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世間人學佛畢竟求福的多,求慧的少,求福的人多,喜歡福報。「《六波羅蜜多經》雲:以食施者,當施五事」,就是布施飲食這裏頭含著有五樁事情,這是說他的福報。第一個「施命。若人無食,難以濟命」。布施飲食就是供養他的身命,他的身體離開飲食就不能活下去。所以這個布施功德就大,用我們現在講是救命,還有哪一樁好事能比得上這樁好事!所以接受布施的要感恩、要祝福、要回向,把自己所修學的回向給施主、回向給衆生。第叁「施力。以是食故,增益氣力」。有氣力才能工作,修行也要有氣力,沒有氣力那就生病了,生病就妨礙你修行、妨礙你工作,可見得飲食施命、施力。
第四,「施樂。以此食故,身心安樂。五者施辯。若饑餓者,身心怯弱。言說謇讷,不能辯了」。你就是再有智慧、再有辯才,如果你在饑餓的時候,餓得力氣都沒有了,話都說不出來,你怎麼能跟別人辯論?怎麼能夠教化衆生?這些,飲食是多麼大的事情。第五施辯,布施飲食增長他的辯才。「飲食充足,身心勇銳,得大辯才,智慧無礙」。所以這身體的健康關系非常大。佛經裏面所說,「*輪未轉,食輪先」;換句話說,吃飽了有力氣才能轉*輪,轉*輪就是教學。自己修行、教化衆生都需要健康的身體,要很好的精神氣力,這才能辦事。我們知道布施這五種事,知道它的意義,知道它的真實功德,我們就會喜歡布施。
「飯食沙門者,經雲:正令得滿四天下寶,其利不如請一清淨沙門,詣舍供養,得利殊倍」。這是佛在經裏頭勉勵在家同學,要知道布施沙門,出家人,布施他得大利益。大利益在哪裏?他修行,他有成就,是你布施有功,他成就之後,他能夠弘法利生,也是你布施飲食之功。即使你這一生只布施過一次,這個出家人將來成就弘法利生,所有功德都有你一分。這一分不能缺少,缺少可能他的身命就斷了,身命一斷,修學、弘法利生全都等于零。這個布施多麼重要!
經上說的比喻都不是妄語,都是實在的。經上說清淨沙門,持戒、修定、開智慧的這些修行有成就者,這是清淨沙門。還沒有得清淨心的,甚至于還造作罪業的,要不要供養他?要,你供養他,你所得的功德利益是圓滿的。他自己有他自己的業報,我有我的業報,所謂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不得」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在現前這個環境,如何能夠修清淨功德?經上講得好,只要我們自己心清淨,境界就清淨。我們用清淨心供養一個不清淨的修行人,我得的功德是清淨的,他修的功德不清淨,我得的是清淨。這是什麼道理?這就是經上常說的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經上佛說「境隨心轉」,我們能轉境界,不被境界所轉,這就對了。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佛門真廣大,一切時、一切處,一切衆生會修都修成圓滿功德。所以禅宗老師測驗學生,常說「你會幺?」問題在會不會。境界沒有問題,因爲境界不是真的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借假修真,你要會這個本事,你每天修積的都是真實功德,都是無量無邊。所以得利殊倍,所得的利益超過滿四天下珍寶布施。
底下一段,『懸缯然燈,散華燒香』。「缯,帛之總名」,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絲織品,絲織品的總名稱爲缯。「懸缯」,是用缯造成的幢幡寶蓋,這些東西懸挂在佛殿,佛的大殿顯得格外的莊嚴,目的是接引初學,而且都有表法的意思。《百緣經》上有一段話,「佛在世時」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,「有婆多迦」,有這麼一個人,過去曾作一長幡懸挂在毗婆屍佛的塔上。「從是以來,九十一劫,常有大幡覆蔭其上,受福快樂」。這個長大的幡可以遮蔽風雨,也遮蔽太陽。這個人以後出家得阿羅漢果,證阿羅漢果。這是說懸挂幢幡寶蓋。
幢幡,在中國古代它是表法的,也是信號。古時候沒有資訊,信息傳達很不方便,但是它也有它的方法,就是向高處懸挂這些旗幟,幢幡、寶蓋都是屬于旗幟一類的。寺廟裏面有旗杆,不是挂國旗的,就是懸挂幢幡。幢是圓形的,幡是扁形的,最初幢幡上沒有寫字的,以後都寫了字,寫字就更明顯。懸幢,寺廟今天有講經;懸幡,這個道場今天有法會。建立法會,今天有大悲忏,這個幡上就寫大悲忏,遠當然不知道,近就看到了,今天什麼活動。幢是今天講經,如果這個幢上寫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還有加「南無」的,《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、《南無妙法蓮華經》,這個幢挂上了,今天講《華嚴》、講《法華》,等于通知大衆的。因爲佛法是師道,師道是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。佛不會通知你個人的,佛也不會勸你來聽經,都是你自動自發來的。自動自發是什麼?你有誠意,有誠敬心,所以一分誠敬有一分收獲。邀請你來的未必有誠意,沒有誠意,佛來講經你也不得利益。所以佛法不邀請,活動有信號發出去,你看到了自動來參加,取這個意思。
