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再來的,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做不出來。黃念祖至少要是等覺菩薩再來的,不是凡人,凡人不可能有這樣的智慧。一九八四年我第一次到北京,就是去找他,見面之後,到他家裏去訪問,他住那個房子很小,大概跟我現在的香港小茅蓬差不多大。一個房間,一張書桌,堆的一大堆參考資料,我問他,這些書你到哪裏找來的?怎麼找得這麼齊全?佛菩薩加持的。人到哪裏去找?你真有這個感應,佛菩薩就給你送來。我知道有一本書叫《群書治要》,唐太宗作的,我沒有看見過,我曉得有這部書。我常常放在心上念著,講經的時候偶然說了一下,居然就有同學不知道從哪裏找來了,我以爲這個書已經失傳,找不到了。找到兩本寄給我,我一打開,如獲至寶,爲什麼?這兩樣東西發現,《國學治要》、《群書治要》這兩種東西發現了,我們國家有救,世界有救,湯恩比說的話會兌現了。
對中國文化,在這個世紀裏頭,了解最透徹、最清楚的,無過于湯恩比博士,英國人。他知道這個世界病根在哪裏,他懂得治療的方法,治療的方法就是孔孟學說、大乘佛法,湯恩比開的處方。可是大乘跟孔孟學說從哪裏學起?能不能有個具體、方便的教科書,《群書治要》就是的,唐太宗編的,感應不可思議。我們得到這部書,迫不及待趕快翻印,先印一萬套,《國學治要》也印一萬套,分送給全世界每個國家圖書館。這個書就保全,不會再失傳了,我們做這個工作。但是得要有人去學習,材料有了,再去找人學習,找年輕人,要發個狠心。這個狠心中國人要向外國人學,中國人現在在這方面不如外國人。學什麼?學文言文,因爲這些古籍全是文言文寫的。你要讓懂得文言文,把它翻成白話文再供養你,那不是味道。就好像吃東西,我在口裏頭嚼爛,吐出來,再給你吃,你嘗不到原味。原味一定要學文言文,文言文難不難?不難。
叁十年前我在臺灣,美國有個學生跟臺灣是交換學生,臺灣大學的。她學《華嚴經》,正好我在臺北講《華嚴經》,就找到我了,在我圖書館住了四個月。她家在紐約,她能看得懂《華嚴經》,能看得懂清涼大師的注解。我問她,你學中國文言文學多久?叁年。我們佩服,叁年就有這個能力。二00五年、0六年,我兩次到倫敦去訪問,看牛津大學、劍橋大學跟倫敦大學,這叁個學校歐洲漢學院的中心。我跟這些漢學院學生交流,跟他們的教授座談,我問這些學生,學生告訴我,其中有一個用《無量壽經》寫博士論文。我問他,《無量壽經》中文本有九種不同的版本,你用哪一種?他用夏蓮居會集本,很了不起。我問他們,你們學文言文學了多久?叁年。不難!
