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增高品位,我搞这个,这个带得去的。世间名闻利养一样都带不走,不要在这上操心,在这上操心错了。
上品中生的,生到极乐世界,莲花经过一宿,就是一夜,就开了。上品上生的到那个地方就开了,当时就开了,上品中生经一夜,一宿。在那里,经一小劫才能得无生法忍。上品上生的确高,修行的时间不长,发菩提心修行七天。菩提心,真信、真愿,完全用的真诚心。我们要明了,不是说我念佛修行我用真诚心,我待人接物就不用真诚心,那就错了。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全用真诚心,这是菩提心真发了,没有一丝毫虚假,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,这个人打一个佛七就能往生。像宋朝莹珂法师,他念三天三夜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,佛告诉他还有十年寿命,他十年寿命不要了,阿弥陀佛就接他走了。这是我们的榜样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,你就做出来了,不能有丝毫夹杂。身心统统交给阿弥陀佛,现在人讲付托给阿弥陀佛,由阿弥陀佛做主,自己什么都不要理会。这佛在经上讲的,阿弥陀佛自己说的,决定不是假的。上品中生,我们常常听经,意思听懂了,不必读诵这些经典,一句名号念到底。如果是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,从中生提升到上生,这都是上品。
我们继续看下面文,「前上品见佛闻法,则得无生。今中品经一小劫得无生也。第三,上品下生。此人亦信因果,不谤大乘。彼国华中一日一夜乃开。复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,住欢喜地」。这是上品下生的,这都属于上辈,上中下三辈上辈。上品下生,这个人信因果,不谤大乘,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,生到极乐世界一天一夜莲花才开。上面这个一宿就是一个晚上,上品中生,莲花经一个晚上就花开。上品下生的是一天一夜花才开,三小劫得百法明门,住欢喜地,欢喜地是初地。「今下品得初地无生,故知前上品是七地无生」,这个无生是无生法忍,《观经》上佛说的。
「又《弥陀疏钞》」,莲池大师讲的,「更谓上上品往生中,最上者可至八地」。「《钞》云」,《疏》跟《钞》都是莲池大师作的,《钞》云,「则上上品中,从一地以至八地,已容多品,余可知矣」,由这个地方可以证知,往生的人,他所得到的智慧勇猛,神通无碍,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。而这种智慧神通是自性里头本有的,不是从外来的,只是看你把障碍除掉多少。障碍除多少,跟你的信心、愿心深度有一定的关系,障碍除得多,信愿的深度就增长;障碍除得少,信心的深度就浅,所以浅深也有很多等级。后面这一句是念老的话,「可见上辈往生,见佛闻法,即悟无生,可登八地」。八地就不得了,同佛知见。八地菩萨能见到阿赖耶,八地菩萨能见到常寂光,虽然没有契入,见到了,在宗门里面讲了了见性,清清楚楚的明心见性。初见性的人,那个明明了了好像在烟雾当中看风景一样,有一层烟雾;真看到了,但是有烟雾,这个烟雾实际上就是无始无明的习气。
我们看下面这一节经文,「举德以劝」,这分两段,第一段「举德」。
【是故阿难。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。】
有这个心的人很多,我们都想见,谁不想见阿弥陀佛!能见得到吗?能,至诚就能感通。我们看念老的注解,『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』,「此指现在以及当来一切众生」。现在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,当来包括我们这些人,以及释迦牟尼佛的教法,末法还有九千年,也就是包括九千年以后的这些众生。「欲于当世」,在我们有生之年,「亲自眼见阿弥陀佛」。念老也集不少的经文,让我们明了这桩事情。「《观经》谓上品上生者,阿弥陀如来,与观世音、大势至,无数化佛」,数量之多,不可思议,「百千比丘声闻大众,无量诸天,七宝宫殿。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,与大势至菩萨,至行者前。阿弥陀佛放大光明,照行者身。与诸菩萨,授手迎接。观世音、大势至,与无数菩萨,赞叹行者,劝进其心。行者见已,欢喜踊跃。自见其身乘金刚台,随从佛后。如弹指顷,往生彼国」。
这段经文是说明上品上生的人,这个是现前见佛。临命终时他还没断气,他还很清楚,看到这些景观。所以这是属于今世现前见佛。上品上生的人这样殊胜,一点都不迷惑、都不颠倒,临终的时候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还会把所见到这个境界告诉大家。那我们就晓得,东晋庐山慧远大师,临终见佛来接引,就跟这个讲的一模一样,我们就知道远公大师上品上生。可是大师告诉我们,这样的境界,他在过去曾经见过三次。在什么时候见到的?念佛止静的时候,念佛大家坐下来,止静的时候见到的。从来没有给人说过,往生的时候才告诉大家,这第四次了,佛来接引我,我要走了,跟大家告辞。跟大家宣布,往生他看到的境界,就跟这说的一样。而且还告诉大家,莲社里面早往生的,比他早往生的这些同参道友,有出家、在家的,都在阿弥陀佛的身旁,一起来接他往生,他把一个一个名字都说出来。这不是假的,我们要相信,谛信不疑。真正建立信心,功德无量无边。
