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三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真正觉悟了,真正明白了。

  「自他不二,自他宛然」,自他是一,但是自他又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其实它是一体。如果我们真的把分别执著放下,自他就通了,别人起心动念我知道,我起心动念你也知道,可见他是一不是二。现在就是我们都有妄想、都有分别、都有执著,这个障碍住了,好像不一样,我起心动念你不知道,你起心动念我也不知道,我们都在迷。如果我们跟一个阿罗汉在一起,阿罗汉执著没有了,我们起心动念他知道。阿罗汉跟阿罗汉在一起,彼此起心动念都知道。佛菩萨起心动念,阿罗汉不知道,为什么?他那个念头微细,阿罗汉功夫不到。逐渐向上提升,那能量就愈来愈大,真的知道是一不是二。

  「因自他不二」,这就是真正明了事实真相,应该推自向他。这代表什么?这是帮助众生不争。中国圣贤教我们这些,我相信这个不是从佛教传到中国来的,中国古时候就重视教育。在整个世界上,我们走过很多国家,族群、宗教都接触到,真正懂得教育的确实只有中国这一家,找不到第二家。中国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?从怀孕的时候开始,胎教,这没人想到过的。母亲怀孕这十个月当中,母亲的情绪要好,不能生烦恼,生烦恼影响胎儿;不好看的东西,丑恶的东西,不能看;不能听的东西不要听;说话语气要柔和,不能说粗野的话。为什么?统统会影响胎儿。所以这十个月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要非常谨慎,为什么?保护小孩。这个小孩出生下来之后就好教,在胎里面禀受正气,让他所接触的都是美好的、都是善的。

  生出来之后,到三岁,这一千天扎根教育,谁教他?母亲,所以母亲伟大。母亲教他什么?教孝悌忠信。所以,这些年来我们提倡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不是教小孩念的,不是教小孩背的,《弟子规》是教小孩什么?是父母在家里做到,做出来给小孩看的。小孩一出生,眼睛睁开来了,耳朵竖起来了,他就会看、就会听,他已经在模仿。所以,父母在小孩面前决定要守礼,让他看,孝顺父母、尊敬长辈你都做给他看。你不要以为他没有知识,错了,他灵得不得了。一千天全学会了。所以中国古谚语有句话说「三岁看八十」,三岁扎的根,八十岁不会变。

  今天我们见了不少人,书念得很好,人也不错,可是真像古人所说的,高名厚利他就变节了。为什么他会变节?因为他没有受到扎根教育。他能接受圣贤教育,也是二十几岁以后才接触的,所以敌不过名利。这个我们要了解,要原谅他。中国古老的教育现在做父母的人不知道,父母的父母也不知道,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,大概高祖父母以上懂,知道有这回事情。所以我们的传统教育疏忽了至少两百年,八、九代。满清末年还有人讲,没有人做了,民国年间讲的人都没有了,所以现在对传统东西我们感觉到非常陌生。我这么多年所感受到的,大概对中国传统文化真正了解只有一个人,英国汤恩比博士。这个人一生研究世界文化史,他是历史哲学家,他是专门研究文化史的,他知道。所以七十年代他曾经说过,「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」,那就讲现在,「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」,英国人讲的。这个人真有智慧,真不容易,中国人说不出来,他说出来了。是真的吗?千真万确,一点都不错。

  过去我两次访问伦敦,跟欧洲专门研究汉学的这些学生我跟他们交流,牛津大学、剑桥大学跟伦敦大学我都去看过。汉学系的学生我很佩服,他们读中国文言文。有三个学生自动的告诉我,有一个是用《无量寿经》写博士论文。我问他,《无量寿经》在中文一共有九种不同的版本,你是用哪个版本?他用夏莲居的会集本,就是我们现在用这个本子。另外一个同学他用《孟子》,儒家的《孟子》,也是写博士论文。还有一个是用唐朝时候王维,用他的著作来写。这些年轻的外国学生,完全没有中国文化底蕴。我说你们真难得,你们学文言文学多久?告诉我,三年。这文言文不难,我们中国人要学文言文,顶多两年,成就会超过他们,不是难事情。不肯学那就没法子。真正肯学,中国文字其味无穷,它是一种高度的艺术,是智慧的符号,这在全世界文字里头找不到第二家的。

  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间,中国接受了佛教,印度的佛陀教育,大量的翻译出梵文经典。我曾经就这个事情向方东美先生提出疑问。我学佛是跟方东美先生学的,他给我讲的是佛经哲学,我从这入门的。那么多梵文经典传到中国来,翻成中文了,原文到哪里去了?为什么没有留下来?我这个问题提出来,没想到方老师哈哈大笑,我都愣住了。方老师说,从前的中国人不是现代的中国人,以前中国人非常自豪,认为梵文经典翻成中文之后,不但意思没有错误,正确,文字,汉文的文字比梵文还要华丽、还要华美;换句话说,用不着原文了,取而代之了。这是多么大的气度!他说哪里像现在中国人!尤其唐朝,那时中国在世界上是最强的国家。确实,我们现在这么多年学习这些文字,确实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家的。纵然你不认识它,你不知道它的读音,你能看出这个文字的意思。它的文字像图画、像美术一样,它是个艺术东西,你可以欣赏它,你能懂得它的意思,你不知道它念什么声音。这外国文字看不到,连梵文也是拼音,也看不到。独一无二。

