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一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正确的方向,了生死、出轮回的方向,我们要真干。

  再看底下一段,「上」,上面,以上,「广引经论」,他引用了许多的经,跟祖师大德注疏,这叫做论,「以明持名念佛殊胜利益」,世间什么样的利益都无法跟它相比。所以念佛人能把世间所有利益一时放下,不再去理它。为什么?世间利益你要想通,得不到,死了之后一样带不去。名闻利养带不去、功名富贵带不去,金银财宝都带不去,你再亲爱的人也带不去,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去的。但是,念佛的功德是决定带去。聪明人,真正有智慧的人,带得去的真干,带不去的不干,这个道理要懂,不能浪费时间。人生在世最宝贵的,时间,其他的不足以宝贵。时间不能空过,时间一定要念佛!一句佛号,句句佛号,都是真实智慧、真实功德。我要求智慧,我要修功德,就念佛。念佛的智慧、功德是所有行门里头都没有法子跟它相比的,最殊胜的智慧功德。

  「至于持念而云专念」,小本《弥陀经》上说执持名号,这个经上讲一向专念。「如《观念法门》所云:佛说一切众生,根性不同」,人的根性「有上中下,随其根性,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」。佛都劝这个,普遍的劝大家。佛对谁劝念佛?对上上根人,不是对下根人。为什么?上上根人他能相信,中下根人不相信。古德有所谓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」,中国古人常说的,上智,上上根人,下愚,下下根人。下下根人,要观察他有没有善根福德。为什么下下根人他有善根福德?前辈子修的。前辈既然修的善根福德,为什么这一辈子会堕到下下根人?临命终时一念不善。因为人投胎,最后一念关系来生很大,所以临终一念欢喜、善念,决定不堕恶道。这个自己都不能把握,临终时候晓得发生什么状况?除非是预知时至,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宰,不要人助念。锅漏匠没人做助念;四十年前,我们将军乡的老太太也是三年念佛往生,没有人助念。我在美国看到也是一位老太太,念佛坐着往生的,自己写了遗嘱,而且还给儿孙都做了孝服,一切都准备很好,她走了,没有人助念。她不告诉人,告诉人,怕人打闲岔,扰乱她。这些人真往生了,助念的还未必可靠,这真走了,走得干净利落,都是真正念佛人。

  《观念法门》里面所说的,它有问,下面有个问,「五种因缘(指五念门),皆是净业。何特于念佛行,专置一向之言?」提出这么一个问题。五种念佛,这是天台大师所说的,这五念门全是净业,都是念佛求生净土,为什么特别于念佛这一门,专置一向?这什么意思?「答,此有三义:一、谓诸行为废而说,念佛为立而说」。这一向是什么?其他的我都不学了,都放下。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我统统放下。这是对其他的诸行,就是六度万行,对它说的。念佛,就专立这念佛一门,我就这一门深入,所以加个一向,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决定成就。一心向着这一门,没有一个不成就的。这从废立上说的。第二,「为助念佛之正业,而说诸行之助业」。这一向专念,这是正业。净宗也有说正助双修,什么是正?一向专念是正,六度万行是助,也可以这样说法。莲池大师他老人家说,一向专念是正,也用一向专念为助,他正助统统是一向专念。第三个,「以念佛而为正,以诸行而为傍。故云一向」。

  下面「释其义」,下面解释上面三句问答的意思。一向专念有下面三个意思,第一个,「废舍余行,专立念佛,单提一句佛号,一门深入,不杂他法。诸行俱废,唯立念佛名号一法,是名一向专念」。这个是专中之专,全部可以放下。这就是我们常常见到的阿公阿婆,他们就这个行法。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好像一年到头他都不会讲话,你问他什么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。你跟他讲什么,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听清楚,他都是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回答你。这就是这一门,决定得生,而且品位非常高。为什么?他专到极处了,他用的心是真心,他没有妄想、他没有杂念、他没有怀疑,所以用真心。这样的人我们对他要特别尊敬,要把他当作一尊佛来看待,礼敬诸佛,这是诸佛的样子。一个道场有这么一、二个人,这个道场有福报,有真修行人,有佛菩萨在。开利法师到我这里来看我,我跟他提到这桩事情,他说他们寺庙里头有三、四个。我说那还得了!我就告诉他,对他们一定要尊重,那是佛在那里做榜样。一个寺庙要有三四个人、五六个人这样修的话,这个道场决定兴旺。因为他们决定往生,而且都是很好的品位,绝对不在中下。

  第二,「唯以念佛为正业。为助此正业」,帮助这个正业,「而修诸行。念佛为主,余行为助。主摄诸助,助随于主。主助圆融,同入弥陀一乘愿海。故亦名一向专念」,也行,一向专念也可以这个说法。这就是有主有助,正助双修。这样修行的人也很多,也是多数。前面那一种少数,我们说他是专中之专。这第二种也算是一向专念,它里面有修六度万行,断一切恶修一切善,他还用这个功夫。前面断恶修善统统是一句名号,他一点都不夹杂。

