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五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三四五集)  2012/5/17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345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七百五十五页,最后一行第二句看起:

  「《观经》与本经,同谓行者于命终前,见佛来迎,是即今世见阿弥陀佛也」。这是说到现前见佛,一般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,舍报之前见到佛来接引,这是决定往生,这最可靠的。如果说是人在临终之后,来探探他什么地方有温度,头顶,往生是从头顶走的,但是天道也是从头顶走的,不一定是往生。临终得到同学给他助念,到最后的时候头顶还有热、还有温度,许多人都以为这是往生到极乐世界,其实不然。真正可靠的就是《观经》上讲的这个现象,这是真可靠。他的神智清楚,讲得很明白,见到佛、见到菩萨、见到大众。见到很多佛,这决定是上辈往生;中辈,这见菩萨,就没有见到有佛,见到阿弥陀佛,没有见到很多佛。这些事情,往生的人都会在这个时候说出来,这是真可靠。一般往生助念决定是有好处,可以帮助他消灾、帮助他灭罪,纵然生在恶道,恶道里受苦比别的众生就要少,这种情形很多。

  下面这个第二段是「劝勉」,先说「胜因」,殊胜的因地。这分两个小段,第一个是「发心专念」,「积善回向」,这一小段里面。我们看经文:

  【应发无上菩提之心。复当专念极乐国土。】

  发心跟专念都有了,我们看注解。「于此五浊恶世,无佛之世,能见彼佛,实是希有。全凭弥陀一乘愿海,六字洪名,不思议力」。说明为什么你在临终时候见佛,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,临终见佛是无比的稀有难得。一个是佛的愿力,另外一个是我们信愿所感的,我们真信真愿,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,这个现象就会现前。来迎接的是阿弥陀佛的化身,化身跟真身没有两样。我们知道,每天每一个时刻,十方无量无边刹土都有人到极乐世界去往生,所以极乐世界进出的人非常非常之多,有初来的,有离开的。离开,一个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成佛了,成佛就离开。另外一个是到极乐世界去参学的,不是往生,去参学的,十方世界声闻、菩萨很多很多,也就是到极乐世界去住一段时间,不是长住。这些都是菩萨,具足智慧神通,见阿弥陀佛这是提升自己,他还会回到他自己地方去。所以进出人数之多,我们无法计算。

  阿弥陀佛的愿力弘大,每一个往生的人,临终的时候都见到佛来接引。世出世间圣人都教给我们,平常要修福,修善积德,不要享福,把福报留着,留着最后来享受,什么时候享受?就是临终。临终享的什么福?就是佛来接引。你临终的时候没有病苦,神识很清楚、很明白,一点都不糊涂,佛来接引你,大福报!念佛的人,最怕的是临终有老人痴呆症,那就很麻烦。如果修得好,还是一样佛来接引,但你说不出来。你能够见到,清清楚楚说出来告诉大家,这是福报,在临终时候大福报。这个福报重要,让大家知道你到哪里去,而且激发大家念佛求生净土的心,这就是化他。你看自行,走的时候又度一批人,这个功德大,就是做出最好的榜样给大家看。日常生活当中是得过且过,过得去就很好,粗茶淡饭最健康的饮食,居住小地方,生活一切都简单,为什么?没有留恋。如果生活很奢侈、很豪华,舍不得离开,觉得人间不错,那对于我们的信心、愿心就产生障碍,甚至于临终不能往生,这个伤害真大!我们读这个注解,一定会生感恩的心,感恩念老在注解里头提醒我们,感恩阿弥陀佛一乘愿海,六字洪名,不思议力。

  「复因行者发菩提心」,就又因为修行的人发菩提心,「一向专念,广积功德,发愿回向,求生彼国。与佛愿相应,故能见佛」。这几句话说得很好,临终为什么你会见佛。还有一种人,临终往生也见佛,但是他那时候体力非常衰弱,想说说不出来。这就是福报不够,平日修的福大概都享尽了,才会有这种情形。所以一切要观察日常生活修行的功夫,要从这里观察,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他会不会往生,他的信坚固、愿坚固就决定得生。「由见佛故,即得往生,永无退转,必证无上菩提」,临终有这样的瑞相,肯定这个人往生不退成佛。「段末复示,应发无上菩提之心,复当专念极乐国土,盖此乃往生之主因」。所以,不厌其烦一再嘱咐。下面这一科:

  【积集善根。应持回向。】

  注解里头说,加之以『积集善根,应持回向』。「以是胜因,必得妙果」。善根,世间是三善根,一定要知道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。于世出世间一切法,深深知道一切法都是幻妄,不是真实。不贪、不痴就增长我们的善根,再加上精进不懈,精进是出世善根,出世只有一个善根,声闻、菩萨精进不退。这就是四种善根,常常放在心中,这一生当中永远离开六道轮回、离开十法界。下一次再来是菩萨的身分,到这个地方来示现的,来帮助众生的,是愿力来的,乘愿再来,不是业力。希望我们一生向这个方向去努力。底下一段讲「妙果」。

