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五二集) 2012/5/29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5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七百七十頁第七行,從第七行「蕅益《要解》雲」,從這看起。
蕅益大師《彌陀經要解》裏面說,「十萬億土,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。以心性本無外故」,我們先看這一句。佛在《彌陀經》,在這個經上都告訴我們,極樂世界在哪裏?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,過十萬億佛國土,這個距離就相當遙遠了。一個佛國土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用今天科學家的話說,一個大千世界是十億個銀河系,十億。十億個銀河系,這是一個大千世界,就是一尊佛他教化的地區,這麼大的範圍。這個範圍是最小的單位。有些諸佛法緣殊勝,他教化地區有兩個大千世界、有叁個大千世界,甚至于有十個大千世界,大小並不一樣。像我們地球上的國家,有的國家幅員很大、人口很多,有的國家領土很小、人口也少,並不完全相等,諸佛刹土亦複如是,也是這樣情形。這些情形原因在哪裏?總是在菩薩修行的時候心量大小、跟衆生結緣廣狹,到成佛時候這個果報就現前。
業因果報絲毫不爽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從理上講決定是平等的,從事上講不平等、不一樣,事有千差萬別,理無二致,理是一個理。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給我們講理。十萬億土,這是說從我們這個世界到極樂世界的距離,這麼遙遠,從理上講,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。這就說明宇宙從哪裏來的,萬物從哪裏來的,生命從哪裏來的,我從哪裏來的。這個事實真相,佛學名詞裏頭叫做諸法實相,諸法是一切法,實是真實,真實的相。真實相,實際上講就是自性。
我們中國老祖宗,佛法沒傳到中國來,老祖宗就知道人性本善,這一句話先秦諸子說的。佛教是漢朝時候才真正傳到中國來,所以我們老祖宗有智慧,不亞于佛陀。中國人稱聖人,印度人稱佛陀;中國稱賢人,印度人稱菩薩,名稱不一樣,含義是相同的;印度人稱阿羅漢,中國人稱君子。爲什麼我們不把佛菩薩、阿羅漢翻成聖賢君子?是很接近、很相似,可是標准不一樣,所以依舊用音譯,再加以解釋。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,湯恩比的話說得很正確,「中國古人心量很大,能包容異族文化」,就是指的佛教傳到中國,中國全盤接受了;「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」,這話是真的,用佛經所說的原理原則,來解釋儒的經典、解釋道的經典,可以把儒跟道提升到跟大乘佛法相同的境界。
但是這裏頭有最重要的,佛要斷煩惱。儒,儒講伏煩惱,煩惱有,叫「傲不可長」,承認傲慢是有,但是不要再增長,伏住就好。佛法不行,佛法要斷掉,不同地方就在此地。可是在大乘佛法裏頭,理上真斷了,事上還帶著有這習氣,爲什麼?這種習氣好辦事。一發脾氣,事情辦好了,管用。但是這個什麼?這就同舞臺表演一樣,不是真的。辦事需要,那就得用,活活潑潑,這大乘法的殊勝之處,它一點不呆板,該用什麼就用什麼。可是真正斷惑證真之後,運用無妨,這是真實智慧。如果自己沒有真正契入這個境界,學佛菩薩那樣做,那是有罪過的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初學佛的時候就跟儒家一樣。儒要是禮沒有了,儒就沒有;因果感應沒有了,道就沒有;佛家講的十善業沒有了,佛就沒有了。這都是屬于紮根教育,根要紮得牢,根要紮得堅固。什麼時候紮根?嬰兒。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很難,我們沒有從紮根學起。幼兒園,總得五、六歲才上學,五、六歲他根就已經壞掉了。這一點,現在雖然沒有了,不能不知道。知道,我們還有方法補救;不知道,那就滅亡了。
我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五年前我在澳洲,南昆大送我一個博士學位,校長請我吃飯,陪同的有幾位教授,有一位是教務長,他告訴我一樁事情,這是我以前沒聽說過的。他說二戰之前,歐洲有些專家學者很認真研究一個課題,世界上四個古文明叁個都消失了,爲什麼中國還存在,中國還沒有消失?研究這個課題。最後的結論,他說這可能是中國人重視家庭教育的關系。我聽了之後告訴他,這個結論是正確的、是真實的。中國這個族群、這個社會,從秦統一之後,一直到今天還維持統一,大一統,這是外國人非常羨慕的,世界上只有中國人能做到。什麼原因?教育,確確實實是重視家庭教育。但是中國的家現在沒有了。
