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增高品位,我搞這個,這個帶得去的。世間名聞利養一樣都帶不走,不要在這上操心,在這上操心錯了。
上品中生的,生到極樂世界,蓮花經過一宿,就是一夜,就開了。上品上生的到那個地方就開了,當時就開了,上品中生經一夜,一宿。在那裏,經一小劫才能得無生法忍。上品上生的確高,修行的時間不長,發菩提心修行七天。菩提心,真信、真願,完全用的真誠心。我們要明了,不是說我念佛修行我用真誠心,我待人接物就不用真誠心,那就錯了。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全用真誠心,這是菩提心真發了,沒有一絲毫虛假,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,這個人打一個佛七就能往生。像宋朝瑩珂法師,他念叁天叁夜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,佛告訴他還有十年壽命,他十年壽命不要了,阿彌陀佛就接他走了。這是我們的榜樣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,你就做出來了,不能有絲毫夾雜。身心統統交給阿彌陀佛,現在人講付托給阿彌陀佛,由阿彌陀佛做主,自己什麼都不要理會。這佛在經上講的,阿彌陀佛自己說的,決定不是假的。上品中生,我們常常聽經,意思聽懂了,不必讀誦這些經典,一句名號念到底。如果是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,從中生提升到上生,這都是上品。
我們繼續看下面文,「前上品見佛聞法,則得無生。今中品經一小劫得無生也。第叁,上品下生。此人亦信因果,不謗大乘。彼國華中一日一夜乃開。複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,住歡喜地」。這是上品下生的,這都屬于上輩,上中下叁輩上輩。上品下生,這個人信因果,不謗大乘,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一樣,生到極樂世界一天一夜蓮花才開。上面這個一宿就是一個晚上,上品中生,蓮花經一個晚上就花開。上品下生的是一天一夜花才開,叁小劫得百法明門,住歡喜地,歡喜地是初地。「今下品得初地無生,故知前上品是七地無生」,這個無生是無生法忍,《觀經》上佛說的。
「又《彌陀疏鈔》」,蓮池大師講的,「更謂上上品往生中,最上者可至八地」。「《鈔》雲」,《疏》跟《鈔》都是蓮池大師作的,《鈔》雲,「則上上品中,從一地以至八地,已容多品,余可知矣」,由這個地方可以證知,往生的人,他所得到的智慧勇猛,神通無礙,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。而這種智慧神通是自性裏頭本有的,不是從外來的,只是看你把障礙除掉多少。障礙除多少,跟你的信心、願心深度有一定的關系,障礙除得多,信願的深度就增長;障礙除得少,信心的深度就淺,所以淺深也有很多等級。後面這一句是念老的話,「可見上輩往生,見佛聞法,即悟無生,可登八地」。八地就不得了,同佛知見。八地菩薩能見到阿賴耶,八地菩薩能見到常寂光,雖然沒有契入,見到了,在宗門裏面講了了見性,清清楚楚的明心見性。初見性的人,那個明明了了好像在煙霧當中看風景一樣,有一層煙霧;真看到了,但是有煙霧,這個煙霧實際上就是無始無明的習氣。
我們看下面這一節經文,「舉德以勸」,這分兩段,第一段「舉德」。
【是故阿難。其有衆生欲于今世見阿彌陀佛者。】
有這個心的人很多,我們都想見,誰不想見阿彌陀佛!能見得到嗎?能,至誠就能感通。我們看念老的注解,『欲于今世見阿彌陀佛』,「此指現在以及當來一切衆生」。現在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,當來包括我們這些人,以及釋迦牟尼佛的教法,末法還有九千年,也就是包括九千年以後的這些衆生。「欲于當世」,在我們有生之年,「親自眼見阿彌陀佛」。念老也集不少的經文,讓我們明了這樁事情。「《觀經》謂上品上生者,阿彌陀如來,與觀世音、大勢至,無數化佛」,數量之多,不可思議,「百千比丘聲聞大衆,無量諸天,七寶宮殿。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,與大勢至菩薩,至行者前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,照行者身。與諸菩薩,授手迎接。觀世音、大勢至,與無數菩薩,贊歎行者,勸進其心。行者見已,歡喜踴躍。自見其身乘金剛臺,隨從佛後。如彈指頃,往生彼國」。
這段經文是說明上品上生的人,這個是現前見佛。臨命終時他還沒斷氣,他還很清楚,看到這些景觀。所以這是屬于今世現前見佛。上品上生的人這樣殊勝,一點都不迷惑、都不顛倒,臨終的時候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還會把所見到這個境界告訴大家。那我們就曉得,東晉廬山慧遠大師,臨終見佛來接引,就跟這個講的一模一樣,我們就知道遠公大師上品上生。可是大師告訴我們,這樣的境界,他在過去曾經見過叁次。在什麼時候見到的?念佛止靜的時候,念佛大家坐下來,止靜的時候見到的。從來沒有給人說過,往生的時候才告訴大家,這第四次了,佛來接引我,我要走了,跟大家告辭。跟大家宣布,往生他看到的境界,就跟這說的一樣。而且還告訴大家,蓮社裏面早往生的,比他早往生的這些同參道友,有出家、在家的,都在阿彌陀佛的身旁,一起來接他往生,他把一個一個名字都說出來。這不是假的,我們要相信,谛信不疑。真正建立信心,功德無量無邊。
