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五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」。這個話講得多清楚,最重要的是要你認識本心,就是你自己的真心,不是別人的。

  如果不識本心,你學法無益,那學法學的是什麼?佛法的知識,不是智慧,你學一輩子都是知識,真心沒出來。真心爲什麼沒出來?你有起心動念,你有分別,你有執著,真心就透不出來。惠能大師他的本事在哪裏?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一下放下,這一放下之後,就見性了,真心現前。真心是什麼樣子?這五句話形容真心的樣子。所以他第一句是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何期自性這句話,用我們現代話說,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清淨。自性沒有丟掉,只是沒有發現,沒有發現是因爲障礙。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。這叁大類的煩惱障礙你明心見性,你見不到自性,見不到自性就是你不識本心。學法無益,學法全學的是知識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佛法要求的是求智慧,智慧是從見性流露出來的,不見性哪來的智慧?

  所以經教學多少沒關系,古人教學跟現在人不一樣,古人教學就是教你把你自性的門打開,讓你的智慧流出來,儒釋道都懂。這方法是什麼?就是戒定慧叁學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開慧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現在人不懂,不能怪現在人,大概往上去叁、四百年人都不懂了。爲什麼?沒有開悟的,有得禅定的,沒有開悟的,就說明他不懂。不是不肯學,就是學雜了,學太多了。學太多是什麼?你的妄念多,你的心散亂,與本心距離愈來愈遠,本心就是本性。學雜了、學亂了,我們的習性起作用,習性跟本性愈來愈遠,這是什麼?不會學是這個現象。要會學的,習性跟本性愈來愈近,習性跟本性一合就開悟了,合而爲一。習性是不清淨的、是染汙的,本性是清淨的。

  我們老祖宗都知道,古人教學,一門深入,不許可同時學兩樣東西。嚴格到什麼程度?我今天學《無量壽經》,學黃念老的集注,只許可你看這部集注,看其他《無量壽經》注解都不可以。爲什麼?每個人講的不一樣,看多了你會分心,你會産生疑惑,增長你的習性,所以一門深入。不懂怎麼辦?不懂沒關系,不懂念過就好了,不要去研究它。研究明白了不見得是真的,那是你自己意識裏面的起作用,不是自性,所以根本不許你研究。佛家叫參究,不叫研究,參究是什麼?離心意識。心是阿賴耶,意是末那,識是第六意識,離心意識,不用心意識。意是分別,第六意識是分別,末那是執著,阿賴耶是落印象。不用心意識,那是什麼現象?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。這個高!所以他會開悟。我們能夠知道,六祖惠能在五祖方丈室裏頭,聽五祖講《金剛經》,我們估計最多也不過是兩個小時,他半夜。兩個小時就到叁點多鍾,這天快亮了!天沒亮之前趕緊叫他走,寺廟裏頭一般叁點、四點就起床了。

  這種修學的方法我們要懂,但是我們懂,我們不相信,我們還是廣學多聞,還是看很多與本科不相幹的一些信息、資料、典籍,都把我們的心擾亂,讓我們不能開智慧。不能怪別人,要怪自己,爲什麼?任何人不能夠幹擾你,只有自己幹擾自己。所以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你能夠識自本心、見自本性,你才能做得到。宗門、教下跟念佛沒有什麼兩樣,念佛,一句佛號專注,叁年確實可以念自本心、見自本性。那是什麼?理一心不亂。他的境界跟宗門識自本心、見自本性同樣的境界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上上品往生。關鍵就在這個地方,問題就是你相不相信,你肯不肯幹,如果肯幹,淨土法門人人有分。只要你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,不要去理會,不要放在心上,你就圓滿了。

  這些災難的信息,我們要不要知道?不需要,沒災難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心裏想災難,災難就來了,心裏不想它,災難就沒有了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近代量子力學家都懂得,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,跟佛經上講的一樣。但是佛得受用,科學家不得受用,什麼原因?科學家知道,是知識,他沒做到;他要做到,他就成佛了,就差這一點,他有解沒有行。佛菩薩解行相應,解在行中,行在解中。只要明心見性,就叫丈夫,就叫天人師,就叫佛,佛是老師,佛是覺悟的人。

  惠能大師當時沒剃度,「只是廟中一苦工」,八個月幹苦事,舂米、破柴。「一發此心」,你看「頓登祖位」,這什麼?發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真誠,真誠到極處就通了。儒講真誠,但是那種純度比不上大乘。不但比不上大乘,小乘他也比不上阿羅漢,說老實話,四果他都比不上。爲什麼?初果,雖然有些大儒他們好像超過小乘,可是小乘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,儒家聖人沒斷,沒斷雖有智慧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叁界。小乘須陀洹雖然智慧比不上你,但是他見惑斷盡了,雖然在六道,決定不墮叁惡道,這就真正高明。而且在六道裏頭他有期,就是他有時間,天上人間七次往來,他就超越六道輪回。沒有在斷煩惱上下功夫,永遠出不了六道輪回。所以放下就太重要了!特別是大乘教裏。所以我們終身感激章嘉大師,頭一天毫無保留,把這個秘訣就傳給我們。我們做的功夫不夠,真正依教奉行,那我們也做祖師,也不在惠能之下。所以一定要放。現在年歲大了更要放,爲什麼?我能放下,我念佛才能上輩往生,我要不能放下,我念佛大概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。這擺在面前,自己要知道選擇,身心世界、佛法、世法統統放下。《金剛經》上佛這句話我做到了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我要把它做到,我自己才能得真實利益,這個真實利益就是上叁品往生。