  【由此见佛。生彼国中。得不退转。乃至无上菩提。】

  我们看注解,注解的第二行,第一行是重复经文。「本解崇尚他佛」,黄念老的集注,处处都是崇尚阿弥陀佛,「或疑」,就是或者有人怀疑,「有昧心宗」。心宗是禅宗,也就是自性,好像跟自性不相应,自性里头无佛无众生。「兹引三论,以为佐证」,后面有三段,祖师大德对这个问题的解释。第一,「灵峰大师《要解》云」,蕅益大师的《弥陀经要解》。大师假设个问答,「问:佛既心作心是,何不竟言自佛,而必以他佛为胜,何也」。我们看蕅益大师下面的开示,这自问自答,说「此之法门,全在了他即自」,这一句话就解掉了。净宗法门确确实实是教我们认识,阿弥陀佛就是自己,怎么会违背心宗?说违背心宗,他对于这个法门了解不够透彻,还有自、还有他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知道,「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」。极乐世界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,阿弥陀佛也是自性变成出来的,乃至于遍法界虚空界一一法都不离自性,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。芸芸众生、蚂蚁、小虫都是自性变的,树木花草也是自性变的,山河大地,乃至于虚空全是自性变的。贤首国师的《妄尽还源观》讲得多清楚、讲得多明白,这个我们要知道,知道之后菩提心才生得起来。

  菩提心是什么?是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。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,跟我是什么关系?同一个体。真正明白,真正体会到,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清净平等觉必定现前,清净平等觉就是大菩提心。清净心不染,我们常讲的,没有控制的念头,没有占有的念头,没有支配的念头,什么念头都不会有,这清净。平等,没有高下之分,上对诸佛如来,下对饿鬼、畜生,平等的,没有分别,这是真正菩提心。为什么没有分别?全是自己。形相不同就好比一个人身,人身外面,眼耳鼻舌不一样,都是自己,对内五脏六腑,每个器官也不一样,但都是一体,一个也不能少,也不必要更多,叫恰到好处。大师这句话说得真好,了他即自,这四个字我们要常常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提醒自己,自他不二,自他是一。

  「若讳言他佛,则是他见未忘」,这个见是邪见,错误的看法。这就执著有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不是自己,自己不是阿弥陀佛,这个观念错了。阿弥陀佛就是自己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我现在要到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是我自性变的,阿弥陀佛是我自性变的,我现在想到极乐世界,想见阿弥陀佛,还有什么障碍?没有!障碍在自己,他见未忘这是障碍。「若偏重自佛,却成我见颠倒」,这真成了问题。一定要自他不二,日常生活当中,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著。言他即是自,言自即是他,不仅是对佛,人与人之间、人与天地万物之间都要作如是观,这是正知正见,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。

  「又悉檀四益,后三益事不孤起。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,则欣厌二益,尚不能生,何况悟入理佛」。这把四悉檀四益都说出来了。悉檀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叫遍施,檀是布施,悉是普遍、是圆满,不是有特定对象,统统都布施,这四种利益。悉檀第一个就是「世界悉檀」。你看,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,欢喜,要从世界深发庆喜。我们讲庆,很幸运,真正相信,相信什么?相信世界跟我是一体,相信遍法界虚空界是自性变现的、是一体变现的。相有差别,体是一个,就像我们刚才比喻,我们身体的相,外面眼耳鼻舌五官,里面五脏六腑,各个差别不同,一体,不二。所以它互相和睦相处,它不会起冲突的。冲突怎么发生的?冲突,迷失了自性,不知道事实真相,才会发生冲突。事实真相了解,哪里会有冲突!所以今天社会冲突太多,联合国发起召开世界和平会议,找这些专家学者大家一起来研究,讨论一个主题,「消弭冲突,促进社会安定和平」,主题。这个主题讨论了四十多年,世界的冲突频率年年上升,每一次比每一次严重,不能解决问题。

  我们清楚,为什么不能?不知道世界是一体。知道世界是一体,怎么会发生冲突!我们眼耳鼻舌身、五脏六腑从来没有发生过冲突。科学家告诉我们,普通一个人的身体大概有五十兆的细胞,这五十兆的细胞没听说哪个跟哪个发生冲突。纵然冲突也没有报复,我相信有许多同学有这么个现象,我也发生过几次,不小心,牙齿咬到舌头,舌头咬破了,流血了。舌头也没提出反抗,也没有要报复牙齿,为什么?一体。所以,我们能想到汤恩比博士说,大乘佛法能化解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,大乘佛法跟我们讲一体。孔孟学说能化解问题,孔孟学说说我们是一家人,要相亲相爱;大乘说得更贴切,不但是一家,是一体。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无缘是没有条件的,这个爱是没有条件的,为什么?同体还有什么条件!所以一定要从世界悉檀,要从这个地方发庆信。

  则欣厌二益,欣是欢喜,对谁说的?对极乐世界。厌是对娑婆世界,对娑婆世界要希望离开,极乐世界我们希望移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