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般媒體統統都放棄掉了,有五十年了。我知道的事情不多,知道的事情都是同修們他們提供我的信息,已經夠多了。各方面的信息都講到災難,我們用什麼態度來對它?不論這個東西是有是無,我們不關心這個,我們覺得這些信息來勉勵我們,提高我們的警覺,讓我們加緊用功,這是好事情。我們希望災難來臨的時候,我們有本事念佛往生淨土。宋朝瑩珂法師給我們做了個好榜樣。瑩珂,出家人,破戒的比丘,不守清規,他自己知道他將來一定會墮地獄。我覺得這就是他的善根,他知道地獄苦,他害怕,求助于同參道友。問這些同道的、同學的,你們有沒有方法救我?有個同學就送他一本《往生傳》給他看。他看了之後,每看一個人他都流淚,非常受感動。看完之後,他知道了,念佛求生淨土就不墮地獄,他造的是五逆十惡罪,只有阿彌陀佛可以救他。把自己的房門關起來,一句阿彌陀佛念了叁天叁夜,不吃飯、不睡覺。叁天叁夜真把阿彌陀佛念來了,這真誠心感動!阿彌陀佛來安慰他,告訴他,你的壽命還有十年,你好好的修,到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。瑩珂法師一想,不行,他說我的劣根性很重,禁不起誘惑,一遇到外緣,我又要造罪業。十年我不知道造多少罪業,我還能去嗎?跟阿彌陀佛說,我十年的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跟你去。
阿彌陀佛就答應了,他說好吧,叁天之後我來接引你。這是什麼?讓他表法,讓他現身說法。如果當時就帶他走了,寺廟的人一定是「瑩珂自殺了,怎麼門關起來就死在裏面」,沒人曉得。所以,他這一說叁天來接引,他把房門打開告訴寺廟大衆,我見到阿彌陀佛,叁天之後我往生。寺廟的人都不相信,你這個無惡不作的出家人,念叁天佛你就能往生?好在叁天時間不長,看你叁天之後走不走。到第叁天,他邀請大家念佛送他往生,大家很歡喜,我們來幫你念佛,看你走不走。念到一刻鍾,古時候的一刻鍾,大概是我們現在的,應該半個小時,一個時辰分四刻,應該半個小時。他就告訴大家,阿彌陀佛來了,來接我,跟大家告假。你看,沒有生病,他真走了。
瑩珂這個名字,《往生傳》上就有他,這帶給大家太大的信心了!犯一點過失不怕,忏除業障,你看人家叁天就成功了。《彌陀經》上講的,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到若七日,真的不是假的。這個時候真幹,不想在這個世間住了,真想走,就真走得成,阿彌陀佛真的來接引你。連瑩珂這樣人他都來接引,我們造惡沒有造他那樣大惡,佛哪有不來接引的道理!不來接引,是我們的心不是真的,有懷疑,對世間有貪戀,不想走,佛就不來。真正有瑩珂法師這樣的決心,知道地獄苦,我們今天知道什麼?世間苦,這個世間跟地獄差不多,太苦了,不應該留戀,下定決心求生淨土。所以時間足夠用,瑩珂法師叁天,我們有七天的時間不就夠用?《彌陀經》上講的,圓滿的,若一日到若七日。
有信息告訴我們,災難發生的時候不要慌張,那時候整個地球上混亂,山崩地陷,海水上升,大地震,高樓大廈全都倒了,所有交通斷絕,電信都沒有了。人在這個時候,最好是在佛堂,大家統統在一起念佛,求生淨土。這方法好,正確。災難先後整個時間加起來,我過去認爲是要叁個月,現在有信息告訴我,七十二天。因爲銀河對齊,真正對齊的那個日子,十二月二十一號。星球的排列慢慢集中在一起的,所以這一天是正對著的。在正對著之前,慢慢接近,應該有一個月的時間,然後慢慢再離開,至少也有一個月的時間,所以我那個時候估計應該是叁個月。七十二天很合理,兩個月多一點點,才能恢複正常。
這個七十二天的日子非常難過。北半球,我們是住在北半球,北半球是晚上,南半球是白天,所以我們會有叁天的黑暗,因爲地球不轉了,南半球叁天白天。地球有公轉,自轉不動了,實際上是地球核心還是轉動,地殼不動了,裏面滑動,地殼不動。叁天之後慢慢的又恢複轉動,轉動的時候,我們看到,現在太陽出來是在東方出來的,可能看到太陽出來是從西方出來,整個就亂了。要七十二天之後才恢複正常。這個事情,我們也不管它是真的是假的,我們認真努力念佛。我們希望在這之前,把這次的《淨土大經科注》能講圓滿,我們希望在十月底這經講圓滿。講圓滿之後,我們每天就念佛,像打佛七一樣,我們要准備應對災難問題。
第四,「作諸功德,是明起行」,這個功德就是念佛,「此觀及行即爲助業」。「元曉師以念佛爲助業,此說未穩,前已于明宗章辯之」,現在不多說了。蓮池大師說,念佛是正修、是正業,還以念佛爲助業。換句話說,這一句佛號正助雙修,這個說法說得好!第五,「願生彼國,此一是願」,前面四個是行門。具足行願,老實念佛,沒有不往生的,「行願和合,乃得生故」。《遊心安樂道》裏面這段文非常之好。
上面,「《起信論》以出家爲淨土正因,元曉師以出家爲顯發正因之方便,兩說稍異」,稍稍有一點不同,「而後說較穩」,較穩妥,後是元曉師講的。「若兼究《觀經》」,我們參考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佛的說法,「則上叁品」沒有說出家,「中品上生」有說「修行諸戒」,「中品中生,言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。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」。這是中品裏面講的持戒,這是出家,具足戒是出家,沙彌戒也是出家。「該經九品中唯此二品,確指出家」,其余的七品沒有說出家。「但本經反之」,本經裏面所說的跟《觀經》講的相反。你看,「上輩言出家」,上輩就是《觀經》裏面的上叁品,上品上生、上品中生、上品下生,「中輩則謂不能行作沙門」,中輩相反,不能出家。上輩說出家,中輩說不能出家。《觀經》上,上輩沒有說出家,中輩說了,說出家。
