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五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熟你依什么修行?我们修行的理论,现在人讲理念,智慧、方法、经验都在经典里头。离开经典你到哪里去学?经典深入秘诀就在放下,一般讲依教奉行,只要做到依教奉行你就能够深入,为什么?我所学知道的,我做到了,不折不扣我真做到,这能深入。你的境界一年比一年好,一个月比一个月好,学习才有乐趣,叫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对于经教、对于修持欲罢不能,真得受用,起心动念生智慧,不生烦恼。

  我们再看下面注解,「菩提心,迥出凡情」,它不是凡情,它是真实智慧,「功用难思」,真实智慧能解决问题。烦恼,烦恼就是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不能解决问题。今天整个世界社会是乱世的现象,历史上过去没有见过的。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?我们可以说一句,有智慧的人没有了,有知识的人很多。现在学校,从幼儿园到研究所都是求知识,没有求智慧。知识解决问题有局限性,有后遗症,不圆满。智慧不一样,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,没有后遗症。智慧是什么?智慧就是菩提,不一样。菩提是真心,真心无我,真心知道一切法相有体空,事有理空。所以在一切现象可以受用,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,没有控制的念头。他心清净,受用是清净心在受用,他没有染污。知识不行,知识一样有占有的念头,有控制的念头,有主宰的念头,有分配的念头。真实智慧里头没有,真实智慧用真心,真心是佛心,真心是法身菩萨心。

  知识心量不大,智慧那个心量,大乘教常说的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它怎么会一样!知识还不免有自利的念头,智慧决定没有,智慧头一个条件无我,不但无我,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首先破四相,最后连四见都破了,破四相的,小菩萨小智慧,破四见的,大菩萨大智慧。所以确实功用难思。「如是心性,名为法身。是佛道之本体,名为菩提」,把菩提名字解释出来了。

  「下明报身。法身本具,乃性德也」,是自性本具的,报身,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」。性德虽然是有,不现前,它有障碍。修什么?什么叫修?修是修正,把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。错在哪里?错得太多了,错得太离谱。造业再多,无论善业、恶业,总不外乎身口意这三门。身造业叫身业,口是言语,口的言语叫口业,起心动念叫意业,叫身口意三业。三业里头意业为主,意业是什么?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都属于意业。所以修行,上等修行是修心,心正了,言正、身也正了,心要是邪,身、口都邪了。上根人他知道,怎么个修法他晓得,中下根人跟上根人学习。

  通途法门,一定是先破见惑,再断思惑,目标是脱离六道轮回。净宗是个特别法门,超情离见,别树一格,跟八万四千法门不一样,它准许带业往生。如果没有这一门,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,我们一生都不能成就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唯有带业往生这一门,可以帮助我们成就,成就,不是小可的成就,是不思议的成就。正因为它能有不思议的成就,所以变成难信之法。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善本,没有这样详尽的集注,我们把这桩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真不容易。没有搞清楚、没有搞明白,就有疑惑、就有障碍,障碍我们这一生往生。所以我们在座的同学,包括在电视机屏幕前面,在电脑屏幕前面的同学们,每个人就像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,善根、福德、因缘统统具足。如果不具足善根福德因缘,决定不能往生,你对这个法门信、乐之心生不起来。真正相信,你才能把世出世间一切法放下,一门深入,专修专弘。我们确实看到一门深入、真修真干的人,在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里面看到,大多数都不超过三年,这么短的时间成就殊胜。我们见到、听到了,或者看到这些记载的文字,我们深深受到感动。

