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五叁集) 2012/5/29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53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七百七十頁最後一行:
以上叁種解釋,「皆與禅淨諸祖一鼻孔通氣」,這個意思就是說禅淨不二,是一樁事情。「正是從大光明藏」,大光明藏就是真如、本性。誰的真如本性?是自己的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是一個,就是哲學裏面所說的本體,宇宙萬有的本體,佛法裏面稱爲真如、稱爲本性。我們中國老祖宗也有這個說法,所謂的本性本善,《叁字經》上前兩句話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那就是本性,本性是本善。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善惡的善範圍太小了,這個善是代表什麼?代表圓滿,包容一切,一切東西統統包在這個裏頭。所以這個善是贊美的詞,它太好了、太圓滿、太究竟了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。就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佛講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如來是對佛的尊稱;換句話說,一切衆生我們自性裏面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,這個才叫善。所以本性本善,講萬德萬能,它就是本善的意思。也稱爲大光明藏,大光明是說它的德用,它起的作用。大光明遍照,像太陽出來的時候照遍天下,有取這個意思。藏是含藏,是講它裏面,這個含藏就是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。
在今天科學裏面講,那就是整個宇宙,科學家把它分類,到最後歸納,他說不外乎叁樁事情,第一個是物質,第二個是念頭,意念,第叁個是能量,不出這叁樣東西。佛經也是這個說法。科學是最近二、叁百年的事情,特別是現在的量子力學、太空物理,所發現的、觀察明了的跟佛經上所說的完全相同。科學家說這叁樣東西,在佛法裏叫叁細相。宇宙怎麼來的?佛,佛經上說宇宙沒有說是神造的。所以,實實在在說佛教不能算爲宗教,宗教第一個條件就要有個造物主,創造世界,創造人類的一個真神,要有個真神。佛教沒有,始終都沒有。佛教講的是什麼?講的是自性,自性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。說自性是共同的,統統是這個源流流出來的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統統從大光明藏流出來的。所以大光明藏就是本體,大光明藏就是自己的本性,這是共同的。
古人對這些概念確實很不容易建立,所以這個在佛法裏稱爲密藏。密不是秘密、不是神秘,它太深,一般人不能理解。現在我們有很多科學工具,譬如電視,每個人都看,沒有一個人不看電視的。我們用電視來比喻,大光明藏就好比電視的屏幕,屏幕不生不滅,永遠不變,裏面的森羅萬象,整個宇宙一切諸法是屏幕上的頻道,我們一按頻道它就出現了,你就看到了。那個頻道裏面,那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,爲什麼?它是生滅法,是電流波動産生的現象,所以它是不定的。屏幕是不動的,不管你怎麼放,屏幕絲毫沒有影響。屏幕是體,所有一切頻道那是相,相是假的,體是真的。大光明藏是真的,大光明藏在哪裏?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就像電視的頻道。外國的頻道比中國多,早年我住在美國,美國電視頻道一百多個。但是一百多個頻道,隨便你按哪個頻道,都是在同一個屏幕出現。屏幕有沒有染汙?沒有,絲毫不染著。所以,不動的、永恒的那就是真的,它會動的、它是生滅的,那就是假的。佛法講真假用這個做標准,只要是有生有滅就是假的,不生不滅是真的。我們用電視屏幕就很容易能體會到,我們的自性、我們的本性不生不滅。
在中國,一千叁百年前,唐朝時代,惠能大師出現了,他開悟了,明心見性。能大師那個程度,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同一個境界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釋迦牟尼佛他是個知識分子,開悟之前他曾經學了十二年,這十二年是到外面參學,家裏學的還不算。十九歲離開家,出去像現在講留學,十二年。當時印度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也是宗教學的最高峰。印度人無論是宗教、是哲學家統統喜歡禅定,所以禅定在印度是非常普遍。佛經裏面講的四禅八定是婆羅門教的,釋迦牟尼佛用這個來教初學,跟他學習的,初學就修四禅八定。禅定裏面有境界,而且境界很殊勝。禅定是什麼?把分別、執著心放下了,不分別、不執著。你入定之後,定中境界現前,現的是什麼?六道輪回。所以六道輪回不是假的,你有這個定功你可以看見,他有定功他也可以看見,看見的人太多了,這就不是假的。禅定裏面能破空間維次,我們在六道裏,六道有不同空間維次,所以我們看不到他,他也看不到我們,上面能看到下面,下面看不到上面。但是在定中的時候,境界突破了,你全都看見,上面能看到二十八層天,下面能看到餓鬼、地獄,他一點障礙都沒有。證明這個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個東西是什麼?就像我們電視頻道一樣,不同頻道,你按哪個頻道,哪個頻道出現,不同頻道,你都看到。都看到之後你就都明白了。
