讲堂是最普遍。寺院里面的大殿就是现在所说的教室,殿堂很多,说明这个学校开的课目很多,你想学哪一种你就报名参加某个殿堂的经学班。行门里面,喜欢念佛的,用这个法门的,进念佛堂;喜欢参禅的、参究的,入禅堂。解行并重,真正培养了高僧大德。在家居士也可以到寺院里面参学,跟出家人过一样的生活,多半都是以一部经做为学习时间的长短,叫讨经单,叫挂单。这个寺庙里面讲《无量寿经》,想到这边来听经,在这边讨单。讨单就是在这里要一个床位,居住的房间,有他的床位。在这里专心听经学教,这部经经听完了,他就可以离开。所以,早年的寺院庵堂确实是学校,跟现在不一样。
那个时候也没有宗教这个名称,宗教这个名称是从日本传过来的,大概也不过是顶多三百年,从日本传过来。日本接受外国的文化比我们早,中国接受西方文化是从日本传过来。但是佛教本身称宗教,跟现在宗教的意义完全不相同,这个常识我们也知道。佛教里面称宗,专指禅宗,叫宗门。中国大乘八个宗,禅宗之外的七个宗,都叫做教,叫宗门、教下。它有什么不同?宗门,禅宗不重视学教,它完全是在禅堂坐禅为主,要到开悟才看经,没有开悟不看经。所以,他们是悟后再入经教,那就入得很快,为什么?智慧开了,学经教就学得很快,而且学得很踏实。这是什么?叫上上根人,绝顶聪明的人才行。不是上上根人,这个路没分。等于说学校里,这是天才班,是特殊的一班。其他的七个宗派叫教下,教下的教学那就有初级班、中级班、高级班,由浅而深,时间很长,慢慢的十几二十年才能毕业。教下是中下根性的人都可以学,禅宗那是绝顶聪明人,上上根人。所以教学的方法不一样,称为宗门、教下,简称为宗教。跟现在宗教的意思完全不相同,这是我们应该要知道。
菩萨重视求学,求学,譬如在中国,浙江天台山法华宗,想听《法华》的、学《法华》的到那里去,那等于说法华专科大学。五台山是华严宗,西安慈恩寺是法相宗,江西庐山慧远大师,那是净土宗。每个山头成为一种宗派,你想广学多闻,就得常常这个你学完了到那里学。宗底下还分派,大派里头还有小派,这就像大学一样,有院、有系、有科,它分得很多。重视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参学也不例外。譬如今年我到天台山去学《法华》,总得二、三年,这是快的。时间久的,可能在那里住个四、五年,深入经藏,学一门东西。这一门东西学完成之后,可以学第二门,第二门也是专修。譬如我再想学《华严》,到五台山去住个五年、六年,专学《华严经》。这样十几年之后,这两宗东西都通。还有的,现在禅宗,大彻大悟回过头来再学别的,再去学教,都有成就。教理通了之后,万缘放下,或是一心念佛,或是一心参禅,都变成祖师大德。参禅开悟的时候也要看经,为什么?用经来印证,我们禅定当中的境界跟经上讲的是不是一样?一样,那是正确的,没有错误;不一样,那就有问题。用经来印证。
所以,志性好游诸佛国土,到西方极乐世界了,极乐世界菩萨神通广大,为什么?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,这个比什么都重要。他有能力分身,自己身体在阿弥陀佛的讲堂,没动,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,同时能分无量身。孙悟空只有七十二变,比他差远了,他的变化无穷。能分无量身,同时到一切诸佛国土里面去供佛、闻法,供佛是修福,闻法是修慧。那个分身真管用,不是分身不管用,分身真管用。所以,极乐世界一天所学的,能把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教统统学遍,本身没有离开阿弥陀佛讲堂,有这么大的能量。我们自己修要修到这样的功夫,时间可长了,经教里常讲的,菩萨要修无量劫才能有这种成就。极乐世界是托阿弥陀佛的福,到达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。这是说菩萨应远离居家,因为他没有开悟之前他要参学。「故知出家为净土正因,以远离不净故。」这个出家,身出,远离不净这是心出,身心都出,这才能成就。
「唐海东元晓师」,海东,海东是韩国,现在的韩国。元晓师是现在的韩国人,唐朝时候他在中国留学,亲近善导大师,善导的学生。他有部书叫《游心安乐道》,是解释《无量寿经》的,这里头说,「无量寿经,说三辈因,上辈之中说有五句」,第一个「舍家离欲而作沙门,此显发起正因方便」。这是他的注解,为什么要舍家?为什么要离欲?为什么要出家为僧?这是修净土的正因,修净土的方便,方是方法,便是最适当的方法、最适宜的方法。「二者发菩提心,是明正因。三者专念彼佛,是明修观」。善导大师注解《十六观经》,就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他的注解叫《四帖疏》。《观经》给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这是理。因为这个理论,所以凡夫真正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就能成佛。因为你本来是佛,是心是佛,再发心作佛,当然成佛。发菩提心,蕅益大师讲得最好,什么叫菩提心?真信净土,真愿往生,这就是无上菩提心。所以蕅益大师讲信、愿、持名。下面专念彼佛就是持名,执持名号。
我们在今天,尤其是现在,各方面的信息非常多,我是不用电脑、不看电视,一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