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求生净土。事来便做,事去即念。世法本无碍于佛法,何况更以世出世间,一切善行,以至诚心,回向极乐。故亦名一向专念」。这个对现在人一定要讲清楚、讲明白,不至于误会。念佛这个法门原来这么样活泼、这样的圆融,一点障碍都没有,无论你干哪一个行业都没有妨碍,这个法门圆极、顿极。这八个字非常好,事来便做,有缘遇到你就干,干完之后就好好念佛,事做完了别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就错了。要学菩萨,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,这就是什么?不放在心上。同时,念佛人可以利益一切众生,不是做自了汉,别人都不管,不是这个意思。
「据《起信论》,兼行世善」,这个《起信论》是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,不是《大乘起信论》,彭际清居士作的。兼行世善,「尚得名为一向专念,更何况兼修余出世法」,这话说得好!兼修世间的善法,都可以称为一向专念,他把这些善法功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,何况兼修佛门里面其他的法门。兼修禅、兼修密、兼修天台、兼修华严都可以,只要是你心定在一个方向,我不求别的,只求往生极乐世界。「例如:蕅益大师《梵室偶谈》」,这本书是蕅益大师的小品文章,写得非常好,这个里头有这么一段。「又禅者欲生西方」,参禅的人想往生极乐世界,「不必改为念佛」,他参禅了,用不着把参究放下改成念佛,不必,「但具信愿,则参禅即净土行也」,这是对的。参禅是修清净心,最后那一念,临终最后那一念,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他就能往生。为什么?符合第十八愿,十八愿临终一念、十念决定得生。平常所修的功德统统回向,临终一念就往生了。
「又大师曾掩关结坛」,这是蕅益大师,蕅益大师自己,他是专修净土,净土宗的祖师,他曾经闭关结坛,「持往生咒,求生净土」,他不是念佛号,念往生咒。往生咒里面有曾经说过,持满三十万遍往生咒,就能见阿弥陀佛。「并作长偈为誓」,他还有长偈,发的誓愿。「偈云:我以至诚心,深心回向心,然臂香三炷,结一七净坛」,像打佛七一样,他不是念佛,「专持往生咒」,七天,跟打佛七一样,但是他念往生咒,不是念阿弥陀佛。「唯除食睡时」,除了吃饭、睡眠,这时候念咒停止,不是吃饭、睡眠,往生咒念念相续不中断。「以此功德力,求决生安养」,安养就是极乐世界,以这个功德决定求生极乐世界。「足证但具往生信愿,则参禅持咒皆净土行也」。
「又着《弥陀圆中钞》」,《圆中钞》,「之幽溪大师」,幽溪大师是专修净土的,一向专念的,但是他修的东西很多,他也往生极乐世界了。幽溪大师一生修《法华》,修《大悲》,《大悲咒》,修《般若经》的《光明》,修《弥陀经》,还修《楞严经》。这是讲的忏法,法华忏、大悲忏、光明忏、弥陀忏、楞严忏,「等忏无虚日」,他天天修。看他修得好像很杂,修得很多。「临终预知时至,手书《妙法莲华经》五字,复高唱经题者再」。他临终不是念阿弥陀佛,临终最后一念是《妙法莲华经》,他也往生了。《弥陀圆中钞》是《弥陀经》三个最主要的注解,第一个是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,第二个是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,第三个就是幽溪大师的《圆中钞》,《阿弥陀经》三大注解。他这种修行的方法都是修净土,心在净土、心在弥陀。换句话说,你修学其他的法门回向,都能成就。
我们根据这个原理,我告诉不同宗教的朋友,基督教,你们天天学习《圣经》,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也能往生。临命终时,向上帝祈祷,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上帝也欢喜,好!到那里去成就智慧,回来帮助苦难众生。不必改!一定要知道,所有圣贤、所有的神圣,全是自性变现的,自性弥陀、自性观音、自性基督、自性梵天,统统是!所以,任何一个行门,只要心是求生极乐世界,目的是亲近阿弥陀佛,跟阿弥陀佛学智慧,跟阿弥陀佛修福德,没有一个不成就。阿弥陀佛心量很大,不是说你不念我的名我就不来接你,不是。蕅益大师说得好,能不能往生,决定在信愿之有无,只要有信有愿,修什么功德都可以往生,有信有愿;你功夫深浅,是往生之后品位高下不一样。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。
从这个地方看,净土真正不可思议,不但统摄一切诸佛的佛法,统摄所有宗教,乃至于一切圣贤之法都在其中。我们修孝悌忠信能不能往生?能。为什么?都能发菩提心,它跟菩提心相应,菩提心,至诚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相应。以真诚心来帮助苦难众生,做这些好事、善事,把这些功德回向求生净土,跟阿弥陀佛的缘就结上了。如果求人天福报,那就不相应。不求人天福报,只求往生净土,亲近弥陀。这是一种说法。那为什么佛劝我们念佛?正因为这一句名号,具足一切诸佛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功德的大圆满,这个是没有法子相比的。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可以修别的,真正透彻明了,他不会修别的。像莲池大师一样,我以念佛为正修,还以念佛为助修。这是什么?这是完全透彻明了了,一切功德里头取最殊胜、最圆满的、最究竟的,无过于阿弥陀佛的名号。这个下面还有说,但是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一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