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誠,心要謹慎,因爲很多人學你,你有影響力,你不能把人帶錯了,這個關系很大。佛法究竟是什麼,沒搞清楚就說它是迷信,這一句話爲害非細。真正要下斷語來批判它,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不能夠輕易批評。我們要贊歎它,也要把它搞清楚,不搞清楚,這個贊歎也影響很大。它如果是假的,你要贊歎它,很多人聽到你的贊歎去學它,這個因果責任一定要承擔。
知道這些事情,你就曉得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有意無意不知道造多少業。這些業肯定是善的少、惡的多。爲什麼?佛告訴我們,我們善的心所只有十一個,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個,這就知道我們起心動念正念少、邪念多。那再看外面的誘惑,這是外在的影響,你所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接觸到的,不善誘惑的力量強,也就是十惡這個力量大,十善的力量很少,很不容易看到,這就是一切災難、疾病、痛苦的來源,不善業之所感。如果我們要希望離苦得樂,佛就是這麼個願望,佛的願望就是希望一切衆生離苦得樂,這是他的偉大處,值得人尊敬的地方,值得人敬仰的地方。他用什麼方法?做好樣子給人看,用智慧的言語來教導大衆,他用這個方法。講經說法,言教,身體力行是做榜樣給人看,他所做的榜樣就是他所說的,言行一致。真正做到了言教身行,他做到了,這是佛菩薩的標准。我們真的搞明白,聽佛的言教,我們身體就能夠做到。
下面這一句是古大德常說的,「所謂豁達空,撥因果,莽莽蕩蕩招殃禍」,古大德常說的。豁達空,對于佛經上講空的這個意思完全錯解了,認爲空就是什麼都沒有。撥因果,因果也是空的,不相信因果報應。看到世間人,造惡的人得福報;善因善果,他怎麼修善得的是殃禍?那個人造惡,他偏偏享福?不相信因果報應,其實他對于因果根本就不懂。佛經上講因果通叁世,叁世因果。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」,我這一生所受的,過去生中造的,過去生中修的福,這一生享福。「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,我來世是什麼果報?我這一生所幹的,就是來生的果報。這是因果的精義、精華,他疏忽了。
這一生享福報,過去生中善果;今生造的惡業,福報還沒享完,業報不會現前。如果福報享完了,不善的果報就現前了。如果過去生中那個福報很大,這一生都享不完,死的時候喪事還非常熱鬧,叫人看到的時候,這真是大富大貴,大德人家。其實死了之後地獄去了,他的福報享盡了。明白這個道理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,是真的,不是假的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真知道了,我們斷惡修善,我們要不要享福?不要。我們要把福報累積起來,做爲往生的資糧,什麼福都不享,日子平平淡淡過下去就很好。修善積德,認真幹,臨命終時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像經上講的上輩往生,那就是福報。不生病,很清楚,告訴家人佛來接引我了,我看到許多化佛跟佛一起來了,這是大福報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念佛往生,哪一種往生是真正往生?就是這樣的人,他自己說的,預知時至,果然是這一天走的。但是臨終的時候,很安詳的走了,沒說什麼話,你就可以斷定他,他不是上輩。上輩的人臨終的福報大,一定把佛來接引那個盛況告訴大家。他也很安詳的過去,但是沒有交代,這是什麼?中輩、下輩的,上輩是決定會講清楚。我們修善積德,求上輩往生。上輩往生,不但你自己品位很高,你這一說出來之後,多少人相信,信心增長了,那就是你度了多少人。自行化他,無量功德,我們要爭取這一點。這是我們可以爭取得到的,不是爭取不到,可以爭取得到的。
末後這一句念老的話,「讀者當叁複斯言」,前面蓮池大師《疏鈔》裏頭這些教誨,要多讀幾遍,常常記在心裏。「慎勿執理廢事」,最怕的就是這些自以爲聰明的人,「諱言他佛,輕視淨土,而自招殃禍」。執著理,不相信念佛這個事,念佛哪有那麼簡單?不相信往生的人到極樂世界得彌陀本願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我們看到這些人,聽到這些話,心裏面很清楚,他對于淨宗不認識。我自己早年初學佛的時候,犯的過失就像經上講的完全一樣。老師同學善言勸導,我們沒有在意,以爲自己所悟的是真的,以爲勸導我的這些人對于理沒有透徹,真是罪過!那像我這一類的人,很多,我們到真正明了的時候才知道忏悔。明了不是容易事情,我如果不是每天都在讀誦大乘經論,怎麼可能明白這一樁事情?所以我對于經裏面講的諸佛如來、這些菩薩摩诃薩都說這個法叫難信之法,我看到這一句,體會非常深刻,它真難信。所以我對于一些聽了之後就相信,我從內心裏頭佩服,你們的善根福德比我強,我不如你們。
