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利是貴族,婆羅門有智慧,多半從事于宗教教學,刹帝利是貴族,是統治階級的,所以他們是貴姓。下姓這是平民。這以供養鮮花這個功德,會幫助你生在貴族,不是生在平民家庭。
「七者,成轉輪王,王四天下」。這講你有幸見佛聞法,依教修行,以你的慈悲心、愛心愛護一切衆生,護持正法,你發這個願心,你就成爲轉輪聖王。王四天下,這個王是統治,統治四天下的是金輪聖王,輪王裏面地位最高的。「八者,生生世世常得男身」。爲什麼佛在經上常常強調男身?女身比男身要苦,我們細心去觀察就知道。所以菩薩示現成道一定示現男身,比丘尼、優婆夷、在家出家女衆,她們修行證果的時候都現男身。第九,「得生彌陀佛國,七寶花上結跏趺坐,成阿鞞跋致」。這是遇到念佛法門,有緣遇到淨宗法門,遇到淨宗法門一定得叁寶善神的加持,讓你有緣見到淨宗經典,遇到修淨土的這些善知識,你跟他們往來,你也就會修這個法門。修這個法門,你這一生決定成就,也就是說你決定得生淨土。生到淨土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你決定成阿鞞跋致。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講阿惟越致,阿鞞跋致是《彌陀經》上說的,一樣的,翻譯的時候用的字不相同。第十,「成阿耨菩提。坐于七寶師子座上,放大光明。與阿彌陀佛等無有異也」。這是究竟圓滿的成就,你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,真的把你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煩惱統統斷幹淨了,煩惱斷盡你就成無上菩提,這個時候坐七寶師子座上,這是說佛說法的寶座。放大光明,這個大光明就是對一切衆生說一切法門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幫助衆生成無上道。你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,等同無異。
散花,供養香花得十種利益。十種利益有淺深高下的差別,這種差別全在用心不同,你用的是什麼心,如果用的是真誠恭敬心,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。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,我們要記住,「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」,這句話重要。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誠心,對自己的利益,就像這經上所說的,將來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。
下面看「燒香,燒香以爲供養」。《往生要集》裏有這麼一句話,「隨力辦于華香供具」。花跟香常常連在一起。對諸佛菩薩供花,花代表因地,植物先開花後結果,所以花代表修因。你修因後面有果報,花好果一定好。所以報有兩種,現前的果報叫花報,來生的果報叫果報。我們這一生花報好,來生的果報一定莊嚴。今生要修的幸福、快樂、美滿,要知道這是真的,它與富貴貧賤不相幹,爲什麼?行門裏頭佛教我們放下,富貴人要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才能成佛,貧賤人也是要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平等的!這是煩惱的根,煩惱的源頭。
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、身觸、意知,這裏頭起受用,起什麼?受、想、行、識,它起這個東西。受想行識裏面有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,有這麼多受,五種受,那就是凡夫。根塵相接觸沒有受,清淨心就現前,不接受。怎麼不接受?看得清楚、聽得清楚,不放在心上。你看清楚、聽清楚了,那是智慧,沒放在心上就是智慧,放在心上叫煩惱,煩惱跟智慧是一樁事情。不放在心上是智慧,放在心上叫煩惱,爲什麼?放在心上你就有苦樂憂喜舍,不放在心上沒有。外面不管是順境、是逆境,善緣惡緣,都不放在心上,你的心才是清淨平等覺。不能把清淨平等覺搞成苦樂憂喜舍,就錯了。所以放下便是!這句話要記住,佛法,大乘的修學說功夫、功德,全在放下。
