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三三六集) 2012/5/13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336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七百四十页倒数第三行,我们从这个地方念起:
「第三,显发心有异者,今谓行者,修因发心具其三种:一者,要须识达有无。从本以来自性清净。二者,缘修万行,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。三者,大慈悲为本。恒拟运度为怀。此之三因,能与大菩提相应,故名发菩提心」。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,现在我们接着看。「又据《净土论》(即《往生论》)」,《往生论》上说,「今发菩提心者,即是愿作佛心;愿作佛心者,即是度众生心;度众生心者,即摄取众生,生有佛国土心。今既愿生净土,故先须发菩提心也」。《往生论》上这一段话说得很好,也说明为什么念佛人求生净土要发菩提心。今发菩提心者,是说本经,本经三辈往生,都说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。这是求生净土,亲近弥陀,一生成就的最高修学指导原则,就是这两句话。
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告诉我们,修净宗,如果没有信愿,就是没有真信、真愿求生,佛号念得再好、念得再多,都不能往生。所以他肯定的告诉我们,能不能往生净土全靠信愿之有无,有信、有愿就决定得生;生到极乐世界,四土三辈九品,品位高下完全在念佛功夫的浅深,不是多少。那什么叫功夫浅深?完全讲你的心念。你的心念有几分真诚、有几分恭敬,从这个地方说。如果你的心念是万分真诚、万分恭敬,你一念就能够生到实报土上上品往生,这叫顿悟、顿修、顿证,一念当中就能完成。这个道理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现代量子力学家也给我们做了证明,这不是假的,决定是真实的,有理论,还有事实。释迦牟尼佛当年为我们做示现,菩提树下大彻大悟,是个最好的例子。在中国,一千三百年前,禅宗六祖惠能给我们做了示现,也是示现给我们看顿悟、顿修、顿证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信解行证,他在一念当中完成,没有先后。他们能做到,人人都能做到。为什么做不到?因为你信愿不足,半信半疑,虽发愿往生,这个世间有留恋,放不下。所谓功夫浅深是从这一方面说的。真正相信的人,真正发愿的人,只希望往生净土,不想在这个世间多住了。这个人的心恳切,这个人用心深,所以他的品位就高。
底下这一大段是第三段的解释。「释曰」,这是念老的注解。「发心有异者,谓有两类。初者,行者于因地中,具发以下之三种心」,下面所讲的三种心。第一个,「须识有无,与了达从本以来,自性清净」。了是明了,达是通达,明了通达,从本以来,也就是说,从无始劫到今天,我们的自性是清净的,没有染污。惠能大师开悟,第一句话就说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这是他见到了。我们常常也听说染污,染污是什么意思?染污不是自性,染污是妄心,生灭心。自性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来不去、不常不断,《中观论》上讲的八不就是说的自性,这是我们自己的真心。真心不动,真心没有念头,所以起心动念有这种生灭现象的,前念灭,后念生,这全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这是阿赖耶一边的现象,自性没有这个现象。惠能大师说的五句全是自性的现象。学佛没有别的,诸佛如来无非是教我们要认识真心,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。用妄心的叫凡夫,用真心的叫佛菩萨,凡夫跟佛菩萨差别就在此地,就看你用的是什么心。
「自性本净」,前面说了很多,不用再说了。「至于识达有无,实为悟心之玄关」。识是认识,达是通达,认识通达有无,这实实在在是开悟的一把钥匙,这就很重要了。什么叫无?念老举《心经》上的经文做例子,《心经》上有,「无眼耳,乃至无智亦无得」。这段经文说的是六根、六识、六尘十八界,到最后连大乘佛法也包括进去,无智无得是大乘,无眼耳鼻舌身意,这是凡夫,是我们现前的境界。从凡夫到诸佛菩萨都不是真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《金刚经》上一句话就说明白了。这是佛知佛见。「一连串之无字」。
「又即《大涅槃经》云:如是逆顺入超禅已,复告大众:我以佛眼,遍观三界一切诸法,无明本际,性本解脱。于十方求,了不能得。根本无故,所因枝叶,皆悉解脱。无明解脱故,乃至老死,皆得解脱」。这是《大涅槃经》上佛说的一段话。前面讲逆境顺境,入超禅已,全都超越了,顺逆境界都不可得,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一法你能见到的。换句话说,逆顺入超,全都是六道十法界里头的事。六道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。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?从见思烦恼里头变现出来的,清净心里头没有见思烦恼。十法界从哪来的?十法界从妄想分别里头出现的,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。再说,一真法界,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,从哪来的?从无始无明习气变现出来的,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无明习气。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不仅仅说十法界、六道,不仅仅说这个,包括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统统是虚妄的。真的只有一个,常寂光净土。那是什么?那是真如,那是自性,那是实相,那是第一义谛,它是真的。为什么是真的?永恒不变,没有生灭。它没有波动的现象,也就是没有生灭的现象,这是真的。只要有生灭现象就不是真的。
