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六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那個受戒儀式有沒有沒有關系。我跟他老人家叁年,只是他傳皈依給我,沒受戒。告訴我,戒律你能做到一條,這一條就受了。爲什麼?你不受,你怎麼會做到?你能做到兩條,你就受了兩條,世間人不承認你,佛菩薩承認。在這個世間受個戒,拿個戒牒,世間人承認你,佛菩薩未必承認你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重視,戒律搞清楚、搞明白,如何把這一條戒律做到。

  而且戒律是活潑的,不是呆板的,通情達理。如果你不懂得,你堅固的守著,有時候反而造罪業,你還不知道。譬如說不妄語戒,堅持不妄語。佛經裏頭有這個公案(故事),有一個獵人打獵,追一只兔子,走到叁岔口路上,兔子往哪裏跑,不知道。正好這裏有個修行人,不妄語,問他有沒有看到兔子?看到了。從哪裏走了的?指一條路,指錯了,他看到往那裏,他指他到那邊。這不就妄語了嗎?這是什麼?妄語救了兩個人,救了兔子的命,救了獵人這一次殺生沒有殺成,兩個都救了。這就是什麼?戒律有開緣,這個時候不叫破戒,叫開戒。所以你要懂得什麼時候這個戒要開,什麼時候戒不能開,要懂得開、遮、持、犯,你才能持戒。如果不懂的話,那你就做不到。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,要講清楚,要研究明白,什麼狀況之下怎樣做。最高的一個原則,要利益衆生,不能害衆生。

  經上有一段故事,好像是波斯匿王,有一天吃東西吃得不高興,下命令把這個廚子殺掉。夫人,就是皇後,那一天正好持八關齋戒,她爲了救這個廚師,八關齋戒全破掉了。對不對?對。廚子沒有什麼大問題,不該死,不能殺人,全破掉,騙國王。到第二天國王氣消了,很感歎,廚子不應該殺,殺了,你看現在吃東西,味道都不對了。夫人告訴他,廚子在。怎麼在?把這個故事一說出來,佩服得五體投地。這是一切都是爲了救度一切衆生,所以有開緣。

  經上還有一個故事,阿羅漢,阿羅漢要出門去弘法,跟著一些現在講企業家,古時候叫商主,做大生意買賣的人,跟著他們的船。這個船上五百商主,帶的金銀財寶很多。裏面有一個人起了惡念,想把這些同伴統統害死,財産獨吞。阿羅漢有他心通,知道了,這不能告訴他,告訴他,他頭一個殺你,殺人滅口。阿羅漢怎麼辦?這個時候只有唯一的一個辦法,就是把他殺掉,趁他沒有注意的時候把他殺掉。這不是破殺戒,這個是對的,救了他,也救了一船人,救了四百九十九個人的生命財産,保全了,讓這一個人不墮地獄。他雖然動念頭,他這個念頭沒有成功,他的罪就輕了,就不墮地獄了。所以你看看,統統都救了。那這個時候堅持不殺生,這不可以,那這些人全都造作罪業了。殺人的人要墮地獄,這些被殺的會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還有這些財物,討債還債,糾纏不清,多少世都搞不清。阿羅漢有智慧,這一個手段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。

  所以因果要看透,才知道怎樣去做。總之一個原則,幫助衆生離苦得樂,這是個最高指導原則;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這是一個總的目標、總的方向。能夠明了,能夠守得住,不至于有大過失。我們因爲這麼多年來看到,出家人不能守《沙彌律儀》沙彌戒,不要說別的,最低的,在家人不能守五戒。所以想到過去那一種教育、過去的社會,讓我們感到儒釋道叁個根的重要,這才提倡紮叁個根:儒家的根,《弟子規》;道家的根,《感應篇》;佛法的根,《十善業道》,特別強調。這十年來也有一些效果,這都是好事。但是能不能把我們的修行,這個持戒的修行恢複到過去那個樣子?不要說過去很久,回到過去六十年,那就不錯了。六十年前是二次大戰之後,七、八十歲的人就很清楚當時的環境,比現在好得太多;雖然說不行了,比現在好得太多。就算叁十幾年前,中國人講叁十年叫一世,你看世界的世,叁個十,叁十年叫一世,跟叁十年前比也差距很大。

  叁十年前我到香港來講經,香港還很純樸,一般講是花花世界,跟現在比那就很純樸。香港一般的樓,樓層,大概就是十五、六層,最高的一層五十層,那時候大概剛剛建好是一年,是新的樓層,五十層,那個窗戶是圓的,現在還在。風氣跟現在完全不相同,你買東西放心,貨真價實,還不會有欺騙你的。飲食真幹淨,小攤子上吃都很幹淨。現在都不敢吃東西了,看到這些東西都提心吊膽,變化太大了!所以有這麼多的災難,這些災難其來有自,不是偶然的。上輩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再看第二段,「中輩」。中輩也分兩段,「中輩因行」,第一個小段,「發心專念」。看經文:

  【其中輩者。雖不能行作沙門。大修功德。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一向專念。阿彌陀佛。】

  我們看注解,「《略論》雲:中輩生者」,有七種緣,有七個因緣。第一個因緣,「發無上菩提心」。第二,「一向專念無量壽佛」,這是《略論》裏頭說的,這個經裏頭是『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』。第叁,「多少修善,奉持齋戒」。第四個,「起立塔像」。第五,「飯食沙門」。第六,「懸缯燃燈,散華燒香」。第七,「以此回向,願生安樂。《會疏》同之」。第一個發菩提心,第二個一向專念,跟前面解釋相同,就不再說了。

