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正確的方向,了生死、出輪回的方向,我們要真幹。
再看底下一段,「上」,上面,以上,「廣引經論」,他引用了許多的經,跟祖師大德注疏,這叫做論,「以明持名念佛殊勝利益」,世間什麼樣的利益都無法跟它相比。所以念佛人能把世間所有利益一時放下,不再去理它。爲什麼?世間利益你要想通,得不到,死了之後一樣帶不去。名聞利養帶不去、功名富貴帶不去,金銀財寶都帶不去,你再親愛的人也帶不去,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帶去的。但是,念佛的功德是決定帶去。聰明人,真正有智慧的人,帶得去的真幹,帶不去的不幹,這個道理要懂,不能浪費時間。人生在世最寶貴的,時間,其他的不足以寶貴。時間不能空過,時間一定要念佛!一句佛號,句句佛號,都是真實智慧、真實功德。我要求智慧,我要修功德,就念佛。念佛的智慧、功德是所有行門裏頭都沒有法子跟它相比的,最殊勝的智慧功德。
「至于持念而雲專念」,小本《彌陀經》上說執持名號,這個經上講一向專念。「如《觀念法門》所雲:佛說一切衆生,根性不同」,人的根性「有上中下,隨其根性,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」。佛都勸這個,普遍的勸大家。佛對誰勸念佛?對上上根人,不是對下根人。爲什麼?上上根人他能相信,中下根人不相信。古德有所謂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」,中國古人常說的,上智,上上根人,下愚,下下根人。下下根人,要觀察他有沒有善根福德。爲什麼下下根人他有善根福德?前輩子修的。前輩既然修的善根福德,爲什麼這一輩子會墮到下下根人?臨命終時一念不善。因爲人投胎,最後一念關系來生很大,所以臨終一念歡喜、善念,決定不墮惡道。這個自己都不能把握,臨終時候曉得發生什麼狀況?除非是預知時至,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宰,不要人助念。鍋漏匠沒人做助念;四十年前,我們將軍鄉的老太太也是叁年念佛往生,沒有人助念。我在美國看到也是一位老太太,念佛坐著往生的,自己寫了遺囑,而且還給兒孫都做了孝服,一切都准備很好,她走了,沒有人助念。她不告訴人,告訴人,怕人打閑岔,擾亂她。這些人真往生了,助念的還未必可靠,這真走了,走得幹淨利落,都是真正念佛人。
《觀念法門》裏面所說的,它有問,下面有個問,「五種因緣(指五念門),皆是淨業。何特于念佛行,專置一向之言?」提出這麼一個問題。五種念佛,這是天臺大師所說的,這五念門全是淨業,都是念佛求生淨土,爲什麼特別于念佛這一門,專置一向?這什麼意思?「答,此有叁義:一、謂諸行爲廢而說,念佛爲立而說」。這一向是什麼?其他的我都不學了,都放下。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我統統放下。這是對其他的諸行,就是六度萬行,對它說的。念佛,就專立這念佛一門,我就這一門深入,所以加個一向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決定成就。一心向著這一門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這從廢立上說的。第二,「爲助念佛之正業,而說諸行之助業」。這一向專念,這是正業。淨宗也有說正助雙修,什麼是正?一向專念是正,六度萬行是助,也可以這樣說法。蓮池大師他老人家說,一向專念是正,也用一向專念爲助,他正助統統是一向專念。第叁個,「以念佛而爲正,以諸行而爲傍。故雲一向」。
下面「釋其義」,下面解釋上面叁句問答的意思。一向專念有下面叁個意思,第一個,「廢舍余行,專立念佛,單提一句佛號,一門深入,不雜他法。諸行俱廢,唯立念佛名號一法,是名一向專念」。這個是專中之專,全部可以放下。這就是我們常常見到的阿公阿婆,他們就這個行法。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好像一年到頭他都不會講話,你問他什麼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你跟他講什麼,也不知道他有沒有聽清楚,他都是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回答你。這就是這一門,決定得生,而且品位非常高。爲什麼?他專到極處了,他用的心是真心,他沒有妄想、他沒有雜念、他沒有懷疑,所以用真心。這樣的人我們對他要特別尊敬,要把他當作一尊佛來看待,禮敬諸佛,這是諸佛的樣子。一個道場有這麼一、二個人,這個道場有福報,有真修行人,有佛菩薩在。開利法師到我這裏來看我,我跟他提到這樁事情,他說他們寺廟裏頭有叁、四個。我說那還得了!我就告訴他,對他們一定要尊重,那是佛在那裏做榜樣。一個寺廟要有叁四個人、五六個人這樣修的話,這個道場決定興旺。因爲他們決定往生,而且都是很好的品位,絕對不在中下。
