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四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十米到十米的海嘯。這就是居住在海邊都可能遭遇得到,最高的五十米,最少的十米。前年日本311的海嘯是十米,前些年印尼那個海嘯也是十米,死了叁十多萬人,五十米的海嘯就不得了,就太大了。在我們中國沿海,我們相信不會出現五十米的海嘯,但是十米是有可能,因爲中國沿海,黃海、東海、南海、臺灣海峽這一帶,沒有很大的火山。海嘯是海底火山爆發,引起的海嘯。科學家告訴我們,地球上有超級火山有十幾個,都在海底。在陸上面只有一個,美國的黃石公園,那是一個活火山,那是超級的。那個火山如果一爆發,美國的問題就嚴重了,科學家預估,美國有叁分之二的土地不能住人,黃石公園會有那麼大的威力。所以止惡行慈,這個非常重要,我們一定要記住,不兩舌。

  「當行和合之善」。和合,佛家提出來的最好,六和敬。六和,第一個就是真誠心,人人都有真誠心,真誠心要起作用,就是「見和同解」,這是和睦相處的根本。都覺悟、都明白了,我們起心動念必須要遵守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不但中國人應該要學,全世界的人都要學。儒家所講的修身、齊家、治國的這些根本,可以說在今天,不分國家界限,不分族群,也不分宗教信仰,人人都能接受,而且歡喜接受。這是我這十幾年來在這個世界推動宗教團結,我看到了,統統能接受。佛家的叁皈、十善、六和、六度跟普賢十願,跟任何宗教沒有沖突,跟任何族群傳統文化也沒有沖突,大家聽了都歡喜。所以世界可以團結成一家人,這和合之善。這是口業四種,四善。

  下面是念頭,意業,就是起心動念,『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』。第一個,「不貪,止前引取無厭之惡行」。過去不知道,不知道怎麼?變成貪而無厭,現在曉得這是錯誤的。這從理上來講。人生在世最高的享受,是快樂、是幸福,與貧富貴賤都不相幹。釋迦牟尼佛生活最快樂,他一無所有,他是個修行人,在社會上沒有地位,生活是托缽,跟乞丐一樣,全部的財産就叁件衣服,叫叁衣一缽。他什麼都沒有,他過得比誰都快樂,真放下了。放下,那一種圓滿快樂讓我們大家都看到。放下一切,利益衆生,所以衆生都喜歡他,衆生都愛護他,衆生都喜歡跟他學習,他爲天人師,老師的身分出現于世間。這是什麼?不貪,把一切貪取的念頭斷掉。一定要真正相信,從理上來講,貪瞋癡斷了,就不是凡夫,聖人了。聖人日常生活所享受的是法性,本自具足。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出來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就是本自具足,本自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你一樣都不缺。

  現在我們對于佛說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不懷疑了,完全接受。這是得力于今天量子力學家最新的發現,科學終歸把物質是什麼搞清楚了。這是我們迷惑,無量劫來迷惑,沒搞清楚,我們對于物質現象貪著。現在搞清楚了,對物質不貪,知道所有的物質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一點都不錯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于是我們的心態改變了,從前有貪心,現在沒有貪心。爲什麼?全是假的。尤其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一切法無所有、不可得,你還貪什麼?所以貪心只是一個妄想,其實什麼都沒有得到,給自己帶來一身罪業,帶來滿心的迷惑,大錯特錯,所以應當放下。

  「當行不淨觀,觀諸六塵,皆欺诳不淨之觀行善」,我們要學這個,把念頭改正過來。我們現在比這個不淨觀還高一等,我們現在這個觀是道道地地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比不淨觀高一層。不淨觀是小乘,叁乘菩薩學的。真正了解一切物質現象不可得,精神現象也不可得,這是大乘。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法身菩薩的看法。爲什麼?所有一切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全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動現象産生的。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你說它是真的、是假的?這就是所有現象它的存在。

  我們今天大概一般人都看過電視,家家都有電視,電視就是諸法實相一個很好的例子。你看電視上這些畫面怎麼來的?這畫面從哪來的?我們這個知識有,是從電流波動裏頭産生的。它産生的速度快,但是還沒有達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沒達到,比這個速度慢很多。我們今天實際上,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,包括我們的思想、起心動念,是從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裏頭産生的。所以佛說這個話就對了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我們才明白,不但物質現象不可得,起心動念也不可得。物質現象是從起心動念産生的,起心動念不可得,哪來的有物質現象?萬法皆空,一點都不假。

