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五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叁六五集)  2012/6/6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36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七百九十叁頁第一行,從第一句看起:

  「上之十善,均是世善」,前面我們學習的這一段注解,十善業道,這是世間善法,淨業叁福裏面第一福所說的。叁福,第一是世善,第二是小乘善,第叁是大乘善,這就是淨業叁福。「《報恩論》曰:凡是善行,皆可往生」,這句話含的意思非常深廣。世間善法多,不一定是佛法;換句話說,所有一切善行,具足善行的人都有可能往生。下面給我們說明了,「但必常常念佛回向,即轉世善爲淨因」,這說得很清楚了。所以世間善可以轉,我們將這個世間善的功德回向給西方,求生淨土。如果不回向,就變成世間人天福報。如果這一轉變,這是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,那個裏頭也有叁輩九品。

  「故佛說諸經,總兼世善」,無論是大乘經、小乘經,常常把這個十善,孝親尊師、倫常大道,佛都帶說。「而此十善業,且特說專經」,《十善戒經》,專講十善,《十善業道經》。「以淨身叁、口四、意叁諸業」,這個淨是清淨,教導我們身清淨、口清淨、意清淨,符合佛在經典所教導的,就是善護叁業,「爲修持根本」,所以這個重要!大乘、小乘,小乘叁千威儀,大乘八萬四千法門,無論修哪個法門,必須具備十善業。十善業是個善人,善人的條件都不具足,你怎麼能學佛?古時候很嚴格,不具足十善業的不能受叁皈五戒,受叁皈五戒一定具足十善業,也就是淨業叁福第一條做到了,才有條件求受叁皈五戒。現在沒有了,想受就受,師父就傳給你,是真是假沒人再過問。所以佛法怎麼衰的我們一定要知道。我們要想拯救佛法,讓佛法再興旺起來,這就曉得,從哪裏做起?從十善業做起。十善業從哪裏做起?十善業要從《弟子規》做起。我們現在十善業爲什麼做不到?沒有《弟子規》、沒有《感應篇》的基礎。如果有堅實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的基礎,十善業很容易做到,那是真佛弟子。

  我們現在自稱爲叁寶弟子,甚至于出家了,受了大戒,說實在的話,佛承不承認都是問題。爲什麼我們說這句話?因爲經上有,經裏面佛說,「佛子,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他就不承認你,躐等。我們今天這個也是躐等,小乘不修了,就學大乘,這是躐等。但是古來祖師大德把儒跟道代替小乘,他有儒跟道的基礎,再來修大乘,行。我們今天儒道的基礎沒有,小乘也沒有,大乘它所要求的條件淨業叁福,我們又沒有。這個淨業叁福就是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這個四句我們會念,意思好像也懂得一些,實在講這四句話可深可淺,往深處講,凡夫不懂。爲什麼?因爲它是大乘,大乘經上所說的,意思就深了。小乘經上所說的,也有這十善,那個意思就講得淺,能夠跟中國傳統文化倫常八德合起來講就行。可是在大乘,我們看一看《沙彌律儀增注》,這祖師大德講的,意思就深了。爲什麼?大乘在起心動念之處。正是所說的,小乘經、小乘戒律,論事不論心,容易持;大乘戒律是論心不論事,很不容易受持。就是大乘比小乘高就高在這裏,小乘治的是事相,大乘治的是起心動念。所以它是修持的根本,決定不能夠疏忽。

  下面第二段,「晝夜憶念」。看經文:

  【如是晝夜思惟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種種功德。種種莊嚴。】

  這一句經文,實在講就是一部《往生論》,天親大師《往生論》裏面就是講的這個意思。『晝夜思惟』,不要想別的,專想極樂世界,專念阿彌陀佛,念佛種種功德,念極樂世界種種莊嚴。我們看注解,「晝夜念佛。經雲:晝夜思惟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種種功德,種種莊嚴」。「天親菩薩《往生論》立五念門」,這是天親菩薩修淨土,他的修行方法,他往生極樂世界,當然上上品往生,他把他自己這些經驗說出來,提供給我們做參考。五念門,第一個是禮拜,第二個是贊歎,第叁個是作願,就是發願,第四個是觀察,第五個是回向,觀察就是憶念。「論雲」,這是《往生論》上的話,「雲何贊歎?」怎麼贊歎?「口業贊歎」。口怎麼贊歎法?稱念如來名就是贊歎。「南無阿彌陀佛」這是贊歎,佛的名號是下面四個字,上面南無是贊歎,南無是皈依的意思、歸命的意思,歸命的意思比皈依的意思還要深。

  真正求往生,像蓮池大師所說的,這是在《竹窗隨筆》裏頭講的。有人向蓮池大師請教,說你老人家教人念佛,你怎麼個教法?大師說,我教人念佛,念南無阿彌陀佛。別人問,你自己怎麼念?我自己只念阿彌陀佛。爲什麼教別人要加南無?蓮池大師說,我真信切願,這一生唯一的方向、目標就是往生極樂世界。經上講「執持名號」,名號是阿彌陀佛,南無不是名號,所以我執持名號決定求生。教人爲什麼念南無?他未必有發心往生,加個南無,跟阿彌陀佛結緣,皈依阿彌陀佛,未必他求往生,原因在這個地方。這是我們看到祖師他的想法、他的做法。如果我們決心求生,這個念字愈少愈好,愈簡單,愈是簡單就愈管用。你看六個字,省了兩個成四個字,愈簡單愈好。特別是在臨命終時,這個時候太多了不行。古人講「念經不如念咒」,咒短,「念咒不如念佛」,佛比咒更短。阿彌陀佛只四個字,一句,這精中之精,精華裏面的精華。所以口業贊歎,「稱彼如來名」。

