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三集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他说有一天,太炎先生向东岳大帝上了个建议,他说地狱里头的刑罚炮烙,这个刑罚太残忍了,把柱子,铜柱烧红,让罪人去抱这个柱子。他说这个很不仁道,能不能把这个刑罚把它取消?结果东岳大帝派了两个小鬼,他说你先去看看,让这个小鬼带你去,你去参观一下,回来再说。

  他就去了,走了很远,到那个地方去,小鬼站在那里指着它,地狱在此。他看不见。恍然大悟,地狱是自己心变现的,跟东岳大帝没关系,跟阎罗王也没关系。所以,天堂是心现的,极乐世界是心现的,地狱也是心现的,明白这个道理。你造作这个罪业,这个罪业让你变现,就好像你坏事做多了晚上作恶梦一样。谁主宰你?自己主宰的,不是外头来的,都是业力变现出来的。佛世界是你念佛,你从佛经上这个意念上,从这里变现出来的,这理才能讲通。这个老先生他是个学科学的,朱老先生是学科学的,他根本对这个都不相信,认为是神话。可是他看那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晚上老先生上班去了,你去摸摸他,就跟死人一样,第二天天一亮鸡一叫的时候,他就回来了。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事情,它不是假的。

  佛经上的原理,心现识变,世间业力,佛法愿力,不外乎这两种力量。业力里头有善业、有恶业,决定有果报。愿力里面,你愿生天,你看一般宗教,多半是天道,生天;学佛的生极乐世界,愿力。天堂,自己善业变现出来的,地狱、饿鬼是自己不善的恶业变现出来的,不能怪人,全是自己做主宰。阎罗王做不了主,佛菩萨也做不了主,佛菩萨只是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,路一定是自己走。

  「复因自他宛然,故于佛实不来」。佛是不是真来了?佛没真来。可是佛真在面前,你真看到他了,这怎么回事情?《楞严经》上佛说得好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这叫感应,我们有感,佛菩萨有应。佛菩萨在哪里?佛菩萨无处不在,前面讲大光明藏,就是法身,无处不在。我们看不到、接触不到,因为他不是物质;他不是物质,我们眼耳鼻舌身接触不到,眼耳鼻舌身一定要接触物质现象。他不是念头、不是意念,不是精神现象,所以我们的思想也想不到。他又不是自然现象,连阿赖耶的见分都缘不到。他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在,所以我们有感他就有应,应就在你面前应,而且这个应身他真能管事。

  我们看到《虚云老和尚年谱》,这是近代禅宗一位大德,我看到一个故事。他大概是四十多岁的时候,发心去朝五台山,三步一拜。从定海那边,普陀,过渡上岸,三步一拜,拜到山西五台三年,一天难得走几里路、十几里路。这当中生过两次病,都是在旷野,附近没有人家,病倒了怎么办?生病困难的时候遇到一个乞丐,叫花子,这个叫花子来照顾他,到外面讨一点东西给他吃,找一点草药帮他治病。一直到他病好了,照顾了十几天,他能再继续再拜了,这叫花子走了。过了一年多又得一次病,又遇到这个叫花子。两次救命恩人了,很感激,问他尊姓大名?他说他叫文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,叫文吉。问他住在哪里?他说我就住在五台山,你到五台山,很多人都知道我,知道有个乞丐。虚老拜到五台山的时候就打听这个人,没人知道。到山上去问出家人,出家人说那是文殊菩萨,他恍然大悟。你看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,他能够现个身体,能够十几天照顾你,你才动念头他就知道了。文殊菩萨身在哪里?遍法界虚空界都是他的身,你真有感应,他真现身给你看,他真现身帮助你,这个事情不是假的。没有感应时候,你到哪里找找不到他。其实他无处不在,就像虚空一样,真有感应。

  自他宛然,又因为自他宛然,所以佛实在没来,人也没去。我们有没有到极乐世界?没去。没去,极乐世界在现前。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不一样,我们这个世界有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、自然现象,是从妄心里头变现出来的。从哪里出来的?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从这起来的。而西方极乐世界它是从自性出来的,自性遍一切处,所以阿弥陀佛遍一切处;自性遍一切处,极乐世界遍一切处。你心清净了,感应就现前,你看到佛来接引你,刹那之间就到了极乐世界。十万亿佛国土,一刹那就到了,你就见到了。这个理太深,事情太奇妙,神奇,所以不可思议。

  念老注这句经文,引用三位大师著作里头的一段文字,讲得很清楚、很透彻,我们花了八个小时的时间。为什么?这一段真正是叫人难信之法,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事实。「往生极乐世界之事。事理圆融,自在无碍,但能仰信,获益无量」。真要有信心,完全是自性在起作用,这于理上它才讲得圆。阿弥陀佛确实是自己真心里面变现出来的,真心决定有阿弥陀佛出现。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梵语,它的意思就是无量,翻好翻,阿翻作无,这梵文的音,弥陀翻作量,佛翻作觉悟,合起来无量觉。无量觉就是我们的自性,我们的自性就是无量觉。这一大段我们学到此地。

