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四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法身菩提;說實相,實相也是法身菩提;說第一義空,第一義空還是法身菩提。自性清淨,自性沒有穢染,用現在的話說沒有染汙,所以它是清淨的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他開悟了,開悟是說他認識了,真相他明白了。明白同時他就證得,他自己就入了這個境界,所以他能說得那麼清楚,說得那麼明白。自性有沒有染汙?沒有。因爲沒有染汙,才叫它做清淨,清淨跟體無染汙是一樁事情。

  理出天真,它沒有造作。這個意思說它是自然的,不是人爲的。在佛法裏頭還不說自然,因爲自然在印度有幾種宗教都認爲這個宇宙是自然的,自然而有的,我們初聽覺得也很有道理、很不錯,說得很高。可是佛說,自然跟因緣是對立的,自然的反面是因緣,非因非緣這叫自然。自性沒有對立,所以佛用另外一個名詞叫「法爾如是」,比自然還要自然。法就是這眼前的法,本來就是這樣。不能說自然,說自然,自然對面有因緣;它不能對立,沒有對立的。所以法爾如是的意思比自然還要深。理出天真就是法爾如是,天是天然,真是真實,它不是假的。不假修成,需不需要修?不需要,它本來就是,修什麼?法身不是修成的,它永遠存在,不生不滅,只是我們眼前迷了。它就在眼前,迷了不認識,所以我們不得其用,法身的功用我們沒有得到。

  迷失,不是真的失掉;覺悟,覺悟它就現前。我們今天憑自己能力來覺悟不可能,迷得太久、迷得太深,我們今天憑什麼覺悟?憑聽佛的教誨。經典就是佛的教誨,當年在世把這些事情講給大家聽,我們聽了恍然覺悟。雖然是覺悟,我們煩惱習氣沒放下,所以不得其用,法身菩提裏頭有圓滿的智慧、有圓滿的德能、有圓滿的相好,我們現在統統都不能得其用。我們知道了,不能得其用,這是什麼原因?障礙沒放下。什麼是障礙?見思煩惱是障礙,塵沙煩惱是障礙,無明煩惱是障礙。這叁種障礙在《華嚴經》上用另外一個名詞,《華嚴經》上佛說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是這叁種障礙。妄想是無明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,名詞不一樣,說的是一樁事情。我們把這兩種說法合起來,意思就更容易明白。我們如何斷見思煩惱,不用這個見思煩惱?不執著,見思煩惱就沒有了。無論什麼事情,世法、出世法都不要執著。爲什麼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《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。如果還不容易體會,我們就常常想著彌勒菩薩所說的,「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,念念成形,形皆有識」。這就是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的事實真相,認識事實真相,自然就不會起心動念。不起心不動念那是真心,起心動念是妄心;用真心的人是佛,用妄心的人是凡夫,凡夫跟佛就在一念之間。

  我要學佛,我希望用真心,真心離念,沒有念頭。離念不容易,說得很容易,真做就非常非常艱難。所以阿彌陀佛用個巧妙的方法,你念頭不能沒有,只許一個念頭,阿彌陀佛,這個可以,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不起心不動念,用這個來代替。不起心不動念,這個人就是實報土上品上生的菩薩。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做不到,但是我們心裏頭用一句佛號,這個可以做到,它的作用、它的效果等于不起心不動念,有這種功德。我們也是明白這個道理,努力認真來學習,我們才真正有把握這一生當中決定上上品往生。這不是假的,有理論根據,也有事實證明。所以這個不假修成。

  佛體道本,佛之體是自性清淨心,道的根本就是諸法實相、真相,名曰菩提。菩提是一個總名,真如是菩提,法身是菩提,實相是菩提,這裏頭所說的每一句都是菩提,叫法身菩提,從理上講的,從體上講的,從根源上講的。再看,「報身菩提者,備修萬行,能感報佛之果。以果酬因,名曰報身。圓通無礙,名曰菩提」。前面一個佛體道本,名曰菩提;在報身,這是圓通無礙,這叫菩提。菩提有這叁個名字,佛體道本、圓通無礙,後面還有個益物圓通。說發菩提心,這叁個意思統統具足,有體、有相、有用,佛體道本是講的體,圓通無礙是講的相,益是利益,物是十法界衆生,利益十法界衆生沒有障礙,這是作用,你看菩提,體、相、作用。

