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五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熟你依什麼修行?我們修行的理論,現在人講理念,智慧、方法、經驗都在經典裏頭。離開經典你到哪裏去學?經典深入秘訣就在放下,一般講依教奉行,只要做到依教奉行你就能夠深入,爲什麼?我所學知道的,我做到了,不折不扣我真做到,這能深入。你的境界一年比一年好,一個月比一個月好,學習才有樂趣,叫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對于經教、對于修持欲罷不能,真得受用,起心動念生智慧,不生煩惱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注解,「菩提心,迥出凡情」,它不是凡情,它是真實智慧,「功用難思」,真實智慧能解決問題。煩惱,煩惱就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不能解決問題。今天整個世界社會是亂世的現象,曆史上過去沒有見過的。爲什麼會變成這樣的?我們可以說一句,有智慧的人沒有了,有知識的人很多。現在學校,從幼兒園到研究所都是求知識,沒有求智慧。知識解決問題有局限性,有後遺症,不圓滿。智慧不一樣,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,沒有後遺症。智慧是什麼?智慧就是菩提,不一樣。菩提是真心,真心無我,真心知道一切法相有體空,事有理空。所以在一切現象可以受用,決定沒有占有的念頭,沒有控製的念頭。他心清淨,受用是清淨心在受用,他沒有染汙。知識不行,知識一樣有占有的念頭,有控製的念頭,有主宰的念頭,有分配的念頭。真實智慧裏頭沒有,真實智慧用真心,真心是佛心,真心是法身菩薩心。

  知識心量不大,智慧那個心量,大乘教常說的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它怎麼會一樣!知識還不免有自利的念頭,智慧決定沒有,智慧頭一個條件無我,不但無我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。首先破四相,最後連四見都破了,破四相的,小菩薩小智慧,破四見的,大菩薩大智慧。所以確實功用難思。「如是心性,名爲法身。是佛道之本體,名爲菩提」,把菩提名字解釋出來了。

  「下明報身。法身本具,乃性德也」,是自性本具的,報身,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。性德雖然是有,不現前,它有障礙。修什麼?什麼叫修?修是修正,把錯誤修正過來叫做修。錯在哪裏?錯得太多了,錯得太離譜。造業再多,無論善業、惡業,總不外乎身口意這叁門。身造業叫身業,口是言語,口的言語叫口業,起心動念叫意業,叫身口意叁業。叁業裏頭意業爲主,意業是什麼?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都屬于意業。所以修行,上等修行是修心,心正了,言正、身也正了,心要是邪,身、口都邪了。上根人他知道,怎麼個修法他曉得,中下根人跟上根人學習。

  通途法門,一定是先破見惑,再斷思惑,目標是脫離六道輪回。淨宗是個特別法門,超情離見,別樹一格,跟八萬四千法門不一樣,它准許帶業往生。如果沒有這一門,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,我們一生都不能成就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唯有帶業往生這一門,可以幫助我們成就,成就,不是小可的成就,是不思議的成就。正因爲它能有不思議的成就,所以變成難信之法。如果沒有這樣殊勝的善本,沒有這樣詳盡的集注,我們把這樁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真不容易。沒有搞清楚、沒有搞明白,就有疑惑、就有障礙,障礙我們這一生往生。所以我們在座的同學,包括在電視機屏幕前面,在電腦屏幕前面的同學們,每個人就像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統統具足。如果不具足善根福德因緣,決定不能往生,你對這個法門信、樂之心生不起來。真正相信,你才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,一門深入,專修專弘。我們確實看到一門深入、真修真幹的人,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裏面看到,大多數都不超過叁年,這麼短的時間成就殊勝。我們見到、聽到了,或者看到這些記載的文字,我們深深受到感動。