中國人爲什麼把它看這麼難,看到文言文嚇壞了,不敢碰它。外國人敢碰它,叁年他就學會了,我們不敢碰它。他們是沒有絲毫中文底蘊,叁年就學得那麼好,我們中國人要學頂多兩年,如果真正發狠心的人,我相信一年就行了。發不了這個狠心,不肯幹。狠心決定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一年的時間叁百六十天,每天能夠用上十個小時的時間,我相信一年成功。就不肯幹。學文言文的方法,實在講很簡單,字,讀音查字典把它查清楚、查明白,詞,什麼意思查清楚,然後把這個文背誦。真正發心,叁天背一篇古文,不是難事情,叁天背一篇。再放寬松一點,一個星期背一篇,一年也可以背五十篇。有五十篇古文的基礎,就有能力閱讀,有一百篇的基礎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,不是難事情。
老祖宗對于後世的子孫愛護備至,絕對不會給困難東西給你,一定是最簡單、最容易,讓你學起來很容易成就。這是真的,祖宗真的愛後世子孫,後世子孫不孝順、不聽話,排斥老祖宗、反對老祖宗,那就今天災難來了。災難是什麼?老祖宗對子孫的懲罰,不肖子孫,對他懲罰。但是不會要他命,爲什麼?他還是愛他,還是舍不得把他打死,還是愛他,不一樣。現在我們得接受懲罰,回頭是岸!老祖宗太偉大了,我們都不認識,英國湯恩比認識。湯恩比告訴我們,老祖宗偉大,能救全世界,除這個之外,任何人都沒有這個能力,唯有孔孟學說、大乘佛法。這個錯了,錯得太離譜,所以這次的懲罰會很嚴重。
末後這一句,「所謂感應道交難思議也」,確實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「幽溪《圓中鈔》」,幽溪大師的,「凡是見佛,須論感應」,對于學佛的人如果有見佛,見佛統統是屬于感應。感有顯感、有冥感,冥感自己不知道,緣成熟了,佛現身;顯感是你有求于佛菩薩,佛菩薩真來了,這很明顯。顯感顯應、顯感冥應、冥感冥應、冥感顯應,感應四句,這個很多同學都學得很熟。「若平居參禅,或修空觀」,參禅、修空觀的,他的境界清淨,一法不立,佛來斬佛,魔來斬魔。「既宗掃蕩,佛亦不立。苟有所見,悉爲魔境」。就是參禅的人見佛、修空觀的人見佛,那全是魔境,絕對不是佛,魔現前。「或功用顯著」,這是屬于冥感,沒求,「心佛自現」。「亦須觀空,弗生著相」,這是爲什麼佛不常常現相,佛常常現相你著相,一著相,你就著魔了。換句話說,佛不能現相給你看,現相你受不了,你沒有這個定力、沒有這個智慧。你著相,自以爲不得了:我功夫不錯,看我都見佛了,你們都修行不如我。貢高我慢全起來,這就是說你不具備見佛的條件。
什麼樣條件具備見佛?傳記裏頭記載,慧遠大師,中國淨土宗第一個祖師,東晉時代,大概是公元五世紀的時候。這是中國第一個蓮社,他領導的,一共是一百二十叁個人,在廬山,江西廬山建一個念佛堂,大家在一起念佛,求生淨土。一百二十叁個人統統成就,真的個個往生,沒有一個漏掉的,這不可思議。他在往生的時候告訴大家,在山上修行,先後見過叁次佛,阿彌陀佛,他從來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。這叫有條件,有條件見佛。你這見一次到處宣揚,不得了,我功夫不錯,我都見佛了,你們比我差遠了。這是煩惱現前,這不是智慧。遠公第四次見佛,告訴大家,緣成熟了,我到極樂世界去,今天佛又現身給我看,真走了。《楞嚴經》上告訴我們佛跟魔的區別,見佛、見魔如如不動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魔也是佛;如果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佛也是魔。這個話說得好,是佛、是魔是我們自性變的,清淨心、不動的心,所現的是佛,心才有動、才有執著,全是魔境。佛慈悲,知道我們功夫不夠,怕我們墮入魔境,不現,道理在此地。
「今既念佛」,這念佛人,「求生極樂。臨終見佛,此因妙感」。我們念佛人一生所求的沒有別的,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個事情不能著急,也不能不急,要把這個心調在中道上。我求生極樂世界,我也不是想馬上就想死,不是這個念頭,一切怎麼?隨緣。最好的是把這樁事情付托給阿彌陀佛,自己不管了,什麼時候該去,佛就來接引我,該留的時候我就留,再多留幾天。多留幾天也不妨,早一點去也歡喜,一切都隨緣,緣在佛來接,不在我,這個很自在。心裏面有決定的信心,有決定的把握,沒有絲毫懷疑,這就是真念佛人。
