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」,正念分明,念念是阿彌陀佛,念念是極樂世界。所以《往生論》裏頭,這個五門說得好,五念門說得好。
我們看注解,注解就是引用《往生論》的。「《往生論》雲:若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你看這個善,這善什麼意思?具足十善業道,才稱爲善男子、善女人。「修五念門行成就」,你看修五念門,條件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如果沒有十善,這個五念門修的是形式,實質很難講。如果具足十善業修五念門,那有實質,能修五念門行成就,「畢竟得生安樂國土,見彼阿彌陀佛」,肯定阿彌陀佛來接引你。每一個往生的人都得到阿彌陀佛來接引,阿彌陀佛要不來接引,你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裏,你去不了。「妙因感果」,五念門是妙因,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這是妙果。「是故臨命終時,蒙佛本願加威」,佛發四十八願,這個四十八願加持你。「慈悲加佑,令心不亂」,這一句要緊。因爲《彌陀經》裏頭羅什大師的翻譯有「一心不亂」,一心不亂的功夫不容易得到。如果用這個標准,往生的人就少了。《彌陀經》的原文,釋迦牟尼佛是怎麼說的?不是一心不亂,是「系念不亂」,就是一心想念的意思,這個容易,這容易做到,一心不亂不容易。
可是,鸠摩羅什大師爲什麼把系念不亂改成一心不亂?是不是他搞錯了?我們從經的義理上來講,羅什大師翻譯是意譯,玄奘大師翻的是直譯,原文怎麼說就怎麼翻法。意譯,他譯的一心不亂實際上也有道理,不能說錯。我們的功夫實在是一心系念,心裏頭沒有雜念,就想阿彌陀佛,就想極樂世界,一天到晚就想這個。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,首先佛光照你。佛光一照,這就是加持,把你的功夫提升一倍,一心系念就變成一心不亂,一心系念得阿彌陀佛的加持,就變成一心不亂。這就是一般淨土裏面所講的功夫成片,是念佛叁昧最低的一個境界。這個境界不能小看,真正到這個境界,往生就有把握,隨時可以往生。真想去了,我這個世間還有壽命不要了,我想早一天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真的來接引你。只要你有堅定的信心、堅定的決心,真的有求必應。這些例子古時候有,現在也有,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你就能見到。
所以臨終「不驚不怖,心不顛倒」。「不驚者,不驚慌失措。不怖者,不畏怖恐懼。不顛倒者,心不錯亂」。臨終決定是憶佛念佛,所以感得佛現前,佛來接引你往生。每天都作如是觀,天天想佛,最後真的看到佛現前,歡歡喜喜,天天想你,終于把你想來了,這往生了。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,在這個世間每天隨緣度日,這是祖師教導我們的,一絲毫都不強求。普賢菩薩十大願裏頭有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守住一個原則,就是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做出個好樣子給大家看。「本品經文,未言臨終見佛,但既得往生則佛必然來迎。因佛本願,臨終接引。若無佛迎,則凡夫自力不能往生。今不言者」,這經文裏頭沒有說佛來接引,「以此品專論因行,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」。佛來接引是往生的果境,這裏經文只說往生,沒有提佛來接引,可是我們知道佛是決定來接引你。
下面這一大段是「忙裏偷閑正念得生」。這個對于一般生活繁忙,又不能不做工作,爲了養家活口,必須要努力工作,他能不能念佛求生淨土?能。我們看經文怎麼說法。
【若多事物。不能離家。不暇大修齋戒。一心清淨。】
這是他沒有時間、沒有這個緣,他做不到。可是下面說:
【有空閑時。端正身心。絕欲去憂。慈心精進。】
這是在家學佛,在有空閑的時候他就修。怎麼個修法?這十二個字,『端正身心』,就是端身正心,『絕欲去憂,慈心精進』。我們看注解,「上第叁類」,工作繁忙的人,「有二句」,第一個,「修行世善」,第二個,「忙裏偷閑,正念得生」。「此類指事物繁多之人,平素暇時甚少」,就是他有空閑的時間很少,「未能大修齋戒」。齋,本意是過中不食叫做齋。現在人一般叫齋是什麼?齋是素食。其實素食跟齋是兩回事情,不是一樁事情,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。齋是一定在日中之前,日中之後就不吃東西了,這叫持齋。南洋小乘,他們托缽,什麼時候出去托缽?大概上午八點多鍾就出去了,他要走路。所以居住的地方,世尊在世都是住在山林,這個山林離城鎮不會太遠,太遠,托缽不方便。一般大概是叁裏路,叁、四裏路這樣的距離。叁、四裏路大概相當現在的兩公裏,走半個小時,來回走一個小時,是這樣的距離。這是托缽最方便的,佛選擇一定選擇這樣的距離。托缽是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沒有選擇。
不吃衆生肉,是大乘經上所說的。中國的佛教完全采取素食,這個素食運動是梁武帝提倡的。梁武帝讀大乘經,讀到經文,菩薩慈悲,不忍心吃衆生肉,所以他就改成素食。他是佛門大護法,經過他一提倡,好,出家人就響應了。所以,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國出家人吃素,外國學佛的沒有。我們就到近鄰,韓國沒有,日本也沒有。越南是學中國大乘的,可能還有,越南周邊是小乘國家,都沒有。所以這個一定要曉得,不吃肉是好事。佛在經教裏只講齋戒,沒有說素食,因爲是托缽,就不能講素食。素食到哪家去托?哪一家吃素不知道,素食人畢竟是很少。所以佛有叁淨肉,你去托缽的時候人家給你肉,符合叁淨肉。爲什麼?沒有看到殺,沒有聽到殺,不是爲我殺,這叫叁淨肉。沒有看見,沒有聽到殺的、叫的聲音,不是爲我殺的,這可以吃。爲我殺的就不可以吃,這個一定要曉得。
