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真正覺悟了,真正明白了。
「自他不二,自他宛然」,自他是一,但是自他又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其實它是一體。如果我們真的把分別執著放下,自他就通了,別人起心動念我知道,我起心動念你也知道,可見他是一不是二。現在就是我們都有妄想、都有分別、都有執著,這個障礙住了,好像不一樣,我起心動念你不知道,你起心動念我也不知道,我們都在迷。如果我們跟一個阿羅漢在一起,阿羅漢執著沒有了,我們起心動念他知道。阿羅漢跟阿羅漢在一起,彼此起心動念都知道。佛菩薩起心動念,阿羅漢不知道,爲什麼?他那個念頭微細,阿羅漢功夫不到。逐漸向上提升,那能量就愈來愈大,真的知道是一不是二。
「因自他不二」,這就是真正明了事實真相,應該推自向他。這代表什麼?這是幫助衆生不爭。中國聖賢教我們這些,我相信這個不是從佛教傳到中國來的,中國古時候就重視教育。在整個世界上,我們走過很多國家,族群、宗教都接觸到,真正懂得教育的確實只有中國這一家,找不到第二家。中國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?從懷孕的時候開始,胎教,這沒人想到過的。母親懷孕這十個月當中,母親的情緒要好,不能生煩惱,生煩惱影響胎兒;不好看的東西,醜惡的東西,不能看;不能聽的東西不要聽;說話語氣要柔和,不能說粗野的話。爲什麼?統統會影響胎兒。所以這十個月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非常謹慎,爲什麼?保護小孩。這個小孩出生下來之後就好教,在胎裏面禀受正氣,讓他所接觸的都是美好的、都是善的。
生出來之後,到叁歲,這一千天紮根教育,誰教他?母親,所以母親偉大。母親教他什麼?教孝悌忠信。所以,這些年來我們提倡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小孩念的,不是教小孩背的,《弟子規》是教小孩什麼?是父母在家裏做到,做出來給小孩看的。小孩一出生,眼睛睜開來了,耳朵豎起來了,他就會看、就會聽,他已經在模仿。所以,父母在小孩面前決定要守禮,讓他看,孝順父母、尊敬長輩你都做給他看。你不要以爲他沒有知識,錯了,他靈得不得了。一千天全學會了。所以中國古諺語有句話說「叁歲看八十」,叁歲紮的根,八十歲不會變。
今天我們見了不少人,書念得很好,人也不錯,可是真像古人所說的,高名厚利他就變節了。爲什麼他會變節?因爲他沒有受到紮根教育。他能接受聖賢教育,也是二十幾歲以後才接觸的,所以敵不過名利。這個我們要了解,要原諒他。中國古老的教育現在做父母的人不知道,父母的父母也不知道,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,大概高祖父母以上懂,知道有這回事情。所以我們的傳統教育疏忽了至少兩百年,八、九代。滿清末年還有人講,沒有人做了,民國年間講的人都沒有了,所以現在對傳統東西我們感覺到非常陌生。我這麼多年所感受到的,大概對中國傳統文化真正了解只有一個人,英國湯恩比博士。這個人一生研究世界文化史,他是曆史哲學家,他是專門研究文化史的,他知道。所以七十年代他曾經說過,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」,那就講現在,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,英國人講的。這個人真有智慧,真不容易,中國人說不出來,他說出來了。是真的嗎?千真萬確,一點都不錯。
過去我兩次訪問倫敦,跟歐洲專門研究漢學的這些學生我跟他們交流,牛津大學、劍橋大學跟倫敦大學我都去看過。漢學系的學生我很佩服,他們讀中國文言文。有叁個學生自動的告訴我,有一個是用《無量壽經》寫博士論文。我問他,《無量壽經》在中文一共有九種不同的版本,你是用哪個版本?他用夏蓮居的會集本,就是我們現在用這個本子。另外一個同學他用《孟子》,儒家的《孟子》,也是寫博士論文。還有一個是用唐朝時候王維,用他的著作來寫。這些年輕的外國學生,完全沒有中國文化底蘊。我說你們真難得,你們學文言文學多久?告訴我,叁年。這文言文不難,我們中國人要學文言文,頂多兩年,成就會超過他們,不是難事情。不肯學那就沒法子。真正肯學,中國文字其味無窮,它是一種高度的藝術,是智慧的符號,這在全世界文字裏頭找不到第二家的。
從漢朝到宋朝八百年間,中國接受了佛教,印度的佛陀教育,大量的翻譯出梵文經典。我曾經就這個事情向方東美先生提出疑問。我學佛是跟方東美先生學的,他給我講的是佛經哲學,我從這入門的。那麼多梵文經典傳到中國來,翻成中文了,原文到哪裏去了?爲什麼沒有留下來?我這個問題提出來,沒想到方老師哈哈大笑,我都愣住了。方老師說,從前的中國人不是現代的中國人,以前中國人非常自豪,認爲梵文經典翻成中文之後,不但意思沒有錯誤,正確,文字,漢文的文字比梵文還要華麗、還要華美;換句話說,用不著原文了,取而代之了。這是多麼大的氣度!他說哪裏像現在中國人!尤其唐朝,那時中國在世界上是最強的國家。確實,我們現在這麼多年學習這些文字,確實中國文字是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家的。縱然你不認識它,你不知道它的讀音,你能看出這個文字的意思。它的文字像圖畫、像美術一樣,它是個藝術東西,你可以欣賞它,你能懂得它的意思,你不知道它念什麼聲音。這外國文字看不到,連梵文也是拼音,也看不到。獨一無二。