  第三,「以念佛为正,余行为傍。正傍有别,主次分明」。正修跟傍修,像学校读书一样,有主修的课门,有选修的课门,选修是傍,主修是正。「一向念佛为主,虽不舍余修,仍可名为一向专念」。为什么?他就是修其他的,也是把它回向作净土,这就是一向专念。像佛门里头,有禅净双修,以净为主,以禅为傍;或者是净密双修,以净土为正,以持咒为傍也行。这种人也不少,他并不是密宗,他用往生咒,也算是一向专念。每天不但念佛,他念往生咒,念一百零八遍,或者念二百遍、三百遍,这也行,祖师大德里头也有用这个方法。「此论甚妥」,这三个说法都是很妥当。「是以念佛行人,莫不兼修礼拜、作愿、回向」,但是这些统统回向净土。礼拜,专拜阿弥陀佛;作愿,愿愿求生净土,决定没有一个愿,求满现前的欲望,没有这个必要,愿愿都要回向净土,这就对了。

  「依据上说,则念佛之人,或兼持往生」,就是往生咒,或者持大悲咒,或者持准提咒,「或兼持诵《心经》或《金刚经》」,都可以,「只须主助分明,念佛绵密,亦皆不违于一向专念也」。甚至于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我们要问,善财童子算不算一向专念?算,他确实是一向专念。我们从他第一个善知识,第一个善知识代表先入为主,吉祥云比丘,他修什么?修般舟三昧,专修持名念佛求生净土,这般舟三昧。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,九十天不能睡觉,不能坐下来,所以它叫佛立三昧。他只有站着、只有走动,不可以坐下来、不可以躺着,九十天。所以,要体力很好,多半是年轻人可以,年老的就不行,没有体力了,精进念佛。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,善财童子去参访他,这就知道,善财童子专修念佛法门。

  再看最后一个,一头一尾,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,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我们才晓得,善财童子是专修净土。你从一头一尾,当中那个参学,那就是助行、傍行,是他的助行跟傍行。为什么?他要度一切众生,度一切众生要懂得一切法门,什么样人用什么样方法度他,所以他广学多闻。学了之后,我们看最后这句话,「恋德礼辞」,恋德是什么?感恩,感谢善知识教我这些;礼辞是什么意思?礼拜,感恩,辞是不学这个法门,还是老实念佛,没有改变自己主修的。正修的、主修的没有改变,不受影响,这可以。他助修的目的何在?目的是广度一切众生。先以善巧方便让他生欢喜心,慢慢再提醒他,再劝他学念佛法门,用意在此地。学无量法门不是为自己,是为众生;为自己,一句弥陀念到底,这为自己。所以,为自己、为别人很清楚,为自己是正,为别人是助。这个道理懂得了,只须主助分明,念佛绵密,自己平常一空下来,一句佛号念到底,皆不违于一向专念。

  「《无量寿起信论》更彰此旨」,彰是说明白、说清楚,彰显这个宗旨。「论曰:行者」,行者是念佛人,修学净土的人,「既发菩提心,当修菩萨行」,发了菩提心,那就是菩萨,菩萨自行化他。「于世出世间,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无边功德,悉以深心至诚心,回向极乐。亦得名为一向专念」。这个讲得很清楚。菩萨于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所有一毫之善,这是讲小善,一点点小善都不舍弃;乃至无边功德,这是大善。小善、大善,遇到缘都应该要做,没有缘不要去找,随缘不攀缘,这个就对了。

  度众生这个事情是长远的,不能够急躁,缘不成熟,你想帮忙帮不上。为什么?他不接受。所以,佛法是师道,师道是只闻来学、未闻往教。但是菩萨慈悲,菩萨真的是往教,看到众生缘快要熟了,还没有熟,他想方法把它促成,促成之后主动去找他。所以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,众生没请,菩萨就来了。佛不会做这个事情,佛是一定要来请,他代表师道,师道尊严,不请不会来的。菩萨可以,阿罗汉、辟支佛他们跟佛一样,你不请他他不会来。所以,菩萨特别显得慈悲,众生不请,菩萨自己来了。菩萨一定知道这个众生善根成熟了,善根没有成熟,菩萨也不会来。菩萨用深心、用至诚心回向极乐,一丝毫的善、功德统统回向,绝不求世间的福报。

  「不必弃舍百为,乃名专念,以佛性遍一切处。有弃有舍,不名念佛故」。这个理说得好、说得透!所以,真正念佛人也不需要把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放下、舍弃,没有这个必要。干这一切事情还是一向专念,什么原因?佛性遍一切处。遍一切处就是没有取舍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无不是阿弥陀佛、无不是极乐世界,所以于一切法没有舍也没有取。普贤菩萨教给我们,随喜功德,恒顺众生,这是净宗的法门。净宗是大乘,不是小乘,净宗是圆顿,不是小法。

  下面这几句话是念老说的,「此论甚契时机」,这个说法非常适合于现代这个时期。「当前世人,世事繁多,颇难摒除净尽,终日念佛」,叫现在人把所有工作放下,专门来念佛,他做不到!「但能深信切愿,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