對于一個年輕、好學,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人,肯定會追問,六道怎麼來的?爲什麼會有六道?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?我們想肯定會有這些疑問浮在面前,這得追根究柢。所以,釋迦十二年參學,他放棄了,他到畢缽羅樹下入定。畢缽羅樹我們現在叫它做菩提樹,在這個樹底下入定,開悟了,他悟的那個境界跟惠能大師完全相同。那是什麼?整個宇宙他看到了,那就不止六道,比六道大太多了。所以六道四禅八定,在佛法這叫小定。最深的禅定就是見性,他能得到,惠能大師也得到。我們跟他對比,釋迦牟尼佛見性之後,說出他所見到的境界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;惠能大師見性,很簡單就說了五句話。
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自性就是真心,自性就是大光明藏。釋迦牟尼佛在經教裏頭,說這樁事情用了幾十個名詞。爲什麼用這麼多的名詞?這是教學的善巧方便,教你不要執著名字相,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。老子說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,別著相,你才真正懂得意思,才知道他說些什麼;你著了名字相不行,你見不到事實真相。但是不用這些名詞術語也沒法子說,無法把這個信息傳遞給你。傳遞給你,你決定不能執著。這是《大乘起信論》裏面教給我們的,無論是聽講,聽講不要執著言說;讀,讀誦不要執著文字,不要執著名詞術語;還不可以想象大概是什麼意思,別去想。明白就明白,不明白沒關系,不要去理會它,第二遍再學、第叁遍再學,遍數多了自然就明白了。不准我們用起心動念去想,爲什麼?起心動念是自己的意識,那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絕對要用真心,佛所說的、佛所行的是從真心流露,我們用真心就能夠跟他通氣,就能夠體會到他的真實義。我們用妄心不行,妄跟真是兩樁事情,妄只能夠見到妄。阿賴耶是妄的,所以妄心可以研究阿賴耶,不能研究真如、大光明藏,不行,一定要用真心。
這是大乘教裏頭難就難在這個地方。說容易也是容易在這個地方,只要我們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六根所看的境界是一真法界。我們迷了,怎麼迷的?見色聞聲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這就搞錯了,全用的是妄心。用妄心就見不到真相,真相佛經的名詞叫諸法實相,真實相,你就見不到。因爲見不到真相,憑我們憑空去想象,或者是有很多差誤,于是造成思想上、見解上錯誤,我們說的錯誤了,做也錯了,麻煩就大了,這就叫六凡,六道凡夫。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放下,這一放下就成佛。凡夫成佛在理論上講一念之間,一念真能放下,惠能做了樣子給我們看,釋迦佛也做了個榜樣給我們看。他們非常難得,那叫什麼?頓舍,他能夠同時把這些煩惱習氣一下斷掉,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。我們學了這麼多年,道理都懂,就是放不下。但是多少是放下一些,放下一分有一分的好處,放下兩分有兩分的好處,好在哪裏?智慧現前。放下一分,一分智慧現前;放下兩分,兩分智慧現前。智慧是真心裏面東西,不是外頭的,你放得愈多,你的智慧透得就愈多。佛法裏面講功夫不是別的,功夫就是放下,明了就是智慧。
能大師放下之後告訴我們,自性是什麼樣子?第一個說自性清淨,從來沒有染汙。第二個告訴我們,自性不生不滅,那是真我,真我是不生不滅的。這個身不是真我,身有生滅。真我在哪裏?真我現在跟假我合在一起、糾纏在一起。世俗人講靈魂,其實魂不靈,迷魂。孔子說得好,孔子在《易經》裏面說「遊魂爲變,精氣爲物」,講得好。二千五百年,他這個東西那是屬于高等哲學、高等科學。精氣爲物,萬物從哪裏來的?萬物是精氣變的。他稱遊魂,爲什麼?他非常不穩定,動蕩快速,速度太大,稱爲遊魂正確。他在迷,所以他不穩定。如果覺悟了,我們稱他爲靈性,真正的自己,靈性是真正自己,永恒不滅。靈性的體是一個,所有萬物都是從它變現的。佛在經上有個比喻,這個靈體,是自性,好比是大海,大海是一個。我們每個人那個靈魂是什麼?像大海裏面起的水泡,大海裏起的無量無邊的水泡,你不知道的時候,好像一個一個的獨立的,彼此不相關;水泡如果破掉了,回歸到大海,是一個。所以佛用這個比喻告訴我們,本體是一個,在迷的時候好像是各個不一樣,其實它還是一個。
人真正把這個搞透徹、搞清楚了,人才會有自愛,有自愛就會愛人。如果愛自己不愛別人,他是迷,愛別人不愛自己也是迷。自愛、愛人是平等的,這個人覺悟了,覺悟決定有這個現象出現。所以,高等的菩薩覺悟了,佛覺悟了,佛是徹底覺悟,高等的菩薩那種覺悟跟佛差不了好多。他們流露出來的,慈悲,慈悲就是愛,爲什麼不用愛,說慈悲?世間人講愛,裏頭有情,有情執,就是有感情;慈悲那個愛,它有智慧,它不是感情。換句話說,真實智慧的愛心叫慈悲,帶著有感情的,我們世間人叫愛。所以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緣是條件,無條件的,佛菩薩對一切衆生的愛是無條件的。爲什麼無條件?他知道自他是一體,是一不是二。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