第二,「唯以念佛爲正業。爲助此正業」,幫助這個正業,「而修諸行。念佛爲主,余行爲助。主攝諸助,助隨于主。主助圓融,同入彌陀一乘願海。故亦名一向專念」,也行,一向專念也可以這個說法。這就是有主有助,正助雙修。這樣修行的人也很多,也是多數。前面那一種少數,我們說他是專中之專。這第二種也算是一向專念,它裏面有修六度萬行,斷一切惡修一切善,他還用這個功夫。前面斷惡修善統統是一句名號,他一點都不夾雜。
第叁,「以念佛爲正,余行爲傍。正傍有別,主次分明」。正修跟傍修,像學校讀書一樣,有主修的課門,有選修的課門,選修是傍,主修是正。「一向念佛爲主,雖不舍余修,仍可名爲一向專念」。爲什麼?他就是修其他的,也是把它回向作淨土,這就是一向專念。像佛門裏頭,有禅淨雙修,以淨爲主,以禅爲傍;或者是淨密雙修,以淨土爲正,以持咒爲傍也行。這種人也不少,他並不是密宗,他用往生咒,也算是一向專念。每天不但念佛,他念往生咒,念一百零八遍,或者念二百遍、叁百遍,這也行,祖師大德裏頭也有用這個方法。「此論甚妥」,這叁個說法都是很妥當。「是以念佛行人,莫不兼修禮拜、作願、回向」,但是這些統統回向淨土。禮拜,專拜阿彌陀佛;作願,願願求生淨土,決定沒有一個願,求滿現前的欲望,沒有這個必要,願願都要回向淨土,這就對了。
「依據上說,則念佛之人,或兼持往生」,就是往生咒,或者持大悲咒,或者持准提咒,「或兼持誦《心經》或《金剛經》」,都可以,「只須主助分明,念佛綿密,亦皆不違于一向專念也」。甚至于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我們要問,善財童子算不算一向專念?算,他確實是一向專念。我們從他第一個善知識,第一個善知識代表先入爲主,吉祥雲比丘,他修什麼?修般舟叁昧,專修持名念佛求生淨土,這般舟叁昧。般舟叁昧一期九十天,九十天不能睡覺,不能坐下來,所以它叫佛立叁昧。他只有站著、只有走動,不可以坐下來、不可以躺著,九十天。所以,要體力很好,多半是年輕人可以,年老的就不行,沒有體力了,精進念佛。吉祥雲比丘修般舟叁昧,善財童子去參訪他,這就知道,善財童子專修念佛法門。
再看最後一個,一頭一尾,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我們才曉得,善財童子是專修淨土。你從一頭一尾,當中那個參學,那就是助行、傍行,是他的助行跟傍行。爲什麼?他要度一切衆生,度一切衆生要懂得一切法門,什麼樣人用什麼樣方法度他,所以他廣學多聞。學了之後,我們看最後這句話,「戀德禮辭」,戀德是什麼?感恩,感謝善知識教我這些;禮辭是什麼意思?禮拜,感恩,辭是不學這個法門,還是老實念佛,沒有改變自己主修的。正修的、主修的沒有改變,不受影響,這可以。他助修的目的何在?目的是廣度一切衆生。先以善巧方便讓他生歡喜心,慢慢再提醒他,再勸他學念佛法門,用意在此地。學無量法門不是爲自己,是爲衆生;爲自己,一句彌陀念到底,這爲自己。所以,爲自己、爲別人很清楚,爲自己是正,爲別人是助。這個道理懂得了,只須主助分明,念佛綿密,自己平常一空下來,一句佛號念到底,皆不違于一向專念。
「《無量壽起信論》更彰此旨」,彰是說明白、說清楚,彰顯這個宗旨。「論曰:行者」,行者是念佛人,修學淨土的人,「既發菩提心,當修菩薩行」,發了菩提心,那就是菩薩,菩薩自行化他。「于世出世間,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無邊功德,悉以深心至誠心,回向極樂。亦得名爲一向專念」。這個講得很清楚。菩薩于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所有一毫之善,這是講小善,一點點小善都不舍棄;乃至無邊功德,這是大善。小善、大善,遇到緣都應該要做,沒有緣不要去找,隨緣不攀緣,這個就對了。
度衆生這個事情是長遠的,不能夠急躁,緣不成熟,你想幫忙幫不上。爲什麼?他不接受。所以,佛法是師道,師道是只聞來學、未聞往教。但是菩薩慈悲,菩薩真的是往教,看到衆生緣快要熟了,還沒有熟,他想方法把它促成,促成之後主動去找他。所以菩薩作衆生不請之友,衆生沒請,菩薩就來了。佛不會做這個事情,佛是一定要來請,他代表師道,師道尊嚴,不請不會來的。菩薩可以,阿羅漢、辟支佛他們跟佛一樣,你不請他他不會來。所以,菩薩特別顯得慈悲,衆生不請,菩薩自己來了。菩薩一定知道這個衆生善根成熟了,善根沒有成熟,菩薩也不會來。菩薩用深心、用至誠心回向極樂,一絲毫的善、功德統統回向,絕不求世間的福報。
「不必棄舍百爲,乃名專念,以佛性遍一切處。有棄有舍,不名念佛故」。這個理說得好、說得透!所以,真正念佛人也不需要把一切利益衆生的事情放下、舍棄,沒有這個必要。幹這一切事情還是一向專念,什麼原因?佛性遍一切處。遍一切處就是沒有取舍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無不是阿彌陀佛、無不是極樂世界,所以于一切法沒有舍也沒有取。普賢菩薩教給我們,隨喜功德,恒順衆生,這是淨宗的法門。淨宗是大乘,不是小乘,淨宗是圓頓,不是小法。
下面這幾句話是念老說的,「此論甚契時機」,這個說法非常適合于現代這個時期。「當前世人,世事繁多,頗難摒除淨盡,終日念佛」,叫現在人把所有工作放下,專門來念佛,他做不到!「但能深信切願,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