  我们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知道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,确实可以取得上辈往生。净宗法门的殊胜,诸佛如来赞叹,阿弥陀佛是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。他的方法太妙了。哪怕是造作五逆十恶、毁谤大乘,你这一口气还没断,你能够真正认错,真正忏悔,真信、真愿,念佛求生净土,阿弥陀佛都摄受,都来接引你。你的忏悔心真诚到极处,你往生的品位也能达到上辈往生,这还得了吗?这是真的。你要问什么道理?道理很简单,净宗的理论依据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两句八个字,净宗理论的根据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这净土宗理论。因为你本来是佛,你有心,你的心是佛,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这个心是真心,不是没有,有。只要你用真心,用真心忏悔,用真心信佛,用真心求生净土,用真心念佛,你往生的品位就达到上上品往生。因为,你跟理完全相应,是心是佛,现在是心作佛。所以,上上品往生人人有分,我有分,你也有分,大家统统有分。这话不是随便说的,经里头有理论、有事实做证据。

  我们不能往生,没有把握往生,原因是什么?我们没有用真心。我们信佛不是真心信佛,我们是三心二意信佛。三心是什么?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叫三心。二意是什么?二意就是末那是意根,第六是意识,叫二意。我们用三心二意这个信心来信佛,来求生净土、来念佛,品位就往下降,不是上上品,用真心是上上品。所以,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,看你用什么心。心有真妄,心有正邪,心有染净,这全是阿赖耶。我们把这些东西全放下,心里头没有妄念,没有杂念,一味真诚,真诚心表现在外面是恭敬,这诚敬,没有丝毫虚伪。用真心过日子快乐、幸福,用真心工作,用真心处事待人接物。有没有样子?有,惠能大师就是最好的榜样。

  惠能虽然在黄梅做苦工,他工作、待人接物他用真心,他不用妄心。谁看出来?五祖忍和尚看出来。为什么?忍和尚一生也是真心生活,真心工作,真心待人接物,他看得出来,别人没看出来。为什么?别人用阿赖耶,用三心二意,看不出来。他被五祖看出来,五祖看中他,还怕看错了,所以让他住八个月。八个月当中,我们相信五祖非常注意惠能大师,他的生活、他的言语、他的举止,看这些。经过八个月考察,认定了,最后召见,帮他提升;换句话说,他已经到了大彻大悟的边缘,将悟未悟,在这个时候,他一点醒他就大彻大悟。这是应机施教,这是教学的真本领,这是真实智慧。六祖能大师经他一点,果然大彻大悟,一时顿舍、顿悟、顿修、顿证,信解行证一念之间完成。这是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,见性,这个性德就显示出来。

  「故备修万行,功德庄严,得报身佛果」。开悟之后,为什么还要去修万行,六度万行?一切都圆满了,何必还要修?这是现身说法。释迦牟尼佛成佛了,何必还要守戒律?他已经是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为什么还斤斤执著戒律?做给别人看的,这是现身说法,别人才会相信,才会跟你模仿。教什么样的人要用什么方式,众生迷惑颠倒,贪着五欲六尘,佛能够示现,把这个东西统统放下,做榜样给大家看,人就相信了。功德庄严,得报身佛果,「报身圆明具德,通达无碍,故曰圆通无碍,名为报身菩提」。「从报身流现化身」,这应化身,化身是「随机化现」。机是指十法界一切众生,众生有感,佛就有应。你见到佛,见到菩萨,或者见到的正是想有助于我的人,他就来了。

  我们举最明显的例子,虚云老和尚为报父母之恩,发心朝五台山,拜文殊师利菩萨。从普陀山出发三步一拜,拜到五台山,三年的时间。实际上他念头一动,文殊菩萨就知道了,这个人发的是真心,文殊菩萨要成就他,沿途要照顾他。三年当中两次生病,都是在旷野,附近找不到人家,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一个乞丐。这个乞丐帮助他、照顾他,照顾十几天,让他身体复原,继续再拜下去,这乞丐才离开。那个乞丐文殊菩萨化身,你看,没有困难的时候,你看不到他,他看得到你,他照顾你。真正遇到困难了就现身,现什么身?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。文殊菩萨用乞丐的身分,虚老和尚根本不知道。第二次生病又碰到他,他熟人,上一次他来照顾,现在跟他有缘,这次又碰到他。老和尚就向他请教,尊姓大名,家住在什么地方,他告诉他,他名字叫文吉,就住在五台山。他说你到五台山,五台山人都知道我。他记在心上,拜到五台山的时候,到处去打听文吉,没人知道。一直拜到山上,拜到庙里头,问庙里出家人,这庙里人告诉他,文殊菩萨化身,他才恍然大悟。