  報身,這是有修,備修萬行。大乘教常講六度萬行,六度展開是八萬四千行門,十善展開也是八萬四千法門,歸納起來就是六度十善。我們用真誠心、用恭敬心,怎樣把六度十善展開爲八萬四千法門、爲無量法門、爲無盡的法門?用真心就展開了。爲什麼?真心沒有邊際;真心,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,那叫圓滿的菩提心。《華嚴經》告訴我們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一法就是一切法。修布施一法,圓修一切法,修持戒一法也是圓修一切法,爲什麼?一裏頭有一切,一切裏頭有一。四十八願,一願裏頭有其他四十七願,一願都不少,願願圓滿具足。由此可知,我們只要用一法,所有一切法都圓滿含攝其中,這一法就是阿彌陀佛,這個道理要曉得。

  隋唐時代,中外祖師大德;外國,這周邊的韓國、日本、琉球、南洋,這些國家聰明俊傑都到中國來留學,回國之後都是祖師大德。這些人真的個個都了不得,他們共同在一起討論一個問題,世尊當年在世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哪一部經能夠代表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?討論到最後結果,大家共同肯定、認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所以稱《華嚴》爲根本*輪、一乘圓教。好像《華嚴》一棵樹一樣,它是根,其他的這些經教都是從這個根生出來的枝葉花果,都這一個根生的,稱它爲根、稱它爲本。這就一個代表找出來了,《華嚴》。《華嚴經》裏面講無量法門,無量法門太多了,對初學不方便,于是世尊把無量法門把它歸納,歸納爲兩千法門,那是《華嚴經》修行的方法。

  清涼大師分全經爲四分,信解行證,行就是「入法界品」,一品經五卷,裏面兩千法門。可是到最後,這兩千法門歸到哪裏去了?《華嚴》末後,五十叁參最後一參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》到最後歸淨土,就是歸《無量壽》。這一說法,《無量壽經》又在《華嚴》之上,《華嚴》最後是歸到《無量壽》。這也是這些大德們承認的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統統歸《無量壽》。《楞嚴經》二十五圓通,這是講修行法門,最後以兩個爲代表做總結,就是大勢至菩薩、觀世音菩薩,都歸了淨土。那淨土,我們今天展開這部經,這部經裏頭四十八品,哪一品是最重要的,能夠代表全經的?這也大家公認的,第六品。第六品四十八願,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,釋迦牟尼佛轉告我們的,原本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。這最重要的,這是淨土的來源、淨土的源頭。

  四十八願裏頭,這四十八條,哪一條最重要?這是隋唐大德已經說清楚了,第十八願。十八願講什麼?十念必生,歸到這一句名號。所以,四十八願歸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一句名號。這樣我們才能夠看到阿彌陀佛的功德,多大?阿彌陀佛這六個字,把十方叁世所有諸佛如來,一切經教統統歸在這一點,這一點是佛法的根,是佛法的源頭,一切諸佛從這個根流出來的,一切經教也從這個根流出來的。于是我們才能把它名號功德認識清楚,這一句名號就是一切諸佛如來,就是一切法門,一個都不漏。所以念一聲阿彌陀佛,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這個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古大德告訴我們,念經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號,這一聲佛號全都在裏頭了。這是講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我們沒有真正認真去念它,不知道功德,不曉得;真正曉得,一天到晚挂在口上,決定不會離開。所以我常說,我們看到一些鄉下阿公、阿婆,一天到晚拿個珠子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真不得了!這些阿公阿婆都是人家瞧不起的,沒有人重視他,我明白、我了解,這些阿公阿婆將來他們往生都是上輩往生,品位之高我們無法想象。蕅益大師講的信願持名,他圓滿做到了,他念念當中圓修圓證,哪個能比上他!

