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求生淨土。事來便做,事去即念。世法本無礙于佛法,何況更以世出世間,一切善行,以至誠心,回向極樂。故亦名一向專念」。這個對現在人一定要講清楚、講明白,不至于誤會。念佛這個法門原來這麼樣活潑、這樣的圓融,一點障礙都沒有,無論你幹哪一個行業都沒有妨礙,這個法門圓極、頓極。這八個字非常好,事來便做,有緣遇到你就幹,幹完之後就好好念佛,事做完了別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就錯了。要學菩薩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這就是什麼?不放在心上。同時,念佛人可以利益一切衆生,不是做自了漢,別人都不管,不是這個意思。
「據《起信論》,兼行世善」,這個《起信論》是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不是《大乘起信論》,彭際清居士作的。兼行世善,「尚得名爲一向專念,更何況兼修余出世法」,這話說得好!兼修世間的善法,都可以稱爲一向專念,他把這些善法功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,何況兼修佛門裏面其他的法門。兼修禅、兼修密、兼修天臺、兼修華嚴都可以,只要是你心定在一個方向,我不求別的,只求往生極樂世界。「例如:蕅益大師《梵室偶談》」,這本書是蕅益大師的小品文章,寫得非常好,這個裏頭有這麼一段。「又禅者欲生西方」,參禅的人想往生極樂世界,「不必改爲念佛」,他參禅了,用不著把參究放下改成念佛,不必,「但具信願,則參禅即淨土行也」,這是對的。參禅是修清淨心,最後那一念,臨終最後那一念,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他就能往生。爲什麼?符合第十八願,十八願臨終一念、十念決定得生。平常所修的功德統統回向,臨終一念就往生了。
「又大師曾掩關結壇」,這是蕅益大師,蕅益大師自己,他是專修淨土,淨土宗的祖師,他曾經閉關結壇,「持往生咒,求生淨土」,他不是念佛號,念往生咒。往生咒裏面有曾經說過,持滿叁十萬遍往生咒,就能見阿彌陀佛。「並作長偈爲誓」,他還有長偈,發的誓願。「偈雲:我以至誠心,深心回向心,然臂香叁炷,結一七淨壇」,像打佛七一樣,他不是念佛,「專持往生咒」,七天,跟打佛七一樣,但是他念往生咒,不是念阿彌陀佛。「唯除食睡時」,除了吃飯、睡眠,這時候念咒停止,不是吃飯、睡眠,往生咒念念相續不中斷。「以此功德力,求決生安養」,安養就是極樂世界,以這個功德決定求生極樂世界。「足證但具往生信願,則參禅持咒皆淨土行也」。
「又著《彌陀圓中鈔》」,《圓中鈔》,「之幽溪大師」,幽溪大師是專修淨土的,一向專念的,但是他修的東西很多,他也往生極樂世界了。幽溪大師一生修《法華》,修《大悲》,《大悲咒》,修《般若經》的《光明》,修《彌陀經》,還修《楞嚴經》。這是講的忏法,法華忏、大悲忏、光明忏、彌陀忏、楞嚴忏,「等忏無虛日」,他天天修。看他修得好像很雜,修得很多。「臨終預知時至,手書《妙法蓮華經》五字,複高唱經題者再」。他臨終不是念阿彌陀佛,臨終最後一念是《妙法蓮華經》,他也往生了。《彌陀圓中鈔》是《彌陀經》叁個最主要的注解,第一個是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第二個是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第叁個就是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,《阿彌陀經》叁大注解。他這種修行的方法都是修淨土,心在淨土、心在彌陀。換句話說,你修學其他的法門回向,都能成就。
我們根據這個原理,我告訴不同宗教的朋友,基督教,你們天天學習《聖經》,回向西方極樂世界也能往生。臨命終時,向上帝祈禱,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上帝也歡喜,好!到那裏去成就智慧,回來幫助苦難衆生。不必改!一定要知道,所有聖賢、所有的神聖,全是自性變現的,自性彌陀、自性觀音、自性基督、自性梵天,統統是!所以,任何一個行門,只要心是求生極樂世界,目的是親近阿彌陀佛,跟阿彌陀佛學智慧,跟阿彌陀佛修福德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阿彌陀佛心量很大,不是說你不念我的名我就不來接你,不是。蕅益大師說得好,能不能往生,決定在信願之有無,只要有信有願,修什麼功德都可以往生,有信有願;你功夫深淺,是往生之後品位高下不一樣。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白。
從這個地方看,淨土真正不可思議,不但統攝一切諸佛的佛法,統攝所有宗教,乃至于一切聖賢之法都在其中。我們修孝悌忠信能不能往生?能。爲什麼?都能發菩提心,它跟菩提心相應,菩提心,至誠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相應。以真誠心來幫助苦難衆生,做這些好事、善事,把這些功德回向求生淨土,跟阿彌陀佛的緣就結上了。如果求人天福報,那就不相應。不求人天福報,只求往生淨土,親近彌陀。這是一種說法。那爲什麼佛勸我們念佛?正因爲這一句名號,具足一切諸佛遍法界虛空界所有功德的大圓滿,這個是沒有法子相比的。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可以修別的,真正透徹明了,他不會修別的。像蓮池大師一樣,我以念佛爲正修,還以念佛爲助修。這是什麼?這是完全透徹明了了,一切功德裏頭取最殊勝、最圓滿的、最究竟的,無過于阿彌陀佛的名號。這個下面還有說,但是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