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三三四集)  2012/5/12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334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七百三十七页从第三行看起,科题,「发心专念」。请看经文:

  【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。阿弥陀佛。】

  这一科经文,一个废字都没有,十二个字,这十二个字我们看注解。『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阿弥陀佛』,「此为全经之纲宗」。纲是纲领、纲要,宗是宗旨,也就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。我们要修净土,怎么样才能够往生,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品位,就在这三句。「《弥陀要解》以信愿持名为《小本》之宗」,《小本》是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。小本《阿弥陀经》怎样修行?蕅益大师告诉我们,信愿持名,信愿就是发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

  在现前这个社会,全球都不安定,灾难的信息几乎每天都有。我们非常幸运能遇到佛法,能遇到这个法门,遇到这部经典、集注,对极乐世界没有怀疑了,真信切愿。我们只有一个目标、一个方向,求生净土。我们的信心坚定,不会动摇、不会退转、不会改变,这叫真信。一心一意只求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,没有杂念,这就是真实无上菩提心。将来往生净土决定是上辈往生,不敢说上品上生,我们敢说是上辈,上辈就是上三品,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。这个成就无比的殊胜,真正不可思议,决定不能够疏忽。

  「本注」,这是念老的注解,「以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为宗」,这是大小本的宗旨相同。信愿就是《观经》当中的三心,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。我们从今天开始,早晚课诵拜佛,是拜「南无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」,拜佛加这一句,念的时候不必加,拜的时候可以加。「南无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」,拜下去,拜下去起来是「南无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」,拜下去。这一句名号一拜,非常踏实,我念佛、拜佛不为别的,只为求生净土。用的心是真诚心、深心(深心就是求生净土的心)、回向发愿的心。佛在经论上常常告诉我们回向三处,不为自己。回向菩提,菩提是智慧,我学佛求智慧,第二回向众生,第三回向实际。我为一切苦难众生,不为自己,这回向众生。回向众生的心,里头一定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、破迷开悟。用自己的真诚、恭敬,还要求佛菩萨加持。回向实际,这是最终极的目标,就是明心见性,回归自性。

  据《四帖疏》的意思,《四帖疏》是善导大师说的,善导大师的意思,第一个「至诚心者。真实心也」。善导大师常常教导一切大众,告诉我们,念佛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,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,都要能做到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。我们用真诚心、真实心生活,处事待人接物,这是菩提心的体,下面两个是菩提心的作用,深心是自受用,就是以真实心对待自己。「深心者,深信心也。深信有二」,第一个,决定深信自身现前确实是罪恶生死凡夫,无量劫来「常没常流转」,在这六道里头做生死轮回,没有出离的缘。头一个要相信自己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第二,决定深信极乐世界,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摄受众生,无疑无虑」,对这桩事情不怀疑,没有顾虑,真诚信受。「乘彼愿力,定得往生」,我们顺从佛的愿力,信愿持名,决定往生净土。第三个回向,「回向发愿心者,从真实深信心中,以所修一切善根回向,愿生彼国」。我们心里面希求的智慧、福德,普度一切众生,为一切众生做增上缘,都要依靠阿弥陀佛,没有阿弥陀佛的加持,我们的愿是空的,是不能实现的。往生到极乐世界,我们的愿就是真的,我们有能力兑现,我们统统能做到,所以一定要愿生彼国。

  「由上可见《要解》所谓之信愿」,就是《观经》上讲的三心,三心就是菩提心,「《观经》之三心,即本经中菩提心。故知今经之发菩提心」,就是《要解》里面所说的信愿。「又一向专念即持名」,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。「由于阿弥陀经大小二本」,就是《佛说阿弥陀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是大本,《阿弥陀经》是小本,完全相同,一部经细说、略说,略说是《弥陀经》,细说是《无量寿经》,所以这两部经同一个宗旨。这个地方也说得很好,「两者之宗,实应一旨」,同一个宗旨,这个宗旨就是信愿持名,在本经上说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是一个意思。

  「发菩提心已详述于明宗章中,兹不多赘」,前面在概要里头把发菩提心讲得很详细,这里就不再多说了。「谨再从《安乐集》中论菩提心部分录取数则,以便参会」,参是参考,会是合会、会通的意思。「《安乐集》一度佚失」,佚失就是失传,「乃道绰大师所撰。所论甚为精要。下节录原文,并稍注释,浅申其意」。