  我們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知道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,確實可以取得上輩往生。淨宗法門的殊勝,諸佛如來贊歎,阿彌陀佛是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他的方法太妙了。哪怕是造作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,你這一口氣還沒斷,你能夠真正認錯,真正忏悔,真信、真願,念佛求生淨土,阿彌陀佛都攝受,都來接引你。你的忏悔心真誠到極處,你往生的品位也能達到上輩往生,這還得了嗎?這是真的。你要問什麼道理?道理很簡單,淨宗的理論依據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兩句八個字,淨宗理論的根據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這淨土宗理論。因爲你本來是佛,你有心,你的心是佛,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這個心是真心,不是沒有,有。只要你用真心,用真心忏悔,用真心信佛,用真心求生淨土,用真心念佛,你往生的品位就達到上上品往生。因爲,你跟理完全相應,是心是佛,現在是心作佛。所以,上上品往生人人有分,我有分,你也有分,大家統統有分。這話不是隨便說的,經裏頭有理論、有事實做證據。

  我們不能往生,沒有把握往生,原因是什麼?我們沒有用真心。我們信佛不是真心信佛,我們是叁心二意信佛。叁心是什麼?阿賴耶、末那、意識叫叁心。二意是什麼?二意就是末那是意根,第六是意識,叫二意。我們用叁心二意這個信心來信佛,來求生淨土、來念佛,品位就往下降,不是上上品,用真心是上上品。所以,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,看你用什麼心。心有真妄,心有正邪,心有染淨,這全是阿賴耶。我們把這些東西全放下,心裏頭沒有妄念,沒有雜念,一味真誠,真誠心表現在外面是恭敬,這誠敬,沒有絲毫虛僞。用真心過日子快樂、幸福,用真心工作,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。有沒有樣子?有,惠能大師就是最好的榜樣。

  惠能雖然在黃梅做苦工,他工作、待人接物他用真心,他不用妄心。誰看出來?五祖忍和尚看出來。爲什麼?忍和尚一生也是真心生活,真心工作,真心待人接物,他看得出來,別人沒看出來。爲什麼?別人用阿賴耶,用叁心二意,看不出來。他被五祖看出來,五祖看中他,還怕看錯了,所以讓他住八個月。八個月當中,我們相信五祖非常注意惠能大師,他的生活、他的言語、他的舉止,看這些。經過八個月考察,認定了,最後召見,幫他提升;換句話說,他已經到了大徹大悟的邊緣,將悟未悟,在這個時候,他一點醒他就大徹大悟。這是應機施教,這是教學的真本領,這是真實智慧。六祖能大師經他一點,果然大徹大悟,一時頓舍、頓悟、頓修、頓證,信解行證一念之間完成。這是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,見性,這個性德就顯示出來。

  「故備修萬行,功德莊嚴,得報身佛果」。開悟之後,爲什麼還要去修萬行,六度萬行?一切都圓滿了,何必還要修?這是現身說法。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何必還要守戒律?他已經是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爲什麼還斤斤執著戒律?做給別人看的,這是現身說法,別人才會相信,才會跟你模仿。教什麼樣的人要用什麼方式,衆生迷惑顛倒,貪著五欲六塵,佛能夠示現,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,做榜樣給大家看,人就相信了。功德莊嚴,得報身佛果,「報身圓明具德,通達無礙,故曰圓通無礙,名爲報身菩提」。「從報身流現化身」,這應化身,化身是「隨機化現」。機是指十法界一切衆生,衆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你見到佛,見到菩薩,或者見到的正是想有助于我的人,他就來了。

  我們舉最明顯的例子,虛雲老和尚爲報父母之恩,發心朝五臺山,拜文殊師利菩薩。從普陀山出發叁步一拜,拜到五臺山,叁年的時間。實際上他念頭一動,文殊菩薩就知道了,這個人發的是真心,文殊菩薩要成就他,沿途要照顧他。叁年當中兩次生病,都是在曠野,附近找不到人家,最困難的時候遇到一個乞丐。這個乞丐幫助他、照顧他,照顧十幾天,讓他身體複原,繼續再拜下去,這乞丐才離開。那個乞丐文殊菩薩化身,你看,沒有困難的時候,你看不到他,他看得到你,他照顧你。真正遇到困難了就現身,現什麼身?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。文殊菩薩用乞丐的身分,虛老和尚根本不知道。第二次生病又碰到他,他熟人,上一次他來照顧,現在跟他有緣,這次又碰到他。老和尚就向他請教,尊姓大名,家住在什麼地方,他告訴他,他名字叫文吉,就住在五臺山。他說你到五臺山,五臺山人都知道我。他記在心上,拜到五臺山的時候,到處去打聽文吉,沒人知道。一直拜到山上,拜到廟裏頭,問廟裏出家人,這廟裏人告訴他,文殊菩薩化身,他才恍然大悟。