  我现在遇到外国朋友,乃至于国家元首,我都提醒他们一定要学中国古文言文。为什么?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,中国确确实实有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经验、效果,这东西在哪里?都在《四库全书》里头。《四库全书》文言文写的,你要不懂文言文,要靠别人翻成白话文给你,那就味道变了。像吃东西,他已经嚼了一口吐给你吃,不是原味;原汁原味一定学文言文。难不难?不难,你看这么多学汉学的学生,三年。三十年前我在台湾,有一个美国纽约,大学的学生,研究中国汉学,跟台湾大学做交换学生,好像是一年。她学《华严经》,正好碰到我在台北讲《华严经》,大概她们教授介绍到我这来,在我这个小道场里头住了四个月。读《华严经》,看清凉大师的《疏钞》,不简单。我问她,你的中文学多久?三年。不是难事情。

  那再回过头来我们想想,民国初年,那个时候我很小,中日战争爆发我十一岁。我是十岁才搬到城里面来住,十岁以前在农村,农村非常纯朴。我们家乡是桐城派的发源地,所以读书风气很盛,乡下小朋友都读私塾,我在私塾好像念过一年。在那里面基本的一个概念是尊师重道,学到了,进学堂拜老师,那一幕一生永远忘记不掉。这个私塾是我姑母家里面,她们的家学。那是个大家族,我一生当中就看到这么一家,兄弟十个人没有分家,大家庭。大概那个时候已经衰了,还有一百二、三十个人,就这个家庭。有一个家学,所以我上他们家的这个家学,私塾,亲戚关系,进去了。

  第一天拜老师,首先拜孔夫子的牌位,供了个牌位,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。我父亲在前面,我在后面跟着,向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。拜完之后,请老师上座,老师坐在孔子牌位旁边。同学是两面站着的,观礼。我父亲带着我,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,再送上礼物,这束修,送上礼物给老师。这一幕我们表演了。以后每个新的同学来,我们站在旁边在看、在薰习。父母对老师行这么重的礼,学生不敢不听话,不敢不接受教训。老师接受家长这样隆重的礼遇,不认真教导学生,对不起家长。这一幕是什么?这一幕是教尊师重道。上学之后,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,在家里面,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,这个人是这样子学成功的。现在学校老师不负责任,为什么?父母没有给他行这个大礼。我在台湾跟李老师学经教,李炳南老居士,我跟他十年。这个老先生大我三十九岁,也是祖父一辈的,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待,常常讲这些典故,多半都是亲身经历的,来教导我们。

  老师教学生,他开了个班,叫经学班,专门教人讲经的。我到台中跟他学佛,是想听他讲经,从来没有一个念头我要上台讲经,这难事,不敢起这个念头。我去跟他见面的时候,他这个班才开班一个月,学生有二十多个人,一个星期上一次课,三个小时,每个星期一次,这是教学生讲经。他让我去参加,我不敢去。他说你去看看。我说看看可以。我坐到最后旁听,听他老人家教学。完全是私塾教学法,二十多个学生个别指导,是一个一个教。所以,每个人学的东西不一样,进度也不一样,用这个方法,因材施教,我看到了。老师教学,学生能够接受五分,他不会给你讲六分,为什么?多讲的那一分你不能接受,没有必要。你能够接受十分,他不能讲九分,讲九分对不起你,你还可以接受一分。所以老师教多少完全看学生你能接受的能力,你不能接受,不能接受他就不教了。

  我这才回想起来,我跟方老师学哲学。我跟他不认识,毛遂自荐,写封信给他,寄篇文章给他看。一个星期之后他回封信给我,约我到他家见面。见面的时候我们知道是同乡,就知道这种关系,他桐城人,方苞的后裔,我们家乡距离大概不超过三十公里,就这么个关系,不认识。老师问我学历,我说抗战期间我失学三年,三年没读书。他说你有没有骗我?我说我不敢欺骗老师。他说了,你写的信、写的文章我们台大学生写不出来。我说,虽然我失学三年,我喜欢读书,没有离开书本。老师听清楚了,然后告诉我,他说现在学校,先生不像先生、学生不像学生,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。我听到老师这些话,凉水浇头,当然非常沮丧,很难过,老师拒绝了。我们这样沉默了大概有五、六分钟,最后老师说,这样好了,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,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。我跟他学的是在他家里小客厅小圆桌上,一个对一个教的。给我讲了一部《哲学概论》,最后一个单元「佛经哲学」,告诉我,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,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