  「道绰大师于发菩提心有四番议论」,讲得非常精彩。「第一,显菩提心之功用」。为什么要强调发心?四十八愿第十八愿是十念必生,可是第十九愿就说发菩提心,这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。没有菩提心,念佛不能往生;有菩提心,不念佛也不能往生,这两个缺一个都不行。「《大经》云」,这里所举的大经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大本,「凡欲往生净土,要须发菩提心为源」,源是根源、源头,须是必须,必须要发菩提心。「云何」,这两个字就是现在所说的为什么,这是个问号,为什么一定要发菩提心?「菩提者,乃是无上佛道之名」,无上正等正觉,这叫菩提。「若欲发心作佛」,你现在想作佛,这个作佛的心就是菩提心,「此心广大,周遍法界」。所以发菩提心是把心量拓开。我们今天起心动念只想到自己,心胸太狭窄、太小了,这种小心量实在讲,救自己都救不了。为什么?你造的业很广、很大、很深,小心量救不了自己。那我发大心量行吗?行。为什么?大心量是你本来的心量,只是你自己现在迷失了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每个人心量都是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。这不是佛的专利,一切众生皆有。你为什么变成这么小的心量?这个事情要怪自己,不能怪别人。你本来的心量大,你要恢复,菩提是拓开心量,所以这个心周遍法界。

  我们看贤首大师《妄尽还源观》就知道了,宇宙、万物、生命、我从哪里来的,《还源观》上讲得非常清楚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?佛说,最初一念不觉。一念不觉没有原因,一念不觉没有过去、没有未来,就是没有三世,一念不觉也没有空间。一念,这个一念我们也不懂。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我们现在起个念头,自己知道动了什么念头,这个念头里头有多少个细念,微细念头聚集、纠缠在一起,变成一个粗念,让我们能感觉到这个念头。微细感觉不到,微细到什么程度?那是我们平常常说的,一秒钟一千六百兆个微细念头。一个微细念头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我们怎么能知道?过去的电影是幻灯片构成的,它的速度,就是频率,是二十四分之一秒,我们看电影就好像是很真的一样,二十四分之一秒。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看不出来,如果是二十四分之一秒,大概我们看到会有感觉,有个东西晃了一下,但是不清楚,看不出是什么东西,它太快了,但是有个感觉,有个东西出现了。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眼睛睁得再大也看不出来,也没有感觉,这实在太快了。这是事实真相。

  现代科学的仪器非常先进,居然在仪器里头能够侦测到一千兆分之一秒。这是用科学最先进的仪器能够探测到的,肉眼是决定没有办法。这就是一念不觉,这一念不觉立刻就产生一个现象,这个现象从真心里头,真心是自性,从真心里面就现出一个妄心,这个妄心就是阿赖耶。妄心是依真心而起来的,没有真心就没有妄心,所以真妄不能够离开。离开妄,有真;离开真,没有妄,所以真的就是真的,妄的就是妄的。这境界从哪里来的?境界全是从妄心里头产生出来的。实际上妄心是把真心里面的德能,把它变质了,真心里面有智慧,把智慧变成烦恼,它会把它变质,把德能变成分别、执著;把相好,原来的相好是实报庄严土,是一真法界,把相好变成六道轮回,变成十法界。所以心能现,识它能变,如果没有识就不变,那就永远显现出来的是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里头没有识的作用,所以它永远没有变化,一切万物都是永恒的,也就是像我们所说的没有四季。四季有变化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它有变化。极乐世界是法性土,没有变化,跟我们这个世界完全不同。也就是极乐世界的人,没有人再用心意识,就是没有用妄心,全是用真心。真心是法性身,真土是法性土,是清净的,是决定没有染污的;是平等的,决定没有高下。一切万物微妙殊胜,我们无法想象。

  菩提心是往生净土的根源、根本。「故知,若不发此心,纵然勤修,亦似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终不能往生也」。你没有发心,没有信愿,佛号念得再好不能往生。为什么?没有源头的水,没有本的树木,它怎么能生长?长江、黄河它有源头,没有那个源,怎么可能有江河?念佛不能往生,多半都是没有发大心,不能放下,原因在此地;真发大心,就能放下。「云何以下,申明其义」,把这个意思说清楚、说明白。「盖菩提者」,什么叫菩提?菩提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意思,就是「觉也,无上觉即佛也,是故菩提即无上佛道之名」。这是把名词术语讲清楚、讲明白。不发菩提心,怎么能成无上道!「发心作佛,即发起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之心」。这真重要!是心是佛,意思就是你本来是佛,现在你发菩提心就是发心作佛。本来是佛,现在又发心作佛,当然能够满愿。

  我们把这段文念下去,「盖能发如是心者,本来是佛。此作佛之心,即本来是佛之心」。故下面接着说,「此心广大,竖穷三际,横遍十虚」。十虚,虚是虚空,就是十方的意思。「究竟,究极真际,穷尽法源」。无论是世间法,无论是佛法,这法从哪来的?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情?世出世间法的根源是什么?就是心。所以,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十乘观法,那是天台宗修行最高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