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四五集) 2012/5/17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45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七百五十五頁,最後一行第二句看起:
「《觀經》與本經,同謂行者于命終前,見佛來迎,是即今世見阿彌陀佛也」。這是說到現前見佛,一般幾乎都是在這個時候,舍報之前見到佛來接引,這是決定往生,這最可靠的。如果說是人在臨終之後,來探探他什麼地方有溫度,頭頂,往生是從頭頂走的,但是天道也是從頭頂走的,不一定是往生。臨終得到同學給他助念,到最後的時候頭頂還有熱、還有溫度,許多人都以爲這是往生到極樂世界,其實不然。真正可靠的就是《觀經》上講的這個現象,這是真可靠。他的神智清楚,講得很明白,見到佛、見到菩薩、見到大衆。見到很多佛,這決定是上輩往生;中輩,這見菩薩,就沒有見到有佛,見到阿彌陀佛,沒有見到很多佛。這些事情,往生的人都會在這個時候說出來,這是真可靠。一般往生助念決定是有好處,可以幫助他消災、幫助他滅罪,縱然生在惡道,惡道裏受苦比別的衆生就要少,這種情形很多。
下面這個第二段是「勸勉」,先說「勝因」,殊勝的因地。這分兩個小段,第一個是「發心專念」,「積善回向」,這一小段裏面。我們看經文:
【應發無上菩提之心。複當專念極樂國土。】
發心跟專念都有了,我們看注解。「于此五濁惡世,無佛之世,能見彼佛,實是希有。全憑彌陀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,不思議力」。說明爲什麼你在臨終時候見佛,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臨終見佛是無比的稀有難得。一個是佛的願力,另外一個是我們信願所感的,我們真信真願,跟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,這個現象就會現前。來迎接的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化身跟真身沒有兩樣。我們知道,每天每一個時刻,十方無量無邊刹土都有人到極樂世界去往生,所以極樂世界進出的人非常非常之多,有初來的,有離開的。離開,一個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成佛了,成佛就離開。另外一個是到極樂世界去參學的,不是往生,去參學的,十方世界聲聞、菩薩很多很多,也就是到極樂世界去住一段時間,不是長住。這些都是菩薩,具足智慧神通,見阿彌陀佛這是提升自己,他還會回到他自己地方去。所以進出人數之多,我們無法計算。
阿彌陀佛的願力弘大,每一個往生的人,臨終的時候都見到佛來接引。世出世間聖人都教給我們,平常要修福,修善積德,不要享福,把福報留著,留著最後來享受,什麼時候享受?就是臨終。臨終享的什麼福?就是佛來接引。你臨終的時候沒有病苦,神識很清楚、很明白,一點都不糊塗,佛來接引你,大福報!念佛的人,最怕的是臨終有老人癡呆症,那就很麻煩。如果修得好,還是一樣佛來接引,但你說不出來。你能夠見到,清清楚楚說出來告訴大家,這是福報,在臨終時候大福報。這個福報重要,讓大家知道你到哪裏去,而且激發大家念佛求生淨土的心,這就是化他。你看自行,走的時候又度一批人,這個功德大,就是做出最好的榜樣給大家看。日常生活當中是得過且過,過得去就很好,粗茶淡飯最健康的飲食,居住小地方,生活一切都簡單,爲什麼?沒有留戀。如果生活很奢侈、很豪華,舍不得離開,覺得人間不錯,那對于我們的信心、願心就産生障礙,甚至于臨終不能往生,這個傷害真大!我們讀這個注解,一定會生感恩的心,感恩念老在注解裏頭提醒我們,感恩阿彌陀佛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,不思議力。
「複因行者發菩提心」,就又因爲修行的人發菩提心,「一向專念,廣積功德,發願回向,求生彼國。與佛願相應,故能見佛」。這幾句話說得很好,臨終爲什麼你會見佛。還有一種人,臨終往生也見佛,但是他那時候體力非常衰弱,想說說不出來。這就是福報不夠,平日修的福大概都享盡了,才會有這種情形。所以一切要觀察日常生活修行的功夫,要從這裏觀察,我們就知道這個人他會不會往生,他的信堅固、願堅固就決定得生。「由見佛故,即得往生,永無退轉,必證無上菩提」,臨終有這樣的瑞相,肯定這個人往生不退成佛。「段末複示,應發無上菩提之心,複當專念極樂國土,蓋此乃往生之主因」。所以,不厭其煩一再囑咐。下面這一科:
【積集善根。應持回向。】
注解裏頭說,加之以『積集善根,應持回向』。「以是勝因,必得妙果」。善根,世間是叁善根,一定要知道,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于世出世間一切法,深深知道一切法都是幻妄,不是真實。不貪、不癡就增長我們的善根,再加上精進不懈,精進是出世善根,出世只有一個善根,聲聞、菩薩精進不退。這就是四種善根,常常放在心中,這一生當中永遠離開六道輪回、離開十法界。下一次再來是菩薩的身分,到這個地方來示現的,來幫助衆生的,是願力來的,乘願再來,不是業力。希望我們一生向這個方向去努力。底下一段講「妙果」。
【由此見佛。生彼國中。得不退轉。乃至無上菩提。】
