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法身菩提;说实相,实相也是法身菩提;说第一义空,第一义空还是法身菩提。自性清净,自性没有秽染,用现在的话说没有染污,所以它是清净的。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他开悟了,开悟是说他认识了,真相他明白了。明白同时他就证得,他自己就入了这个境界,所以他能说得那么清楚,说得那么明白。自性有没有染污?没有。因为没有染污,才叫它做清净,清净跟体无染污是一桩事情。
理出天真,它没有造作。这个意思说它是自然的,不是人为的。在佛法里头还不说自然,因为自然在印度有几种宗教都认为这个宇宙是自然的,自然而有的,我们初听觉得也很有道理、很不错,说得很高。可是佛说,自然跟因缘是对立的,自然的反面是因缘,非因非缘这叫自然。自性没有对立,所以佛用另外一个名词叫「法尔如是」,比自然还要自然。法就是这眼前的法,本来就是这样。不能说自然,说自然,自然对面有因缘;它不能对立,没有对立的。所以法尔如是的意思比自然还要深。理出天真就是法尔如是,天是天然,真是真实,它不是假的。不假修成,需不需要修?不需要,它本来就是,修什么?法身不是修成的,它永远存在,不生不灭,只是我们眼前迷了。它就在眼前,迷了不认识,所以我们不得其用,法身的功用我们没有得到。
迷失,不是真的失掉;觉悟,觉悟它就现前。我们今天凭自己能力来觉悟不可能,迷得太久、迷得太深,我们今天凭什么觉悟?凭听佛的教诲。经典就是佛的教诲,当年在世把这些事情讲给大家听,我们听了恍然觉悟。虽然是觉悟,我们烦恼习气没放下,所以不得其用,法身菩提里头有圆满的智慧、有圆满的德能、有圆满的相好,我们现在统统都不能得其用。我们知道了,不能得其用,这是什么原因?障碍没放下。什么是障碍?见思烦恼是障碍,尘沙烦恼是障碍,无明烦恼是障碍。这三种障碍在《华严经》上用另外一个名词,《华严经》上佛说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就是这三种障碍。妄想是无明烦恼,分别是尘沙烦恼,执著是见思烦恼,名词不一样,说的是一桩事情。我们把这两种说法合起来,意思就更容易明白。我们如何断见思烦恼,不用这个见思烦恼?不执著,见思烦恼就没有了。无论什么事情,世法、出世法都不要执著。为什么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《般若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。如果还不容易体会,我们就常常想着弥勒菩萨所说的,「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,念念成形,形皆有识」。这就是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的事实真相,认识事实真相,自然就不会起心动念。不起心不动念那是真心,起心动念是妄心;用真心的人是佛,用妄心的人是凡夫,凡夫跟佛就在一念之间。
我要学佛,我希望用真心,真心离念,没有念头。离念不容易,说得很容易,真做就非常非常艰难。所以阿弥陀佛用个巧妙的方法,你念头不能没有,只许一个念头,阿弥陀佛,这个可以,用阿弥陀佛这一念代替不起心不动念,用这个来代替。不起心不动念,这个人就是实报土上品上生的菩萨。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做不到,但是我们心里头用一句佛号,这个可以做到,它的作用、它的效果等于不起心不动念,有这种功德。我们也是明白这个道理,努力认真来学习,我们才真正有把握这一生当中决定上上品往生。这不是假的,有理论根据,也有事实证明。所以这个不假修成。
佛体道本,佛之体是自性清净心,道的根本就是诸法实相、真相,名曰菩提。菩提是一个总名,真如是菩提,法身是菩提,实相是菩提,这里头所说的每一句都是菩提,叫法身菩提,从理上讲的,从体上讲的,从根源上讲的。再看,「报身菩提者,备修万行,能感报佛之果。以果酬因,名曰报身。圆通无碍,名曰菩提」。前面一个佛体道本,名曰菩提;在报身,这是圆通无碍,这叫菩提。菩提有这三个名字,佛体道本、圆通无碍,后面还有个益物圆通。说发菩提心,这三个意思统统具足,有体、有相、有用,佛体道本是讲的体,圆通无碍是讲的相,益是利益,物是十法界众生,利益十法界众生没有障碍,这是作用,你看菩提,体、相、作用。