中國的家是大家庭。你展開家譜看看,五代同堂,不分家的。所以中國的家,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行爲,它是團體的。這個家,到現在中國鄉村裏頭你還可以看到,這個是李村,那個是張村,從前那個村就是一家人。我這個年齡還看到過。我小時候,我自己的家已經敗了,真叫家破人亡。什麼原因?我也不知道,我父母也沒有給我說過,我也沒去查問過這個事情,從我記事,家就沒有了。我們住在姑母(我父親的姐姐),住在她們那個村子裏頭,我看到了。她那個村子,我的姑父他們兄弟十個人沒有分家,那個時候家已經衰了,大概上上下下還有一百多人,應該有一百五、六十個人。
中國讀過小說的人可能讀過《紅樓夢》,《紅樓夢》就是描寫一個家庭。通常一個家庭,人口大概是叁百人左右,人丁興旺有六、七百人,甚至于到七、八百人。這麼大的一個團體生活在一起,要沒有規矩、要沒有組織,那家就亂了。所以這個家,它有家道、有家規、有家學、有家業,這四個東西撐住這個家。家治好了,所以中國人講齊家治國,你有齊家的能力,你就有治國的能力。因爲國跟家差不多,家是國的縮小,國是家的放大,同一個道理,能齊家就能治國。所以中國古代的教育,家庭自己負責。國家用考試的方法、考選的方法提拔人才,那就是現在所說的政府的公務人員,國家體系裏頭各級領導、幹部,選拔出來之後,國家培養。國子監等于是國立的大學,是培養幹部的,像現在的黨校一樣。
五代同堂、六代同堂在過去常常見,所以教育家負責任,養老,家負責任。這大家庭跟現在小家庭比較,大家庭好!人心定,爲什麼?它有保障。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,你後面支持的就是你的家。你有困難,家幫助你解決,這是最可靠的、最忠實的。年歲大了,不從事工作了,落葉歸根,回到老家去養老,享受天倫之樂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兩個比較的時候,我們對于中國傳統家庭非常羨慕、非常向往,但是不可能再恢複了。
中國這個家對于這個族群綿延幾千年的貢獻是無法估量的,就是太大了。讓我們聯想到,古時候各種行業,中國古人所謂叁百六十行,哪一行是大家最羨慕的、最向往的?那就是做官,今天講從政。爲什麼人向往?做官地位很高,大家尊敬你,待遇也不錯,沒有事情做,爲什麼?人人是好人,家把人都教好了,家都把子弟教好了。好人做好事,沒有做壞事的,所以事事是好事。這個做官的人沒有什麼案子辦,特別是太平盛世的時候。我們看到《四庫全書》集部,那些文章應該一半以上都是做官人寫的,他沒事情幹,在家裏寫文章、寫詩、寫詞,清高。所以人都想讀書,都想將來從政,最輕松、愉快。
現在這個世間顛倒了,現在世間各行各業,哪個行業最苦?做官的最苦。爲什麼?辦不完的案子,這都是真的,辦不完的案子。監獄裏頭人都坐滿了,人滿爲患,跟從前恰恰顛倒。原因我們很清楚,過去的人被家學教好了。家學就是私塾,就是家庭子弟學校,家長負責請老師。那種禮節,現在沒人知道了。當家做主的大概都是曾祖父這一代人,高祖父不管事,年歲太大了,曾祖父管事,當家做主。爲子弟聘請老師,一定選擇這個地方的人,真正有學問、有德行,而且懂得教學這些方法。請老師的時候,家裏面這些家長,老師請到家裏來行大禮,叁跪九叩首。家裏面這些子弟,看到父親、祖父、曾祖父對待老師都叁跪九叩首,這還能不聽話嗎?老師接受這一家人長輩這樣重的禮節,把子孫付托給他,他要不認真的教,怎麼能對得起這個家族?所以老師甯願不教自己的兒女,也要把學生教好。學生教好,他的兒女、後代就有人照顧了,爲什麼?古時候真的不是假的,師徒如父子,師生的關系跟父子關系沒有兩樣。老師的子女跟自己兄弟姐妹一樣,他要有困難,一生沒有任何條件要照顧他。所以老師有好學生,他的後代有保障,他會盡心盡力,跟現在完全不一樣。所以古時候那個家,好!
中國這個族群能夠綿延這麼久,每個朝代政權建立之後,五年製禮作樂,一切都上軌道了,這是我們在二十五史裏頭看到的,這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國家有這樣完美的文化。我們怎樣保存,怎樣繼續把它發揚光大?這是今天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。我想了很久,傳統血緣族群的家不能再恢複,常常聽到人家說什麼企業家、企業家,聽多了,我在這動了個念頭,企業能不能把中國傳統的家道、家規、家學、家業繼承下來,中國這個社會至少還有千年盛世。以前靠血緣、親情,現在要講道義,因爲我們不同的血緣、不同的姓氏參與這個企業團體。企業的老板是大家長,企業要有子弟學校,照顧所有員工的小孩。從幼稚園到研究所,辦一條龍的學校,企業來辦,收自己員工子弟,外面也可以來參與。企業養老,企業有安養院,員工老了、退休了,公司養他,他有父親、有祖父,他這個家族統統都養。這樣就能把中國傳統的家再恢複起來,家道、家規、家學、家業。在中國先有這麼一個樣子,然後慢慢擴展,大家覺得這個是好,有個十幾、二十個樣子,會影響到全國,社會能長治久安。這是一個理念、一個想法,也有同學在發心。
我把這個事情付托給北京的胡小林居士,他經營一個規模不太大的企業,我希望他能做到。他已經做了五年,今年五年了,業績很不錯。如果他能夠繼續不斷,二十年、叁十年之後會産生很大的影響力。因爲家庭子弟學校,家長都希望子弟成材,都希望他有德行、有學問、有愛心,來繼續經營這個事業,繼續把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