  這「化現,妙用無窮,故曰益物圓通」,利益衆生,有求必應,這叫「化身菩提」。這是報身菩提起的作用,在十法界,十法界裏面全都是應化身,實報莊嚴土才是報身。但是極樂世界有特殊,極樂世界方便土、同居土裏面的應身跟報身完全相同,這是彌陀本願加持的。因爲同居土的衆生、方便土的衆生,往生去的衆生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報身菩薩。所以每個人都是報身,佛現的也是報身,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。

  我們再看第叁段,先看本文,「第叁,顯發心有異者,今謂行者,修因發心具其叁種」,發心不同,緣不一樣。第一,「要須識達有無,從本以來自性清淨」。這種發心,應當惠能大師是這個發心,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,是這個發心,上上根人。他認識、通達有無,就是性有相無,理有事無,對這個事情通達明了。從本以來自性清淨,這個快,這是無上菩提心。第二種,「緣修萬行,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」,是從修行慢慢發起菩提心的。我們今天講從十善、從六度、從普賢十願慢慢修,慢慢體會,菩提心會現前。第叁種,「大慈悲爲本,恒擬運度爲懷」。真正慈悲,念念憐憫一切苦難衆生,希望自己有智慧、有能力幫助這些衆生離苦得樂。這個心跟性德相應,所以菩提心容易生起來。「此之叁因,能與大菩提相應,故名發菩提心」。

  從這段讓我們更深層的體會一樁事情,世間人講的愛心,真誠的愛心,不是假的。佛法裏面講慈悲講四種,慈悲就是愛心,佛說第一種,「愛緣慈悲」。我喜歡你,對你很慈悲,我不喜歡你,對你就沒有慈悲心。這是一切凡夫共同的,叫愛緣慈悲。第二種,「衆生緣慈悲」,這就不多見了,就是《弟子規》裏頭所說的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。他這個愛心,從愛自己的父母、親人擴大到能愛一切衆生。大概世間人的慈悲心就到這個地方,這是世間的聖賢。這個愛心愈大,他的能量也愈大,福德也愈大,中國人所謂的「量大福大」,你福有多大,看你量有多大。這個人心量能包容全世界所有一切有情衆生,會得到全世界人的景仰,全世界人的愛戴。爲什麼?你愛別人,人愛你,「愛人者人恒愛之」,就這個道理。第叁種,學佛的,菩薩,「法緣慈悲」。因爲菩薩明白這個道理,一切衆生跟我是一體的關系,這怎麼能不愛!不但一切有情衆生,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跟我都是一體。這個愛心更大,也更真,因爲它有同體的感。最後是佛的,佛與法身菩薩,叫「無緣慈悲」。無緣是沒有條件,前面叁個都有條件,這沒有條件,沒有條件完全是一體,同一個自性,這是真正愛心達到了極處。

  所有宗教裏頭可以說以這個字爲核心,你看宗教裏,「神愛世人,上帝愛世人」,伊斯蘭教,「真主確實是仁慈的」,仁慈就是愛世人。連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實驗,幾十萬次的實驗,發現愛這個意念、言語、文字,在水結晶實驗裏頭最美的,其次就是感恩、感謝,這個實驗是最美的。他問我,愛是不是宇宙的核心?我告訴他,你的體會是正確的,沒錯誤,確實是自性的核心,自性的核心就是愛。這個愛是真心、是真愛,對于萬事萬物是平等的,清淨的愛,平等的愛,沒有任何分別的愛。這是大菩提心。所以慈悲爲本,這叁種因都能夠與大菩提心相應。大菩提心是菩提心的本體,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,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。菩提心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,對別人一片慈悲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