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六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三四六集)  2012/5/18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346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七百五十八页第五行,看第三,这看起:

  「《弥陀疏钞》云:着事而迷理,类童蒙读古圣之书。昏穉未开,仅能读文,了不解义。所谓终日念佛,不知佛念者也」。昨天我们学到此地,今天接着往下面看,这都是《疏钞》里头的原文。「执理而遗事,比贫士获豪家之券,自云巨富,不知数他人宝,于己何涉」。这些比喻都不难懂。着事迷理有障碍,执理而遗事也有障碍,所以理事都要能够通达,不但修学佛法没障碍,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也不会有障碍,理事要圆融。事虽然是假的,不能说它没有,它有。就好比作梦,作梦,有没有这个事?有,真有这个事,醒过来还记得梦中境界。世间事跟梦中事很相似,虽有其事,不要执著,就不妨碍。理是空的,空不能说它无。为什么?它能现万法,虽然一无所有,它能够现一切法,所以空不等于无,空等于有,空有是一体,空有不二,这才能圆融。圆融,障碍就没有了,所以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这个学佛才真正得受用,得大自在。执著理,把真正修行疏忽了,信愿持名疏忽了,不能往生。这就好比贫士获豪家之券,穷人拿到豪富之家像财物清单这一类的,现在银行每个月寄给你这些帐单,你拿到了。拿到,不是自己的钱,别人的。自云巨富,自以为是自己的,不知数他人宝,看到别人帐单上有,与自己毫不相关,就类似这种情形。

  「所谓虽知即佛即心」,这个道理学佛人都懂,也都会说,「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」,都会讲。但是我们这个身还是凡夫身,还是造的一身罪业,居住在地球上,灾难这么多,不是净土。是故就理来讲,「则无可念」。理上说,自性里头没有佛,自性里头什么都没有,你念什么?无可念。但是不念不行。所以就事上来讲,「则无可念中,吾固念之」,我要执著,我一定要念,这什么?事!理上虽无可念,事上我拼命去念。「以念即无念」,这个道理要懂,知道这个道理,我虽然念,我不执著这个念。念不念?真念。念念与无念相应,念即无念,无念即念,「故理事双修,即本智而求佛智。夫然后谓之大智也」。

  我们现在在迷,如何把这个迷再恢复到觉悟,那就用念佛的方法。这个方法,阿弥陀佛教给我们的,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,十方一切诸佛教给我们的,决定没有错误。声声佛号,声声自性,用这个办法把自性念出来。明白这个道理,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跟念佛一样,理事双融,理事不二。理,万法皆空,《般若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,这个理决定要相信,决定是真的。可是我们现在迷了,迷了时候,从自性里变现这些现象,就同作梦一样。我们现在是在梦中,比别人强一点,别人在梦中不知道作梦,我们知道在作梦。知道在作梦,就晓得梦中都是虚妄的,应该如何应对?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就是诸佛与法身大士他们应对的方法。我们把它学过来,这一切法可以受用,不能占有,占有就苦了,不能占有。

  灾难来了,有很多人要预备怎么样来应付,储存粮食,储存这个东西。我们觉得有没有这个必要?人家这么做,我们看了,很好;那个人根本不做,也很好。大难来的时候,上天还要留你,到时候必定会照顾你。就像虚云老和尚拜山、朝山,三步一拜,路上生了重病,那个病没有人照顾,会死人的。文殊菩萨就变一个乞丐,化一个乞丐来照顾他,照顾十几天,把他的病照顾好,他继续再去朝山。虚云和尚没有预料到,不知道这个事情。对于这些事情,我们有坚定的信心,我们遇到那一天,走投无路的时候,肯定有人来照顾你。那个照顾你的人,不是阿弥陀佛,就是观音菩萨,肯定他会来!我们起心动念,他就知道了,起的心正,这就有感应。

  所以怎样才合情、合理、合法?随缘。如果有人帮助你,准备这些东西,很好,可以接受。没有人?没有人就不必了,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。到时候自自然然,没得吃,有人找东西给你吃。虚老和尚沿门托钵,这个时候病倒了,附近周围都没有村庄、没有人家,怎么办?文殊菩萨变一个乞丐,他去化缘来供养你、来照顾你;病了,需要医药,他到山上去采药。学佛的人连这个信心都没有,那就不会有感应了。坚定不移的信心,相信这些事情都是真的,诸佛菩萨时时刻刻跟我们在一起,只是他没有现相,我们没有觉察到他,他真的在我们身边。为什么?他是法性身,法性身遍一切处、遍一切时。法性身没有现象,我们常讲没有物质现象,没有念头的现象,也没有自然现象。虽然在我们身边,我们一丝毫都不能觉察。什么人才能觉察他们存在,跟我们根本没有分离?大乘经上说八地以上,八地以上知道。八地快成佛了,这是法身的大菩萨。