我在經論上確確實實找到真憑實據,我才會相信,你看這麼樣一種人。這種人大概什麼?學科學、相信科學都有這種執著,沒有真憑實據叫我相信,那我不就變成迷信,聽你的了。我在年輕的時候這種性格很強,連章嘉大師都看到,這個老人對我使用的方法非常善巧。因爲年輕,以爲佛經上的道理深廣,是很好,值得學,哲學。佛經裏面講的修行方法,那個是生活規範。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,叁千年前的印度人,那是他們的這種生活規範,時代變了,怎麼可以過那種生活?尤其我們中國人,我們有我們的生活方式,所以戒律是沒有辦法接受的。我們學他的智慧,學他這些道理,不學他的生活方式。
我感謝章嘉大師,他老人家圓寂走了,他要不走,這個關我還是破不掉。他走了,我跟甘珠活佛在火化場,他的火化爐是單獨建立的,不跟人在一起的,單獨建的。甘珠點火,我在場。火化之後,甘珠活佛在那裏搭了一個大帳篷,守七天。我在他帳篷裏面住了叁天,叁天叁夜。老人對我非常好,很關懷、很照顧,像父母一樣,非常感恩。叁天叁夜,我在那裏想,他教了我些什麼?這一回想,第一個概念就是「戒律很重要」,爲什麼老給我講這一句話?每一次我去看他,我離開的時候,他都送我到門口,在門口就講這一句話,「戒律很重要」。所以這一句話我聽了幾十遍,我們一個星期見面一次,這個印象太深刻了。他不多羅嗦的,很輕、很慢,一個字一個字的講,這句話印象太深了。
我就想這一句話的意思,想了一、二個星期,想通了,這是成佛的方法,這不是世間法。世間的禮,在中國叁代,夏商周的禮就不一樣,它有修訂、有改變,適合于現前。像現在的法律,連國家的憲法隔幾年都要修訂一下,爲什麼?不適用了。這是成佛,這不是世間法,這個法要一修訂的話,就不能成佛了。我就想通了這一點,那這個就很嚴肅了,這戒律就非學不可,不學就不能成就。這個道理想通了的時候,我才真正想修、想學;道理要沒搞清楚,怎麼跟我講,表面上敷衍,不會做的,心裏上沒有印象,就表面敷衍。這些,章嘉大師看到、李老師看到,李老師勸我修淨土,章嘉大師勸我戒律重要。所以我這個根,在章嘉大師奠定的,他老人家不走,我怎麼會反省,我怎麼會那麼認真去想?所以我說他老人家走了,把我度了。得用這種方法才能度得了我,要不然他度不了我。知道紮根教育比什麼都重要,根紮在戒律上。
那學佛學了這麼多年了,十年前,十年到十五年的樣子,我們在世界各處行走,看得很多。戒律重要,我們也常講。淨宗學會成立是在美國,在舊金山,我寫了個緣起,緣起裏面對戒律這一方面,行門,我們定了五個科目。十善業道、六和敬,十善六和從這學起,叁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五個科目,我們必須要學的。十善、六和、叁學(戒定慧叁學)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五個科目,很簡單,人人都能夠記得住。重要的是真幹,從哪裏幹起?從十善幹起。這麼多年來沒有人去做,到底問題出在什麼地方?爲什麼古人都能做得到,我們現在人做不到?我就想這個問題。細心去想、去觀察就明白了,古人能夠做到的,是這個根從小就教好了。
看到古籍裏面所記載的,中國古人教學,母親懷孕的時候就開始,叫胎教。胎教在哪些家庭?就是大家。這個大家,就是在社會上做官的人家,一般做縣長以上的,做過父母官,這種就是世家,世世代代讀書人,世世代代都有做官。再就有學術,世代傳承學術的,像孔子、孟子。再就有工商業成就的,這是技術,詩詞歌賦,這都屬于技術,也能稱爲世家,所謂是大富大貴。這些人家非常重視家庭教育,家庭教育出了問題,他就家破人亡,要重視修善積德,對這個非常重視。所以小孩的教育很嚴格,從小,小孩一出生,父母是小孩的榜樣。所以《弟子規》現在人都不懂得了,以爲這是教小朋友的,怎麼個教法?不知道。《弟子規》是父母做出來給小孩看的,小孩看會了,他就完全學到了,絕不是教他念的。因爲小孩出生的時候,父母都還年輕,二、叁十歲,自己的父母都在,你怎麼樣對父母、對長輩、對兄弟,做出來,讓這個小嬰兒從出生到叁歲一千天紮根教育。父母不能做到,沒用處,你就教他念、教他要怎麼做法,他不服氣。他說爲什麼?他看到你沒有做到,你叫我做,你沒有做到,你騙我,不相信。所以那個一千天,做母親的人很辛苦,爲什麼?要把他照顧到,不善的東西不能讓他看見、不能讓他聽到、不能讓他接觸到,這個一千天他看的、聽的、接觸到的全是正面的、全是善的,沒有惡的。所以中國古諺語有一句話說「叁歲看八十」,叁歲這一千天培養出來的,一生不會改變,他就是大善人,這個根基紮得好!古時候這樣的根底,然後再出家學戒律,那還有什麼問題?輕而易舉,一看到戒律,本身一大半都做到了。
那回頭看看現在,根沒有了,這個根至少丟掉兩百年,佛法幾乎就滅掉了,爲什麼?根沒有了。我們現在認真努力來補這個根,補這個根不是念、不是背,是真正把它做到。這就是章嘉大師當年教給我,講到戒律,他說戒律受戒是形式,形式不重要。大師告訴我,「佛法重實質,不重形式」,這就是特別強調佛法要重視實行,不在乎外表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