  今天這些現象是因緣生法,緣聚則相生,緣散相就不見了。所有一切現象,包括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所現的現相,都是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生滅幾乎是同時,所以說它不生不滅,沒有生滅。果然沒有生滅,說沒有生滅就毫無意義,而是什麼?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,就是它太快了,你才感覺它生,它已經滅了,第二個念頭又生了,這波動現象,第二個波動現象又出來了。波動現象沒有停止,停止就成佛了,停止就真心了。凡是波動的都是妄心,所現的相是幻相。真心是不動的,真心現的相是真相。真相是什麼?在我們這個經上講的,常寂光淨土,真相。常寂光裏頭什麼都沒有,沒有物質,沒有波動現象,沒有念頭,它什麼都沒有,但它什麼都不缺。爲什麼?它只要一動,所有現象就出現了,都不缺。沒有波動現象,它什麼都沒有。那波動現象怎麼起來的?沒有理由,叫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佛說這個沒有理由。它也是緣生,一念不覺,波動現象就起來了。

  我們現前境界,六道凡夫,這個波動是大風大浪。修行人,愈有功夫的他的波浪就愈細、愈微弱。到完全沒有,成佛了,究竟圓滿妙覺如來,沒有了。波動最小的,幾乎跟一念不覺那個樣子差不多的,等覺菩薩,他的那個波動現象非常微細,接近于一念不覺。這個極微細的波動現象停止了,他就不是等覺菩薩,他升級了,叫妙覺如來,他不住實報土,他住常寂光。所以住在常寂光裏頭,都是如如不動,住在實報土裏,有輕微的波動;這個輕微波動,無始無明的習氣。你懂得這些原理原則,你就曉得大乘修學修什麼?修如如不動,真心。生活用真心,如如不動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如如不動。

  底下,「不瞋」。瞋恚是發脾氣,要學永遠不發脾氣,心平氣和,「止前忿怒之惡行」。過去沒有受過佛陀教育,不知道事實真相,所以不稱心、不如意的事情就會憤怒、就會發脾氣,現在明白真相了,一切法空,一切法畢竟空、無所有、不可得,你還發什麼脾氣?得到,沒有歡喜心,心是清淨平等;失掉,還是清淨平等的,沒有懊惱、沒有怨恨,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是自己的真心。止惡修善,「當行慈忍之善」,慈是慈悲,忍是忍耐、忍辱,對一切衆生善與不善的心行都能忍。對于他的善心善行,不生貪戀,這叫忍;對于衆生的惡念惡行,不生瞋恚,這叫忍。都要忍。最好不把外面境界放在心上,這是最高明的修無瞋、修慈忍,這個人叫真正自愛,爲什麼?他愛他的清淨心、愛他的真心。大乘經教上佛常說「真心離念」,就是真心沒有念頭,有念頭是妄心,阿賴耶,真心沒有念頭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,看得清楚是智慧,不放在心上,看得清楚。放在心上就是染汙,心就不清淨,清淨心失掉了,不能放在心上,壞事不可以放在心上,好事也不能放在心上。壞事好比泥沙,不能放在眼睛上,放在眼睛,眼睛多難過;好事好比金剛鑽,金剛鑽也不能放在眼睛裏,放上去,眼睛全都壞掉。這就告訴你,你保護好眼睛,沙、灰塵不能落進去,金剛鑽也不可以落進去。

  我們要保護我們的真心、清淨心,好壞都不能放進去。好壞要清楚,清楚是智慧,不放進去那就是禅定、大定,絕對不會被外頭境界所動搖,這叫真修行人,真管用。時時要覺悟,不要被外面環境迷了,不要被外面環境欺騙。外面環境全是假的,就像看電視,要有智慧,外面環境是電視裏頭的色相,不是真的。真的是什麼?真的是螢幕,螢幕永遠不變,它是真的。裏面的畫面刹那刹那在生滅,跟我們所講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動,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。所以看電視會開悟、會成佛;不會看的迷在裏頭,在造業。心隨著外頭境界轉,隨著電視裏頭的畫面在轉,這是非常可憐的一樁事情。會看的人看得清楚,不被它所動,不爲它所轉,這智慧,這就是佛菩薩。大乘裏面講的事事無礙、理事無礙就講這個道理,只要不被境界轉,就是無障礙法界。不被外面境界轉,全在自己,與別人毫不相幹。佛不能度你,自己能度自己,這是真的。佛要能度你,不要修行了,佛大慈大悲,把我們全都度了,都成佛了。佛做不到,爲什麼?這是你自作自受。佛把道理講給你聽,事實真相講給你聽,方法講給你聽,你自己聽懂了,會了,你真幹,你就成佛了。這就是佛的加持,這就是佛的保佑,不是假的,是真的。

  末後「不癡」,不癡是「不邪見」,不迷惑,「止前撥正因果」。古人也有說「撥無因果」,意思相同。撥無因果是不相信有因果,但是撥正因果是相信有因果、相信有報應。「僻信邪心之惡行」。這個僻信是偏見、邪見,心行不正,叫僻信;邪而不正,這是惡行。這種人不相信倫理,不相信道德,不相信因果,不相信聖賢教誨,這惡行。這種惡念惡行,沒有人能夠製止,他迷得太深、迷得太嚴重、迷得太久了,他所造的,五逆十惡,毀謗正法。佛知道,他這種惡業所感召的是無間地獄,非常可憐,可以說是世間第一等的可憐人。佛慈悲,佛看得清清楚楚,但是救不了他。