 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小段,上面所说的「三辈往生是一类」,这是念佛,念佛人的归宿。不但是念佛的归宿,可以说是佛家所有一切宗派,最后的归宿都在极乐世界。佛法里面法门很多,就像一个完整的大学,它有许许多多的科系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,这就是不同的科系。它有三个东西,就等于说共同科目、必修科目。第一个是戒律,戒律,不管你学哪一宗、哪一派、哪个法门,一定要持戒,那是生活教育。第二个是唯识,法相唯识,这是理论的基础。第三个就是净土,归宿,你到最后回到哪里?落叶归根,一定归净土。净土是什么?净土就是清净心,纯净纯善,最后一定归到这个地方。所以这三个是共同科目。

  前面三辈,这是专修净土的,后面这一类不是专修的,修学其他法门的、其他宗派的。你就依照你的法门去修,但到最后,你非常向往极乐世界、非常欢喜极乐世界,我要到极乐世界去,行不行?行。不是说你不修这个法门你就不能去,修什么都行。阿弥陀佛的心量真大,什么都包容,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包容。所以我就想到,修基督教的、天主教的、伊斯兰教的,他们到最后要想求生极乐世界,行不行?肯定行。阿弥陀佛决定没有门户之见,一切众生统统是一个心性变现出来,所有宗教也不例外。所以,这个理念可以能够通一切法,信仰任何宗教,不必改变信仰,不必。你好好的学,学你自己的宗教,你相信有净土,你愿意往生,统统都能去。这个法门真的叫广大。

  底下这一段叫「一心三辈」,这就是接引不是专修净土的,统统能往生,统统可以到极乐世界。说「下」,底下说明,「一念净心,十念一念往生之类」,它的基本条件是一念清净心。用清净心念一声佛号、念十声佛号,这是在临终的时候,都能往生,真不得了!前面三辈往生我们读过,在这个世间造作极重的罪业,五逆、十恶,这种罪业是必定堕阿鼻地狱的。只要你这一口气没断,临命终之前你真正忏悔、认错,我要想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统统摄受,这不得了!这忠恕做到大圆满了。我们中国古谚语有所谓「浪子回头金不换」,恶人回过头来就是好人,不能再把他看作恶人。所以阿弥陀佛全都摄受。

  「或名一心三辈,一心三辈见于北京净莲寺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师」,这个老法师也不在了,好像是在抗战之后,他就往生了,抗战之后二、三年他就往生了。他的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科判》,科判是佛门特有的一种学术的方法,这个方法儒家采用、道家也采用了。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分析这篇文章章法结构,章法结构你明白之后,你才晓得它思想的体系。愈是好文章,这种方法一判,立刻就发现,为什么?他的文章写到不增不减,你缺少一句它就接不下去,你多一句,累赘的,可以删除,真正做到不增不减。每一部佛经,连大部的,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看,看出释迦牟尼佛文章的章法结构,圆满、完整思想体系。实际上,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没有通过思惟,完全是自性里面的流露,这种章法结构是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,不是外头来的,这是属于真实智慧。他的科判是一九三九年印出来的,抗战期间。「慈老所判一心三辈」,与会集本经的夏莲居老居士,「同一心眼,同一手笔」,他们对《无量寿经》看法完全相同。特别是这段经文,「发前人未发之精蕴,彰净门久隐之妙谛。禅净不二之旨,于兹益显」。修禅的、学密的、学天台的、学华严的、学法相的,统统可以信、愿、念佛往生净土,就在这段文里头。

  「一心三辈」,这里面分两大段。第一大段,「大乘往生因行」。这个里头又分两个小段,第一段,「净心愿生」,就是清净心。经文,我们看经文:

  【若有众生住大乘者。以清净心。向无量寿。乃至十念。愿生其国。】

  这一段经文,这「上章」,上面这一章经文,全是《唐译》的原文,「魏唐两译,似为同一梵本」。这是讲《无量寿经》最早传到中国是在汉朝,汉明帝的时候,最早传过来的。在汉到宋八百年,一共有过十二次的翻译,所以它本子多。这十二种翻译,非常可惜有七种失传了,现在只留下五种。五种本子我们拿来对起来看,里面有很大的差异。所以古德断定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不是一次讲的,一定是多次宣讲,才会产生这个现象,要不然不可能,不可能在翻译的时候出现这种现象。所以肯定佛在世多次宣讲,只有这一种,没有见到第二种经是多次宣讲的。因此这就有会集的必要,五种本子我们一起读有困难,不好念,所以用会集。会集最早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,他的本子会出来之后,很多人喜欢用他的本子,乃至于日本的《大正藏》跟《龙藏》都收他的本子。可是以他的身分、地位,他是进士及第的,也是大富长者,五种原本他只看到四种,唐朝翻译的这个本子他没见过。所以虽然会集,他是四种原译本的会集,当中漏掉了一种。但是唐本子里头有些经文,其他四种本子里都没有,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这才发心重新再会集。夏老会集是第三次,当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