  这「化现,妙用无穷,故曰益物圆通」,利益众生,有求必应,这叫「化身菩提」。这是报身菩提起的作用,在十法界,十法界里面全都是应化身,实报庄严土才是报身。但是极乐世界有特殊,极乐世界方便土、同居土里面的应身跟报身完全相同,这是弥陀本愿加持的。因为同居土的众生、方便土的众生,往生去的众生,皆作阿惟越致菩萨,阿惟越致菩萨就是报身菩萨。所以每个人都是报身,佛现的也是报身,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。

  我们再看第三段,先看本文,「第三,显发心有异者,今谓行者,修因发心具其三种」,发心不同,缘不一样。第一,「要须识达有无,从本以来自性清净」。这种发心,应当惠能大师是这个发心,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,是这个发心,上上根人。他认识、通达有无,就是性有相无,理有事无,对这个事情通达明了。从本以来自性清净,这个快,这是无上菩提心。第二种,「缘修万行,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」,是从修行慢慢发起菩提心的。我们今天讲从十善、从六度、从普贤十愿慢慢修,慢慢体会,菩提心会现前。第三种,「大慈悲为本,恒拟运度为怀」。真正慈悲,念念怜悯一切苦难众生,希望自己有智慧、有能力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。这个心跟性德相应,所以菩提心容易生起来。「此之三因,能与大菩提相应,故名发菩提心」。

  从这段让我们更深层的体会一桩事情,世间人讲的爱心,真诚的爱心,不是假的。佛法里面讲慈悲讲四种,慈悲就是爱心,佛说第一种,「爱缘慈悲」。我喜欢你,对你很慈悲,我不喜欢你,对你就没有慈悲心。这是一切凡夫共同的,叫爱缘慈悲。第二种,「众生缘慈悲」,这就不多见了,就是《弟子规》里头所说的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。他这个爱心,从爱自己的父母、亲人扩大到能爱一切众生。大概世间人的慈悲心就到这个地方,这是世间的圣贤。这个爱心愈大,他的能量也愈大,福德也愈大,中国人所谓的「量大福大」,你福有多大,看你量有多大。这个人心量能包容全世界所有一切有情众生,会得到全世界人的景仰,全世界人的爱戴。为什么?你爱别人,人爱你,「爱人者人恒爱之」,就这个道理。第三种,学佛的,菩萨,「法缘慈悲」。因为菩萨明白这个道理,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的关系,这怎么能不爱!不但一切有情众生,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跟我都是一体。这个爱心更大,也更真,因为它有同体的感。最后是佛的,佛与法身菩萨,叫「无缘慈悲」。无缘是没有条件,前面三个都有条件,这没有条件,没有条件完全是一体,同一个自性,这是真正爱心达到了极处。

  所有宗教里头可以说以这个字为核心,你看宗教里,「神爱世人,上帝爱世人」,伊斯兰教,「真主确实是仁慈的」,仁慈就是爱世人。连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实验,几十万次的实验,发现爱这个意念、言语、文字,在水结晶实验里头最美的,其次就是感恩、感谢,这个实验是最美的。他问我,爱是不是宇宙的核心?我告诉他,你的体会是正确的,没错误,确实是自性的核心,自性的核心就是爱。这个爱是真心、是真爱,对于万事万物是平等的,清净的爱,平等的爱,没有任何分别的爱。这是大菩提心。所以慈悲为本,这三种因都能够与大菩提心相应。大菩提心是菩提心的本体,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,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。菩提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,对别人一片慈悲,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五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