我們看注解,注解的第二行,第一行是重複經文。「本解崇尚他佛」,黃念老的集注,處處都是崇尚阿彌陀佛,「或疑」,就是或者有人懷疑,「有昧心宗」。心宗是禅宗,也就是自性,好像跟自性不相應,自性裏頭無佛無衆生。「茲引叁論,以爲佐證」,後面有叁段,祖師大德對這個問題的解釋。第一,「靈峰大師《要解》雲」,蕅益大師的《彌陀經要解》。大師假設個問答,「問:佛既心作心是,何不竟言自佛,而必以他佛爲勝,何也」。我們看蕅益大師下面的開示,這自問自答,說「此之法門,全在了他即自」,這一句話就解掉了。淨宗法門確確實實是教我們認識,阿彌陀佛就是自己,怎麼會違背心宗?說違背心宗,他對于這個法門了解不夠透徹,還有自、還有他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知道,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。極樂世界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,阿彌陀佛也是自性變成出來的,乃至于遍法界虛空界一一法都不離自性,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。芸芸衆生、螞蟻、小蟲都是自性變的,樹木花草也是自性變的,山河大地,乃至于虛空全是自性變的。賢首國師的《妄盡還源觀》講得多清楚、講得多明白,這個我們要知道,知道之後菩提心才生得起來。
菩提心是什麼?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,跟我是什麼關系?同一個體。真正明白,真正體會到,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清淨平等覺必定現前,清淨平等覺就是大菩提心。清淨心不染,我們常講的,沒有控製的念頭,沒有占有的念頭,沒有支配的念頭,什麼念頭都不會有,這清淨。平等,沒有高下之分,上對諸佛如來,下對餓鬼、畜生,平等的,沒有分別,這是真正菩提心。爲什麼沒有分別?全是自己。形相不同就好比一個人身,人身外面,眼耳鼻舌不一樣,都是自己,對內五髒六腑,每個器官也不一樣,但都是一體,一個也不能少,也不必要更多,叫恰到好處。大師這句話說得真好,了他即自,這四個字我們要常常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提醒自己,自他不二,自他是一。
「若諱言他佛,則是他見未忘」,這個見是邪見,錯誤的看法。這就執著有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不是自己,自己不是阿彌陀佛,這個觀念錯了。阿彌陀佛就是自己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我現在要到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是我自性變的,阿彌陀佛是我自性變的,我現在想到極樂世界,想見阿彌陀佛,還有什麼障礙?沒有!障礙在自己,他見未忘這是障礙。「若偏重自佛,卻成我見顛倒」,這真成了問題。一定要自他不二,日常生活當中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。言他即是自,言自即是他,不僅是對佛,人與人之間、人與天地萬物之間都要作如是觀,這是正知正見,佛看一切衆生都是佛。
「又悉檀四益,後叁益事不孤起。傥不從世界深發慶信,則欣厭二益,尚不能生,何況悟入理佛」。這把四悉檀四益都說出來了。悉檀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遍施,檀是布施,悉是普遍、是圓滿,不是有特定對象,統統都布施,這四種利益。悉檀第一個就是「世界悉檀」。你看,傥不從世界深發慶信,歡喜,要從世界深發慶喜。我們講慶,很幸運,真正相信,相信什麼?相信世界跟我是一體,相信遍法界虛空界是自性變現的、是一體變現的。相有差別,體是一個,就像我們剛才比喻,我們身體的相,外面眼耳鼻舌五官,裏面五髒六腑,各個差別不同,一體,不二。所以它互相和睦相處,它不會起沖突的。沖突怎麼發生的?沖突,迷失了自性,不知道事實真相,才會發生沖突。事實真相了解,哪裏會有沖突!所以今天社會沖突太多,聯合國發起召開世界和平會議,找這些專家學者大家一起來研究,討論一個主題,「消弭沖突,促進社會安定和平」,主題。這個主題討論了四十多年,世界的沖突頻率年年上升,每一次比每一次嚴重,不能解決問題。
我們清楚,爲什麼不能?不知道世界是一體。知道世界是一體,怎麼會發生沖突!我們眼耳鼻舌身、五髒六腑從來沒有發生過沖突。科學家告訴我們,普通一個人的身體大概有五十兆的細胞,這五十兆的細胞沒聽說哪個跟哪個發生沖突。縱然沖突也沒有報複,我相信有許多同學有這麼個現象,我也發生過幾次,不小心,牙齒咬到舌頭,舌頭咬破了,流血了。舌頭也沒提出反抗,也沒有要報複牙齒,爲什麼?一體。所以,我們能想到湯恩比博士說,大乘佛法能化解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大乘佛法跟我們講一體。孔孟學說能化解問題,孔孟學說說我們是一家人,要相親相愛;大乘說得更貼切,不但是一家,是一體。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無緣是沒有條件的,這個愛是沒有條件的,爲什麼?同體還有什麼條件!所以一定要從世界悉檀,要從這個地方發慶信。
則欣厭二益,欣是歡喜,對誰說的?對極樂世界。厭是對娑婆世界,對娑婆世界要希望離開,極樂世界我們希望移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