然是燃燒。燈是燈燭、燈火。「《施燈功德經》雲:佛告舍利弗,或有人于佛塔廟諸形像(就是佛像、菩薩像),而設供養故,奉施燈明,乃至以少燈炬,或酥油塗然」,然是點燃,「持以奉施,其明唯照一道一階」,這是說它的光不大,只能照一個臺階,只能照眼前的一個小路。「舍利弗:如此福德,非是一切聲聞、緣覺所能可知,唯佛如來乃能知也」。這是布施,在黑夜沒有日月光照之處點一盞燈,燈光再弱、再小,甚至于只能照一條小路、一個臺階,佛告舍利弗,這個布施功德聲聞、緣覺都不知道,唯佛與佛乃能知也。這是什麼?總是至誠所感,全在用心。臺階,尤其是比較危險容易跌倒的,這個地方有一盞燈,很暗,有一盞燈跟沒有燈大不相同,微弱的燈光,人很小心謹慎,不至于跌倒,不至于迷失方向。
施與燈明,他將來在果報上所感得的是智慧。燈明也是表法,佛堂、塔廟,在佛舍利塔面前燃燈,在寺院庵堂佛菩薩形像面前燃燈,這屬于表法,表智慧光明,利益衆生。佛講經教學,體是智慧,沒有智慧不能講經教學。施燈是財布施,得的果報是智慧,不可思議!一般經上告訴我們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這一盞燈叁種布施具足。裏頭有財,燈的體是財,從前是油燈、是蠟燭;可是燈的光明它表的是法,人得到這個光明照耀,他不會害怕了,這就他離開畏懼的心,這是無畏布施,一樣叁種布施具足。所以布施燈明的人很多,願意在佛像前面、佛寺面前燃燈,這個很多。它有這麼大的功德,聲聞、緣覺他們的神通智慧都不知道,佛知道,這是真誠之所感,總是用心純正。
「散華,散布鮮花,以供養佛也。《會疏》雲:散花者,花開清淨。妙色妙香,散諸佛刹。若有花開,諸佛來坐。是故下界中以花爲淨土。見色聞香,諸鬼神等嫌之,猶如糞穢色香」。這括號有說明,「謂諸鬼神以花之色香,同于糞便,故嫌之」。這一段告訴我們香花能夠供佛、供天,天人他們見色聞香,佛,供佛,這個地方有花、有香,佛會光臨,天神也會光臨。鬼神見到這個好香、香花,他就遠離,各人業報差別不同,他沒有這個福分,花色花香他的感觸跟糞便相同,他不喜歡。可是天神他喜歡。這些我們明白了,燃香一定要燃好香,這是對佛菩薩、對神明的恭敬。如果這個不好的香、很難聞的香,鬼神喜歡,佛菩薩不喜歡。我們常常供好花、好香,我們就知道,冤親債主這些鬼神他遠離你,諸佛菩薩、諸天善神他來接近你,他會到這邊來坐坐。
「《陀羅尼集經》曰:若四部衆」,這個四部,出家男衆女衆、在家男衆女衆,這叫四部衆,「以衆花散阿彌陀佛,發願誦咒者,得十種功德」。誦咒,我們要知道,這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就是咒語,全是梵文,沒有一個中國字,所以念佛也是誦咒。或者是也有人喜歡念往生咒,往生咒第一句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。這部經上說以花供佛,發願持名念咒得十種功德,這下面說出來了。
「一者,自發善心」。自己發善心。這個善心,求生淨土之心,這個心是無上圓滿菩提心。我念佛、供佛不爲別的,就爲往生極樂世界。第二個,「令他發善心」。別人看我發心,他也跟著發心。「叁者,諸天歡喜」。人不知道,天神知道。這二十八層天,除了無想天之外,欲界六天、色界十八層天,這些天人皆大歡喜。爲什麼?天人的果報是什麼?上品十善再加上四無量心,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,這天人,天人看到人也發善心,歡喜!跟我們一樣,我們看到善法就歡喜,看到善人一定歡喜,天人亦如是。不喜歡看到人作惡,人有惡念、有惡行,天人距離他就遠了,鬼跟他們就接近了。第四,「自身端正,六根具足,無有損壞」。這句說的是身心健康。自身端正,六根裏頭講到意,意是心,身心健康快樂。「五者,死生寶池」。這是講臨終之後你到哪裏去,你到極樂世界七寶池去,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。
第六,「生生世世生于中國及貴姓中。生值佛聞法,不生邊地及下姓中」。來生,來生如果想投胎,佛知道你生生世世會生于中國。這個中國是佛經上說的,不是我們現在的中國。這中國是什麼意思?這個地區有高等文化落實在這個地區,這叫中國。文化水准高,這裏頭有佛法、有聖賢教學,人民覺悟不迷惑,覺悟就快樂,迷則有苦,覺就有樂,所以這個地區的人離苦得樂,這叫中國。中也是不偏不邪的意思,這個地方人沒有偏見、沒有邪見,所以叫中國。生在這個地區,能夠接受聖賢教育,能夠學習大乘佛法,這個標准叫中國。及貴姓中,他在這個地方投胎,一定是生在貴族家庭。爲什麼?善與善感應,惡與惡感應。凡夫投胎全由功德在做主宰,善惡報應絲毫不爽。
不但生中國及貴族,而且生值佛世,他出生的時候佛在這個世間講經教學,這個緣不可思議,他能夠見佛,能夠聞法。值就是遇到,生在佛在世的這個年代,見過佛,聽佛講經教學,不生邊地。邊地就是文化落後的地方,沒有聖賢教誨的地方稱爲邊地。下姓中,印度古時候種族階級很嚴格,不平等。婆羅門、刹帝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