报身,这是有修,备修万行。大乘教常讲六度万行,六度展开是八万四千行门,十善展开也是八万四千法门,归纳起来就是六度十善。我们用真诚心、用恭敬心,怎样把六度十善展开为八万四千法门、为无量法门、为无尽的法门?用真心就展开了。为什么?真心没有边际;真心,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,那叫圆满的菩提心。《华严经》告诉我们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一法就是一切法。修布施一法,圆修一切法,修持戒一法也是圆修一切法,为什么?一里头有一切,一切里头有一。四十八愿,一愿里头有其他四十七愿,一愿都不少,愿愿圆满具足。由此可知,我们只要用一法,所有一切法都圆满含摄其中,这一法就是阿弥陀佛,这个道理要晓得。
隋唐时代,中外祖师大德;外国,这周边的韩国、日本、琉球、南洋,这些国家聪明俊杰都到中国来留学,回国之后都是祖师大德。这些人真的个个都了不得,他们共同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,世尊当年在世,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哪一部经能够代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?讨论到最后结果,大家共同肯定、认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所以称《华严》为根本*轮、一乘圆教。好像《华严》一棵树一样,它是根,其他的这些经教都是从这个根生出来的枝叶花果,都这一个根生的,称它为根、称它为本。这就一个代表找出来了,《华严》。《华严经》里面讲无量法门,无量法门太多了,对初学不方便,于是世尊把无量法门把它归纳,归纳为两千法门,那是《华严经》修行的方法。
清凉大师分全经为四分,信解行证,行就是「入法界品」,一品经五卷,里面两千法门。可是到最后,这两千法门归到哪里去了?《华严》末后,五十三参最后一参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《华严》到最后归净土,就是归《无量寿》。这一说法,《无量寿经》又在《华严》之上,《华严》最后是归到《无量寿》。这也是这些大德们承认的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统统归《无量寿》。《楞严经》二十五圆通,这是讲修行法门,最后以两个为代表做总结,就是大势至菩萨、观世音菩萨,都归了净土。那净土,我们今天展开这部经,这部经里头四十八品,哪一品是最重要的,能够代表全经的?这也大家公认的,第六品。第六品四十八愿,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,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的,原本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。这最重要的,这是净土的来源、净土的源头。
四十八愿里头,这四十八条,哪一条最重要?这是隋唐大德已经说清楚了,第十八愿。十八愿讲什么?十念必生,归到这一句名号。所以,四十八愿归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这一句名号。这样我们才能够看到阿弥陀佛的功德,多大?阿弥陀佛这六个字,把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如来,一切经教统统归在这一点,这一点是佛法的根,是佛法的源头,一切诸佛从这个根流出来的,一切经教也从这个根流出来的。于是我们才能把它名号功德认识清楚,这一句名号就是一切诸佛如来,就是一切法门,一个都不漏。所以念一声阿弥陀佛,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,这个话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古大德告诉我们,念经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号,这一声佛号全都在里头了。这是讲到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我们没有真正认真去念它,不知道功德,不晓得;真正晓得,一天到晚挂在口上,决定不会离开。所以我常说,我们看到一些乡下阿公、阿婆,一天到晚拿个珠子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真不得了!这些阿公阿婆都是人家瞧不起的,没有人重视他,我明白、我了解,这些阿公阿婆将来他们往生都是上辈往生,品位之高我们无法想象。蕅益大师讲的信愿持名,他圆满做到了,他念念当中圆修圆证,哪个能比上他!