我们再看《观经》上说的上品中生,「命欲终时」,欲终,还没终,那口气还没断,「阿弥陀佛,与观世音、大势至,无量大众眷属围绕」。西方极乐世界建立到现在十劫了,这十劫当中,往生的人不计其数,里面有没有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、兄弟、姐妹、老师、同学,这些有缘人?给诸位说,肯定很多。他们比我们用功,早往生了,我们也学这个法门,功夫比不上他们;也就是说,我们对于这个世间的情执没有完全放下,受这些累赘,一直到今天,又遇到这个法门。一定要提高警觉,高度的警觉,把这些包袱、把这些累赘统统放下,一心一意求生净土,这一生就有指望。
往生净土,需不需要要求这些品位?不必要。学蕅益大师,有人问他老人家,将来你往生,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足了?蕅益大师说,我能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了。说明什么?对这些品位也不计较。为什么?不是真的。极乐世界那也是过度,到那边成佛,成佛之后极乐世界就没有了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经上没有说极乐世界除外,没讲这个;没有讲这个,当然极乐世界也包括在其中。
这个我们现在搞清楚了,我们这个娑婆世界,现在住的这个地球,是什么原因变现的?是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是这个东西变现的,统统具足。佛告诉我们,这三大类的烦恼,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,分别是尘沙烦恼,执著是见思烦恼。我们能把见思烦恼断掉,六道就没有了,六道没有了就好像作梦一样醒过来,六道不见了,醒过来是什么境界?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四圣法界。四圣法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,是净土,六道是秽土,秽土不见了,净土现前。如果再能够把分别放下,起心动念放下,四圣法界就没有了。还是一场梦,梦醒了,那是什么境界?就是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。实报庄严土也叫一真法界,为什么叫一真?十法界里面全是生灭相续的现象,也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,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,十法界全是这样,所以它不是真的。完全像我们看电影,银幕上是一个一个搅和在一起,让我们看到这个东西。如果只有一张底片,这一张底片的速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,我们有感觉,好像在这银幕上,一个闪光立刻就没有。知道,有一个闪光,有没有看见什么东西?没看清楚,会是这个现象。如果说一千六百兆分之一在你面前闪光,你感觉都没有,它太快了,你还没有感觉到已经过去了。所以这叫什么?生灭的现象,生灭现象全是假的。
那实报土,实报土没有生灭现象,所以人是无量寿,寿命很长,永远年轻,他不老,他是化身,没有生老病死。那一边的现象,它不是波动现象,它是定的,它没有波动。没有波动,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常住的,树永远是绿的,你看就是这个样子,看几十年、几千年、几万年也是这个样子,没变。人也没变,永远是年轻,无量寿命他年轻,为什么?他不用阿赖耶。所有现象,阿赖耶在变,这个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动是阿赖耶。到极乐世界之后,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,转识成智,所以那个境界跟阿赖耶没关系,脱离了。所以那个世界没有波动现象,没有波动现象就是自性现出来的,心现,没有识变。十法界庄严,它里头有阿赖耶识,阿赖耶在起变化;一真法界里头没有阿赖耶,所以它没有变化。这个境界出现了,这叫一真法界。可是一真法界怎么来的?无始无明习气变现的。无始无明习气不碍事,造成什么障碍?就造成回到自性的障碍,除这个之外它什么障碍也没有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。它的作用跟常寂光里面诸佛如来没有两样,只是他回不到常寂光;他对于常寂光很清楚,就是回不去,必须无明习气断尽,他就回到寂光土。