「蓋以衆生機緣無量差異,因地修行萬別千殊,人人有異,各各不同。概括而粗分輩品,略顯位次」,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。佛爲大家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因爲是多次宣說,他不是一次。多次宣說我們就知道聽衆不同,有些人都聽了,常隨衆。這是經上常常看到的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這是佛講多次他們都聽到。還有臨時參加的,到佛這兒來聽經,或者是聽一部的,聽完他就走了,或者是來個二、叁天的,或者是半個月、一個月的,我相信這種人很多。釋迦牟尼佛這個僧團,我們估計,最保守的估計超過叁千人,當年在世,這麼大的一個團體。所以聽衆根性不相同,佛的說法善巧方便,出家人多就說出家衆,在家人多就不說出家衆,這個情形我們能夠體會得到。
「竊思應病與藥,隨機說法,故未可拘于一格,死于句下」。這是念老提醒我們,我們看經文要看活句,不能夠執著在句下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裏告訴我們,聽教、看經必須知道叁個原則,第一個,聽講不執著言說相,看經不執著文字相;第二個,不執著名字相,名詞術語是爲了講經方便而建立的;第叁個,不執著心緣相,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揣摩經的意思,這不可以。懂了就懂了,不懂不要緊,多看,慢慢的就都懂了。千萬不要用自己意思去解釋,自己意思解釋,後頭智慧不開,你真不懂。我們早年學經,遇到困難,不懂的地方怎麼辦?把經本蓋起來,拜佛,拜上個叁、四百拜,忽然懂了。這種事情常有的,求感應,不能猜測。爲什麼?佛講經,我們知道他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所以他所說的全是自性自然的流露,我們怎麼能用自己的意思去解釋?誰能懂?心地清淨的人能懂,也就是說,沒有分別執著的人能懂,不起心不動念的人全懂。不起心、不動念是成佛了,他怎麼會不懂?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,這個人能懂。我們懂得這個原則好!用真誠心、用恭敬心來學習,就會有感應。至誠感通,真誠到極處它就通了,自然就通了。因爲佛是從真誠心裏流出來的,現在我也用真誠心,心心相印。我不可以用妄想,不可以說我以爲、我的看法,這不可以,那是你自己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
下面念老說,「竊計無量壽會上」,這個竊,是黃念祖老居士自己謙虛,這就是他認爲,他的一個想法,「阿難當機,並有大比丘萬二千人,比丘尼五百人,如是出家大德,皆應上輩往生」。念老這個看法,我們也都有這個看法。「且以本經乃淨土第一經,所示乃正宗典範」,這部經裏頭,確實是淨土第一部經,也是淨宗概論,方方面面都說齊全。不像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分量很少,只說個綱領,沒有細說。不像《觀經》,《觀經》講得不完全,只講了兩個重點,一個是原理,一個是修行方法,修行方法講得比這個更詳細,細說修行方法。所以這稱爲第一經。這裏面給我們所說的、所指示的,這是正宗典範,淨土宗的正宗典範。「出家修行得上輩生,乃合常情」,應該是這樣的。「佛故契此因緣,而說上輩生者,出家棄欲,而作沙門。」
「至于《觀經》」就不一樣了,「則大異于是」,爲什麼?《觀經》當機實實在在是韋提希夫人,是她發起的。「阿難、目連侍佛左右」,這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會上看到的。韋提希夫人遭了難,兒子不孝,要殺他父親,要害母親,奪取王位,現在講政變,她遭這麼大的難。被兒子幽禁起來,就是不准跟外面通信息,她沒有辦法,在庭院裏頭,跪在地下求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了,帶著目連、阿難來安慰韋提希夫人。韋提希夫人就說,這個世界太苦了,有沒有清淨的世界,她想往生。釋迦牟尼佛就把諸佛刹土展現在她面前,像現在看電視一樣,許多諸佛刹土你自己看,你自己選擇。她看中了極樂世界,她說這個地方好,希望佛教她,怎樣能夠往生到這個世界去。
佛給她說出十六種方法,十六種方法裏頭任何一個方法都可以,不是叫十六種都修,十六種方法哪個方法都可以。最後教你持名念佛,持名念佛是排列在第十六,愈是到後面就愈精彩。這個東西,印度人跟中國人大概有相同的地方,像文藝表演,最好的一出叫壓軸戲,排在最後。最後是最好的,持名念佛擺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