  惠能大師這個故事,佛法叫公案,「正可爲《菩提心論》中,若修證出現,則爲一切導師,不起于座,能成一切佛事,之事證」。惠能大師可以做證明,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是一不是二,只是方法、善巧方便不一樣,原理一樣,方法是一樣,方法統統是放下。所以你看這一樁做到,惠能大師樣樣都通了,顯教通了密也通,宗通了教也通,出世間法通了,世間法也通,沒有一樣不通。密宗上所謂的大成就者、大覺悟者,不是研究很多經,不是的,只是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而已。特別舉惠能大師做例子,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,他樣樣精通。

  在曹溪,晚年在曹溪,法達禅師去參禮,這個人專攻《法華經》,念《法華經》叁千多部。《法華》很長,一天只能念一部,叁千多部那差不多是十年,一門深入,十年薰修,也算很了不起,沒開悟。在黃梅見到六祖,禮拜的時候頭沒著地,六祖看得很清楚。起來的時候問他,剛才禮拜頭沒有著地,你心裏頭應該有些值得驕傲的地方,有什麼值得驕傲?他就講讀《法華經》叁千多部。六祖就問他,《法華經》講的是什麼?他說不出來,反過來向六祖請教。六祖說,這個經我沒聽人念過,你念給我聽聽,既然念了叁千多部,應該背得很熟了,念給我聽聽。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,六祖說,行了,不要念,我全明白了。給他講《法華經》大意,他開悟了。爲什麼他開悟?他有叁千部法華叁昧的基礎,得叁昧,沒開悟。我們修《無量壽經》得叁昧是念佛叁昧,叁昧是開悟的前方便,心定了。他爲什麼不開悟?就那一點傲慢的習氣,只這個東西一放下,他就悟了。

  傲慢是根本煩惱,末那識的四大煩惱常相隨,我見、我愛、我慢、我癡,叁毒煩惱。我愛是貪,我慢是瞋,我癡是愚癡,跟著我見同時來的,叫俱生煩惱,人人都有,只是輕重不同而已。愈是有才華、有地位、有財富,自然這個東西就膨脹起來了。孔子對這樁事情很小心,《論語》裏頭他曾經說過,他說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余不足觀已」。這孔子看人,這個人有才華,表面像周公一樣,周公是大聖人,是孔子一生心目當中最景仰、最佩服的這麼一個人。他說,假如說一個人跟周公一樣,但是他有個毛病,他驕慢,就是有一點傲慢,有一點吝啬。孔子說,假的不是真的,夫子把他看穿了,他不是聖賢君子。聖賢君子的標准,是要把這些煩惱習氣伏住,儒家講伏。佛法不是伏,佛法講把它滅掉,要斷煩惱,爲什麼?佛家的目標是出叁界,超越六道輪回。帶著煩惱出不去,煩惱、習氣是叁界輪回的根,這個根不拔掉,你怎麼出得去?道理都搞清楚了,我們才知道,佛教我們要做的一定要做。不做,于佛不相幹,于我們自己有關系,出不了六道輪回,這個事可是麻煩大了。

  出不了六道輪回,自己決定做不了主宰,你隨業飄流,你造的善業,得福報,造的惡業你要受苦報,永遠業力在支配你,這個苦了!我們往生,往生最低的標准,這是講臨終的時候,最後那一念,你要能夠把煩惱習氣控製住,不讓它發作,佛才能夠接引你。最後一念還有貪瞋癡慢,就去不了。最後一念有貪戀,我們講情執,喜歡的人、喜歡的事你沒放下,這是貪心,鬼道去了,貪心是餓鬼道。如果最後一念心裏不高興,發脾氣、有怨恨心,地獄去了。臨終最後一念糊塗,人昏沈、迷惑,是非善惡都沒有能力辨別,畜生道去了。所以,臨終最後那一念就跟叁惡道在邊界上,助念就是提醒他,最終一念不要忘記佛號,如果最終一念是念阿彌陀佛,決定得生。助念的人一定要懂這個道理,決定不能讓往生的這個人起貪瞋癡慢,不可以。如果有這種現象發現的時候,你就把他送叁惡道去了,不是送他到極樂世界,這不能不知道。送往生是好事,功德事,要用真誠心,要懂得送往生的規矩,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講得很多。只要懂得規矩,遵守這個規矩,你就能夠幫助別人,成就送往生的功德。

  這個功德很大,你送很多人往生,到自己臨終的時候,那些人在極樂世界,會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。我們在前面讀過,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往生,蓮社裏面比他早往生的人有好幾個,都跟著阿彌陀佛來,一起來接引他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我們要深信不疑。印光大師對于經教非常重視,修學任何一個法門,它的根本就是經教。經教如果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