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沒有這部經,沒有這個注解,我擔心佛法會在這個世間消滅掉,真有可能,爲什麼?再沒有一個真誠心的人來修。我跟諸位講的真話,我要跟兩百年前的人比較,方先生不要我,不及格。在這個時代,他爲什麼要我?因爲這個時代,學校學生只有叁分誠敬心,我還有叁十分,還超過他十倍,道理在此地。我跟別人比,古人比,古人至少高過我二、叁倍,我比不上。你就知道,清心寡欲、真誠的重要。學科學不需要真誠,只要專注、專心就行,但是學聖賢教誨,沒有真誠是決定不行,這是心學。科學研究物理沒有問題,可以,專注就能成功;但是科學如果研究心理,專注能夠了解它的知識,不能開智慧,一定真誠才開智慧,爲什麼?真誠心用真心,專注還是妄心,還不是真心,用心不一樣,你契入的境界不相同。我在臺中十年,學成之後離開臺中,那個時候國外的緣成熟,大部分的時間在外國。回到臺中看老師,有一次老師告訴我,他說你很寂寞。真的,在臺中親近李老師,這大善知識,離開之後沒有人了。晚年遇到黃念祖老居士,彼此相知,大陸上還有趙樸初老居士、茗山老和尚、傅鐵山大主教,這些人一個個的都走了。現在對于諸法實相能明了的人太少太少,一個真誠恭敬的人找不到了。
真誠恭敬就是具足聖賢的根基、聖賢的基礎,要好好的培養,將來能成聖成賢。培養裏頭最重要的離欲,他要不能離欲,他不能成就;他不能謙虛,他不能成就,一點點傲慢習氣、一點點好強爭勝的這個念頭,都會把自己全部毀掉。這個話孔子在《論語》裏頭說過,他說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」,周公是聖人,是孔子一生最仰慕的聖人,他的一生就是學周公。他說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余不足觀也」,他怎麼樣?他有一點傲慢,還有點吝啬,他說其他的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但是這兩個毛病很容易犯,認爲什麼?別人不如我,這傲慢就出來了。自己有好東西不肯傳給別人,這是什麼?吝法。別人有困難,你有錢財不能幫助別人,這叫吝財。你有學問,有這個東西,看到這個人可以教,你不肯教他,吝法。方老師教我,特別把星期天的上午時間給我,我們沒有繳一分錢的學費。現在人知道一點東西辦補習班,收很高的學費,還未必真教你,我這沒有學費。確實我跟他的時間雖然不是很長,這一部《哲學概論》改變了我一生,讓我找到了方向、找到了目標,兌現了他一句話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如果沒有他,我不可能走向佛教,任何宗教都不可能。
所以極樂世界的品位,不能以一般通常這種常識來看它,它是個特殊的,凡夫可以立即成佛。禅宗走的是這個路子,沒有想到淨土宗走的也是這條路子,而且淨土宗走的路子穩當,你決定能成就。禅宗是險道,爲什麼?禅跟密都容易著魔,如果沒有真正善知識在你旁邊,你稍稍偏邪一點他把你扶正,沒有這種人在旁邊,一著魔就全毀掉了。這個毀掉之後,我們看到了,都送到精神病院去了。淨土穩當,因爲淨土走的是有門,禅走的是空門,那個不好走,它要離一切法,淨宗有一法給你,指方立相,它指點你一個方向,西方極樂世界,你的心可以在那裏著。立相是立極樂世界,立阿彌陀佛,你心裏頭有個依靠,禅宗沒有。你看目的相同,都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個阿彌陀佛的方法比禅宗就微妙太多了。淨宗裏頭有頓有漸,完全看你的功夫,功夫就是離欲。你真正把欲望放下,這功夫十足,你可以一生成佛。還有一點點沒放下,也行,它有叁輩九品,你從下下品慢慢再上升。如果全放下,立刻就上升了。
我們再看下面注解,「又《無量壽經鈔》曰:憬興明許叁輩九品,凡夫往生。故彼釋雲:一、凡小往生。二、大聖往生。言凡小者,指叁輩」。憬興法師講得好,明白、肯定,這個「許」我們說爲肯定,明白肯定的說出叁輩九品是凡夫往生,沒有一點懷疑。我們今天也把這個道理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我往生極樂世界能不能上上品往生就成佛?能。只要你做到離欲深正念,這一句做到就行。正念是什麼?正念就是誠懇,印光大師講的誠敬。你具足萬分誠敬,你就跟惠能大師一樣,惠能是大徹大悟,你往生極樂世界上輩上生,那就成佛了,甚至于可能比惠能大師還要高。惠能大師的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在《華嚴經》裏面有四十一個位次,不知道他在哪個等次裏頭。淨宗這個比那個殊勝,果然是具足萬分誠敬,離欲深正念,肯定是上輩往生,上輩就是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這個比惠能大師高。
淨宗殊勝,諸佛贊歎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贊歎,我們前面讀過,贊歎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,光中極尊。佛佛道同,爲什麼諸佛贊歎阿彌陀佛爲佛中之王?他度衆生的方法太妙了!憬興大師的解釋,他說,一、凡小往生,凡是凡夫,小是小乘;第二、大聖往生,大聖是大乘。所以言凡小者,指叁輩,這個叁輩往生的人,裏頭有凡夫。那叁輩是什麼?上品上生有凡夫。大聖往生那不必說了,大聖往生全都是在上輩,絕不在中下,這個沒有問題。但是我們要相信,凡夫往生也能到上輩往生,《觀經》裏頭的九品也能夠上品上生,這是不可思議的。這個話有理論、有事實根據的,絕對不是隨便說的。
