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學經教。有這個緣分,有這個機會,可以廣學。廣學的目的在哪裏?是在深入,深入經藏。你把這些理、事、境界搞明白、搞透徹了,這才能斷疑生信,破迷開悟,它有這個好處。「專修即是總持」,這一句佛號念到底,這是專修。廣學深入是解門,專修這是行門,解行相應。那個不解,不解只要有善根,行。對淨宗一無所知,叫他念他就老實念,叫他相續他真的就不斷,這善根深厚。善根是過去生中培植的,生生世世,絕不是一世。《彌陀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,這就說明,只要是念佛往生的,決定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,這叁多。這個叁多往往自己不知道,佛知道,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知道了。從解入的,他知道。爲什麼?他學了很久,學了很多年,在經教裏面得到的信息,他相信了,不懷疑了,這個自己清楚。但是行門完全相同,還是要專修。專修即是總持,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,無過于南無阿彌陀佛。這個名號真的是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,也就是行門最高的綱領。這個一修一切修,一句佛號,無量無邊法門、行法都在其中。這樁事情知道的人真的不多,真知道了他能不幹嗎?真知道的,他能把時間浪費嗎?決定不肯。
我們看到最典型的、最好的榜樣,這些阿公阿婆,一天到晚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滿面笑容。滿面笑容是什麼?歡喜,他沒有煩惱、他沒有憂慮,他快樂無比。快樂從哪裏來?從念佛來的,愈念愈歡喜、愈念愈快樂,嘗到法味了。凡是念佛念得沒有歡喜心,念得很辛苦,那都是不如法,都有障礙,心地不清淨,還有妄想、還有雜念,才會産生這個現象。如果念佛的心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,決定是歡喜,入這個境界欲罷不能,你叫他不吃飯,行,你叫他不睡覺也行,你叫他不念佛,不行。人在這個境界當中,他怎麼會不往生?肯定往生,而且肯定品位很高。「聲聲喚醒自己」,這個自己是真我,不是肉身的我,是我們的靈性。「念念不離本尊」,本尊是阿彌陀佛,自己跟阿彌陀佛融成一體了,確確實實契入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」。
「又雲:無量光壽,是我本覺」,無量光壽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是我的本覺。「起心念佛,方名始覺」,我現在發心念佛,我開始覺悟了。「托彼依正,顯我自心」,彼是極樂世界,依就是報土,正就是報身,依阿彌陀佛報身,依阿彌陀佛的報土,顯我自心。這是生哪裏?這是生實報莊嚴土。「始本不離,直趨覺路」,始覺就是本覺,本覺就是始覺,事上有始本,理上只有一個覺。這個覺是性德,性德當中的第一德。直趨覺路,這個覺路,無上菩提,妙覺佛果。「暫爾相違,便墮無明」,暫爾是極其短暫,念頭錯了,相違背,無明就是迷,你就迷了。所以,念念不相違背。念念不相違背,自己跟彌陀、跟極樂世界決定是一體,決定是念念相應。念念相應怎麼修?對這個世間一切萬法,知道相有性空、事有理無。所以,無論什麼境界,絕對不會起貪瞋癡慢,絕對不會有念頭想占有、想控製。這就是什麼?你真放下了,你真相應。如果對這個世間還有分別,有少少的執著,我們就迷了。
所以在這個世間要用什麼心態來修行?就是普賢菩薩的十願。淨宗確確實實是修普賢行,本經第二品「德遵普賢」,普賢這個十願相應,就跟極樂世界依正相應。第一個,要把心量拓開,沒有自己,禮敬諸佛。誰是諸佛?一切衆生是諸佛,樹木花草是諸佛,山河大地是諸佛,沒有一樣不是諸佛。我們用真誠恭敬心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這叫禮敬。在一切人事物裏修什麼?修清淨平等覺。我們是不是清淨心對大衆?一念不生是清淨心,起一念貪愛就錯了,心就不清淨;起一念我、人,你就有分別,分別就不平等,平等裏頭沒有分別;起一個念頭就是妄想,妄想就不覺了。所以清淨平等覺是我們修行的標准。清淨平等覺就是真心,清淨平等覺統統現前,你就是法身菩薩。我們做不到,做不到,行,只要有一個就行,有清淨,平等我還沒有,覺也沒有,我只做到清淨,行,就能往生。清淨心裏頭沒有雜念,有妄想、有雜念,就不清淨了。
「又《無量壽起信論》雲:須知持名一法,最爲簡要」,簡單扼要。「行者初發心時,貴有定課」,修行的人,初學最重要的是有定課,每天必須把它做完。「每日或千聲」,我定課我一天念一千聲佛號,念珠一串一百零八,念十串,「或萬聲」。工作很忙,沒有那麼多的時間,一千聲好念,早晨起來念五百聲,晚上睡覺之前念五百聲,不耽誤事情。如果退休了,沒有工作,你就可以定一萬聲、兩萬聲,隨自己定。定了之後,一定要堅持,不能打折扣,打折扣就退轉了。所以,先定的少一點,慢慢增加,你是天天在進步。一下定個好多,念不了了,慢慢往下減,你是退步,那個現象不好。甯願少定,一定做完,這叫定課。不是在定課叫散課,散課有空就念。不要把佛號忘記掉,要把佛號看作是自己的生命。「或十萬聲」。我們知道,黃念祖老居士往生,前六個月,他老人家一天念十四萬聲,念了半年走的。十四萬聲是追頂念佛,雜念進不去。「從少至多,由散入定,隨其念力,俱可往生」,就是統統可以往生,只要你真信、真願、真念,念多、念少決定都可以往生。要念佛,爲什麼?不念佛,他就有雜念。雜念就是造業,善念造叁善道,惡念造叁惡道,怎麼能跟念佛相比?所以這個事情重要!
