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一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学经教。有这个缘分,有这个机会,可以广学。广学的目的在哪里?是在深入,深入经藏。你把这些理、事、境界搞明白、搞透彻了,这才能断疑生信,破迷开悟,它有这个好处。「专修即是总持」,这一句佛号念到底,这是专修。广学深入是解门,专修这是行门,解行相应。那个不解,不解只要有善根,行。对净宗一无所知,叫他念他就老实念,叫他相续他真的就不断,这善根深厚。善根是过去生中培植的,生生世世,绝不是一世。《弥陀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」,这就说明,只要是念佛往生的,决定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缘,这三多。这个三多往往自己不知道,佛知道,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你就知道了。从解入的,他知道。为什么?他学了很久,学了很多年,在经教里面得到的信息,他相信了,不怀疑了,这个自己清楚。但是行门完全相同,还是要专修。专修即是总持,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,无过于南无阿弥陀佛。这个名号真的是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,也就是行门最高的纲领。这个一修一切修,一句佛号,无量无边法门、行法都在其中。这桩事情知道的人真的不多,真知道了他能不干吗?真知道的,他能把时间浪费吗?决定不肯。

  我们看到最典型的、最好的榜样,这些阿公阿婆,一天到晚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满面笑容。满面笑容是什么?欢喜,他没有烦恼、他没有忧虑,他快乐无比。快乐从哪里来?从念佛来的,愈念愈欢喜、愈念愈快乐,尝到法味了。凡是念佛念得没有欢喜心,念得很辛苦,那都是不如法,都有障碍,心地不清净,还有妄想、还有杂念,才会产生这个现象。如果念佛的心没有杂念、没有妄想,决定是欢喜,入这个境界欲罢不能,你叫他不吃饭,行,你叫他不睡觉也行,你叫他不念佛,不行。人在这个境界当中,他怎么会不往生?肯定往生,而且肯定品位很高。「声声唤醒自己」,这个自己是真我,不是肉身的我,是我们的灵性。「念念不离本尊」,本尊是阿弥陀佛,自己跟阿弥陀佛融成一体了,确确实实契入「我心即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即是我心」。

  「又云:无量光寿,是我本觉」,无量光寿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是我的本觉。「起心念佛,方名始觉」,我现在发心念佛,我开始觉悟了。「托彼依正,显我自心」,彼是极乐世界,依就是报土,正就是报身,依阿弥陀佛报身,依阿弥陀佛的报土,显我自心。这是生哪里?这是生实报庄严土。「始本不离,直趋觉路」,始觉就是本觉,本觉就是始觉,事上有始本,理上只有一个觉。这个觉是性德,性德当中的第一德。直趋觉路,这个觉路,无上菩提,妙觉佛果。「暂尔相违,便堕无明」,暂尔是极其短暂,念头错了,相违背,无明就是迷,你就迷了。所以,念念不相违背。念念不相违背,自己跟弥陀、跟极乐世界决定是一体,决定是念念相应。念念相应怎么修?对这个世间一切万法,知道相有性空、事有理无。所以,无论什么境界,绝对不会起贪瞋痴慢,绝对不会有念头想占有、想控制。这就是什么?你真放下了,你真相应。如果对这个世间还有分别,有少少的执著,我们就迷了。

  所以在这个世间要用什么心态来修行?就是普贤菩萨的十愿。净宗确确实实是修普贤行,本经第二品「德遵普贤」,普贤这个十愿相应,就跟极乐世界依正相应。第一个,要把心量拓开,没有自己,礼敬诸佛。谁是诸佛?一切众生是诸佛,树木花草是诸佛,山河大地是诸佛,没有一样不是诸佛。我们用真诚恭敬心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这叫礼敬。在一切人事物里修什么?修清净平等觉。我们是不是清净心对大众?一念不生是清净心,起一念贪爱就错了,心就不清净;起一念我、人,你就有分别,分别就不平等,平等里头没有分别;起一个念头就是妄想,妄想就不觉了。所以清净平等觉是我们修行的标准。清净平等觉就是真心,清净平等觉统统现前,你就是法身菩萨。我们做不到,做不到,行,只要有一个就行,有清净,平等我还没有,觉也没有,我只做到清净,行,就能往生。清净心里头没有杂念,有妄想、有杂念,就不清净了。

  「又《无量寿起信论》云:须知持名一法,最为简要」,简单扼要。「行者初发心时,贵有定课」,修行的人,初学最重要的是有定课,每天必须把它做完。「每日或千声」,我定课我一天念一千声佛号,念珠一串一百零八,念十串,「或万声」。工作很忙,没有那么多的时间,一千声好念,早晨起来念五百声,晚上睡觉之前念五百声,不耽误事情。如果退休了,没有工作,你就可以定一万声、两万声,随自己定。定了之后,一定要坚持,不能打折扣,打折扣就退转了。所以,先定的少一点,慢慢增加,你是天天在进步。一下定个好多,念不了了,慢慢往下减,你是退步,那个现象不好。宁愿少定,一定做完,这叫定课。不是在定课叫散课,散课有空就念。不要把佛号忘记掉,要把佛号看作是自己的生命。「或十万声」。我们知道,黄念祖老居士往生,前六个月,他老人家一天念十四万声,念了半年走的。十四万声是追顶念佛,杂念进不去。「从少至多,由散入定,随其念力,俱可往生」,就是统统可以往生,只要你真信、真愿、真念,念多、念少决定都可以往生。要念佛,为什么?不念佛,他就有杂念。杂念就是造业,善念造三善道,恶念造三恶道,怎么能跟念佛相比?所以这个事情重要!

