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他說有一天,太炎先生向東嶽大帝上了個建議,他說地獄裏頭的刑罰炮烙,這個刑罰太殘忍了,把柱子,銅柱燒紅,讓罪人去抱這個柱子。他說這個很不仁道,能不能把這個刑罰把它取消?結果東嶽大帝派了兩個小鬼,他說你先去看看,讓這個小鬼帶你去,你去參觀一下,回來再說。
他就去了,走了很遠,到那個地方去,小鬼站在那裏指著它,地獄在此。他看不見。恍然大悟,地獄是自己心變現的,跟東嶽大帝沒關系,跟閻羅王也沒關系。所以,天堂是心現的,極樂世界是心現的,地獄也是心現的,明白這個道理。你造作這個罪業,這個罪業讓你變現,就好像你壞事做多了晚上作惡夢一樣。誰主宰你?自己主宰的,不是外頭來的,都是業力變現出來的。佛世界是你念佛,你從佛經上這個意念上,從這裏變現出來的,這理才能講通。這個老先生他是個學科學的,朱老先生是學科學的,他根本對這個都不相信,認爲是神話。可是他看那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晚上老先生上班去了,你去摸摸他,就跟死人一樣,第二天天一亮雞一叫的時候,他就回來了。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事情,它不是假的。
佛經上的原理,心現識變,世間業力,佛法願力,不外乎這兩種力量。業力裏頭有善業、有惡業,決定有果報。願力裏面,你願生天,你看一般宗教,多半是天道,生天;學佛的生極樂世界,願力。天堂,自己善業變現出來的,地獄、餓鬼是自己不善的惡業變現出來的,不能怪人,全是自己做主宰。閻羅王做不了主,佛菩薩也做不了主,佛菩薩只是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,路一定是自己走。
「複因自他宛然,故于佛實不來」。佛是不是真來了?佛沒真來。可是佛真在面前,你真看到他了,這怎麼回事情?《楞嚴經》上佛說得好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這叫感應,我們有感,佛菩薩有應。佛菩薩在哪裏?佛菩薩無處不在,前面講大光明藏,就是法身,無處不在。我們看不到、接觸不到,因爲他不是物質;他不是物質,我們眼耳鼻舌身接觸不到,眼耳鼻舌身一定要接觸物質現象。他不是念頭、不是意念,不是精神現象,所以我們的思想也想不到。他又不是自然現象,連阿賴耶的見分都緣不到。他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所以我們有感他就有應,應就在你面前應,而且這個應身他真能管事。
我們看到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,這是近代禅宗一位大德,我看到一個故事。他大概是四十多歲的時候,發心去朝五臺山,叁步一拜。從定海那邊,普陀,過渡上岸,叁步一拜,拜到山西五臺叁年,一天難得走幾裏路、十幾裏路。這當中生過兩次病,都是在曠野,附近沒有人家,病倒了怎麼辦?生病困難的時候遇到一個乞丐,叫花子,這個叫花子來照顧他,到外面討一點東西給他吃,找一點草藥幫他治病。一直到他病好了,照顧了十幾天,他能再繼續再拜了,這叫花子走了。過了一年多又得一次病,又遇到這個叫花子。兩次救命恩人了,很感激,問他尊姓大名?他說他叫文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,叫文吉。問他住在哪裏?他說我就住在五臺山,你到五臺山,很多人都知道我,知道有個乞丐。虛老拜到五臺山的時候就打聽這個人,沒人知道。到山上去問出家人,出家人說那是文殊菩薩,他恍然大悟。你看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,他能夠現個身體,能夠十幾天照顧你,你才動念頭他就知道了。文殊菩薩身在哪裏?遍法界虛空界都是他的身,你真有感應,他真現身給你看,他真現身幫助你,這個事情不是假的。沒有感應時候,你到哪裏找找不到他。其實他無處不在,就像虛空一樣,真有感應。
自他宛然,又因爲自他宛然,所以佛實在沒來,人也沒去。我們有沒有到極樂世界?沒去。沒去,極樂世界在現前。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,我們這個世界有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是從妄心裏頭變現出來的。從哪裏出來的?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從這起來的。而西方極樂世界它是從自性出來的,自性遍一切處,所以阿彌陀佛遍一切處;自性遍一切處,極樂世界遍一切處。你心清淨了,感應就現前,你看到佛來接引你,刹那之間就到了極樂世界。十萬億佛國土,一刹那就到了,你就見到了。這個理太深,事情太奇妙,神奇,所以不可思議。
念老注這句經文,引用叁位大師著作裏頭的一段文字,講得很清楚、很透徹,我們花了八個小時的時間。爲什麼?這一段真正是叫人難信之法,但是它確確實實是事實。「往生極樂世界之事。事理圓融,自在無礙,但能仰信,獲益無量」。真要有信心,完全是自性在起作用,這于理上它才講得圓。阿彌陀佛確實是自己真心裏面變現出來的,真心決定有阿彌陀佛出現。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梵語,它的意思就是無量,翻好翻,阿翻作無,這梵文的音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覺悟,合起來無量覺。無量覺就是我們的自性,我們的自性就是無量覺。這一大段我們學到此地。