心念不能集中,今天早晨,初來的這個李居士告訴我,他學佛也不少年,念頭不能集中。他用的方法就是念經,念經能集中,一天念四、五個小時行,念佛不行,念佛妄想、雜念太多。我相信像他這種狀況的人很多,不是他一個,肯定占大多數。那怎麼辦?早晚定課念佛。能看經,最好就讀《無量壽經》,看這部注解,不要看別的,就看一樣。他《華嚴經》念了不少年,問我要不要改?我說念熟了一樣的,你就念《華嚴經》好了,《華嚴經》是大本《無量壽經》。你念到哪天不想念了可以改,《華嚴經》告一個結束,專念這部經。念這部經就專想阿彌陀佛,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你念得很熟,時時刻刻極樂世界會在你腦海裏頭浮現出來,這都叫憶佛。口念佛,心裏頭想佛,這個好,沒有其他的妄想。
「《安樂集》雲:稱名亦爾,但能專至,相續不斷,定生佛前」。你看,念老爲了這句話,一心稱念,舉這麼多的經論、祖師大德的注疏來說明。不是一個人說的,大家都這個說法,佛不是在一部經上講的,在很多經上都講,苦口婆心的勸告我們。「今勸後代學者」,我們都包括在這裏頭,「若欲會其二谛,但知念念不可得,即是智慧門」。你要是會二谛,二谛是真谛跟俗谛,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就是依二谛而說法。真谛是佛自己親證的境界,念佛法門是親證境界,是真谛,俗谛是我們一般人的常識。世尊教學不離開這個原則,依真谛契理,依俗谛契機,世間一般人不難接受。但知,就是只要知道,念念不可得,這是智慧門。念念不可得,依然是念念不斷。這裏頭有真有俗,你看,知道念念不可得,這是智慧門,又念念相續不間斷,那是什麼?福德門,福慧雙修。「而能系念相續不斷,即是功德門」。真俗二谛都在裏面,真俗圓融,沒有偏在一邊。「是故經雲菩薩摩诃薩,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」,這佛常常說的。菩薩,我們看到很羨慕,尤其恒以,恒是什麼?不間斷,永遠都是以功德智慧修行。今天我們也當菩薩了,我們知道了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這就是功德門;知道念念不可得,這是智慧門。我們跟菩薩沒有兩樣,修的就是大菩薩的行門。
「若始學者,未能破相。但能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,不須疑也」。你要做不到,只抓住一樣,我就念念不間斷。我有功德門沒有智慧門,能不能往生?能,生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。如果有智慧門,就生實報莊嚴土。可是我們自己不要去計較,不要好勝,我一定要爭取上上品往生,不需要,這個念頭是不好的念頭,可能造成障礙。我就一心一意,什麼都不想,只要到極樂世界,什麼品位都可以,你就得大自在了。又何況到極樂世界,你的品位從下到上天天提升。極樂世界確實有四土叁輩九品,但是在極樂世界你看不到叁輩九品。爲什麼?它都平等,這是極樂世界專有,其他諸佛世界全沒有。平等,第一個身相平等。身,紫磨真金色身,金剛不壞身;相,身有八萬四千相,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。人間天上找不到,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。
生到,生的時候是在蓮花。我們這個地方只要發心念佛,我真信、真願,極樂世界就一朵蓮花,花苞就出現了。這花苞上有你的名字,將來往生,佛就拿這朵花來接引你。你念佛的功德愈大、念得愈勤,花就愈大,花的大小是你自己功德成就的。我們要真知道這樁事情,我相信你一定天天念阿彌陀佛,爲什麼?花愈念愈大。這是什麼?這是你帶得去的,你念這個世界,不管念什麼,你走了之後一樣都帶不去,你念它幹什麼?白念了。念阿彌陀佛是真念,還帶得走的,這個可得記住。用真誠心,那個蓮花光色愈來愈好,愈來愈大。修淨土的人要把這個當作我一生第一樁大事,我要真幹,別的是小事,統統可以放下。這個五句話是定心丸。我們初學的人未能破相,這凡夫,但能依相專至,這個法門指方立相,它不教你修空觀,指定方向,西方是指方向。立相是什麼?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。這不是離相,離相很難,初學沒有功夫的人,離相等于落空,摸不到邊際。所以這個有相。只要專念,沒有一個不往生,不須疑也,不要懷疑。
「現世行人」,這是講我們現在現前修淨土的人,實實在在應該「谛信此說」,谛是真實,真實相信這個說法。「不必先求離相」,這是一樁不容易的事情,我們不必求離相。「但當老實持名,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」,只要真信、真願、老實念佛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「此實爲衆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針也」,用這個指針指示你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