谛闲法师,一个专念阿弥陀佛的徒弟,锅漏匠,往生的时候谛老给他办后事,对他赞叹:今天这个世间,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识(弘宗是弘扬禅宗,研教是讲经说法的),没有一个比得上你;名山古寺方丈、住持,这些大德也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你,你这个三年上上品往生。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,一生受苦受难,四十多岁找到谛闲法师。跟谛闲法师有缘,他们同一个村庄,小时候的玩伴。跟谛老出家,谛老找了个破庙给他住,这个庙废弃的,没人住的,小庙。他有安身之处,吃穿不愁,有几个居士供养他。有吃有穿,有个破庙可以安身,不要每天到外头去流浪。谛老就只教他一句佛号,南无阿弥陀佛,你就念这句佛号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接着念。他真听话,不分昼夜,什么时候念累了什么时候休息,休息好了接着再念,念三年,预知时至。
往生的前一天他进城去了,他住在乡下,到城里去看看亲戚朋友。那是什么?告别。他也没有说,亲戚朋友也不知道,见最后一次面。那个用意很深,他往生之后朋友都知道了,都会念佛了,看到他,这还得了!晚上回去,照顾他的老太婆,给他烧饭的,他跟老太婆说,明天不要烧饭了。老太婆很奇怪,今天师父进城看朋友,可能明天还有人请客,请他吃饭,明天不要烧饭。到中午的时候,这个老太太依然到庙里来看他。到庙里来没有看到人,喊师父没人答应,结果在佛堂里面看见,他站在佛像面前,手里拿着念珠,叫他不答应,仔细一看,往生走了。这老太太吓到了,为什么?从来没有看到人是站着死的,从来没见过。赶快通知乡村里头学佛的,还有几个居士,告诉他们师父走了,站着走的,大家都来看。看到之后怎么办?立刻派人到观宗寺去报信,把这个消息告诉老和尚,请老和尚来处理。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,走路,走到观宗寺一天,把这个信息告诉他,老和尚那边事情交代一下赶紧过来,来回三天,他站了三天。站着往生我们听说过,也有人见过,站着三天很少。
谛闲老和尚对他的赞叹是真的,不是假的,锅漏匠的表法是真的不是假的,真有极乐世界,真往生了,往生的品位不是下辈,下辈哪有这种瑞相!老和尚的赞叹我们明了,上上品往生。一个吃尽苦头的锅漏匠,念佛三年,这样的成就没有人能比。不认识字,不认识字有不认识字的好处,他要认识字的话,不可能有这个成就。认识字学讲经,当法师一样,顶多像谛闲老和尚这个成就。谛闲老和尚成就不如他,真的不是假的。不容易!
所以备修万行,能感报佛之果,能感得报身佛的果报。以果酬因,名曰报身,这样的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,感得阿弥陀佛的报身出现。阿弥陀佛有法身,法身在常寂光,在实报土现身是报身佛,在同居土、方便土现身的是应身佛,这是佛的三身。但是佛的应身、化身跟报身的相完全相同,这又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。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是应身,应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不是像报身那样的,报身,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。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同居土现的身,样子跟报身一样。这些在在处处显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境界,我们应该要知道,应当要学习,这个缘遇到真不容易!
遇到净土的人很多,把净土里头的境界认识得很清楚的人不多,把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功德能讲清楚的人也不多。你要不是真的搞清楚、真的搞明白,那个诚敬心生不起来;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才真正肯万缘放下。为什么?我万缘放下就是什么都得到了。得到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你什么都得到了,你一样都不缺;你要把名号疏忽了,去搞其他的东西,你得到都是有局限的、都是部分的,没有把全体得到。这就好比这棵树,你把树根找到了,你全得到。你要是我找这个枝,我找那个叶,我找这一片、找那一片,统统是局限的,不是圆满的,找到根就圆满了。阿弥陀佛是树根,能生万法,能生诸佛,这还得了!这个功德还有什么话好说?你搞清楚,你搞明白,你是何等的福报,你是什么样的善根,都不能比。我们今天能搞清楚,感谢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、《般若》,感谢夏老的会集,感谢黄念老的集注,感谢近代科学家他们成就的报告,汇合起来我们的信心生起来了,不再怀疑,不再走弯路了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