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五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叁叁五集)  2012/5/12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33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七百叁十九頁,倒數第二行,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「言化身菩提者,謂從報起用,能趣萬機,名爲化身。益物圓通,名曰菩提」。這是第叁化身,化身菩提是從報身起作用。十法界衆生有感,佛就用化身,應身、化身,都是從報身起用的。所以能趣萬機,機是指十法界的衆生,衆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這個地方講菩薩一定是法身菩薩。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,它起作用跟如來果地上沒有兩樣。學佛,理事都要明了、要深入,我們才能夠得受用,在學佛的人有智慧。現在有很多學佛好像很虔誠,沒有深入經藏,對于佛是什麼都不知道,這個樣子長年下去得不到佛法的受用。

  我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,對于佛法大致上明白了,那個時候只知道它是高等教育。我遇到章嘉大師,向他老人家請教:佛門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契入境界?這個問題問得很大,也很有深度。我是個初學佛的人,對于經典還沒有真正涉獵過。章嘉大師有智慧,智慧表演在善巧方便,教給我的顯示出老人真的是深入淺出,讓我們初學的人聽起來好像也懂。告訴我,有,有這個方法,什麼方法?看得破,放得下,你就能契入境界。這兩句話要用佛經的名詞來說,是止觀、是禅定,他要說這些名詞我就不懂了。觀是看破,止是放下,你看他用看破、放下來說,我們就很容易懂了。但是我們是懂得個皮毛,沒有深度。但是入門確實是從這個皮毛進去的,小學一年級。放下再幫助你看破,看破又幫助你放下,大師告訴我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就是這兩種方法相輔相成。這是真實智慧,這麼深的道理,這樣巧妙的方法,用這個簡單的語言就表達出來了。這兩句話我學了六十一年,學了多少?少分,沒學到家,學到家就成佛了,只可以說學到少分。少分我們就感得大受用、得大利益,讓我們在六十年當中,生活在方東美先生所說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是我們經題裏面所說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最高的享受。

  如果不學佛,現在在這個社會,誰有真正快樂?過的日子實在說憂悲苦惱。所謂快樂是假的,不是真的,是一些物質欲望、名聞利養的刺激。那就好像打嗎啡一樣的,吸毒,副作用苦不堪言。回過頭來我們得感激佛法,佛法帶給我們是真的樂趣,教我們放下。放下什麼?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順境、善緣放下貪戀,逆境、惡緣放下瞋恚,永遠保持清淨心。這個裏頭就有高等的享受了,不生煩惱,生智慧。不接觸不必要的這些緣分,哪些是最不必要的?最不必要的就是電視、廣播、娛樂場所,這是最不必要的。報紙、雜志我五十年沒有接觸,爲什麼?這些東西都是擾亂心情、染汙心性,身心都受染汙,不接觸。不接觸就能保持清淨,保持頭腦的清醒,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,知足常樂。每天能吃得飽,能穿得暖,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,每天跟佛在一起,面對著佛像如同對佛,展開經卷如同聽佛教誨,其樂無窮。六十年跟佛菩薩在一起,向佛菩薩學習,學佛菩薩的叁身,學佛菩薩的智慧,學佛菩薩的德用。

  法身如來沒有形相,法身沒有相,《華嚴經》裏面稱毗盧遮那,這是梵語,音譯過來的。毗盧遮那是什麼意思?翻成中國的意思,是遍一切處。一切時一切處它無所不在,這是法身,它沒有物質現象,也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。所以,雖然沒有離開我們,遍一切處,我們見不到、聽不到、接觸不到,第六意識也想不到,你心裏想不到,心想它得有個相分。你看中國的文字,想,心裏頭有相,它沒有相你想不到。我們想個人,心裏就會有那個人的印象,想一樁事,會有事的形相,想一棵花草他就有花草的現相,想什麼就現什麼相。法身沒有現象,所以想也想不出來。它也不是自然現象,所以科學發現不了它,哲學也緣不到它。它就在面前,它是一切現象的本體,所有現象都是從它生的,它什麼都不是。法身就是真如,就是實相,真相。怎麼知道它有?佛知道,經上告訴我們,八地以上的菩薩知道。他怎麼知道的?禅定當中見到的,很深的禅定,定中不思議的境界現前,就是諸佛如來的法身。在淨土宗稱爲常寂光,常寂光就是法身。身土是一不是二,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,見性成佛。在圓教初住以上,在別教是初地以上,才能見到。

  釋迦牟尼佛見到了,佛在叁十歲的時候,在菩提樹下入定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見到了,見到了就叫成佛。中國唐朝,一千四百年前,出現一個惠能大師。我們在這個地區,想到惠能大師每個人都感到親切,他是廣東人,距離此地不遠。這個人二十四歲開悟了,也是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。諸位要記住,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。他在禅宗裏頭成爲一代祖師,是佛教傳到中國以來,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。不認識字,賣柴的,這個行業現在沒有了,抗戰時候有,上山砍柴挑到城裏來賣。那個時候沒有瓦斯、沒有電,所以城市裏頭的居民要買柴、要買水。有專門賣水的,在河邊挑水,那個時候水沒有染汙,江裏面的水、河裏面的水都幹淨,都可以喝。非常辛苦,賺錢很少,只幾個銅板,但是他就能過一天的生活。天天要去做苦工,一天不做苦工就沒有飯吃,所以非常辛苦。