「又《遊心安樂道》」,這本書裏頭說,「又四十八願,初先爲一切凡夫,後兼爲叁乘聖人,故知淨土宗意」,淨土宗的本意,「本爲凡夫,兼爲聖人」。這個話說得很清楚,這都是祖師大德說的,四十八願原先就是爲一切凡夫。因爲阿彌陀佛在因地,就是法藏比丘看到六道衆生太苦了,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了,回不了頭來,八萬四千法門度不了他們,他們的業障太重、煩惱太深,所以發願要幫助這些苦難衆生。幫助苦難衆生,在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個事難;在大乘裏面,幫助他成菩薩,十信的菩薩,再提升十住,再提升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個可以,慢慢來。不經曆這些階級,從凡夫就提升到佛,這個沒有人相信,難信之法。但是阿彌陀佛真做到了,剛才說過了,什麼道理?就是因爲衆生本來是佛,就憑這個道理。本來不是佛,那是提不上去的,他本來是佛。
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大乘經論裏面這些常識都知道,凡夫爲什麼成不了佛?叁種煩惱障礙你,第一個是無明煩惱,第二個是塵沙煩惱,第叁個是見思煩惱。如果你把這個叁種煩惱統統放下,就成佛了。所以在大乘教裏,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時間?一念。這一念轉過來,就成佛了,一念覺就成佛了,一念迷,那就是衆生。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就根據這個理論延伸出來的,理論是堅定的,沒有絲毫懷疑的,你本來是佛。所以《觀無量壽經》那部經裏頭只講兩樁事情,講淨宗的理論跟淨宗的方法,念佛的方法。念佛的方法可以分爲四種,實相念佛、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。所以《觀無量壽經》講方法、講理論,理論是什麼?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這就說的你的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心就是佛,佛不在外頭,佛是你自己的真心。你的心本來是佛,現在你又想作佛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這是淨宗理論的根據。
那怎樣回頭?念佛就行了。我天天念佛,這是什麼?這就是釋迦牟尼佛,大乘、小乘上常說的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我現在讓我的心想,專想阿彌陀佛,專想極樂世界,不想別的,沒有妄念、沒有雜念,一心一意專想彌陀,專想極樂世界,他就真成佛了,到極樂世界去,親近阿彌陀佛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爲大家講經教學,從來沒有中斷,我們一遍聽了沒開悟,再聽第二遍,他常常重複講,爲什麼?因爲極樂世界每一天都有新往生的人,所以你可以不斷的聽,每一天都有新去,從十方世界去往生不知道有多少。到你真正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你畢業了,你才離開講堂。進講堂的時候是學生,離開講堂時成佛,真不可思議!記住極樂世界是法性身,是法性土,跟我們這世界完全不一樣。法性身的身體不需要吃飯,不需要飲食,這就省事,不需要睡眠,你學習不間斷。我們吃飯會間斷,睡眠會間斷,極樂世界不需要睡眠,不需要吃飯,所以你學習不中斷。講堂坐久了,其實他也不會累的,想到外面去走走,可以,池邊、樹下統統都在說法;換句話說,你聽經聞法不會中斷。講堂外面,樹會說法、鳥會說法、風吹樹葉會說法、流水的聲音會說法,六塵都說法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
這個世界不能不去,而且是我們自心變現的;換句話說,是我們的老家。唯心淨土,自己的心,自性彌陀,這是說明極樂世界這塊大地跟阿彌陀佛、跟我們是什麼關系?一體,關系太親切了。父子一體,還兩個身體,我們跟阿彌陀佛、跟極樂世界沒有分。所以想去就去,沒有憂慮的。這個地方,阿彌陀佛的世界我能去不能去?我跟阿彌陀佛有沒有緣?你還在打這些妄想,錯了,那是你完全不認識,不了解。真認識清楚,搞清楚、搞明白,曉得那才是真正的家鄉。
故知淨土宗意,本爲凡夫,兼爲聖人。「更據本品開口便道曰:十方世界諸天人民」,這講得多清楚,「其有至心願生彼國,凡有叁輩」,這是經文。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,一絲毫不再懷疑,我這一生當中不再走岔路了,不再走彎路了,我就是康莊大道,就這一條路,其他的東西可以放下。學蓮池大師,「叁藏十二部,讓給別人悟」,你們哪個歡喜給誰,給你們;「八萬四千行,饒與他人行」,你們喜歡都可以去學,我不幹了,我就走這條路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決定成功。
「經中叁輩,只是十方之諸天人民」,沒有說菩薩、聲聞,這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說的。「故知叁輩所指,首在凡夫。但經中亦兼爲聖人」,因爲有十方菩薩、聲聞他們發願往生,當然接納,阿彌陀佛不排斥,統統都收。在此地我還得補充一句,在我們這個世界信仰其他的宗教,要念佛往生能不能往生?無論從理上講、從事上講,決定得生。爲什麼?是心是佛,沒有說只限于學佛以內,佛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