  念佛确实是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。为什么说念而无念?我们把四相放下了。四相: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《金刚经》上所说。这个四相不执著,不执著不就是无念吗?不执著我(我相),谁念?这就是无念。可是我们声声南无阿弥陀佛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那就是念。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,念即无念,无念即念,这个念佛的功夫就深,这样的心是真心,用真心念佛,不是分别心,不是执著心,也没有起心动念。凡夫的心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所以他念即是念,无念即是无念,他的念断断续续,念力不深。

  理事双修,即本智而求佛智。本智是心,佛智是事;本智是理、是性、是自性,佛智是事相。这个人修行,烦恼习气断了,成佛了,这是事。约事,我们所说的就事而论,则无可念中,我们念念相续,真念。这才叫做大智,真实智慧,不偏有,也不偏空;不执著相,也不执著性,一切法都不执著。假的不执著,真的也不执著。执著真的,错了,真就变成假了。

  「又《疏》云:然着事而念能相继,不虚入品之功」。这就是你有执著,你执著事,你也不明白什么叫理,教你这么念,你就这样念,念到最后你真往生了。这就是不虚入品之功,这个品是三辈九品,九品里头上上品都能够得到,这不可思议。念到心里头没有妄念、没有妄想,往生品位就高了。心里头只有一个佛念,除一个佛念之外,任何念头都没有,这个人决定是上辈往生。理通不通?通了,到那个时候就通了,现在他不通,往生那个时候他全通了。「执理而心实未明,反受落空之祸」,执著理,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我就不需要念了。不念怎么样?不念将来随业受报,肯定到三途去了,这就是落空之祸。理明了当然好,理不明了也没有关系,只要你肯念,只要你真信真愿,你决定得生。

  「《钞》曰:假使骋驰狂慧,耽着顽虚。于自本心,曾未开悟,而轻谈净土,蔑视往生,为害非细」。这莲池大师说的,《疏》是他老人家作的,《钞》也是老人家作的。疏是解释经的,就是经的注解,注得太深了,人家看不懂,再做个浅显的注解,注解那个注解,叫钞,注解这个注疏,这叫钞。《疏》、《钞》都是老人自己作的。《疏钞》如果还看不懂的话,还有个《演义》,《疏钞演义》。《演义》是他弟子作的,他的学生作的,作得不错,当年在世听莲池大师亲自讲《疏钞》,等于说他的笔记。这些都留下来了,《莲池大师全集》里头统统有。这是假设一个人心住在狂慧上,自以为聪明,自以为通达,执著理,理是万法皆空,把事上修行全部都废除了,这种人叫狂慧。耽着在顽虚,顽虚,认为什么都是空的,空的真实义他并没有了解,把空认为是无,这叫顽空。

  佛家讲空,难懂,为什么?空里头它有。有为什么说空?因为它没有现相。你说自性,自性真有,自性是宇宙万有的本体,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现相。古人比喻,用金跟器做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把黄金比作自性,把器比作事相。我们用现在的东西来比,比这个比喻还好懂。现在电视非常普遍,家家都有,每个人都喜欢看电视。电视的屏幕就是空,它什么都没有,但是打开频道,它什么都有。什么都有是真有吗?不是真有,频道关了,它什么也没有。但是屏幕在,屏幕真有,屏幕里头什么都没有,它能够现所有的境界。早年我们住在美国,美国有一百多个频道,这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,二十四小时不中断。你把电视关闭,体就现前了,那叫本体,那叫无。无,它能够现有,所以你不能说它没有,它是空,不能说它无。无中生有,所生的有,有还是无,屏幕上痕迹都不着。我们用这个来比喻自性,把这个频道比喻做能生万法,像惠能大师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。虽生的万法,万法是空的、虚妄的,不是真有。有不是真有,空不是真空,这才能把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所以电视频道里面的节目,你可以欣赏,你不能占有,你不能控制,你没有办法支配它,你只能够顺其自然。我们过日子,把这个东西学会了,就很快乐、就很幸福,非常快乐。没有执著、没有分别、没有起心动念,就是没有控制、没有占有,多自在、多快乐!电视天天给我们说法,天天在给我们示现宇宙人生真相、诸法实相,没人看懂。看电视真看懂了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他成佛了。凭什么成佛的?看电视成佛的。电视就是《华严经》,不得了,你看都摆在眼前。迷,就在此地迷的,不是过去,也不是未来,当下这一念;这一念觉,就成佛了。所以佛法你说高深吗?不高深。妄想分别执著薄一点的人很容易契入,妄想执著很浓、很厚,这就比较麻烦,他不能觉悟。

  于自本心,曾未开悟,而轻谈净土。谈净土全是误会,全是讲错了,瞧不起念佛往生的人,对念佛的人轻慢,为害非细。害谁?害他自己,也影响别人。如果这个人有名气,在社会上有地位,很多人相信他,那他这个头就带得不好,他说迷信,大家真的以为迷信。所以做个带头人,心要真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