我們再看《觀經》上說的上品中生,「命欲終時」,欲終,還沒終,那口氣還沒斷,「阿彌陀佛,與觀世音、大勢至,無量大衆眷屬圍繞」。西方極樂世界建立到現在十劫了,這十劫當中,往生的人不計其數,裏面有沒有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、兄弟、姐妹、老師、同學,這些有緣人?給諸位說,肯定很多。他們比我們用功,早往生了,我們也學這個法門,功夫比不上他們;也就是說,我們對于這個世間的情執沒有完全放下,受這些累贅,一直到今天,又遇到這個法門。一定要提高警覺,高度的警覺,把這些包袱、把這些累贅統統放下,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這一生就有指望。
往生淨土,需不需要要求這些品位?不必要。學蕅益大師,有人問他老人家,將來你往生,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足了?蕅益大師說,我能夠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。說明什麼?對這些品位也不計較。爲什麼?不是真的。極樂世界那也是過度,到那邊成佛,成佛之後極樂世界就沒有了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經上沒有說極樂世界除外,沒講這個;沒有講這個,當然極樂世界也包括在其中。
這個我們現在搞清楚了,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現在住的這個地球,是什麼原因變現的?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是這個東西變現的,統統具足。佛告訴我們,這叁大類的煩惱,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。我們能把見思煩惱斷掉,六道就沒有了,六道沒有了就好像作夢一樣醒過來,六道不見了,醒過來是什麼境界?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四聖法界。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,是淨土,六道是穢土,穢土不見了,淨土現前。如果再能夠把分別放下,起心動念放下,四聖法界就沒有了。還是一場夢,夢醒了,那是什麼境界?就是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也叫一真法界,爲什麼叫一真?十法界裏面全是生滅相續的現象,也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,一秒鍾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,十法界全是這樣,所以它不是真的。完全像我們看電影,銀幕上是一個一個攪和在一起,讓我們看到這個東西。如果只有一張底片,這一張底片的速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,我們有感覺,好像在這銀幕上,一個閃光立刻就沒有。知道,有一個閃光,有沒有看見什麼東西?沒看清楚,會是這個現象。如果說一千六百兆分之一在你面前閃光,你感覺都沒有,它太快了,你還沒有感覺到已經過去了。所以這叫什麼?生滅的現象,生滅現象全是假的。
那實報土,實報土沒有生滅現象,所以人是無量壽,壽命很長,永遠年輕,他不老,他是化身,沒有生老病死。那一邊的現象,它不是波動現象,它是定的,它沒有波動。沒有波動,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常住的,樹永遠是綠的,你看就是這個樣子,看幾十年、幾千年、幾萬年也是這個樣子,沒變。人也沒變,永遠是年輕,無量壽命他年輕,爲什麼?他不用阿賴耶。所有現象,阿賴耶在變,這個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動是阿賴耶。到極樂世界之後,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,轉識成智,所以那個境界跟阿賴耶沒關系,脫離了。所以那個世界沒有波動現象,沒有波動現象就是自性現出來的,心現,沒有識變。十法界莊嚴,它裏頭有阿賴耶識,阿賴耶在起變化;一真法界裏頭沒有阿賴耶,所以它沒有變化。這個境界出現了,這叫一真法界。可是一真法界怎麼來的?無始無明習氣變現的。無始無明習氣不礙事,造成什麼障礙?就造成回到自性的障礙,除這個之外它什麼障礙也沒有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它的作用跟常寂光裏面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只是他回不到常寂光;他對于常寂光很清楚,就是回不去,必須無明習氣斷盡,他就回到寂光土。