  心念不能集中,今天早晨,初来的这个李居士告诉我,他学佛也不少年,念头不能集中。他用的方法就是念经,念经能集中,一天念四、五个小时行,念佛不行,念佛妄想、杂念太多。我相信像他这种状况的人很多,不是他一个,肯定占大多数。那怎么办?早晚定课念佛。能看经,最好就读《无量寿经》,看这部注解,不要看别的,就看一样。他《华严经》念了不少年,问我要不要改?我说念熟了一样的,你就念《华严经》好了,《华严经》是大本《无量寿经》。你念到哪天不想念了可以改,《华严经》告一个结束,专念这部经。念这部经就专想阿弥陀佛,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你念得很熟,时时刻刻极乐世界会在你脑海里头浮现出来,这都叫忆佛。口念佛,心里头想佛,这个好,没有其他的妄想。

  「《安乐集》云:称名亦尔,但能专至,相续不断,定生佛前」。你看,念老为了这句话,一心称念,举这么多的经论、祖师大德的注疏来说明。不是一个人说的,大家都这个说法,佛不是在一部经上讲的,在很多经上都讲,苦口婆心的劝告我们。「今劝后代学者」,我们都包括在这里头,「若欲会其二谛,但知念念不可得,即是智慧门」。你要是会二谛,二谛是真谛跟俗谛,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,就是依二谛而说法。真谛是佛自己亲证的境界,念佛法门是亲证境界,是真谛,俗谛是我们一般人的常识。世尊教学不离开这个原则,依真谛契理,依俗谛契机,世间一般人不难接受。但知,就是只要知道,念念不可得,这是智慧门。念念不可得,依然是念念不断。这里头有真有俗,你看,知道念念不可得,这是智慧门,又念念相续不间断,那是什么?福德门,福慧双修。「而能系念相续不断,即是功德门」。真俗二谛都在里面,真俗圆融,没有偏在一边。「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,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」,这佛常常说的。菩萨,我们看到很羡慕,尤其恒以,恒是什么?不间断,永远都是以功德智慧修行。今天我们也当菩萨了,我们知道了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这就是功德门;知道念念不可得,这是智慧门。我们跟菩萨没有两样,修的就是大菩萨的行门。

  「若始学者,未能破相。但能依相专至,无不往生,不须疑也」。你要做不到,只抓住一样,我就念念不间断。我有功德门没有智慧门,能不能往生?能,生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。如果有智慧门,就生实报庄严土。可是我们自己不要去计较,不要好胜,我一定要争取上上品往生,不需要,这个念头是不好的念头,可能造成障碍。我就一心一意,什么都不想,只要到极乐世界,什么品位都可以,你就得大自在了。又何况到极乐世界,你的品位从下到上天天提升。极乐世界确实有四土三辈九品,但是在极乐世界你看不到三辈九品。为什么?它都平等,这是极乐世界专有,其他诸佛世界全没有。平等,第一个身相平等。身,紫磨真金色身,金刚不坏身;相,身有八万四千相,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。人间天上找不到,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。

  生到,生的时候是在莲花。我们这个地方只要发心念佛,我真信、真愿,极乐世界就一朵莲花,花苞就出现了。这花苞上有你的名字,将来往生,佛就拿这朵花来接引你。你念佛的功德愈大、念得愈勤,花就愈大,花的大小是你自己功德成就的。我们要真知道这桩事情,我相信你一定天天念阿弥陀佛,为什么?花愈念愈大。这是什么?这是你带得去的,你念这个世界,不管念什么,你走了之后一样都带不去,你念它干什么?白念了。念阿弥陀佛是真念,还带得走的,这个可得记住。用真诚心,那个莲花光色愈来愈好,愈来愈大。修净土的人要把这个当作我一生第一桩大事,我要真干,别的是小事,统统可以放下。这个五句话是定心丸。我们初学的人未能破相,这凡夫,但能依相专至,这个法门指方立相,它不教你修空观,指定方向,西方是指方向。立相是什么?有极乐世界、有阿弥陀佛。这不是离相,离相很难,初学没有功夫的人,离相等于落空,摸不到边际。所以这个有相。只要专念,没有一个不往生,不须疑也,不要怀疑。

  「现世行人」,这是讲我们现在现前修净土的人,实实在在应该「谛信此说」,谛是真实,真实相信这个说法。「不必先求离相」,这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,我们不必求离相。「但当老实持名,依相专至,无不往生」,只要真信、真愿、老实念佛,没有一个不往生的。「此实为众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针也」,用这个指针指示你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