我現在遇到外國朋友,乃至于國家元首,我都提醒他們一定要學中國古文言文。爲什麼?因爲現在大家都知道,中國確確實實有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經驗、效果,這東西在哪裏?都在《四庫全書》裏頭。《四庫全書》文言文寫的,你要不懂文言文,要靠別人翻成白話文給你,那就味道變了。像吃東西,他已經嚼了一口吐給你吃,不是原味;原汁原味一定學文言文。難不難?不難,你看這麼多學漢學的學生,叁年。叁十年前我在臺灣,有一個美國紐約,大學的學生,研究中國漢學,跟臺灣大學做交換學生,好像是一年。她學《華嚴經》,正好碰到我在臺北講《華嚴經》,大概她們教授介紹到我這來,在我這個小道場裏頭住了四個月。讀《華嚴經》,看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,不簡單。我問她,你的中文學多久?叁年。不是難事情。
那再回過頭來我們想想,民國初年,那個時候我很小,中日戰爭爆發我十一歲。我是十歲才搬到城裏面來住,十歲以前在農村,農村非常純樸。我們家鄉是桐城派的發源地,所以讀書風氣很盛,鄉下小朋友都讀私塾,我在私塾好像念過一年。在那裏面基本的一個概念是尊師重道,學到了,進學堂拜老師,那一幕一生永遠忘記不掉。這個私塾是我姑母家裏面,她們的家學。那是個大家族,我一生當中就看到這麼一家,兄弟十個人沒有分家,大家庭。大概那個時候已經衰了,還有一百二、叁十個人,就這個家庭。有一個家學,所以我上他們家的這個家學,私塾,親戚關系,進去了。
第一天拜老師,首先拜孔夫子的牌位,供了個牌位,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。我父親在前面,我在後面跟著,向牌位行叁跪九叩首的禮。拜完之後,請老師上座,老師坐在孔子牌位旁邊。同學是兩面站著的,觀禮。我父親帶著我,向老師行叁跪九叩首的禮,再送上禮物,這束修,送上禮物給老師。這一幕我們表演了。以後每個新的同學來,我們站在旁邊在看、在薰習。父母對老師行這麼重的禮,學生不敢不聽話,不敢不接受教訓。老師接受家長這樣隆重的禮遇,不認真教導學生,對不起家長。這一幕是什麼?這一幕是教尊師重道。上學之後,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,在家裏面,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,這個人是這樣子學成功的。現在學校老師不負責任,爲什麼?父母沒有給他行這個大禮。我在臺灣跟李老師學經教,李炳南老居士,我跟他十年。這個老先生大我叁十九歲,也是祖父一輩的,把我們當小朋友看待,常常講這些典故,多半都是親身經曆的,來教導我們。
老師教學生,他開了個班,叫經學班,專門教人講經的。我到臺中跟他學佛,是想聽他講經,從來沒有一個念頭我要上臺講經,這難事,不敢起這個念頭。我去跟他見面的時候,他這個班才開班一個月,學生有二十多個人,一個星期上一次課,叁個小時,每個星期一次,這是教學生講經。他讓我去參加,我不敢去。他說你去看看。我說看看可以。我坐到最後旁聽,聽他老人家教學。完全是私塾教學法,二十多個學生個別指導,是一個一個教。所以,每個人學的東西不一樣,進度也不一樣,用這個方法,因材施教,我看到了。老師教學,學生能夠接受五分,他不會給你講六分,爲什麼?多講的那一分你不能接受,沒有必要。你能夠接受十分,他不能講九分,講九分對不起你,你還可以接受一分。所以老師教多少完全看學生你能接受的能力,你不能接受,不能接受他就不教了。
我這才回想起來,我跟方老師學哲學。我跟他不認識,毛遂自薦,寫封信給他,寄篇文章給他看。一個星期之後他回封信給我,約我到他家見面。見面的時候我們知道是同鄉,就知道這種關系,他桐城人,方苞的後裔,我們家鄉距離大概不超過叁十公裏,就這麼個關系,不認識。老師問我學曆,我說抗戰期間我失學叁年,叁年沒讀書。他說你有沒有騙我?我說我不敢欺騙老師。他說了,你寫的信、寫的文章我們臺大學生寫不出來。我說,雖然我失學叁年,我喜歡讀書,沒有離開書本。老師聽清楚了,然後告訴我,他說現在學校,先生不像先生、學生不像學生,你要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。我聽到老師這些話,涼水澆頭,當然非常沮喪,很難過,老師拒絕了。我們這樣沈默了大概有五、六分鍾,最後老師說,這樣好了,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裏來,我給你上兩個鍾點課。我跟他學的是在他家裏小客廳小圓桌上,一個對一個教的。給我講了一部《哲學概論》,最後一個單元「佛經哲學」,告訴我,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