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五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」,正念分明,念念是阿弥陀佛,念念是极乐世界。所以《往生论》里头,这个五门说得好,五念门说得好。

  我们看注解,注解就是引用《往生论》的。「《往生论》云:若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你看这个善,这善什么意思?具足十善业道,才称为善男子、善女人。「修五念门行成就」,你看修五念门,条件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如果没有十善,这个五念门修的是形式,实质很难讲。如果具足十善业修五念门,那有实质,能修五念门行成就,「毕竟得生安乐国土,见彼阿弥陀佛」,肯定阿弥陀佛来接引你。每一个往生的人都得到阿弥陀佛来接引,阿弥陀佛要不来接引,你不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,你去不了。「妙因感果」,五念门是妙因,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这是妙果。「是故临命终时,蒙佛本愿加威」,佛发四十八愿,这个四十八愿加持你。「慈悲加佑,令心不乱」,这一句要紧。因为《弥陀经》里头罗什大师的翻译有「一心不乱」,一心不乱的功夫不容易得到。如果用这个标准,往生的人就少了。《弥陀经》的原文,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说的?不是一心不乱,是「系念不乱」,就是一心想念的意思,这个容易,这容易做到,一心不乱不容易。

  可是,鸠摩罗什大师为什么把系念不乱改成一心不乱?是不是他搞错了?我们从经的义理上来讲,罗什大师翻译是意译,玄奘大师翻的是直译,原文怎么说就怎么翻法。意译,他译的一心不乱实际上也有道理,不能说错。我们的功夫实在是一心系念,心里头没有杂念,就想阿弥陀佛,就想极乐世界,一天到晚就想这个。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,首先佛光照你。佛光一照,这就是加持,把你的功夫提升一倍,一心系念就变成一心不乱,一心系念得阿弥陀佛的加持,就变成一心不乱。这就是一般净土里面所讲的功夫成片,是念佛三昧最低的一个境界。这个境界不能小看,真正到这个境界,往生就有把握,随时可以往生。真想去了,我这个世间还有寿命不要了,我想早一天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真的来接引你。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心、坚定的决心,真的有求必应。这些例子古时候有,现在也有,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你就能见到。

  所以临终「不惊不怖,心不颠倒」。「不惊者,不惊慌失措。不怖者,不畏怖恐惧。不颠倒者,心不错乱」。临终决定是忆佛念佛,所以感得佛现前,佛来接引你往生。每天都作如是观,天天想佛,最后真的看到佛现前,欢欢喜喜,天天想你,终于把你想来了,这往生了。对这个世间没有丝毫留恋,在这个世间每天随缘度日,这是祖师教导我们的,一丝毫都不强求。普贤菩萨十大愿里头有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守住一个原则,就是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做出个好样子给大家看。「本品经文,未言临终见佛,但既得往生则佛必然来迎。因佛本愿,临终接引。若无佛迎,则凡夫自力不能往生。今不言者」,这经文里头没有说佛来接引,「以此品专论因行,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」。佛来接引是往生的果境,这里经文只说往生,没有提佛来接引,可是我们知道佛是决定来接引你。

  下面这一大段是「忙里偷闲正念得生」。这个对于一般生活繁忙,又不能不做工作,为了养家活口,必须要努力工作,他能不能念佛求生净土?能。我们看经文怎么说法。

  【若多事物。不能离家。不暇大修斋戒。一心清净。】

  这是他没有时间、没有这个缘,他做不到。可是下面说:

  【有空闲时。端正身心。绝欲去忧。慈心精进。】

  这是在家学佛,在有空闲的时候他就修。怎么个修法?这十二个字,『端正身心』,就是端身正心,『绝欲去忧,慈心精进』。我们看注解,「上第三类」,工作繁忙的人,「有二句」,第一个,「修行世善」,第二个,「忙里偷闲,正念得生」。「此类指事物繁多之人,平素暇时甚少」,就是他有空闲的时间很少,「未能大修斋戒」。斋,本意是过中不食叫做斋。现在人一般叫斋是什么?斋是素食。其实素食跟斋是两回事情,不是一桩事情,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。斋是一定在日中之前,日中之后就不吃东西了,这叫持斋。南洋小乘,他们托钵,什么时候出去托钵?大概上午八点多钟就出去了,他要走路。所以居住的地方,世尊在世都是住在山林,这个山林离城镇不会太远,太远,托钵不方便。一般大概是三里路,三、四里路这样的距离。三、四里路大概相当现在的两公里,走半个小时,来回走一个小时,是这样的距离。这是托钵最方便的,佛选择一定选择这样的距离。托钵是人家给什么吃什么,没有选择。