实报庄严土有生有灭,我们真的能够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放下,实报土就现前,这就生;等到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了,它就没有了,就不见了。实报土没有变化,只有生灭,没有当中变化,我们能够体会得到。经上告诉我们,《华严》圆教初住菩萨把无始无明断掉,就是放下了,实报土现前。他在实报土里要多长的时间无始无明习气才能够灭掉?佛告诉我们,需要三个阿僧祇劫。这时间太长了,这天文数字,所以这些人叫无量寿。虽然寿命这么长,他没有变化,就是他没有衰老,生到那个时候什么样子,到离开实报土的时候他还是那个样子,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他没有衰老、没有变样子。为什么?它里面没有波动现象。不像十法界,十法界有波动现象,它那里没有,它完全是无始无明习气。不是无始无明,无始无明有波动现象,习气没有波动现象。所以实报土里面的山河大地,树木永远长青,没有花开花落的现象,也没有春生夏长的现象,没有,永恒不变,不可思议的境界。
下面,佛告诉大众,我以佛眼,遍观三界一切诸法,无明本际。无明是假的,没有,你到哪里去找无明。性本解脱,自性没有烦恼,无需要解烦恼、脱生死,自性没有生死、没有烦恼,所以性本解脱。无明本来没有,《楞严经》上有一个比喻,比喻很好,「演若达多,迷头认影」。这个笑话佛弟子当中每个人都知道。这个现象常有,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。我们小时候念书,抗战期间,十一、二岁,念小学,小学五、六年级就有军训的课程。因为打仗,怕日本人打来的时候逃难逃散了,小朋友自己要能够懂得照顾自己,所以五、六年级的小朋友就要受军训训练。军训,早晨上学,在升旗之前,这些教官,那个时候有一些低级的军官,像少尉,像当排长那样子,派到学校教我们小学生。紧急集合,一吹哨子,三分钟服装整齐就要把队排好,学紧急集合。就发生演若达多迷头认影的事情。有同学服装很整齐,帽子都戴好了,他因为太紧张了,太紧张的时候,他到处去找,找什么?找帽子,到处去问,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?人家说,你帽子不是戴在头上?一摸,果然戴在头上,这个迷,有原因吗?你能找出来吗?这就叫无明。无明真有,你找不到。一觉悟,觉悟就没有了,迷悟在一念之中。这个事情我们看到别的同学有,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搞一、二次。楞严会上举这个例子举得好,没有原因。要有原因,可能就是紧张,这一紧张、一慌乱就迷了。
所以于十方求,了不能得,根本无故。这个东西是根本,无明是六道、十法界轮回的根本。这个东西根本没有,自己以为有,所以佛将无明上头加两个字,无始无明。那我们看到这两个字把意思错会了,无始以为大概这个时间很久,说不出来了,这无量劫之前产生的无明。不是的,不是这个意思。无始就是根本没有,假的,不是真的。如果真有,那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根本没有,是你一念错觉。所以佛在经上这个话说的意思是很深很深,是一念不觉。那个一念不觉就叫做无明。这一念不觉没有原因,这一念不觉不是真的,觉是真的,不觉不是真的。这个道理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晓得什么是有、什么是无,性有相无,理有事无,有无要搞清楚,法性是有,法相是无。那根本无故,所因枝叶,皆悉解脱,这是根本。根本是阿赖耶,枝叶从阿赖耶生起,第六识、第七识、前五识,阿赖耶是根本识,是无明的根本。这七个识,七个识起作用,产生了五十一个心所法,这就慢慢生,生这些枝叶。根本没有,枝叶从哪来?全是假的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无明解脱故,这时候无明没有了。乃至老死,皆得解脱。为什么?全是假的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
「以是因缘,我今安住常寂灭光,名大涅槃」。常寂光,寂是寂灭。寂灭到什么样程度?现在科学家讲的三种现象全都没有。科学家也很了不起,把整个宇宙所有一切现象区分为三大类,整个宇宙不超过这三大类,第一个是自然现象,第二个是心理现象,第三个是物理现象,物质现象。佛法也是这个分法,佛法把它分为两类,科学分成三类,有个自然现象。佛法,我们前面学习智者大师十乘观法。十乘观法里面,第一个教我们观不思议境界。智者大师给我们说,把法界总归纳起来,不外乎两大类,两个字,色、心。色是物质,心就是受想行识。所以色心就是经上讲的五蕴,色,受想行识是心法。受是感受,想就是你能够想前想后、想过去、想未来,这个能力很强。行就是色心二法相续不断,前念灭,后念生,虽然不是完全相同,但是很相似,所以相似相续,这行法。识就是阿赖耶,本识。阿赖耶最大的功能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