  學佛沒有進過講堂,一天經都沒有聽過,也沒有進過禅堂。在五祖黃梅那裏住了八個月,五祖分配他的工作,就是現在我們講的義工,他是砍柴的,會劈柴火,讓他到廚房裏面去舂米破柴。這個工作做了八個月,最後把衣缽傳給他,這些事情都記載在《壇經》裏面。只是傳衣缽那天晚上,五祖召見他,半夜叁更沒人知道。五祖跟他講《金剛經》,當然是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不需要經本。他很有智慧,也就是他的心是清淨平等覺,是真的,如果不是清淨平等覺,聽不懂。清淨平等覺再加上非常的真誠、恭敬,五祖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開悟了。開悟,向五祖提出報告,五句話就是他的博士論文。他向五祖報告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五祖一聽,行了,咱們經不必談了,把衣缽就給他,立他爲禅宗第六代的祖師。半夜叫他趕快走,五祖送他上船,半夜走了。這個故事《壇經》裏頭記載得很清楚。

  真正的佛法,章嘉大師所說,重實質不重形式,他真開悟了。開悟是什麼樣子?所有一切經典他全通了。爲什麼?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全是從真心、自性裏頭流出來的。他見到真心,他見到自性了。所以從自性裏面流出來東西,就是自己心性流出來東西一樣,沒有兩樣。心同佛,解同佛,德同佛,樣樣跟佛一樣,跟釋迦牟尼佛是平等的境界。我們怎麼知道?他在逃難的路中,中途遇到了個比丘尼,無盡藏比丘尼,這《壇經》上有記載的。這個比丘尼一生受持《大般涅槃經》,《大涅槃經》有兩種本子,一種叁十六卷,一種是四十卷,可以說都是大部頭的經典。比丘尼在誦經,他在旁邊聽,她念完之後,他就跟比丘尼講這段經文裏頭的道理。講得非常好,比丘尼佩服得五體投地,捧著經本來跟他請教。他說我不認識字。無盡藏比丘尼很驚訝:你不認識字,你怎麼講得這麼好?他說這個跟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系。跟什麼有關系?跟清淨平等覺有關系。

  他的心清淨,他真有智慧,在黃梅八個月,五祖忍和尚認識人,知道這個人是傳法的人,沒有把法傳給神秀,傳給惠能。惠能不辜負老師,把禅宗發揚光大,從達摩到中國來,都是單傳,每一代就傳一個。到他,他傳了四十叁個人,換句話說,在他的會下,有四十叁個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契入境界跟他平等的人。空前絕後,惠能大師之前沒有,惠能大師以後一直到今天也沒有。這是說出佛法的承傳真正的利益。我們學佛這麼久,也曉得惠能大師不是凡夫,肯定是佛菩薩再來的,凡夫做不到。在理上講,他能夠一時頓舍,在一念之間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這一念就成佛了,從理上講。事上呢?事上惠能大師做到了,這是頓舍。頓舍就是一念之間統統放下,叁種煩惱全放下,他障礙沒有了,明心見性。一般人做不到,慢慢的放,沒有辦法一念放下,做不到。要多少時間?叁年五載,有,他會裏頭人有,八年、九年有,十年、二十年有,叁十多年的也有。實在講,只要你在一生覺悟,都算是頓悟,都算是大成就,這不是普通的成就,真的了不起。

  能大師度了多少人?大徹大悟的四十叁個,大悟的那就多了,小悟的就更不必說了,于一切衆生種善根的那就更不計其數。一直影響到現在,他的影響一千叁百多年,到現在。這是化身菩薩來的,應化身,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應化身從報身起用,來度衆生的。益物圓通,益是利益,物是一切衆生,如果說益人,那十法界裏頭只有人得利益。物比人的意思廣,物,我們今天講動物,動物包括就多了,沒有不得利益的。我們今天展開《壇經》還是得利益,這叫菩提。

  這是第二段,說出菩提的名跟體。名字,就是菩提這個名字,它的體是真實智慧,是真實之際,本經所說的。真實之際是菩提之體,真實智慧是菩提的相,真實利益是菩提的作用,叫勸發菩提心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的解釋,「第二明菩提之名與體」,前面這段文裏頭,「分就法報化叁身而論。法身菩提,即是真如、實相與第一義空」。「自性清淨,體無穢染。此即禅宗六祖于聞無住生心,豁然大悟時,所雲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他明白了,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「又理出天真,不假修成」,就是能大師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。因本自具足,故不假修成」。不需要修,你本來就是。五祖聽了之後,你看立刻就把衣缽給他了,「立爲第六代祖」。並且說,這《壇經》上說的,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