  不吃众生肉,是大乘经上所说的。中国的佛教完全采取素食,这个素食运动是梁武帝提倡的。梁武帝读大乘经,读到经文,菩萨慈悲,不忍心吃众生肉,所以他就改成素食。他是佛门大护法,经过他一提倡,好,出家人就响应了。所以,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国出家人吃素,外国学佛的没有。我们就到近邻,韩国没有,日本也没有。越南是学中国大乘的,可能还有,越南周边是小乘国家,都没有。所以这个一定要晓得,不吃肉是好事。佛在经教里只讲斋戒,没有说素食,因为是托钵,就不能讲素食。素食到哪家去托?哪一家吃素不知道,素食人毕竟是很少。所以佛有三净肉,你去托钵的时候人家给你肉,符合三净肉。为什么?没有看到杀,没有听到杀,不是为我杀,这叫三净肉。没有看见,没有听到杀的、叫的声音,不是为我杀的,这可以吃。为我杀的就不可以吃,这个一定要晓得。

  不能够大修斋戒,便难于一心清净。我们从这里也知道,斋戒的目的在哪里?在一心清净;就是说帮助你一心清净,所以要修斋戒。「如是之人当努力行善」,一心清净他做不到,持戒、修斋他也很困难,这样的人应当努力行善,善的标准就是十善。生活不离十善、工作不离十善、待人接物不离十善,这叫做行善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十善是标准,决定不能够违背。「并应忙里偷闲,善择时机」,他有一点空闲他就真干,「遇缘即修,不使空过,亦定得往生」。因为他身有障碍,有很多工作,但是他心里面确确实实是清净,像对净宗法门他真信、真愿往生,得空就真念佛。你看,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,这一类的人,忙里偷闲的人,他不能用真心,他用善心。跟前面所说的一样,世间所有一切善法,将这些善行回向求生净土,也能往生,他们符合这个条件。

  「净宗之妙即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,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也」,这是《报恩论》上讲的。所以净土法门接引众生非常广大,上面到等觉菩萨,下面到地狱众生,只要遇到决定有好处。经论不多,在一切法门里头,净土经论最少,原本只有三经一论。现前祖师大德加了两样进去,变成五经一论,分量还是最少的。这个五经里面,印光大师加进去的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,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,比《般若心经》还少;魏默深居士把《普贤行愿品》最后一卷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」,也附在这个三经之后,变成五经。还是薄薄的一个小本子,特别适合末法众生。末法今天叫知识爆炸,道德沦落,人的工作非常繁忙,所以说分秒必争。修学一切法门对他们都有难处,净宗就方便了。

  『有空闲时』。「承上所言,事物繁多,未能身暇心净,大修斋戒」,这他做不到。「则当善用时机,遇闲即修。摒除世虑,勇猛专修。此句有空闲时总贯下文,直至一日一夜,不断绝者」。所以这个里面教导我们,这些话是念老劝告我们的,善用时机,遇闲即修。修学的态度就是底下这两句,摒除世虑,这就是放下万缘,这一句不容易,勇猛专修这个不难,难在摒除世虑,真的放得下。放下必定是能看破,看破一定要通达经义。经义说的是什么?经义所宣说的是事实真相,就是诸法实相。诸法实相是什么?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假的,不是真的,这是事实真相。事实真相很难,怎么是假的?每个人都说真的,你怎么说是假的?凭什么说是假的?经上讲的,我们并不清楚。

  《金刚经》在中国非常普遍,几乎每个学佛的人没有不念过《金刚经》的。《金刚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我们讲不清楚这句话。佛在经上用个比喻说,「一切有为法」,有为就是有生有灭的,这有为法,「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我们也是依文解义,讲不透。佛经上虽然也讲得很清楚,譬如佛说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我们都念得很熟。心想怎么生?讲不出来了。古人也没讲清楚,注解也没讲清楚。实在讲,经论上讲的是讲清楚,没看懂,粗心大意,我们烦恼障碍我们的智慧,怎么想也想不通。一直到今天,量子力学家发现了阿赖耶,我们才恍然大悟。再看看古人的注解,是讲了,为什么就看不懂?一切法从心想生,我看的科学报告是德国普朗克博士的物质研究的报告,他一生专门研究物质到底是什么,最后真的被他发现了。他能够把物质分,分成最小的,小到微中子。微中子再分,物质没有了。没有了,就看到什么?看到是念头波动的现象。这把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解释出来了。

  因为一切法都是一合相,这《金刚经》上讲的,就是一个基本的物质它组合的现象,叫一合相。那个一,就是物质的原点,那个一是从心想生的。一切法从心想生,我们才恍然明白了,基本的物质现象是心想生的,所有一切物质现象全是这个现象变现出来的,叫一合相。那个变现,就是分别、执著,从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。这搞清楚了,才晓得什么?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,确确实实梦幻泡影,就像看电影一样,没有一桩事情是真的。把这个东西搞清楚、搞明白,摒除世虑,这是放下,就能做到。你要不真搞清楚你放不下,坚固的执著,他怎么肯放下?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才真正晓得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。心定了,定在哪里?专想阿弥陀佛,专念阿弥陀佛,一心求生极乐世界,亲近阿弥陀佛,向阿弥陀佛学习。阿弥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