无始无明习气断尽,就是妙觉如来,他不是菩萨,他是究竟圆满的佛果,这个时候实报土没有了。所以实报土你看有生有灭,没有改变。它不见了,现前的是什么?现前的是常寂光,常寂光不生不灭。进入常寂光,三种现象自然消失,没有物质现象,没有起心动念的现象,也没有自然现象。身体,身体就是跟常寂光融合成一体;心,心也融成一体,全是光明。在哪里?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。在我们这统统在,你就是见不到。为什么?它没有现象,你见不到,你能够见到的是有现象的。有现象的是从阿赖耶变现的,没有现象的不是从阿赖耶变的。所以我们凡夫,六根的能力只能缘阿赖耶,非阿赖耶的你决定缘不到。非阿赖耶的是自性,缘不到自性;缘到自性,这究竟圆满的佛果。
这个事情,我们在初学佛的三、四十年前都搞不清楚,对这个经、注解,怎么去研究它都还是一片模糊,搞不清楚。所以我们感谢佛菩萨,能把寿命延长。延长什么好处?把这个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这个东西搞清楚、搞明白,深信才出现。真信,真求往生,这个念头坚定,不可能再改变,什么力量都改变不了,我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对于世间、出世间愈来愈清楚、愈来愈明白,这是无量的欢喜,法喜充满从这来的,常生欢喜心也是从这来的,真的欢喜。这真是难事,这个东西,所谓是宇宙的奥秘。
把极乐世界也搞清楚了,极乐世界的殊胜、特别,虽有四土,它四土融在一起,在极乐世界分不开,在其他的世界清清楚楚。极乐世界是什么?好像四杯水融在一起,调和在一起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生凡圣同居土也等于生方便土、生实报土、生寂光土。除常寂光之外,下面这个三土你简直没有办法分别。常寂光也是圆融在一起,我们不容易觉察它。这个三土融合在一起,一点分别都没有。所以蕅益大师才示现教导我们,只求往生,只需念佛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处事待人接物皆从真实心中作,往生品位自然高,操这个心干什么?操这个心就是妄想、就是杂念、就是障碍,这个念头也要放弃。就是真信、真愿,我真正念佛求生净土,其他的什么都不放在心上。遇到有缘,对众生有大利益,我们干,不是不干,干了怎么样?不放在心上,还是一向专念。如果做了放在心上,那就不是一向,那就成障碍了。再好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,做了等于没有做,想都不去想它,这才符合经上所讲的一向专念。
上中品往生的现相也是无比殊胜庄严,上品中生,西方三圣,无量大众眷属围绕,来迎接,「持紫金台」,上生金刚台,中生紫金台。菩萨赞叹往生的人,「汝行大乘,解第一义。是故我今来迎接汝」,佛跟大众来迎接他。「与千化佛一时授手」,你看佛来接引,多少佛一起来?千佛,统统是化身佛,每一个佛都伸出手来接引他。「行者自见坐紫金台」,他自己看到,「合掌叉手,赞叹诸佛。如一念顷,即生彼国七宝池中」,速度快,立刻就往生了。十万亿佛国土,才动念头人已经到了,这是神通自在,这就得阿弥陀佛的加持。
我们看下面这一段,「又上品下生者,行者命欲终时,阿弥陀佛,及观世音、大势至,与诸菩萨」。前面上品中生千佛,上品上生无数化佛,中生千佛,下生五百佛。「与诸菩萨,持金莲华,化作五百佛,来迎此人。五百化佛,一时授手。赞言:法子!汝今清净,发无上道心,我来迎汝。见此事时」,这个往生的人见到了,「即自见身坐金莲华」。坐在莲花里面,莲花就合起来了,「随世尊后」,这个世尊是阿弥陀佛,跟在阿弥陀佛后面,「即得往生七宝池中」。这是上品下生。
在这个地方经文很清楚,这里面差别的,莲花不一样,上上品往生金刚台,上中品往生紫金台,上下品往生金莲花,这是不一样的地方。来接引的佛,阿弥陀佛跟无数化佛,这是上上品往生;上中品往生千佛,跟着佛来接引;上品下生,五百尊佛。这些现象是阿弥陀佛本愿的功德成就,也是修行人自己信愿行功德成就之感,佛有应,感应道交,现的这个现象。在三经里面,《观经》讲得最清楚。
我们往生,善导大师说得非常好,三辈九品皆为凡夫,不是为圣人;换句话说,九品往生我们自己都可以争取。蕅益大师教给我们的方法,教给我们这个意念,我们求生极乐世界,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满足了。他是不是下下品?下下品就是上上品。为什么?他心清净、心平等,他没有好胜,要争品位的念头,这才是真正上上品。我还想有争位置,你那个争的念头还没断,你争不到。不争就上去了,一争就下来了,这是一个平常的道理,所以用不着竞争。佛对于修定还特别赞叹无诤三昧,这个品位是最高。
所以上上即是下下,下下即是上上。我们今天看到念佛的老太婆,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,什么都不知道,我看那种人都是上上品往生。上一次开利法师告诉我,实际禅寺有三、四个,我说那是宝,有这种宝在这个地方,那个地方不遭灾难。那是什么?那是真修行人,那是大成就人,不是普通人,你不要小看他。看他痴痴呆呆的什么都不懂,上上乘人,对他要尊敬、要赞叹,要向他学习。他心里没有杂念、没有妄想,就是一句佛号,我们比不上他,自己一定要知道。好,现在时间到了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四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