無始無明習氣斷盡,就是妙覺如來,他不是菩薩,他是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個時候實報土沒有了。所以實報土你看有生有滅,沒有改變。它不見了,現前的是什麼?現前的是常寂光,常寂光不生不滅。進入常寂光,叁種現象自然消失,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起心動念的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。身體,身體就是跟常寂光融合成一體;心,心也融成一體,全是光明。在哪裏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在我們這統統在,你就是見不到。爲什麼?它沒有現象,你見不到,你能夠見到的是有現象的。有現象的是從阿賴耶變現的,沒有現象的不是從阿賴耶變的。所以我們凡夫,六根的能力只能緣阿賴耶,非阿賴耶的你決定緣不到。非阿賴耶的是自性,緣不到自性;緣到自性,這究竟圓滿的佛果。
這個事情,我們在初學佛的叁、四十年前都搞不清楚,對這個經、注解,怎麼去研究它都還是一片模糊,搞不清楚。所以我們感謝佛菩薩,能把壽命延長。延長什麼好處?把這個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這個東西搞清楚、搞明白,深信才出現。真信,真求往生,這個念頭堅定,不可能再改變,什麼力量都改變不了,我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對于世間、出世間愈來愈清楚、愈來愈明白,這是無量的歡喜,法喜充滿從這來的,常生歡喜心也是從這來的,真的歡喜。這真是難事,這個東西,所謂是宇宙的奧秘。
把極樂世界也搞清楚了,極樂世界的殊勝、特別,雖有四土,它四土融在一起,在極樂世界分不開,在其他的世界清清楚楚。極樂世界是什麼?好像四杯水融在一起,調和在一起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生凡聖同居土也等于生方便土、生實報土、生寂光土。除常寂光之外,下面這個叁土你簡直沒有辦法分別。常寂光也是圓融在一起,我們不容易覺察它。這個叁土融合在一起,一點分別都沒有。所以蕅益大師才示現教導我們,只求往生,只需念佛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處事待人接物皆從真實心中作,往生品位自然高,操這個心幹什麼?操這個心就是妄想、就是雜念、就是障礙,這個念頭也要放棄。就是真信、真願,我真正念佛求生淨土,其他的什麼都不放在心上。遇到有緣,對衆生有大利益,我們幹,不是不幹,幹了怎麼樣?不放在心上,還是一向專念。如果做了放在心上,那就不是一向,那就成障礙了。再好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,做了等于沒有做,想都不去想它,這才符合經上所講的一向專念。
上中品往生的現相也是無比殊勝莊嚴,上品中生,西方叁聖,無量大衆眷屬圍繞,來迎接,「持紫金臺」,上生金剛臺,中生紫金臺。菩薩贊歎往生的人,「汝行大乘,解第一義。是故我今來迎接汝」,佛跟大衆來迎接他。「與千化佛一時授手」,你看佛來接引,多少佛一起來?千佛,統統是化身佛,每一個佛都伸出手來接引他。「行者自見坐紫金臺」,他自己看到,「合掌叉手,贊歎諸佛。如一念頃,即生彼國七寶池中」,速度快,立刻就往生了。十萬億佛國土,才動念頭人已經到了,這是神通自在,這就得阿彌陀佛的加持。
我們看下面這一段,「又上品下生者,行者命欲終時,阿彌陀佛,及觀世音、大勢至,與諸菩薩」。前面上品中生千佛,上品上生無數化佛,中生千佛,下生五百佛。「與諸菩薩,持金蓮華,化作五百佛,來迎此人。五百化佛,一時授手。贊言:法子!汝今清淨,發無上道心,我來迎汝。見此事時」,這個往生的人見到了,「即自見身坐金蓮華」。坐在蓮花裏面,蓮花就合起來了,「隨世尊後」,這個世尊是阿彌陀佛,跟在阿彌陀佛後面,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」。這是上品下生。
在這個地方經文很清楚,這裏面差別的,蓮花不一樣,上上品往生金剛臺,上中品往生紫金臺,上下品往生金蓮花,這是不一樣的地方。來接引的佛,阿彌陀佛跟無數化佛,這是上上品往生;上中品往生千佛,跟著佛來接引;上品下生,五百尊佛。這些現象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功德成就,也是修行人自己信願行功德成就之感,佛有應,感應道交,現的這個現象。在叁經裏面,《觀經》講得最清楚。
我們往生,善導大師說得非常好,叁輩九品皆爲凡夫,不是爲聖人;換句話說,九品往生我們自己都可以爭取。蕅益大師教給我們的方法,教給我們這個意念,我們求生極樂世界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滿足了。他是不是下下品?下下品就是上上品。爲什麼?他心清淨、心平等,他沒有好勝,要爭品位的念頭,這才是真正上上品。我還想有爭位置,你那個爭的念頭還沒斷,你爭不到。不爭就上去了,一爭就下來了,這是一個平常的道理,所以用不著競爭。佛對于修定還特別贊歎無诤叁昧,這個品位是最高。
所以上上即是下下,下下即是上上。我們今天看到念佛的老太婆,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,什麼都不知道,我看那種人都是上上品往生。上一次開利法師告訴我,實際禅寺有叁、四個,我說那是寶,有這種寶在這個地方,那個地方不遭災難。那是什麼?那是真修行人,那是大成就人,不是普通人,你不要小看他。看他癡癡呆呆的什麼都不懂,上上乘人,對他要尊敬、要贊歎,要向他學習。他心裏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,就是一句佛號,我們比不上他,自己一定要知道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