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四六集) 2012/5/18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4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七百五十八頁第五行,看第叁,這看起:
「《彌陀疏鈔》雲:著事而迷理,類童蒙讀古聖之書。昏穉未開,僅能讀文,了不解義。所謂終日念佛,不知佛念者也」。昨天我們學到此地,今天接著往下面看,這都是《疏鈔》裏頭的原文。「執理而遺事,比貧士獲豪家之券,自雲巨富,不知數他人寶,于己何涉」。這些比喻都不難懂。著事迷理有障礙,執理而遺事也有障礙,所以理事都要能夠通達,不但修學佛法沒障礙,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也不會有障礙,理事要圓融。事雖然是假的,不能說它沒有,它有。就好比作夢,作夢,有沒有這個事?有,真有這個事,醒過來還記得夢中境界。世間事跟夢中事很相似,雖有其事,不要執著,就不妨礙。理是空的,空不能說它無。爲什麼?它能現萬法,雖然一無所有,它能夠現一切法,所以空不等于無,空等于有,空有是一體,空有不二,這才能圓融。圓融,障礙就沒有了,所以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這個學佛才真正得受用,得大自在。執著理,把真正修行疏忽了,信願持名疏忽了,不能往生。這就好比貧士獲豪家之券,窮人拿到豪富之家像財物清單這一類的,現在銀行每個月寄給你這些帳單,你拿到了。拿到,不是自己的錢,別人的。自雲巨富,自以爲是自己的,不知數他人寶,看到別人帳單上有,與自己毫不相關,就類似這種情形。
「所謂雖知即佛即心」,這個道理學佛人都懂,也都會說,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都會講。但是我們這個身還是凡夫身,還是造的一身罪業,居住在地球上,災難這麼多,不是淨土。是故就理來講,「則無可念」。理上說,自性裏頭沒有佛,自性裏頭什麼都沒有,你念什麼?無可念。但是不念不行。所以就事上來講,「則無可念中,吾固念之」,我要執著,我一定要念,這什麼?事!理上雖無可念,事上我拼命去念。「以念即無念」,這個道理要懂,知道這個道理,我雖然念,我不執著這個念。念不念?真念。念念與無念相應,念即無念,無念即念,「故理事雙修,即本智而求佛智。夫然後謂之大智也」。
我們現在在迷,如何把這個迷再恢複到覺悟,那就用念佛的方法。這個方法,阿彌陀佛教給我們的,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,十方一切諸佛教給我們的,決定沒有錯誤。聲聲佛號,聲聲自性,用這個辦法把自性念出來。明白這個道理,在日常生活當中也要跟念佛一樣,理事雙融,理事不二。理,萬法皆空,《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個理決定要相信,決定是真的。可是我們現在迷了,迷了時候,從自性裏變現這些現象,就同作夢一樣。我們現在是在夢中,比別人強一點,別人在夢中不知道作夢,我們知道在作夢。知道在作夢,就曉得夢中都是虛妄的,應該如何應對?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是諸佛與法身大士他們應對的方法。我們把它學過來,這一切法可以受用,不能占有,占有就苦了,不能占有。
災難來了,有很多人要預備怎麼樣來應付,儲存糧食,儲存這個東西。我們覺得有沒有這個必要?人家這麼做,我們看了,很好;那個人根本不做,也很好。大難來的時候,上天還要留你,到時候必定會照顧你。就像虛雲老和尚拜山、朝山,叁步一拜,路上生了重病,那個病沒有人照顧,會死人的。文殊菩薩就變一個乞丐,化一個乞丐來照顧他,照顧十幾天,把他的病照顧好,他繼續再去朝山。虛雲和尚沒有預料到,不知道這個事情。對于這些事情,我們有堅定的信心,我們遇到那一天,走投無路的時候,肯定有人來照顧你。那個照顧你的人,不是阿彌陀佛,就是觀音菩薩,肯定他會來!我們起心動念,他就知道了,起的心正,這就有感應。
所以怎樣才合情、合理、合法?隨緣。如果有人幫助你,准備這些東西,很好,可以接受。沒有人?沒有人就不必了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到時候自自然然,沒得吃,有人找東西給你吃。虛老和尚沿門托缽,這個時候病倒了,附近周圍都沒有村莊、沒有人家,怎麼辦?文殊菩薩變一個乞丐,他去化緣來供養你、來照顧你;病了,需要醫藥,他到山上去采藥。學佛的人連這個信心都沒有,那就不會有感應了。堅定不移的信心,相信這些事情都是真的,諸佛菩薩時時刻刻跟我們在一起,只是他沒有現相,我們沒有覺察到他,他真的在我們身邊。爲什麼?他是法性身,法性身遍一切處、遍一切時。法性身沒有現象,我們常講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念頭的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。雖然在我們身邊,我們一絲毫都不能覺察。什麼人才能覺察他們存在,跟我們根本沒有分離?大乘經上說八地以上,八地以上知道。八地快成佛了,這是法身的大菩薩。