  「又彼觀察有叁種」,觀察就是此地講的思惟,晝夜思惟。觀察有叁種,「何等叁種?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」,這就是依報,十七種;「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」,有八種;「叁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」,有四種,總共二十九種。一部《往生論》就講這二十九樁事情。「今經所雲,正是第四觀察門」,這行經裏面所說的,『晝夜思惟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種種功德,種種莊嚴』,是《往生論》裏頭五門裏頭的第四門,觀察門。「或兼口念」,兼口念那就兼第二門,第二是贊歎。「如是觀察或贊歎,晝夜相續,故雲晝夜思惟等等」。

  實在這個五門一門都不能缺,而且五門裏頭,每一門裏頭都含攝其余四門,《華嚴經》上說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禮拜,早晚課我們一定拜佛。這個禮拜除了定課之外,有散課,就是不定在早晚課裏頭,拜佛愈多愈好。拜佛裏頭有沒有憶念?有,每一拜都是拜阿彌陀佛,心裏面想阿彌陀佛,口裏頭念阿彌陀佛。拜佛的時候,念佛不要出聲,出聲傷氣,默念,心裏頭念。現在有念佛機,打開念佛機聽,聽念佛的聲音,聽著拜,心裏頭跟著念,口裏不出聲,這贊歎都有了。第叁,我們拜佛的目的,沒有別的,就是求生淨土,親近彌陀,這就是作願。一天所修的善業,一切功德都回向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第五門。所以統統具足。

  專修淨土,真正專修的人,我們可以把世間一切,真的都放下,世法、佛法一切隨緣,全心全力念佛求生淨土。大經大論喜歡,留著到極樂世界再學,不耽誤我眼前的時間,我眼前決定到極樂世界去,這真去得了。如果還要兼學其他的,行,也行,得有這個因緣、有這個條件,也可以學。那往生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?很難講。往生極樂世界,最重要的就是臨終最後這一念。最後這一念是念佛,決定往生;最後這一念想到別的地方去,這因緣就錯過了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古往今來,多少念佛人最後不能往生。不能往生,他們到哪裏去了?大多數到天道去了,欲沒有斷幹淨,就是見思煩惱沒斷幹淨,都在天道。如果對于人間還有情執,念佛人投胎又到人道來。這些事相我們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底下一段,「志心歸依」。

  【志心歸依。頂禮供養。】

  這個裏頭就兼禮拜門。『志心歸依,頂禮供養』,「是第一禮拜門。論雲:雲何禮拜?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,爲生彼國意故」。「又歸依即歸命。《往生論注》曰:故知歸命即是禮拜,但禮拜但是恭敬,不必歸命,歸命必是禮拜,若以此推,歸命爲重」。歸命比禮拜重,因爲這裏頭有恭敬,確實裏頭有願生,那就是發願,求生淨土,求佛攝受。「今經雲,歸依頂禮,複是志心,更兼供養,彌顯精誠」。「志心」也可以做至誠皈依,至誠的意思非常廣泛。淨宗的志心,志是你的願望,願望就是求生淨土,就是親近彌陀。更兼供養,供養就是身業禮拜。彌顯精誠,精誠至極,求願往生。前面是講的修因,後面講「妙果」。

  【是人臨終。不驚不怖。心不顛倒。即得往生彼佛國土。】

  這種修行方法,最好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都作往生想。爲什麼?這個經上所說的,『不驚不怖,心不顛倒』,這兩句話非常重要!人到臨終一怕死就完了,隨著業力走了,念佛功夫全用不上。這就是念佛念一輩子,臨終不能往生,這樣的人非常之多。我初出家的時候,在臺北圓山臨濟寺,這個寺院裏面都是福州人,法師福州人,信徒統統是福州人。信徒他們有個念佛會,每個星期天就在寺廟裏頭,這個大殿他們要用一天念佛,念佛會在這裏念佛。這些居士都是這個寺廟的護法,那個時候寺廟經濟來源很差,沒人供養,所以這些在家居士,出家人看作衣食父母,每個星期天大殿給他們用。這個念佛會的副會長林居士,也很有身分地位,他是一家銀行的襄理。對佛法通,不是不通,而且法器敲得好,星期天念佛會,他做維那。

  臨命終時怕死,你看,天天求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,臨命終時不願意去,叫同修們念觀世音菩薩,不要念阿彌陀佛,他不想走,最後還是走了。我們當時看到這個現象很驚訝,一生求往生,最後怎麼不願意往生?情執沒斷,對這個世間有貪戀,這叫貪生怕死。我們回頭想想,幾個人不貪生不怕死?太少了。所以平常每一天我都作往生想,躺在床上,今天就往生了,明天早晨起來,我又乘願再來了。要做這種想法,養成一個習慣。「不驚不怖」,這個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很難。「心不顛倒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