  谛閑法師,一個專念阿彌陀佛的徒弟,鍋漏匠,往生的時候谛老給他辦後事,對他贊歎:今天這個世間,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識(弘宗是弘揚禅宗,研教是講經說法的),沒有一個比得上你;名山古寺方丈、住持,這些大德也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你,你這個叁年上上品往生。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一生受苦受難,四十多歲找到谛閑法師。跟谛閑法師有緣,他們同一個村莊,小時候的玩伴。跟谛老出家,谛老找了個破廟給他住,這個廟廢棄的,沒人住的,小廟。他有安身之處,吃穿不愁,有幾個居士供養他。有吃有穿,有個破廟可以安身,不要每天到外頭去流浪。谛老就只教他一句佛號,南無阿彌陀佛,你就念這句佛號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接著念。他真聽話,不分晝夜,什麼時候念累了什麼時候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再念,念叁年,預知時至。

  往生的前一天他進城去了,他住在鄉下,到城裏去看看親戚朋友。那是什麼?告別。他也沒有說,親戚朋友也不知道,見最後一次面。那個用意很深,他往生之後朋友都知道了,都會念佛了,看到他,這還得了!晚上回去,照顧他的老太婆,給他燒飯的,他跟老太婆說,明天不要燒飯了。老太婆很奇怪,今天師父進城看朋友,可能明天還有人請客,請他吃飯,明天不要燒飯。到中午的時候,這個老太太依然到廟裏來看他。到廟裏來沒有看到人,喊師父沒人答應,結果在佛堂裏面看見,他站在佛像面前,手裏拿著念珠,叫他不答應,仔細一看,往生走了。這老太太嚇到了,爲什麼?從來沒有看到人是站著死的,從來沒見過。趕快通知鄉村裏頭學佛的,還有幾個居士,告訴他們師父走了,站著走的,大家都來看。看到之後怎麼辦?立刻派人到觀宗寺去報信,把這個消息告訴老和尚,請老和尚來處理。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,走路,走到觀宗寺一天,把這個信息告訴他,老和尚那邊事情交代一下趕緊過來,來回叁天,他站了叁天。站著往生我們聽說過,也有人見過,站著叁天很少。

  谛閑老和尚對他的贊歎是真的,不是假的,鍋漏匠的表法是真的不是假的,真有極樂世界,真往生了,往生的品位不是下輩,下輩哪有這種瑞相!老和尚的贊歎我們明了,上上品往生。一個吃盡苦頭的鍋漏匠,念佛叁年,這樣的成就沒有人能比。不認識字,不認識字有不認識字的好處,他要認識字的話,不可能有這個成就。認識字學講經,當法師一樣,頂多像谛閑老和尚這個成就。谛閑老和尚成就不如他,真的不是假的。不容易!

  所以備修萬行,能感報佛之果,能感得報身佛的果報。以果酬因,名曰報身,這樣的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,感得阿彌陀佛的報身出現。阿彌陀佛有法身,法身在常寂光,在實報土現身是報身佛,在同居土、方便土現身的是應身佛,這是佛的叁身。但是佛的應身、化身跟報身的相完全相同,這又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。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是應身,應身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不是像報身那樣的,報身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。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同居土現的身,樣子跟報身一樣。這些在在處處顯示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境界,我們應該要知道,應當要學習,這個緣遇到真不容易!

  遇到淨土的人很多,把淨土裏頭的境界認識得很清楚的人不多,把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功德能講清楚的人也不多。你要不是真的搞清楚、真的搞明白,那個誠敬心生不起來;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才真正肯萬緣放下。爲什麼?我萬緣放下就是什麼都得到了。得到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你什麼都得到了,你一樣都不缺;你要把名號疏忽了,去搞其他的東西,你得到都是有局限的、都是部分的,沒有把全體得到。這就好比這棵樹,你把樹根找到了,你全得到。你要是我找這個枝,我找那個葉,我找這一片、找那一片,統統是局限的,不是圓滿的,找到根就圓滿了。阿彌陀佛是樹根,能生萬法,能生諸佛,這還得了!這個功德還有什麼話好說?你搞清楚,你搞明白,你是何等的福報,你是什麼樣的善根,都不能比。我們今天能搞清楚,感謝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、《般若》,感謝夏老的會集,感謝黃念老的集注,感謝近代科學家他們成就的報告,彙合起來我們的信心生起來了,不再懷疑,不再走彎路了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