念佛確實是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。爲什麼說念而無念?我們把四相放下了。四相: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。這個四相不執著,不執著不就是無念嗎?不執著我(我相),誰念?這就是無念。可是我們聲聲南無阿彌陀佛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那就是念。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,念即無念,無念即念,這個念佛的功夫就深,這樣的心是真心,用真心念佛,不是分別心,不是執著心,也沒有起心動念。凡夫的心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所以他念即是念,無念即是無念,他的念斷斷續續,念力不深。
理事雙修,即本智而求佛智。本智是心,佛智是事;本智是理、是性、是自性,佛智是事相。這個人修行,煩惱習氣斷了,成佛了,這是事。約事,我們所說的就事而論,則無可念中,我們念念相續,真念。這才叫做大智,真實智慧,不偏有,也不偏空;不執著相,也不執著性,一切法都不執著。假的不執著,真的也不執著。執著真的,錯了,真就變成假了。
「又《疏》雲:然著事而念能相繼,不虛入品之功」。這就是你有執著,你執著事,你也不明白什麼叫理,教你這麼念,你就這樣念,念到最後你真往生了。這就是不虛入品之功,這個品是叁輩九品,九品裏頭上上品都能夠得到,這不可思議。念到心裏頭沒有妄念、沒有妄想,往生品位就高了。心裏頭只有一個佛念,除一個佛念之外,任何念頭都沒有,這個人決定是上輩往生。理通不通?通了,到那個時候就通了,現在他不通,往生那個時候他全通了。「執理而心實未明,反受落空之禍」,執著理,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我就不需要念了。不念怎麼樣?不念將來隨業受報,肯定到叁途去了,這就是落空之禍。理明了當然好,理不明了也沒有關系,只要你肯念,只要你真信真願,你決定得生。
「《鈔》曰:假使騁馳狂慧,耽著頑虛。于自本心,曾未開悟,而輕談淨土,蔑視往生,爲害非細」。這蓮池大師說的,《疏》是他老人家作的,《鈔》也是老人家作的。疏是解釋經的,就是經的注解,注得太深了,人家看不懂,再做個淺顯的注解,注解那個注解,叫鈔,注解這個注疏,這叫鈔。《疏》、《鈔》都是老人自己作的。《疏鈔》如果還看不懂的話,還有個《演義》,《疏鈔演義》。《演義》是他弟子作的,他的學生作的,作得不錯,當年在世聽蓮池大師親自講《疏鈔》,等于說他的筆記。這些都留下來了,《蓮池大師全集》裏頭統統有。這是假設一個人心住在狂慧上,自以爲聰明,自以爲通達,執著理,理是萬法皆空,把事上修行全部都廢除了,這種人叫狂慧。耽著在頑虛,頑虛,認爲什麼都是空的,空的真實義他並沒有了解,把空認爲是無,這叫頑空。
佛家講空,難懂,爲什麼?空裏頭它有。有爲什麼說空?因爲它沒有現相。你說自性,自性真有,自性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沒有這個東西就沒有現相。古人比喻,用金跟器做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把黃金比作自性,把器比作事相。我們用現在的東西來比,比這個比喻還好懂。現在電視非常普遍,家家都有,每個人都喜歡看電視。電視的屏幕就是空,它什麼都沒有,但是打開頻道,它什麼都有。什麼都有是真有嗎?不是真有,頻道關了,它什麼也沒有。但是屏幕在,屏幕真有,屏幕裏頭什麼都沒有,它能夠現所有的境界。早年我們住在美國,美國有一百多個頻道,這是科技最發達的國家,二十四小時不中斷。你把電視關閉,體就現前了,那叫本體,那叫無。無,它能夠現有,所以你不能說它沒有,它是空,不能說它無。無中生有,所生的有,有還是無,屏幕上痕迹都不著。我們用這個來比喻自性,把這個頻道比喻做能生萬法,像惠能大師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雖生的萬法,萬法是空的、虛妄的,不是真有。有不是真有,空不是真空,這才能把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所以電視頻道裏面的節目,你可以欣賞,你不能占有,你不能控製,你沒有辦法支配它,你只能夠順其自然。我們過日子,把這個東西學會了,就很快樂、就很幸福,非常快樂。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、沒有起心動念,就是沒有控製、沒有占有,多自在、多快樂!電視天天給我們說法,天天在給我們示現宇宙人生真相、諸法實相,沒人看懂。看電視真看懂了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他成佛了。憑什麼成佛的?看電視成佛的。電視就是《華嚴經》,不得了,你看都擺在眼前。迷,就在此地迷的,不是過去,也不是未來,當下這一念;這一念覺,就成佛了。所以佛法你說高深嗎?不高深。妄想分別執著薄一點的人很容易契入,妄想執著很濃、很厚,這就比較麻煩,他不能覺悟。
于自本心,曾未開悟,而輕談淨土。談淨土全是誤會,全是講錯了,瞧不起念佛往生的人,對念佛的人輕慢,爲害非細。害誰?害他自己,也影響別人。如果這個人有名氣,在社會上有地位,很多人相信他,那他這個頭就帶得不好,他說迷信,大家真的以爲迷信。所以做個帶頭人,心要真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