淨宗之妙就妙在讓你執持一樁事情,阿彌陀佛的名號,你只執持名號,其他的全放下,萬緣放下,就留著這一個佛號。用這個佛號代替所有一切的妄想、雜念,取而代之,久而久之,妄想、雜念自然沒有,全是佛號。佛號是什麼?佛號是自性裏面圓滿的功德,就現前。所以這個法門之妙沒有人能比,真妙,妙絕了。我們要珍惜它,我們要認真學習,這一生當中就像前面所說的,能往生、能成佛,而且能跟阿彌陀佛平等。阿彌陀佛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,真真實實登峰造極,沒有比這更高的,這到頂頭了。
《往生要集》裏面講,講燒香,隨力辦于華香供具。「《會疏》曰:若人燒美香,魔倫趣他方。佛神歡喜守。修善必成就」。《會疏》這四句偈我們要記住,爲什麼?學佛同修功夫還不錯,可是怎麼樣?往往惹來冤親債主附身,讓你二六時中很不舒服。你懂得這個方法,那冤親債主都離開了,好花、好香供養。魔倫,倫是類,就是魔這一類的統統走了,到別的地方去了。因爲什麼?魔不喜歡好香、好花,他不喜歡。可是諸位要知道,世間有粉香,還有香水,這一類的香它不是真香,那個東西會把魔鬼招來。你不要看一瓶什麼香水要賣幾萬塊錢的,那都是把妖魔鬼怪招來的。我們供香、供花,真的,這個香氣是真味。好花、好香,魔鬼他就離開,佛就來了,佛神歡喜守,守在這個地方,修善必成就。
「如那幹诃羅國大王,遙向佛生國焚香作禮」,佛生在迦毗羅衛國,在北印度,靠近現在的尼泊爾。國王向這個方向焚香作禮,在禮拜。「香煙直至佛精舍,如白琉璃雲,繞佛七重,化作金臺。具如《觀佛經》說」,《觀佛經》裏頭有這個記載。這真誠心,真誠到極處,跟佛起感應道交。他燃的這個香,香煙能飄到佛的精舍,佛所居住的這個地方,這個香就像雲彩一樣,繞佛七重化作金臺。當然這個金臺你看到,立刻就消失了。感應不可思議!什麼人的感?什麼人的應?國王的真誠,自性自然的感應,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自然産生這個現象。
「又《大日經疏》曰:燒香是遍至法界義」。理事皆如是,香煙遍法界,隨著風、隨著空氣流轉,向四面八方飄散。「如天樹王開敷時,香氣逆風順風,自然遍布。菩提香亦爾,隨一一功德,即爲慧火所焚,解脫風所吹,隨悲願力自在而轉,普薰一切,故曰燒香」。天樹王,是忉利天有這個樹,梵語叫「波利質多樹」。這個樹在忉利天,「爲樹中之王」,所以稱爲樹王。佛經裏面對這些動物、植物,最珍貴的、有德行的都用王稱它,譬如稱牛王、鵝王,這是動物裏頭的,樹木花草有特殊的功德也稱之爲王。「《法華經》序品曰:國界自然殊特妙好,如天樹王其華開敷」。這個樹的名字叫波利質多羅,翻成中國意思叫香遍樹,「又稱曰天樹王」。天樹王開花的時候香氣逆風、順風,隨風飄香,自然遍布,遍布在忉利天宮。
菩提香亦然,菩提香,佛菩薩的精舍。世間樹木花草的香是隨風飄香,菩提香不是的,菩提香隨著佛菩薩一一功德,這個香不是世間的香,在哪裏?遍滿法界。我們沒有聞到,是我們的鼻根有問題,聞不到這種香。就像眼,我們的眼本能都失掉了。眼本來能見一切色相,現在不行,只有極爲狹小的一個光度我們能見到,比這個光波長的見不到,比這個光波短的也見不到。佛告訴我們,我們的本能遍法界虛空界,過去現在未來統統能見到,好眼睛能見遍法界,現在局限這一段的光波。耳聞聲也是如此,也只能聽到音波一個階段,比這個長的波聽不到,比這個短波聽不到。現在用機器可以多聽到一點,但是絕大多數的都聽不到。到底什麼東西障礙了我們?就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。
你看看佛說阿羅漢這叁種煩惱只放下一種,見思煩惱,阿羅漢的六根比我們就利了,我們跟他比不上。阿羅漢的天眼向外面看,能看到一個小千世界。小千世界多大?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,佛經上講一個單位世界就是銀河系。那小千世界?就是一千個銀河系。阿羅漢的眼睛能看一千個銀河系,看得清清楚楚,我們沒辦法,阿羅漢的天眼。菩薩的天眼就更大,超過叁千大千世界。看微細的,阿羅漢天眼能看到微塵,大概像現在講的,科學上所說的原子,我們需要用顯微鏡才發現,他不需要,他能看得很清楚,原子裏頭有原子核、有中子、有電子,他看得很清楚。
我們鼻根能力也大幅度的衰弱了,諸佛刹土裏面那些寶花、寶香飄到我們這個地方,我們聞不到。不是不在此地,在,聞不到。那我們得修功德,像阿羅漢修的功德他就能夠,這境界比我們就大很多;菩薩大更多,到佛就圓滿了,遍法界虛空界色聲香味觸法全部接收到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所以這個地方講菩提香,從佛菩薩國土來的,隨一一功德,即爲慧火所焚,這是比喻。解脫風所吹,隨悲願力自在而轉,普薰一切,故曰燒香,這是什麼?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燒香,他們燒香不是像我們真的把香點燃,不是,他們是修德,從性德裏頭自然流出來。
「後疏兼論燒香之事理,旨趣更深」。這真的。所以佛經的意思確實很深,但這種深意,我們漸漸的修學,漸漸體會、漸漸覺悟了,要真修,修成之後如來境界就出現在現前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