不能夠大修齋戒,便難于一心清淨。我們從這裏也知道,齋戒的目的在哪裏?在一心清淨;就是說幫助你一心清淨,所以要修齋戒。「如是之人當努力行善」,一心清淨他做不到,持戒、修齋他也很困難,這樣的人應當努力行善,善的標准就是十善。生活不離十善、工作不離十善、待人接物不離十善,這叫做行善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十善是標准,決定不能夠違背。「並應忙裏偷閑,善擇時機」,他有一點空閑他就真幹,「遇緣即修,不使空過,亦定得往生」。因爲他身有障礙,有很多工作,但是他心裏面確確實實是清淨,像對淨宗法門他真信、真願往生,得空就真念佛。你看,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,這一類的人,忙裏偷閑的人,他不能用真心,他用善心。跟前面所說的一樣,世間所有一切善法,將這些善行回向求生淨土,也能往生,他們符合這個條件。
「淨宗之妙即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,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也」,這是《報恩論》上講的。所以淨土法門接引衆生非常廣大,上面到等覺菩薩,下面到地獄衆生,只要遇到決定有好處。經論不多,在一切法門裏頭,淨土經論最少,原本只有叁經一論。現前祖師大德加了兩樣進去,變成五經一論,分量還是最少的。這個五經裏面,印光大師加進去的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比《般若心經》還少;魏默深居士把《普賢行願品》最後一卷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也附在這個叁經之後,變成五經。還是薄薄的一個小本子,特別適合末法衆生。末法今天叫知識爆炸,道德淪落,人的工作非常繁忙,所以說分秒必爭。修學一切法門對他們都有難處,淨宗就方便了。
『有空閑時』。「承上所言,事物繁多,未能身暇心淨,大修齋戒」,這他做不到。「則當善用時機,遇閑即修。摒除世慮,勇猛專修。此句有空閑時總貫下文,直至一日一夜,不斷絕者」。所以這個裏面教導我們,這些話是念老勸告我們的,善用時機,遇閑即修。修學的態度就是底下這兩句,摒除世慮,這就是放下萬緣,這一句不容易,勇猛專修這個不難,難在摒除世慮,真的放得下。放下必定是能看破,看破一定要通達經義。經義說的是什麼?經義所宣說的是事實真相,就是諸法實相。諸法實相是什麼?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假的,不是真的,這是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很難,怎麼是假的?每個人都說真的,你怎麼說是假的?憑什麼說是假的?經上講的,我們並不清楚。
《金剛經》在中國非常普遍,幾乎每個學佛的人沒有不念過《金剛經》的。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我們講不清楚這句話。佛在經上用個比喻說,「一切有爲法」,有爲就是有生有滅的,這有爲法,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我們也是依文解義,講不透。佛經上雖然也講得很清楚,譬如佛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都念得很熟。心想怎麼生?講不出來了。古人也沒講清楚,注解也沒講清楚。實在講,經論上講的是講清楚,沒看懂,粗心大意,我們煩惱障礙我們的智慧,怎麼想也想不通。一直到今天,量子力學家發現了阿賴耶,我們才恍然大悟。再看看古人的注解,是講了,爲什麼就看不懂?一切法從心想生,我看的科學報告是德國普朗克博士的物質研究的報告,他一生專門研究物質到底是什麼,最後真的被他發現了。他能夠把物質分,分成最小的,小到微中子。微中子再分,物質沒有了。沒有了,就看到什麼?看到是念頭波動的現象。這把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解釋出來了。
因爲一切法都是一合相,這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就是一個基本的物質它組合的現象,叫一合相。那個一,就是物質的原點,那個一是從心想生的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我們才恍然明白了,基本的物質現象是心想生的,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全是這個現象變現出來的,叫一合相。那個變現,就是分別、執著,從分別執著裏頭變現出來的。這搞清楚了,才曉得什麼?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,確確實實夢幻泡影,就像看電影一樣,沒有一樁事情是真的。把這個東西搞清楚、搞明白,摒除世慮,這是放下,就能做到。你要不真搞清楚你放不下,堅固的執著,他怎麼肯放下?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才真正曉得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心定了,定在哪裏?專想阿彌陀佛,專念阿彌陀佛,一心求生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向阿彌陀佛學習。阿彌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