  這裏頭,『中輩』是『不能行作沙門』。沙門,原本在印度是修行人的通稱,也不分哪個宗教,不管是哪個宗教,出家修行都稱沙門。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沙門變成中國出家修道的通稱。但是也有在家修行,真正能夠勤修戒定慧、息滅貪瞋癡,也稱沙門。「不能行作沙門」,『大修功德』,應當要發『無上菩提心』,這前面講得很多。無上菩提心,最重要的,我們記住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頭所說的,自己依教奉行,也以勸導一切衆生,真信、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,這個念頭就是無上菩提心。

  「一向專念」非常重要,放下萬緣,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。一個方向,西方極樂世界;一個目標,親近阿彌陀佛。這個心願要是真誠堅定,沒有一個不往生,確確實實像善導大師所說的「萬修萬人去」。上品上生的人發這個大心,修行七天就成就了。爲什麼這麼快?他用的是真心,他不是妄心。這個七天成就,我們想想瑩珂法師叁天成就。瑩珂法師,出家人,破戒的比丘,造作很重的罪業,如果不往生,他墮阿鼻地獄。這個示現也就是教給我們,不可輕慢那些造作罪業的人。爲什麼?他們真正一回頭,發心勇猛,可能位置比我們還高,所以不可以生輕慢心,應當要生恭敬心。忏悔改過,惡人就已經變成好人,甚至于比好人還好,中國諺語所謂的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,好人當中的好人。

  《略論》裏面七種緣,第叁種,多少修善,這隨緣。我們常說隨緣不攀緣,有這個機會,這個機會是好事。好事的標准是對衆生有利益的,這就是好事,不見得對自己有利益。對自己有利,對衆生沒有利益,這不算好事,決定是以對衆生利益擺在第一優先。奉持齋戒,齋是講日中一食,這才叫齋,不是指素食。中國人現在講齋,都是吃素的叫吃齋,這個錯誤的,素食是素食,持齋是持齋,兩回事情。佛陀在世的時候是托缽,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不是全素,給什麼吃什麼,沒有選擇的,沒有挑剔的。日中一食,過午不食,那叫齋。戒是五戒、十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,這些律儀戒都在其中。除了律儀戒之外,還有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,佛沒製這個戒,但是這是善法。譬如抽煙,佛戒裏頭沒有,所以有很多出家人抽煙,沒犯戒,戒裏頭沒有。其實他犯了,他犯了什麼戒?佛有一條叫攝善法戒,抽煙不善,樣子不好看,對自己身體有害,雖然沒有在條文裏頭,也應該要守。對自己身心健康有好處的,這個要持。另外一條,也是沒有文字的,饒益有情,對一切衆生有利益的事情,你遇到了,一定要做。對衆生有利益,這叫饒益有情。叁聚淨戒,這個戒律才圓滿。

  第四個,起立塔像。這也是緣分,自己有這個財力、有這個緣分。起立就是建造寺院道場,提供給出家、在家人修行。在家人建蓮社、建念佛堂、建居士林,這都是好事情,幫助成就這一些真正有修行者,給他們。第五,飯食沙門,這現在就是供養。古時候在印度,出家人是托缽,見到出家人托缽的時候,一定要隨分隨力供養一點。這都是往生的資糧。第六,懸缯燃燈,這是莊嚴道場。缯就是幢幡寶蓋,是這一類的東西。這一類東西,它懸挂的有一定的規矩,有一定的時候。佛法是師道,師道,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,一定要知道尊師重道。但是佛又很謙虛,不做任何宣傳,來學,你是自己自動來的、自願來的,我沒有請你來。這自願來的,那怎麼辦?就懸缯,這就有意思。所以寺院庵堂都有旗杆,不是挂國旗的,是挂這些東西。在過去這個習慣,講經教學懸幢,幢是圓形的,就像飛機場那個風筒一樣,是圓形的,挂在這個旗杆上,外面人一看,今天有講經,喜歡聽經的人自然來了。所以也要有個標志讓大家知道。如果旗杆上挂的是幡,幡是扁形的,挂的幡,今天有法會、有活動,想參加法會的就可以來。挂著這個,就是歡迎你來,是這個意思。寶蓋,一般是防止灰塵的,也是個莊嚴具,像傘一樣遮灰塵、遮太陽,是這種用途的。所以散花燒香都是供養道場、供養大衆的。第七個是以這些回向,前面所做的這些功德回向,願生淨土。佛法一切隨緣,不攀緣,爲什麼?教我們所修的是清淨平等覺。如果我們的心被外面這一切法所擾亂,心就不清淨,這就不如法。一定要在真誠清淨心中作,這就對了。

  下面一段,「修善願生」,這個地方也有,跟《略論》上差不多。

  【隨己修行。諸善功德。】

  「謂諸善功德中,隨己堪能,勉力以赴」。隨自己的力量盡心盡力,就是圓滿的供養。我們在《了凡四訓》裏面看到,一個年輕的女孩子,家境非常清寒,只有兩文錢。她經過這個寺廟,將兩文錢恭恭敬敬的供養叁寶,住持老和尚給她誦經回向、給她祝福。以後這個女孩子做了王妃,這有錢也有地位了,想到過去小時候在這個廟裏頭曾經結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