  救不了也得要救,怎麼救法?給他做種子。看到這種人,恭恭敬敬的給他問個訊,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。他聽到了,他一定更罵你迷信。不要緊,這一句話他聽進去了,這一句話聽到阿賴耶識裏頭,就是菩提種子。你看佛菩薩慈悲,你這一生造重業,我把菩提種子種在你阿賴耶識裏頭,等到你在地獄裏頭受罪,罪受滿了之後,你遇到善知識,這個種子起現行,你就得度了。所以什麼人得用什麼方法去度他,一個都不空過,這是佛門所謂的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。這是闡提,闡提就是沒有善根的人,這樣的人幫他種菩提種子,他沒有善根;他已經有善根了,但是這個善根埋藏在阿賴耶的深處。這個善根是金剛不壞種子,來生後世,或者是無量劫之後,必定起現行,他會因這個善根入佛門,修行往生成佛,跟佛就有緣了。

  那反過來,「當行正信」。「信爲道元功德母」,信是世出世間一切德行的底限,就是真正的基礎,就是信心。信心沒有,一切就完了。闡提,信心沒有了,他什麼都不信。在中國古時候教人,五常。常,就是說明這個五種德行,決定要遵守,一個都不能失掉。爲什麼?這是做人的根本。你只要一生都能跟五常相應,來生決定得人身,不失人身。五常跟佛家講的五戒,可以說是完全相同。五常講的五個字,仁義禮智信,這中國人做人的基礎。仁者愛人;義者循理;禮就是戒律、就是規矩,必須要遵守的;智是理智,不能感情用事;最後一個是信。所以仁義理智信,最後是信,信沒有了,全部都沒有了。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,他還有信,這還行。

  現在的社會,信沒有了,五個都沒有了。五個沒有了,《左傳》上有一句話,左丘明說的,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,他說了這句話,「人棄常則妖興」。常就是五常,就這五種德行,失去了,五個都沒有了,社會是什麼?妖魔鬼怪,這妖興起來了。換句話說,這個五常是人天之本,六道裏這是人道;這五樣東西沒有的話,這六道裏頭,它不是人道,是什麼道?魔道,妖魔鬼怪,這社會呈現是這個,妖魔鬼怪。所以這一句話說得很重。應對佛法的五戒,仁是對不殺生,義是不偷盜,禮是不邪淫,智是不飲酒。飲酒,容易喝醉;喝醉,智就沒有了,人就迷惑。所以不飲酒是智,保持頭腦清醒。最後一個不妄語,信;信,不妄語。佛告訴我們,一個人一生能夠把五戒守好,不失人身,來生還得人身,決定不墮叁惡道,這多重要!

  所以,「當行正信,歸心正道」,這八個字比什麼都重要。你能做到這個,下面是果,「生智慧之善心」。人心裏頭存著仁義禮智信,這個人生智慧,不生煩惱,這個人不會做壞事。有這個條件才能學佛,沒有這個條件不能學佛。所以世尊告訴弟子,他說「佛子,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佛不承認你,你不能躐等。小乘什麼?小乘就學這些小法,這些小法是大乘的根、是大乘的基礎。沒有這個東西,大乘你學不到,你學一輩子,再努力都是假的,沒根。也就是說,你長得再壯,不會開花、不會結果。爲什麼?你沒有生命。你有這個根,你有生命,你會茁壯、會開花、會結果。這個東西多重要!

  唐朝中葉,我們的祖師大德們把小乘停下來不學了,用中國儒道來代替小乘,沒有做錯。這一千叁、四百年之間,我們講兩百年之前,各宗各派,人才濟濟,祖師大德這出多少人。所以這個做法是正確的,沒有錯誤。最近這兩百年麻煩出來了,小乘不要,儒也不要,道也不要,最後連佛也不要了,這就是今天的樣子。今天有儒釋道之名,沒有儒釋道的實際,真學儒、學道、學佛的,一個也找不到,全是假的。儒,把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丟掉;道,把《感應篇》的因果教育丟掉;佛,把《十善業道》丟掉、叁皈五戒丟掉了。所以都以形式而沒有實質,真的沒有了,全是假的,跟現在的商品差不多,找不到真的。我們要搞真的,搞真的一定要從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。怎麼落實?落實在《弟子規》。這四科是綱領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是綱領,《弟子規》是它落實,道家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佛法落實在《十善業道》,歸心正道,這一落實就歸心了。所以我們要相信,相信老祖宗,相信聖賢,相信佛菩薩,生智慧的善心。「上之十善」,這要記住,「均是世善」,統統是世間善法,作出世善法之根。世間善法要是做不到,出世間善法那沒指望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