底下這一句從理上講,「複由生佛本是一體」,生是衆生,我是衆生,佛是阿彌陀佛,我跟阿彌陀佛本來是一體。正因爲本來是一體,所以「感應道交,法爾如是」,如果不是一體,這就講不通了。不但跟阿彌陀佛是一體,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、九法界一切衆生、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統統是一體。這個道理很深,但是是事實真相,一點都不假,深入經藏,慢慢對這個事情就承認、就肯定了,不再懷疑了。感應道交就是這個道理顯現出來,它是自然,所以法爾如是。法爾,自然中的自然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,法本來如是。「若不明此,妄論邪談,不唯自障,兼亦障人。于此法門,大成罪過」。你要不深入經藏,對這個法門透徹了解,你去批評它,你去談論它,你的見解、你的言論不切實際,全說錯了。不但你自己障礙自己,你不能夠念佛,不能往生,你也障礙別人。爲什麼?別人聽你的,誤以爲真,就不接觸這個法門,這要負因果責任。無論幹什麼事情,你要批評,或者是你贊歎,一定要把它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才有資格開口。如果沒有搞清楚,沒有搞明白,那就是古人所說的,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,你全盤錯了。
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碰到一樁事情,那個時候我在臺中,住在慈光圖書館。有一天早晨有個客人來,因爲閱覽室,來看書的,看報紙雜志的很多。有一個是基督教徒,他這個教堂距離我們圖書館不遠,走路大概五分鍾。到我這裏來了,聽到我口音安徽人,他也是安徽人,老鄉,基督教徒。老鄉碰到老鄉難得了,他那個東西也不看了,就給我談信教,贊歎基督教,上帝愛人,批評佛教,把佛教批評得一文不值。我在那裏恭恭敬敬的聽,他每說一句話我點頭,我都在點頭,講了兩個鍾點,我這麼點兩個鍾點。別人看到我這個態度,覺得我怎麼這麼無能,看人家把佛說得一文不值。
兩個鍾點快到吃午飯了,我泡了一杯茶供養他。我就向他請教,我說我們要批評一篇文章,是不是先要把文章看看,然後再批評?那當然的。我說你批評佛教我很贊成,你能把佛教批駁倒了,你救了多少人,你這功德多大!他得意洋洋。我說佛經有沒有看過?沒看過。我們圖書館每個星期叁老師在這裏講經,有沒有來聽過?沒有來聽過。我說你膽子很大,還有很多人在旁聽,你有沒有看到那些人笑話你?滿臉通紅,一句話說不出來。我們的朋友以後告訴我,沒有想到你還有這一招。我說我看他,他真的一竅不通,在胡說八道,讓他發,發足了再打他一棒,會把他打醒。他沒有發足,別恫嚇他,讓他發,所以他一直講我就一直點頭。這個人還算不錯,第二天帶他教堂的牧師來看我,態度就不一樣,很有禮貌了。
所以就怕胡說八道,強不知以爲知,現在社會上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。我們這一生不敢這樣幹法,小時候要這樣說話,老人就要罵你、責備你、處罰你了。所以我跟宗教往來,我一定先去讀他們的經典,我對它有認識、對它了解,我們才接觸。接觸大家歡喜,我懂得你的東西,我不外行。我在新加坡講過《古蘭經》,講過《玫瑰經》,《玫瑰經》是天主教的早晚課,我那套《玫瑰經》的光盤現在在天主教很流行,很多人在聽。我到北京去,我還把這個東西送給傅鐵山,傅鐵山跟我是老朋友,非常投緣。所以中國古人說,「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」,知己不知人不能講話,知人不知己也不能講話。現在的佛門弟子,對于自己的教理要不通,你怎麼能夠跟其他宗教交流、交往?全搞通了之後怎麼樣?是一樁事情。所有宗教,你展開經典,百分之八十是通的,百分之二十是不一樣。不一樣是什麼?生活方式不一樣,文化背景不一樣,居住環境不一樣,那個造成的。宗教裏頭方向、目標決定是一致的,總的只有一個字,「愛」字,愛是所有宗教的核心思想。它怎麼不能團結?當然可能,但是要掌握這個中心。
我們最初想跟宗教往來,總還要有辯論,總還有難的事情,不是那麼就簡單解決的。我這十幾年來,一個障礙都沒碰到過。確實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,同一個根,就在這個地球上也是同一個根。以後隨著地殼的變化,分散在各方,根本相同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講經說聽功德回向,遍法界虛空界十方刹土,微塵法界一切衆靈,聞經覺悟,皆悉念佛,求生淨土,圓成佛道。以此功德回向泰國國王、皇後,政躬康泰,國運昌隆,回向道場所有的同修大德,福慧增長,一切如意。謝謝大家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