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小段,上面所說的「叁輩往生是一類」,這是念佛,念佛人的歸宿。不但是念佛的歸宿,可以說是佛家所有一切宗派,最後的歸宿都在極樂世界。佛法裏面法門很多,就像一個完整的大學,它有許許多多的科系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這就是不同的科系。它有叁個東西,就等于說共同科目、必修科目。第一個是戒律,戒律,不管你學哪一宗、哪一派、哪個法門,一定要持戒,那是生活教育。第二個是唯識,法相唯識,這是理論的基礎。第叁個就是淨土,歸宿,你到最後回到哪裏?落葉歸根,一定歸淨土。淨土是什麼?淨土就是清淨心,純淨純善,最後一定歸到這個地方。所以這叁個是共同科目。
前面叁輩,這是專修淨土的,後面這一類不是專修的,修學其他法門的、其他宗派的。你就依照你的法門去修,但到最後,你非常向往極樂世界、非常歡喜極樂世界,我要到極樂世界去,行不行?行。不是說你不修這個法門你就不能去,修什麼都行。阿彌陀佛的心量真大,什麼都包容,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包容。所以我就想到,修基督教的、天主教的、伊斯蘭教的,他們到最後要想求生極樂世界,行不行?肯定行。阿彌陀佛決定沒有門戶之見,一切衆生統統是一個心性變現出來,所有宗教也不例外。所以,這個理念可以能夠通一切法,信仰任何宗教,不必改變信仰,不必。你好好的學,學你自己的宗教,你相信有淨土,你願意往生,統統都能去。這個法門真的叫廣大。
底下這一段叫「一心叁輩」,這就是接引不是專修淨土的,統統能往生,統統可以到極樂世界。說「下」,底下說明,「一念淨心,十念一念往生之類」,它的基本條件是一念清淨心。用清淨心念一聲佛號、念十聲佛號,這是在臨終的時候,都能往生,真不得了!前面叁輩往生我們讀過,在這個世間造作極重的罪業,五逆、十惡,這種罪業是必定墮阿鼻地獄的。只要你這一口氣沒斷,臨命終之前你真正忏悔、認錯,我要想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統統攝受,這不得了!這忠恕做到大圓滿了。我們中國古諺語有所謂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,惡人回過頭來就是好人,不能再把他看作惡人。所以阿彌陀佛全都攝受。
「或名一心叁輩,一心叁輩見于北京淨蓮寺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」,這個老法師也不在了,好像是在抗戰之後,他就往生了,抗戰之後二、叁年他就往生了。他的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判》,科判是佛門特有的一種學術的方法,這個方法儒家采用、道家也采用了。就是用這種方法來分析這篇文章章法結構,章法結構你明白之後,你才曉得它思想的體系。愈是好文章,這種方法一判,立刻就發現,爲什麼?他的文章寫到不增不減,你缺少一句它就接不下去,你多一句,累贅的,可以刪除,真正做到不增不減。每一部佛經,連大部的,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看,看出釋迦牟尼佛文章的章法結構,圓滿、完整思想體系。實際上,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沒有通過思惟,完全是自性裏面的流露,這種章法結構是自性裏頭本來具有的,不是外頭來的,這是屬于真實智慧。他的科判是一九叁九年印出來的,抗戰期間。「慈老所判一心叁輩」,與會集本經的夏蓮居老居士,「同一心眼,同一手筆」,他們對《無量壽經》看法完全相同。特別是這段經文,「發前人未發之精蘊,彰淨門久隱之妙谛。禅淨不二之旨,于茲益顯」。修禅的、學密的、學天臺的、學華嚴的、學法相的,統統可以信、願、念佛往生淨土,就在這段文裏頭。
「一心叁輩」,這裏面分兩大段。第一大段,「大乘往生因行」。這個裏頭又分兩個小段,第一段,「淨心願生」,就是清淨心。經文,我們看經文:
【若有衆生住大乘者。以清淨心。向無量壽。乃至十念。願生其國。】
這一段經文,這「上章」,上面這一章經文,全是《唐譯》的原文,「魏唐兩譯,似爲同一梵本」。這是講《無量壽經》最早傳到中國是在漢朝,漢明帝的時候,最早傳過來的。在漢到宋八百年,一共有過十二次的翻譯,所以它本子多。這十二種翻譯,非常可惜有七種失傳了,現在只留下五種。五種本子我們拿來對起來看,裏面有很大的差異。所以古德斷定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不是一次講的,一定是多次宣講,才會産生這個現象,要不然不可能,不可能在翻譯的時候出現這種現象。所以肯定佛在世多次宣講,只有這一種,沒有見到第二種經是多次宣講的。因此這就有會集的必要,五種本子我們一起讀有困難,不好念,所以用會集。會集最早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,他的本子會出來之後,很多人喜歡用他的本子,乃至于日本的《大正藏》跟《龍藏》都收他的本子。可是以他的身分、地位,他是進士及第的,也是大富長者,五種原本他只看到四種,唐朝翻譯的這個本子他沒見過。所以雖然會集,他是四種原譯本的會集,當中漏掉了一種。但是唐本子裏頭有些經文,其他四種本子裏都沒有,所以夏蓮居老居士這才發心重新再會集。夏老會集是第叁次,當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